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100
- 注册时间
- 2007-6-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21618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作者: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张欢 发自广州 ' I. N$ L* u% n2 ]7 l0 v, U
他一直在寻找知识分子的“第三种生存方式”——既不依附于权贵,也不向金钱谄媚,而凭借自己的智力投身市场经济获取报酬,赢得尊严
2 F9 D, ]8 M# x9 I在今年六月的“金三角”,王志纲学会了“斗地主”,这位中国房地产界的“幕后大黑手”(朋友戏称)以前最看不起的就是那些土鳖房地产老板们玩这个。$ w) ~ \# |( j# p
“王老师”的牌风相当彪悍,凡是可以叫地主的机会绝不容错过,从来不把机会让给对手。
) T- f* j$ `7 q2 ^, b8 I他的理论是“相信底牌总会有机会”。
1 v) w- c8 S0 e0 l从当年新华社的名记者,到全国知名房地产策划专家,到现在成为从事企业和区域发展战略咨询的民间智库的领军人物,不管身份如何变幻,他总是喜欢把自己定义为一个“知识分子”,喜欢别人叫他“王老师”。& X o* J$ C, @! K! X' h( f
从开始下海,他就一直在寻找知识分子的“第三种生存方式”——既不依附于权贵,也不向金钱谄媚,而凭借自己的智力投身市场经济获取报酬,赢得尊严。
. E2 l% g7 b; s7 z+ b$ l前几天,刚从湄公河流域考察回来的王志纲在广州请老朋友们小聚。他笑问:“你们这些家伙现在也都是老总了,今天谁请客?”这些当年的小兄弟嘿嘿一乐:“老大在,还轮得到我们买单吗?”老王笑着摇头:“你们这些家伙!吃大户吃惯了。”
% Y5 ]- \; J3 }# o8 Z! p% p* w" }席间,有老板向老王请教当下房地产市场的大势,老王便滔滔不绝:“形势已经很清楚了,房地产的冬天已经来临,现在是一九二九,怀中插手,马上就是五九六九,冻死猪狗的时候,只有死一批,才能活一批,所以今年的房地产市场是活一批,死一批。要做好过冬的准备。”& D1 l& Y- S+ H, l1 ^; Q/ p$ ~2 [
接着,大家聊起房地产江湖世界,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从老王嘴里汩汩流出。他的口头禅是:“我给你说个故事啊,我和XXX当年……”& d: \0 y" g) r. d8 B
熟知他的人说,老王在哪里都一定是中心,他有一股气场让人们围绕在他身边。
; ?* y; R( b2 Z9 u9 ?要吃粮,找老王
5 m6 @# [6 [( y/ @在90年代初的广州记者圈中,流传一句话:“要吃粮,找老王。”
3 d! j, u9 h3 S9 n5 B& w时任新华社经济记者的王志纲是广东记者圈中的“带头大哥”。广东媒体圈的骨干记者们喜欢跟着老王去采访,一来可以抱回猛料,二来,老王也不忘照顾这些小兄弟们。他经常跟老板们说的是,这是一个财智时代,知识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
4 C4 \2 \2 x3 x; A# H有当年的参与者戏称老王就像是新闻界的“穴头”。
s* r* c7 Z1 P/ ?+ s王志纲并不认同这样的评论,在他看来,他的工作是让记者们的工作更好地和现实生活“对接”,同时也是让新闻策划的功用发挥到最大。“我是信息盟主,不是穴头。”
! `5 b2 c/ u( q2 J8 H1 B" y这种江湖地位源自当年他当记者时的积累。( L2 E; F: o' H, v, _
王志纲1978年考入兰州大学经济系,当时他的第一志愿是北京大学新闻系,压根就没想到自己会去学政治经济学。# r q0 t2 U# d: v
命运仿佛是一个轮回,到最后他还是干了记者,不当记者后,他又投身到了商界。
5 O7 G: h1 t8 L+ H3 T在大学时,他读了7遍《资本论》。在他眼中,方法论是最大的事情。不论是日常的闲谈,还是进行战略规划,他的开场白总会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方法论的普世性让他能够“纵横官、产、学,打通学、术、道。”(自评)
5 q0 q, m1 ^( \/ S6 Y" D毕业之后的王志纲先在甘肃省社科院做了一年经济学研究,随后抛妻离子跑到了新华社内蒙分社当记者。这可能受他岳父的影响,他的岳父是新闻界一位老前辈。3 z- M' X+ O6 R2 q Y2 [1 z+ A
随后经过新华社总社的“小分队”式全国采访后,他被抽调到广东分社当记者,负责宏观经济层面的调研与报道。$ {" q) n" x; w4 r2 W+ V
在当新华社记者期间,他先后写下了《广州人经历了三次冲击波》、《中国走势采访录》、《广东和浦东的对话》、《风帆起珠江》、《珠江三角洲启示录》等一大批有分量的作品。9 o% K) F5 d0 |* @. m8 w; ]
如果以今时今日的观点来审读这些作品,其实并不算是上乘之作。这些作品里充斥着大量最高级别的形容词和感情化写法,更接近政论作品,而不是新闻报道。
* ~% t: S; H* u/ l- h. D1 M g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样一个对改革开放还存在很大争议的年代里,王志纲作为新华社的记者,选择了为改革鼓与呼。
3 a- g) X! d! H: f% j' k( r作为一个记者,王志纲是成功的。他写的关于蛇口改革长篇通讯《放眼向洋看世界》被袁庚说是“写蛇口的第一篇可以算是进入门槛的文章”。 E5 p; Y, {7 P$ t9 W4 X
邓小平“92南巡”前后,国内政治环境相当紧张,他执笔,配合新华社老社长穆青写的通讯《风帆起珠江》被穆青称作是“关键时刻影响新华社命运的关键稿子”。
! N3 }' W) q) X6 c d那个时代的新华社记者,除了采编任务以外,更多地被赋予了对社会宏观形势观察的任务。《中国走势采访录》就是这样一个作品。他和另外一名同事跑遍全中国五大区域,采访了十个省委书记,作品先是以内参的形式发表。
8 V, r- a+ a: Z: t D中央领导办公室来电,请两位记者同志到中南海向领导汇报。
( z8 n: F3 A4 l在中南海,上面直接征询王志纲的意见,问他是否愿意来中办工作。在外人看来这是可直达天听的机会,被王志纲婉言谢绝。" A7 ~- S5 d' b9 A! m7 A
他说自己大学毕业后就想好了不走仕途,因为他想追求最大自由,而官场是不允许你绝对自由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