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7704|回复: 0

[转贴] 民间智库的先行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2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作者: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张欢 发自广州 ; m2 N' L, A) O
他一直在寻找知识分子的“第三种生存方式”——既不依附于权贵,也不向金钱谄媚,而凭借自己的智力投身市场经济获取报酬,赢得尊严
& C/ L1 u: K; }. ]/ p在今年六月的“金三角”,王志纲学会了“斗地主”,这位中国房地产界的“幕后大黑手”(朋友戏称)以前最看不起的就是那些土鳖房地产老板们玩这个。; @) y" q: U6 R# a
“王老师”的牌风相当彪悍,凡是可以叫地主的机会绝不容错过,从来不把机会让给对手。
; [5 ]- E% e1 D. {2 z0 q他的理论是“相信底牌总会有机会”。3 f4 r+ f& u) |" v" a' d2 @
从当年新华社的名记者,到全国知名房地产策划专家,到现在成为从事企业和区域发展战略咨询的民间智库的领军人物,不管身份如何变幻,他总是喜欢把自己定义为一个“知识分子”,喜欢别人叫他“王老师”。
+ G( x8 e7 T2 Y9 C; E从开始下海,他就一直在寻找知识分子的“第三种生存方式”——既不依附于权贵,也不向金钱谄媚,而凭借自己的智力投身市场经济获取报酬,赢得尊严。
- k9 Q* Y& L' k/ p6 [前几天,刚从湄公河流域考察回来的王志纲在广州请老朋友们小聚。他笑问:“你们这些家伙现在也都是老总了,今天谁请客?”这些当年的小兄弟嘿嘿一乐:“老大在,还轮得到我们买单吗?”老王笑着摇头:“你们这些家伙!吃大户吃惯了。”7 |4 v- A" `" K9 K
席间,有老板向老王请教当下房地产市场的大势,老王便滔滔不绝:“形势已经很清楚了,房地产的冬天已经来临,现在是一九二九,怀中插手,马上就是五九六九,冻死猪狗的时候,只有死一批,才能活一批,所以今年的房地产市场是活一批,死一批。要做好过冬的准备。”) t8 V& ]0 G' j; L# b1 C/ z$ P2 o
接着,大家聊起房地产江湖世界,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从老王嘴里汩汩流出。他的口头禅是:“我给你说个故事啊,我和XXX当年……”9 [  X) g& `3 O. G
熟知他的人说,老王在哪里都一定是中心,他有一股气场让人们围绕在他身边。5 Z5 V3 d$ H5 @0 f+ C
要吃粮,找老王
2 n4 p  t$ c  x3 i3 V在90年代初的广州记者圈中,流传一句话:“要吃粮,找老王。”: q2 V0 p: }  `" H" |5 s
时任新华社经济记者的王志纲是广东记者圈中的“带头大哥”。广东媒体圈的骨干记者们喜欢跟着老王去采访,一来可以抱回猛料,二来,老王也不忘照顾这些小兄弟们。他经常跟老板们说的是,这是一个财智时代,知识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
6 u- ?1 _- C" ^有当年的参与者戏称老王就像是新闻界的“穴头”。9 j; C" R0 ?, b/ {
王志纲并不认同这样的评论,在他看来,他的工作是让记者们的工作更好地和现实生活“对接”,同时也是让新闻策划的功用发挥到最大。“我是信息盟主,不是穴头。”
) a7 x. `3 S% q2 _$ Q这种江湖地位源自当年他当记者时的积累。5 u# w$ `5 w9 g+ l
王志纲1978年考入兰州大学经济系,当时他的第一志愿是北京大学新闻系,压根就没想到自己会去学政治经济学。1 O6 t; W; k% C
命运仿佛是一个轮回,到最后他还是干了记者,不当记者后,他又投身到了商界。3 i6 \2 P* l& [7 V. o
在大学时,他读了7遍《资本论》。在他眼中,方法论是最大的事情。不论是日常的闲谈,还是进行战略规划,他的开场白总会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方法论的普世性让他能够“纵横官、产、学,打通学、术、道。”(自评): b& @6 a& }, I! J: {+ A* m
毕业之后的王志纲先在甘肃省社科院做了一年经济学研究,随后抛妻离子跑到了新华社内蒙分社当记者。这可能受他岳父的影响,他的岳父是新闻界一位老前辈。7 Q) _- ]8 Z  h
随后经过新华社总社的“小分队”式全国采访后,他被抽调到广东分社当记者,负责宏观经济层面的调研与报道。
: b6 V) C' l. |在当新华社记者期间,他先后写下了《广州人经历了三次冲击波》、《中国走势采访录》、《广东和浦东的对话》、《风帆起珠江》、《珠江三角洲启示录》等一大批有分量的作品。
1 c  a! h5 F, l8 a1 n7 P$ t- U如果以今时今日的观点来审读这些作品,其实并不算是上乘之作。这些作品里充斥着大量最高级别的形容词和感情化写法,更接近政论作品,而不是新闻报道。( s  Q& z6 C- B# G6 j* A  n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样一个对改革开放还存在很大争议的年代里,王志纲作为新华社的记者,选择了为改革鼓与呼。
, h/ C0 f2 x2 g$ b. W% F作为一个记者,王志纲是成功的。他写的关于蛇口改革长篇通讯《放眼向洋看世界》被袁庚说是“写蛇口的第一篇可以算是进入门槛的文章”。
3 g6 `( e3 P$ z  S7 ?1 \邓小平“92南巡”前后,国内政治环境相当紧张,他执笔,配合新华社老社长穆青写的通讯《风帆起珠江》被穆青称作是“关键时刻影响新华社命运的关键稿子”。+ m. m, g# U3 l) [/ Z9 R
那个时代的新华社记者,除了采编任务以外,更多地被赋予了对社会宏观形势观察的任务。《中国走势采访录》就是这样一个作品。他和另外一名同事跑遍全中国五大区域,采访了十个省委书记,作品先是以内参的形式发表。% A& h7 U, N8 X7 F3 ?  b
中央领导办公室来电,请两位记者同志到中南海向领导汇报。
) T" U1 B7 N: r% U, H在中南海,上面直接征询王志纲的意见,问他是否愿意来中办工作。在外人看来这是可直达天听的机会,被王志纲婉言谢绝。& J$ T& A( I2 ^/ d# \
他说自己大学毕业后就想好了不走仕途,因为他想追求最大自由,而官场是不允许你绝对自由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