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100
- 注册时间
- 2007-2-14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800896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中国崛起更需摈弃“酱缸文化”4 y, z9 @, H6 |* y s
" m7 B, j4 @% \& ~- H
作者:周明 《人民文学》常务副主编、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著名作家
1 m( {, R* a+ h2 W, z3 K
8 C- r% \7 M& {1 w. b “文化热”中,重温柏杨 4 l( Y- |% \- d1 U: a, ?4 {8 c
. J$ j) t c2 ^2 Z
/ G# ^; i3 r3 C6 Z, S, E1 m 柏杨生前清醒的时候已对自己的后事进行了安排,他希望自己的骨灰能撒回绿岛。绿岛曾是柏杨坐牢的地方。他最重要的作品《丑陋的中国人》和《中国人史纲》就是在绿岛监狱中完成。生于1920年,原本生日不详的他,索性将自己入狱的3月7日定为了自己的生日。也许,正是9年又26天的牢狱之灾,成就了犀利、不驯的柏杨,也成就了千百万读者的幸运。
1 X: z# X7 y6 i8 V' ^1 c
+ k/ D. X* \8 v& }! d1 L- \5 { 2007年6月,在柏杨宣布封笔后,柏杨夫妇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还表示虽然不再卖文为生,仍会继续写作。如今只余唏嘘。本报特推出本专题,作为对他的纪念。8 X: k: s: q1 h/ Q# i- b
+ R1 r$ N, A7 f* y/ \0 S, V# C3 A$ a 中国人讲仁义说道德的嗓门是天下嗓门中最高的,聪明才智和判断力,只要碰到那块保留地,就立刻糊涂成一罐糨糊,什么原则,什么逻辑,都会女大十八变。——柏杨 ( _8 }. e' d0 ?! j$ [0 @
4 w7 S; W7 e ?* `# Q
中国崛起更需摈弃"酱缸文化" 9 ^! h$ D4 u0 n5 Q" z: F. l+ ^
6 {4 ?0 X1 _% J2 q. W$ `; y7 B9 X' ^ 在中国作为“大国崛起”的情况下,更应该看一看我们的“文化”是否已摆脱“酱缸”。因为一个强壮但骄横自大、没有谦卑精神、缺乏自我反省的人,对人对己,都未见是好事。所以,现在比三十年前更有认真读柏杨的必要。 # H) @+ `" j, g- e2 l4 M* Z! _
7 l, n8 ~8 U$ g2 y" k. Q5 X( ? e& `
n3 B! ]7 v1 I/ {8 z
上世纪80年代,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在华人世界激起了轩然大波,自然也冲进了国门初启的中国大陆。此时,“文革”结束不久,从思想界到普通民众,都在反思这场巨大的浩劫为何会持续十年之久,为何几乎全民陷入那种疯狂之中。人们从反思政治、经济、体制起,进而反思思想和文化因素。由此,形成了80年代的“文化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国民性都作了严肃认真的思考和严厉激烈的批判。
, G1 k) }% u% Z% |( M7 ^1 b2 g! t6 c! }6 z9 R4 k
然而,承担这种文化、传统反思批判重任的,其实大都是学术刚刚起步的中、青年学人。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一代人的学养明显不够,学力确实不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传入大陆,引起强烈反响。他对中国人的“国民性”作了深刻、尖锐的解剖与批判,语言犀利尖刻,但后面却有深厚的学术背景为支持,稍后引进的他的《中国人史纲》证明了此点。此时台海两岸暌隔已久,经济、政治、社会制度迥异,文化氛围也非常不同,从日常生活到书面语言,甚至许多词汇已经不同,双方接触之初,均有“隔”的感觉,曾经造成不少误解、笑话。然而,读柏杨的书不仅没有任何阅读障碍、理解困难,没有“隔”的感觉,反而都能感到他的尖锐深刻、痛快淋漓,感到他“说的就是我们”!因此,他的著作才能在大陆一纸风行,洛阳纸贵。这也说明,他对中国文化、中国人国民性的分析超越了政治、经济制度的层次,确实深入到了两岸、甚至世界华人灵魂深入共同的“深层结构”。
6 L' c4 ?. x( Q2 o/ N+ I6 ?% Q- L; [, P
“文化酱缸”是柏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著名比喻,人们往往因此将他作为“全盘”“激烈”反传统的代表人物之一。但他的观点并非如此简单。他认为,所谓“文化酱缸”是因为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像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但因为时间久了,长江大河里的许多污秽肮脏的东西开始沉淀,使水不能流,变成一潭死水,愈沉愈多,愈久愈腐,就成了一个酱缸,一个污泥坑,发酸发臭。因此他对中国传统典章制度、文化艺术的许多创造与辉煌都有客观的分析、评价和肯定,认为中国悠久而光辉的文化发展,像一条壮观伟大的河流。公元前二世纪西汉政府罢黜百家,独尊儒家时,开始由灿烂而平静。十二、十三世纪宋王朝理学道学兴起时,开始沉淀;到明代,这河流终于淤塞成为一个酱缸,构成一个最庞大最可哀的时代。也就是说,他认为明代以前中国文化并非“酱缸文化”。他指出,文字狱与八股文是明王朝使中国文化淤塞成为“酱缸”的两个工具。文字狱是外在的威吓,而八股文是内在的引诱,将读书人拖拉进官场,并且做官成为人生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而读书人进入官场之后,就与民间成为对立状态。人性尊严在封建官场中被严重歪曲,这正是酱缸文化的特征之一。 ! z7 P* l, x% R' N) R9 a; x
5 N) ?) |# B* y' ~ a
柏杨先生不是“学院”内的学者,能写出种种洞察人性、洞察历史的巨著,不能不说与他的特殊经历大有关系。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尚未“解严”时期,他曾受十年无妄之灾,几乎被枪决,所以有人说他是一个“看过地狱回来的人”。老黑格尔曾经说过:同一句话,从未经世事的年轻人口中说出和饱经风霜的老人口中说出,涵义大不一样。那么,对更加丰富万端的人类历史、人性的善恶丑美,不同人、不同经历者的叙事,涵义则更不一样。长期艰难的狱中生活磨炼,使他对历史上各种制度的优劣、政策的得失、社会的兴衰、人心的向背、人性的善恶有着超出常人的洞察力。因此,他的洞见,恰是许多高头讲章式的“学术著作”所缺乏的。
$ F: l% s" m4 Z; N% Y/ e4 s
. A' @$ D- J& h* _' C8 M 柏杨先生著作刚刚引进大陆的时候,我们的改革开放起步不久,也是我们刚刚“睁眼看世界”的时候,无人不为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方方面面的巨大差距所震惊。柏杨先生的著作,当时是力促我们深深自省的警世之音。近三十年过去,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令世人瞠目,取得了巨大成就。如今,已不是中国能否“崛起”,而是中国如何“崛起”、“崛起”后对世界会有何种影响的问题,“中国的崛起”,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在中国作为“大国崛起”的情况下,一种虚骄之气勃然兴起: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有人说五百年来一直是西方制定世界规则、现在是中国为世界制定规则的时候了,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只有中国文化才能救世界、为万世开太平……这时,其实更应该看一看国民性素质究竟提高了多少,我们的“文化”是否已摆脱“酱缸”。因为一个强壮但骄横自大、没有谦卑精神、缺乏自我反省的人,对人对己,都未见是好事。所以,现在比三十年前更有认真读柏杨的必要。 ( _6 c- J$ J0 O
+ o- |; K, k d4 V6 N
& K) G9 t* L9 p; ^8 b( Z! }[ 本帖最后由 琴岛大布衣 于 2008-7-29 11:53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