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净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8-17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您介绍一下中国艺术品投资与收藏高峰论坛的情况。


:中国艺术品投资与收藏高峰论坛是我们的产业部门在做。当文物和艺术品市场迅速崛起的时候,西泠印社应该做什么工作,应该承担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我们也参与文物的买卖,拍卖公司是第一步。拍卖公司的具体操作者非常有能力,但是只有能力还不够,因为现在拍卖公司很多,不是有能力就能解决问题的。西泠印社这个品牌,又是个非常好的品牌,这个品牌和这批非常精干的队伍结合在一起,现在拍卖做的很好。西泠印社还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在文物收藏和鉴定方面提供一些高端成果。事实上,江浙一带收藏的人非常多,民间的资金非常大,但是很多人都苦于找不到切入点,或者他们不敢买,担心买到的都是假东西,他们也不知道这方面的权威是哪些人。西泠印社正好利用自己的资源出面做一下这个事情。我们搞这个高峰论坛,还有展览,主要是想掌握江浙这一段的高端,能够把这个峰会的模型、轮廓清晰化。哪些人是这方面的专家?哪些公司是可靠的?什么样的鉴定方法是有待于改进的?收藏应该有什么样的理念?我觉得这和直接的做生意赚钱不一样,它还是一个精英化的格式。这个品牌的培育,我现在还不是很乐观,我觉得它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因为你要吸引各方面的专家。但是它有一个比较好的出发点,就是它已经有西泠印社这个标志了,所以请专家就比较容易。但是运营的这些人,还需要有一些长远的规划。就像我们三年前开的印学峰会一样,“先有后好”。西泠印社既不像学校那样不介入社会,也不像社会化的拍卖公司那样很难达到高端,它有这两个方面的优势,力量是非常大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17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近年印章收藏升温很快。西泠拍卖公司曾经成功地举办了近现代印章专场拍卖活动,今后还有没有类似的拍卖?你对印章收藏的前景看好吗?


:西泠印社的拍卖在全国已经很有影响,声誉很高。这个和西泠印社的社团艺术家关系倒不是很大,因为完全是一批懂经营的专家在做。西泠的拍卖是行业意义上的拍卖,不是为西泠印社的社团艺术家服务的。但是他们做了几场特殊的拍卖,是关于印章的,这彰显了西泠印社的特色。西泠拍卖的文玩专场和印章专场是业内有盛誉的,特别是印章专场,为西泠印社做出了贡献。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市场的原因,篆刻家的地位一直不高,比如刻一方印章三四万的国内也没有几个,但是一张画几百万的国内有一批。传统就是这样。比如方介堪曾经为张大千的画刻过轴头,80副,也就是160个。在轴头的两边刻,很辛苦的,但是他只提出要张大千两张画。历来篆刻家的地位是比较低的,与篆刻艺术作品的文化含量不成比例,所以我们要大力推广篆刻,包括篆刻活动,也包括拍卖这样直接推动篆刻市场的行为。去年的海选,有人不理解,说“西泠印社这样高端的艺术团体怎么去做这样低端的事情?”其实,实践证明海选并不一定是低端的,我们把它做得很高端,但反过来说,他在不理解的时候其实也是受益者。当篆刻的概念家喻户晓的时候,也就是篆刻市场繁荣的时候。现在已经有很多收藏家来联系我们,要收藏成套的西泠印社名家创作的印谱。虽然西泠印社的名家润格不菲,但是收藏家还这样说:“我付的润刀费连印石钱都不如呢!”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篆刻市场的潜力和升值空间都很大。西泠印社,还有北京匡时拍卖的印章专场,都是在为篆刻家提气,在为篆刻市场的开拓和提升做贡献。西泠拍卖的篆刻专场有西泠印社作为后盾,会越来越精彩!
印章的收藏前景我极为看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17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一名青年印人,我了解到很多青年印人非常高兴西泠印社的入社途径有了这样的改变,以前高不可及的西泠印社离年轻人一下子近了。你们这样做的初衷是什么?同时社会上也有一种担心,作为年轻人,在学术和创作上都不能望老社员的项背,这样的考试入社会不会降低西泠印社社员的整体艺术水准?你们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西泠印社是百年名社,历史悠久。它有自己很特殊的地方,比如它的社员是从来不退休的。这样就使得西泠印社在运作上不能生搬硬套像文联和书协的模式。早期的西泠印社还是一种文人雅集的形式,当时也没有过多的人要来参加西泠印社。原来的西泠印社机构比较松散,有理事会是后来的事,原来就是雅集的形式。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当大家都觉得西泠印社社员是一块含金量很高的招牌,很多人都要求加入,我们原始的入社方式就跟不上时代了。原来西泠印社的入社方式主要是推荐。当年沙孟海先生力荐蒋维崧先生入社就是一个例子,体现了老前辈的高风亮节。但是这样的方式由我们这一辈人来用就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是吸收新社员的面比较窄,限制了西泠印社的社员地域范围和影响范围;一方面也容易在推荐的过程中滋生一些问题,所以入社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原有的推荐入社仍然保留,作为入社方式之一,所针对的对象主要是篆刻名家。考试入社是新增加的途径,主要为年轻的印人提供一条竞争入社的途径,为西泠印社补充新鲜血液。还有一条特邀入社的途径,主要是针对个别元老级的人物和名流比如山西的文字学家、篆刻家张晗先生,他提出想参加西泠印社,我们欢迎,并且要邀请他进来。西泠印社的定位为天下之社、博雅之社、名家之社,推荐和特邀要对应其中的至少一条。
至于你提出的“考试入社会不会降低西泠印社社员的整体艺术水准?”社会上包括西泠印社内部也有这样担心。我认为,任何一个社团都不可能只依靠名流,一个人今天不是名流不等于以后不是名流,在西泠印社都会成为名流。我当年加入西泠印社的时候只有二十出头,刚刚大学研究生毕业,不是也进来了。只要是有能力公平竞争进来的,我们都应该认可。西泠印社不是只有几个名流在孤山上喝喝茶、聊聊天就可以了。西泠印社的社员也应该有各种各样的类型,要包括诗书画印。启功先生当年出席西泠印社活动的时候,还有人对他说:“你又不刻印章,来这里干什么呢?”对社中同道如此冒犯,实在过于狭隘和缺乏礼貌。所以说,西泠印社不能太狭隘。再者,西泠印社应该有老中青各代,通过考试入社,吸收新生力量也是西泠印社发展所必需的。
到目前为止,通过考试入社的年轻人大概有20多人,他们降低西泠印社的活动水准了吗?没有!而且参加西泠印社之后,他们在这样一个高水平的艺术团体中受到影响,水平逐步提高。所以,不存在考试入社降低西泠印社水准的问题。前几天还有报纸呼吁西泠印社吸收社员到1000人的(笑),我也不赞成这样不切实际的冒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17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泠印社是一个顶级的多少又特殊的艺术社团,它和政府到底是什么关系?

陈:西泠印社是政府主管的艺术社团。
在中国现在的社会状态下,纯民间的社团是很难持久的。因为要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活动,人财物的条件,甚至外部的支持都要具备。有人曾经举过沧浪书社的事,但是沧浪书社也是靠苏州文联的支持才发展起来。熟悉西泠印社社史的都知道,西泠印社社址在建国后已经交给国家。如果不是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出面支持恢复西泠印社的话,西泠印社早就消亡,成为历史了。正是依靠政府的支持,西泠印社才能够发展至今。包括文革后西泠印社召开社员大会,恢复活动,政府都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如果是一个纯民间的社团,在那时候连个会都没有条件开,遑论发展?西泠印社不是像一些人印象中的那样是一个民间社团,它是政府主管的,是杭州一个百年的文化品牌。政府和西泠印社有着非常好的分工,凡是艺术上的活动,都由印社社长会议决定,然后由政府来组织力量运作实施。西泠印社这些年组织了这样多的活动,产生了这样大的影响,和政府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就像上次西泠印社100周年社庆,整个杭州都是西泠印社的旗帜和标志,产生了空前的宣传效果,一个民间社团可以做到吗?我们一场大活动,几百万的经费,一个民间社团能做得到吗?政府支持西泠印社的发展,但是从来没有影响西泠印社的艺术活动,西泠印社的艺术自由没有受到任何干预。所以,那些批评西泠印社官方化的言论都是无视事实的,要么哗众取宠,故作惊人之语,要么缺乏基本的历史知识,这样的批评站不住脚,不值一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17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次西泠印社100周年大庆的时候,吸收了50名社员,那么今天会不会再这样大批地吸收社员?

:这个问题社长会议还没有研究过。对于这个问题目前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主张逢五逢十的大庆可以多吸收一些。现在,申请加入西泠印社一二十年还没有批准入社的人有一大批,对于这些人应该有所交待,所以有人主张逢五逢十应该多吸收一些。但是也有反对的,主要是说西泠印社100周年以前的3年都没有吸收社员,如果把这批社员按3年平均计算,每年也就是十几个人。而100周年之后一直正常吸收新社员,所以没有必要在今年大批吸收社员。这个问题要由社长会议最后决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17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泠印社105周年社庆的宣传语:“金石其坚,贞珉永志;印灯传焰,日月光华。”饱含着对印学的无限深情和对其未来的美好憧憬。在西泠印社105周年社庆即将到来的时刻,我们不免抚今追昔,感慨万千。请问您此刻的感想。

:作为西泠印社的一员,能够躬逢其盛,能够为西泠印社的发展尽绵薄之力,是我人生难得的机遇和幸运。任劳任怨,恪尽职守,争取在今后做得更好,是一个起码的要求。我对西泠印社的工作,只有感恩的心情,百年来五六代前辈经历了千难万险,使得印社发展至今,不从事西泠印社的具体工作是很难体会到他们所经历的沧桑巨变和艰难困苦,当然就更感受到他们的坚韧不拔和难能可贵。
面对新的局面,西泠印社也有一个解放思想的问题,也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当年西泠印社创社四英创办西泠印社,把吴昌硕从上海请来当社长,以及以后历次停顿后的恢复,都是充满了创新精神,都是在做前人没做过的创举,他们坦然地走过来,创造了印社的百年辉煌。我想,今后的发展也是这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17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您在百忙中接受我的采访。预祝西泠印社105周年社庆圆满成功!

:谢谢!也请您转达我对读者的问候。

            谷松章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17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源:中国篆刻网||艺术论坛

[ 本帖最后由 净月 于 2008-8-17 19:5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17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拜读em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17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政府支持西泠印社的发展,但是从来没有影响西泠印社的艺术活动,西泠印社的艺术自由没有受到任何干预。所以,那些批评西泠印社官方化的言论都是无视事实的,要么哗众取宠,故作惊人之语,要么缺乏基本的历史知识,这样的批评站不住脚,不值一驳!em13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