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彭康

字帖练过一遍后该写什么呢?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9-12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版主的意思是,楷书尤其是柳体只是基础,但并没有太多的发展空间了,要写别的书才能写出自己的风格特色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13 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8楼的观点,本人略可认同。唐楷也是被众多大家认可的初学典范,从此入手,掌握了书法的基本规律,再对适合自己的诸古帖融会贯通。应亦是一条学书之路吧?个人拙见,还请指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13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楷书尤其是柳体根本就不是书法的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13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顽石玩 于 2008-9-10 15:28 发表
我没有和斑竹论战的意思,只是在学习中有些问题不争下是搞不明白的,
若有得罪请斑竹海涵

你思想太复杂了em4 em4 我期待就书法艺术的观点认真的探讨。并且说真话,不隐晦。不要学习网上那些人,除了人身攻击一点东西都不谈。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13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偶以前写的,答半耕草堂兄
我们社会受清朝书法教育的影响,现在还是大多数人认为唐楷是书法的基础,这是馆阁体在清朝的泛滥造成的余波。实际上当我们掌握了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就会发现,唐楷是最后成熟的书法形式。同时,我们看到的虞褚颜欧柳赵诸多唐楷,是这几位伟大的书家穷其一生积累的结果。他们共同将唐楷推向了书法的极点,我们现在来学习唐楷,大都流于表面形式而忽视了内在的书法因素,所以楼主提出的唐楷的观点代表了当代一些中青年书法作者的思想。
诸多的唐楷,堪称楷模,不但有法度的森严,也都不缺乏艺术的灵动之美,当我们思想主动的去寻找这些楷书中存在的灵动之美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唐楷不但可学,甚至是锻炼笔法的重要手段。《书谱》说“加以趁变适时,行书为要;题勒方幅,真乃居先。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我想这里的“真”当然要保括唐朝的“真书”,也就是唐楷了。
所以说,问题的key,不在于唐楷是否可学,每一个书体要学就当然要至少做到形似,而是在于我们对于书法整体的认识。这些唐楷的大家,他们的行书、草书同样是独立彪炳,照耀着整个中国书法的发展.
同时我也不建议初学者一开始就从唐入手,唐楷不是书法的基本功。如上所说,这些大家穷其一生才写出九成宫、颜勤礼这样的标准,而且他们是天天使用毛笔的,我们又多大的本事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如此森严的书法法度呢?学习任何一种东西,包括科学与艺术,必须是从易到难,没有听说学钢琴直接从《黄河》开始的,相对于唐楷,汉隶书、晋行书、魏碑,不但易识易学,关键在于法度可以自由一点,当然了到达一定的书法高度,要求也就不同了,那个时候讲究的法度可能更加广泛和严格,那个时候的难点就在于创造性了。
我在自编的教材里面引用了下面段落,希望大家从中受益,来自郑晓华博士在《翰逸神飞-中国书法的艺术与审美》里面的一段话,作为结尾:“碑派与帖派属于中国书法两大流派,其风格境界应该说各擅其美,难分上下。因而学帖还是学碑,完全看个人兴趣爱好。清人谈学书一般主张以唐楷为入门之阶,实际上这不一定是最好的。因为中国书法风格多样,笔法各成体系,一律以唐楷打基础,未必都适宜。一个人学习一种艺术,时间精力毕竟有限,从唐碑中求晋人风流韵致,恐怕南辕北辙,而欲学汉隶秦篆,从唐楷入手,更是缘木求鱼,攻之越力,离之越远。”
我的观点不一定正确,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请大家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13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而欲学汉隶秦篆,从唐楷入手,更是缘木求鱼,攻之越力,离之越远。”

雪晴斋老师说的有道理,我很赞同。我们社会受清朝书法教育的影响,现在还是大多数人认为唐楷是书法的基础。唐楷人为雕琢的痕迹太重。离那个自然的道反而越来越远【凡是人为的东西越多,离那个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就越远】日本人不言书法而言书道,谨从这一点就好像要高明一些,【就如同佛教起源与印度,而发扬光大于中国一样】当然了我在这里并没有故意抬高小日本而扁底自己的意思,若对中国汉字的发展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后,或许你就会更新一种观念了。唐楷不是可学不可学的问题,而是要怎样正确的去认识它的问题。

[ 本帖最后由 讷言堂 于 2008-9-13 22:4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13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否按汉字的发展史来学习,值得探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13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16楼!
而欲学汉隶秦篆,从唐楷入手,更是缘木求鱼,攻之越力,离之越远。”

1你也说了而欲学汉隶秦篆,而有许多人就不是欲学汉隶秦篆,而是唐宋明清
2我也不认为唐楷就是基础,而汉隶秦篆也不一定就是基础!
3雪晴斋 说的除个别小结值得商榷外,其他我很认同
4扯远了就还是会到碑学与帖学之争上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13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彭康 于 2008-9-13 19:56 发表
是否按汉字的发展史来学习,值得探讨。

汉字的发展史我们暂时以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章草、今草和行草、钟王楷书、唐楷这样一个大致的路子来看。
在小篆之前对我们初学者来说还存在一个识字的问题。所以大都赞成从隶入手,专业的(例如央美的书法本科教育)是以篆隶为第一年的主课。

18楼之2个问题。个人认为书法的基础包含很多,例如锻炼自己对于线条的复杂性、构成空间的多样性的理解和实现、对于墨(包含水)与纸张的了解和掌握,以及自己对于创作的思想、文字学、古典文学、哲学等等等等了.
为什么样强调篆隶以及二王,因为书法上的取法乎上是个总的原则。也没有关系,大家都说出自己的看法才对,我尽量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算是自己全力以赴的尽到对于大家的责任,大家都写好才是真的好,这也是一个中国书法爱好者的的责任。呵呵

现在看起来,唐的欧虞颜褚柳,都是学的二王,5人以柳体的成就最低,创造性最差。
宋的苏黄米蔡也无不誓追二王,苏轼当然学了很多的颜,但还是以二王为宗,多看一些苏的信札就知道了。
元成就最大的赵,一气的王羲之
明代的南董北邢(邢的纪念馆,以及他的来禽馆原刻石,我经常去看,9公里,里面还有颜东方朔画赞碑)、文征明、王铎、唐伯虎,哪个不是学的二王呢。
清代复杂了一些,是与政治有关系的(建议看看清朝的历史介绍),学者大都学篆书、魏碑、和隶书,有很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吴大徴(小篆)、赵之谦(魏碑,并魏体行书)、吴昌硕(石鼓文)金农(隶书)邓石如(小篆)尹秉受(隶书)康有为(魏碑行书、晚年学二王)八大山人(二王)何绍基(隶书,颜体,行书)
实际上不胜枚举。不罗嗦了

初学版和临帖版有很多黄中发先生发表的学生作业,取法多样,指导的方法路子很正,值得赞成。

[ 本帖最后由 雪晴斋 于 2008-9-13 23:3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14 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斑竹好耐心!佩服!向你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