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成:有句话叫做享受生活,我觉得要有另外一句话,叫享受命运。
; n$ `1 x7 R- v. z2 i4 d. K4 r6 \+ C5 B
主持人:我记得苏立文教授和吴环女士这一段跨国婚姻,很长时间成为一段佳话。# Q* a- P$ H8 H k
# o8 U+ Z4 e( m2 ]& {
" g5 a# O' u: z 刘正成:苏立文教授夫人是89岁的时候才去世,苏立文教授今年已经92、93岁了,他一生就是研究中国的美术,写了中国美术史,大概有五、六本专著,我发现一个已经90多岁的老人,他跟我聊天的时候,他做笔记。他一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而且那种求知的欲望十分感人。我发现一个英国人,他在美国也教书,对中国文化有迫切的了解的愿望。他当时有一本中国的美术史著作,没有谈书法,他就对书法的问题非常关注,提出一些问题,修改他的中国美术史,把书法内容加上去,我觉得我一个中国的书法学者或者一个书法家,能够感觉到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这个觉悟。我觉得中西方文化交流,说什么全球化中间文化碰撞,它其实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沟通需求。我觉得我应该有责任帮助一个西方的学者了解中国文化。你想他在西方可以说是很著名的,也许说首席的研究中国美术的权威,他对中国书法的了解是这样一个程度,要让整个西方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和艺术,那很不容易,20世纪可以说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远远超过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这件事情是我们中西方交流中间一个重要的问题。
+ `" a% K, F. U 我另外还有一个忘年交,就是巴黎大学教授熊秉明先生,他刚去世五、六年,他说过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当时我觉得这句话很重要,他在法国生活几十年得出一个很重要的结论,他认为,抓住中国的书法就等于抓住中国文化的核心,文化的核心应该是哲学,而中国书法最能体会中国哲学的特征,他提出一个看法,他这个看法是1998年我们到法国去办巴黎现代中国书法大展,希拉克总统就写了一个展览作品集的序言,他认为书法是“艺中之艺”,也是了解中国文化艺术最重要的钥匙。 - y. i. \' L1 m
所以我就觉得西方的艺术家要看懂中国的绘画,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要真正了解中国的绘画,还要用书法这个钥匙去打开,如果不能解密中国的书法,就没法解密中国的绘画,如果不能了解中国书法绘画的话,对中国整个文化艺术的遗产,那就可以说很皮毛了。所以我和苏立文教授经常接触,他到中国来,每年他来中国一、两次,我就发现一个90多岁的老人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这么热情,我觉得我们自己是不是应该有点责任?所以说我没有想到到英国来本来想看看博物馆,看看一些历史,没想到见着这么一个活着的化石,他现在每年到中国来走访,他到北京还到798去,798是他告诉我的,他关注中国的艺术家,和他们聊天。我说你是不是还想成都,他说那时候我住在华西大学,我夫人住在三官塘,我骑着车去追求她。我说你有没有兴趣再去一次?他说行啊,当时带他去他追求他夫人的那个公园。一个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这么热爱,那和我们中国人的那种热爱是不谋而合了。我带他去参观金沙遗址,他都拿着本记,所有考古的问题记的非常细。所以我从这个人物身上学到了,我觉得一个中国艺术家或者中国的学者要学习他这种精神,我才60岁没像他这种不厌其烦的治学精神,90岁了还拿着本子在记,这是我到英国去非常意外的一个收获。 , m, ^2 ]4 K3 W
主持人:我记得苏立文教授他在东西方美术的交流这本书当中,曾有过这样的一种观点,他说人们已经将东西方艺术的交流看作是非常平常的事了,因为其实在过去的几十年,甚至于这一个世纪当中,其实东西方的交流是一直在进行碰撞的,包括敦煌学的发现,西方对中国文化的重视,包括对中国书法的重视。但是他觉得这一切并不意味着东西方美术的交流有了这样一个认识的基础现在就没有意义了,也就没有活力了,但事实上他觉得这样的交流可能会比以前更深入了,就是可能是在以往的这样一个基础上,我们所要研究的要更加活跃,可能更有力量,也都将会更富有成效。所以他认为这种交流和理解一定要依赖于艺术家个人越来越深刻的心理体验。 ; T+ K# c: ^/ d/ h6 ]+ _7 J4 B/ r8 g
其实刘老师,我非常赞同您刚才认为的,就是说书法它正是,其实中国人,传统的中国文人一直来表达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除了它有书写的这样一个意义在里面之外,我想他更多的还是在表达个人的一种情感,在表达个人对世界的一种看法。但是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社会当中,尤其是我们面对这么多的外来的东西,这么多的现代的当代的这种艺术的冲击的时候,我们的书法,我们的书法家如何还能饱有一颗敏锐的对艺术的敏感之心,来继续去做独立的,有独立品格的这种艺术,其实是今天当代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您以为如何呢?
8 T4 i0 t- V; W4 [" ^ 刘正成:我觉得现在人们常常说的平常心这句话,这个不是一个简单的心态问题,我到英国碰见另外一个人物,就是大英图书馆中国馆的馆长吳芳思博士,她今年六十好几岁了,当时20世纪初英国人斯坦因,把敦煌的一万多件文书带到英国去了,后来放到大英图书馆,从七十年代开始,她一直守护这些敦煌的文献,一直到现在她没法退休,几十年守护,我觉得这才是平常心。她是学图书馆学的,那天我走到图书馆的时候碰见他,她说你不要去排队了,我直接带你到库房里边去看,她说20年了,你是第二个来的书法家,他说80年代来了一个书法家启功。他说你们中国书法家都不来看中国的文化宝藏,那有一万卷,她一生就守护在这个地方,爱惜,如数家珍,东西整理的很好,做编录。你要看什么东西马上就给你找出来了。
5 Q9 \& N0 z/ W& }2 v# n 我觉得成就一个事业,这个平常心就是长时间的进入这个,你没有到平静的时候,说明你就是浮躁的,没进入到它中心的位置上。我们说英国人把我们中国的敦煌放到大英图书馆,是不是对中国的掠夺?但是我到那里一看很方便,他就平平静静守在那儿,什么时候你约她,她就带你去看,而且他搞了一个国际敦煌网站,巴不得中国学者,中国的艺术家去看这些东西,巴不得你去写它。所以我可以拿着照相机,你要拍什么照片她都让你拍。 / n E8 w6 }) R" u
主持人:所以今天很多人在说,敦煌在中国,但是敦煌学在国外,我们在大英图书馆依然可以看到保存的非常非常完好的敦煌的文书,经卷,都可以给我们非常多的启示。 ' _3 R8 s8 l7 x6 O' j
刘正成:对。
4 r: Y8 ]( |. \! m 主持人:刘老师,我觉得今天跟您聊了这么多,而且聊到了可能也是平常您从来没有面对过的话题,没有面对媒体谈过的话题,我觉得您真的是非常的坦诚,而且我今天感受到了,您就是坐在这里是一个非常平和的心态。如果现在让您跟我们的新浪网友,在我们这短短的访谈快要结束的时候再说几句话,您最想说的是什么呢? 1 L+ i+ Z& a6 ?! J- |* }
刘正成:有句话叫做享受生活,我觉得要另外一句话,叫享受命运。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要善于在你人生的低谷,在困难的时候不要放过去,这时候要细细体味生活的各种味道。就像我们喝茶一样,先觉得茶是苦的,慢慢从苦中间品出甜味来了,我觉得这个什么意思呢?当然了,所有人生的苦难在回忆中间就变成一种审美的、美好的东西了,因为你没有这些东西,在你的思想生活中间不会留下记忆。所以说我觉得我们的艺术家,或者我们热爱艺术的人,或者就是我们生在今天的中国人,因为这个社会就像大江大浪奔腾向前的,有时候你在波浪的高峰的时候你会很风光,当你跌到波荡的峰谷的时候你要仔细记录你的心路历程,如果你是艺术家,你要记录你在这个时候的心理反映,更重要的是往下落的时候,你的记忆是那一个记忆的最重要的补充,甚至是最深入的部分。所以我觉得我们今天的人应该享受命运,当你得到很多财富的时候你会挥霍,当你没有钱的时候千万不要埋怨,在这个时候说不定是你人生中间最能体味人生的时候。所以我希望我们每一个网友,每一个艺术家,在这个时候享受命运,然后你会得到更多的生活的灵感,艺术创作的灵感,让你的人生更有味道。 " G6 i* Z7 ~ A
主持人:我真是非常感谢刘老师,今天我们在新浪的演播室里面跟刘老师谈这些简单的话题,其实只是刘老师生命和艺术创作当中的冰山一角,还有非常多的不为人知的东西,或者说刘老师他个人的一些经历情感,包括他对人生的一些感悟,我想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慢慢地体悟。这让我突然想起在您院子当中种的竹子和松树,我记得您曾经有一句对联,写的是“松低压竹,草长碍花” H, x4 U9 X2 I
真的,我们从这个对联当中深刻的感受到,其实它是一种人生境界,就是一个人如何能够在逆境当中不气馁,不低头,不退缩,同时还能继续保持自己非常特有的一种本色和品质,积极地进取地去继续生活,我觉得这是我们人生面对低谷的时候一个非常非常重要和乐观的一种心态。我从今天和刘老师非常平和的这种谈话当中,我已经深刻地感受到了。所以我相信这样一句话,人,褪尽铅华之后,方显英雄本色。我想今天刘老师真的给我们大家非常多的人生启示,再次谢谢您,谢谢刘老师,谢谢诸位在座的新浪网友,希望我们下次继续能够相会在《水墨传奇》,来解读人生,来了解艺术家的另外一个天地。谢谢大家。 (访谈结束) ! P" a4 W5 H5 O9 V. U; Y. J4 ~5 h9 X
$ K* Z7 x0 H3 B7 Y* z1 w7 o
[ 本帖最后由 琴岛大布衣 于 2008-7-30 14:54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