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20
- 注册时间
- 2006-4-1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788389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薛明辉按:看了老猪游北京的帖子,忽然想起自己也曾经游过潘家园,且有文章。2 y# r! S+ N2 w9 x
- Y: m- W0 x3 D2 ?6 A5 ~7 z
和老猪在QQ上聊天,老猪说早知道,我发到我那个帖子里.这叫隔时间的同逛。
1 U2 }5 M( A$ ~2 `) b. Z! g2 s/ w) t- O( P: T
$ [5 z T; G4 K, N; d* Y& s8 K |
; K* t" [! F" {- I( E8 h" `1 G7 a% U& t" l8 a( K1 O. Y) Q
6 Z$ ]: T- f9 J3 g1 I$ o. o2 ?
" q: e; c) O+ o z8 u5 T$ R' Q 潘家园见闻录 文=薛明辉 & o' C& C! h. Y) W/ h
4 A2 K' }, E- ^: ~大凡玩古董、字画、玉器的都知道北京潘家园这个地方,好像去年的全国十大古玩市场评选中,潘家园就赫然名列榜首。; a# B% n& g) i$ w( T
; m @5 M' b" d) Y我很早就在知道潘家园了,但却没有机会去那里,一直无缘去感受那里的热闹。一直到了这次北京之行,才算一瞻它的风采。6 A0 }3 m2 z! u9 ] f, Y5 s
2 U( R4 p0 S$ [5 `% R2 ]: N5 u潘家园在北京南面一个叫劲松的地方。5月12日,星期六,一大早我就打车到了潘家园。可能因为是周末的缘故,才8点多,潘家园古玩市场门口已经是人声鼎沸了。绕过横七竖八停放的车辆,躲过门口兜售所谓和田玉的新疆老乡,我游游逛逛地就进了市场。4 p( n. I- D f+ Z6 G
0 q z8 D: g6 d: n0 {
这里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人多,到处都是人,都匆匆地在市场里踅摸着,寻找自己钟情的物件。人群里,有拎着大包小包的,有推了简易小车的,还有很多老外,也是满怀好奇地在人群里挤来挤去。
" Z. o/ q2 v3 _3 ~( b
( t6 W3 }) E; A4 f+ b- ?我定了定神,然后漫无目的地随着人流向市场里面走去。
* l5 o5 m% ?7 |# K, Y4 m" a * \- J. ~3 X3 _6 p/ Z' K, ~
我先逛了旧图书交易区。交易区在市场的最南面,上面搭了黑色遮阳网,虽然艳阳高照的,但也不觉得怎么热。卖书的都是摆了地摊,把准备出售的书籍简单地码在地上,摊主就坐在后面的小凳上,等待买主的到来。我粗略数了一下,书摊一个挨一个,大概有百十个。
" x* l" ~3 h4 j+ n B6 E# f
; G/ V b+ V) v+ r像其他古玩市场一样,这里的书摊除了卖书外,也卖一些不怎么上档次的书画作品。以往有经验的人会从这一堆看似垃圾的书画作品里,淘出像样的作品,没准还是名家呢。我就亲眼见过我的一朋友从中拣出过费新我、刘一闻等人的作品,价钱只是几十元而已,行内人叫捡漏。不过现在的人越来越精,略有名气的作品早就卖了,收藏者很难捡漏,那些书摊里书画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真的成了垃圾。+ B6 Q+ q2 C% y5 q
, y# i' l( z8 ?# ~
我漫不经心在书摊前浏览着,见到了那些成叠的书画作品,也没有感到惊奇,更不想让摊主拿来瞧瞧,我还有自知之明,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这世界上也没有免费的午餐。但走着走着,我忽然被一家地摊上的书籍上面摆的物件吸引了。那是一叠八开的散页,白版纸底,有书法家的原作居左上角贴在上面,旁边注的有小铅笔字,仔细看去,内容为分辨率多少、哪里需要底纹云云。这些都是印刷的术语,看样子这些东西应该是从出版社流出来的。我蹲了下去,愈发仔细地看了起来。只见那东西上还有编号,还加了“中国美术出版社审稿专用”字样的红色方章,很像真的哦!我随手翻了起来,那些作品更让人吃惊,不但有启功的,还有费新我、萧娴、林散之以及王学仲、李铎等现代名家的!作品虽然小,但都有印章,像模像样的,如果是真的,那可不得了啊!' B5 \ B( W2 o0 g
j$ Q2 k2 ^4 U g+ n1 k6 d当然,我心里还存在着疑虑,当时人们为什么不拍照制版,为什么要用原作呢?我看了看日期,是1986年的,可能当时技术原因,就是这样做的,人们也不重视书法作品造成的。这时,我心里一动,就想问这物件的价格,可转念一想,这东西就这样摆在这里,过往的人那么多,人家怎么就没有问呢?凭什么这么好的物件就等着我呢?想到这里,我起身继续向东面出口处走去。% ?( ?9 f0 w8 o! j) H Z
. j( o8 T; I5 ^; Q7 p. N, ?% o* Y走到最东面的时候,见到有人把以前的老信件摆了一堆出售,有几个藏友不顾曝晒,满头大汗地翻检着那些物件,我也顺势找了个空档蹲下去看热闹。只见信件里面混有粮票、购地文书、委任状、车票等藏品,有的信件还是英文书写,总的有几百封吧。卖主说,这原是一老爷子的藏品,老爷子去世了,家里人没人懂,就一堆按废品价格卖了。翻检的藏友都不禁叹起气来,说一些人走茶凉的话。我兴趣不在这里,也无心参与,心中还挂念着刚才那挡子事,便又起身向刚才那书摊走回。. @' q9 G+ W6 ^9 [( w* B' Z7 j
9 G+ \9 e2 r' o- k# I; \9 |书摊太多,我费了半天劲终于找到了那家书摊,所幸,那玩意儿还在。我继续蹲下去,把那玩意儿细细端详,不一样的是我这次理智了许多,只见那些所谓的名家之作,用笔单一,不见墨色变化,仅仅形似而已;再者,几幅作品纸张格式一样,是一些劣质宣纸,也太新;印章也拙劣,甚至渗着印油,这些都不符合书家的书写习惯。看到这里,我心里笑了,造假的虽然工于心计,但疑点还是太多,只要用平常心去看待,还是能看出真假的!# M; F6 g. o. M# O) @& l4 A H
- b* Z2 v/ `# n% e随后我在对面的几家的书摊上又发现了和这差不多的散页,也是煞有介事地盖着红色的大印,这使我越发肯定了自己的看法。
3 {& O8 Q# o2 y4 H. o ! N5 n. Q+ o! I! n7 m: ^, o) [; y
既然识破了摊贩的把戏,我也无心在这里逗留,准备到其他交易区去看看。这时,一位摊主搭讪着叫住了我,让我看一眼他收的作品。
" @% O. V; S& ?+ }9 z1 o
+ P+ ~$ s L- {( R我不抱任何希望地在他摊前蹲下。他收拾的作品都带着信封,封面上写着人民日报收、中国美协收、中国美术出版社收以及一些要人收的字样。我随手从一信封里抽出了一件作品,打开一看,居然是“林散之”的作品,我笑了笑,又把作品塞了回去。摊主又递过来一封,拆开一看,是“范曾”的人物小品。两件作品都很匠气,明显是赝品。虽然地上还有几十封信件,但我却一个也不想看了。+ F; z" [5 [, F7 C' X1 W% s& m2 J: U
~; x' B1 w" { ]) x A" m
在其他摊上,我还见到了别人写给陈叔亮的信笺10多通,在一塑料袋里装着。最上面的是吴作人写给陈的,八行笺书写,措辞、书法都像,只是纸新了些。其他是圆珠笔、钢笔写的,有的是写给陈的夫人的,大都是崇拜者写给偶像的信,没多大价值。我问吴作人那通价格,摊主说不单卖,总共1500元。我扭头就走,摊主在后面叫着:“好商量、好商量......”
* o3 m7 L9 \4 z/ u 6 o7 q: X# R. W0 q
出了书籍交易区,往北是古玩交易区。也是地摊式的交易,密密麻麻的,也有上百家。我在摊位的缝隙里向前走去,眼在各个摊位上随意的浏览。我不搞古玩收藏,但也能看出来这里陈列的东西几乎全部是仿品。* s) O) {7 t4 \- _- i3 L8 }
9 U& B4 G. `4 C
忽然一阵吵嚷声吸引了我,寻声望去,见一中年略胖男子手执一笔筒和一偏瘦老者讨价还价。
4 D1 B) D4 W: W 8 B/ n$ d n: c3 N# ]( ]& e
那中年男子问:“这东西是老的吗?”+ r! ]2 F. P1 O) T2 C: f
老者答:“当然是真的,我管保的。这是我从老旗家淘的,要不哪儿找去?”
3 }7 w/ y5 R% E3 E男子又问:“您打算要多少?”: I7 n {; p: [7 j- x
老者答:“您要诚心要,您给800,这玩意儿哪找去?”- T- a3 M: U9 X( Y
/ g: y# d- O3 H4 n2 V2 c& Y$ d# k+ e俩人用的都是京腔,像说相声似的,听上去很有意思。我从那中年男子手里接过笔筒仔细端详,笔筒呈琥珀色,雕有山水并孟浩然的一首诗,古香古色的,确实有一看。但问题出在诗上,准确的说是诗的字体上,那20字居然是用电脑里的美术字行楷书写,大清能有这样的字吗?我没有做声,默默把笔筒交还给那男子,起身走人,那富有个性的讨价声渐渐被周围的声音吞没了......3 W' ~9 H( F8 U: @ P
v: e0 u; t, {' d( X9 y; e我又信步上了古玩市场二楼,这里是经营书画和“文 革 文物”的。楼上的店面卖的书画赝品很多,字有启功、沈鹏、张海、范曾等人的,画有韩美林、刘二刚等人的,属于一眼都能看出真假的物件,卖的也不贵,二三十元一张,但没多大意思。7 A* f* Z( l1 e2 h
. Q2 ~1 a8 e6 i; ^( `$ q% T7 @. q0 u# H3 P随便转到了西面的一专卖“文 革 文物”的店里,只见这店里琳琅满目,什么宣 传画、毛 主 席 语录、地图、邮票的,让人感觉又回到了那“***燃烧”的年代。& A$ ^0 Y; R; g/ Z
' C* b+ h9 K5 j2 M0 X看店的是一老者,花白头发,戴一老花镜,模样挺亲切。老者正向一青年藏友推销一个据说是抗美援朝时期的机枪袋子,我也凑了过去。那袋子是白帆布做的,周围沿了黄色人造革边,有角的地方已经磨破了,看上去已经有些年头了。那年轻人似乎被老者说动心了,准备折叠了带走。' p7 R: O5 f8 Y/ L2 Q, W U; g
: N" s* q, i" L1 _我对那年轻人说,能不能让我开开眼?那后生看了看我,就把机枪袋打开了,只见上面印着“中国 人 民 志 愿军”字样,黑色丝网印刷、黑体字。我笑了,对他们俩说,这东西不对!
6 h0 d, l, h9 f; i6 B" ?2 r! k+ ]; V; U6 ]2 d' `. r! U
“国”字在1950年不可能是简体的,另外这字不是手写的,是直接从电脑里出来的,这东西靠不住啊!. ?' e8 D; v+ z I
6 `& j0 m8 j; i( l- ~! I* a
那年轻人听了我的话,就把东西退给了老者。老者向上推推眼镜,嘴里嘟囔着说:“你说假的,就算是假的......”我忽然想起,我这是在拆台,是坏了人家的生意啊!我赶紧就从店里走了出来,生怕那老者骂起我来......
$ J0 z. Y$ c8 ]
$ u4 R3 s5 B6 i h0 b- Y随后我又在市场里溜达了一圈,也没有发现什么特别新鲜的。这里虽然叫“古玩市场”,但大部分都是新东西,按我的想法,应该还是叫“工艺品市场”比较准确一些。
# m# s6 A/ ]" f0 o! {$ R天越来越热,可市场上照样熙熙攘攘的。我擦了把汗,离开了这充满诱惑、充满陷阱的地界......3 R9 r; n* M5 `# g m" 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