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30
- 注册时间
- 2008-2-2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322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8-6-20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7 美国现代艺术因中国书法理念而“雄霸”天下
$ h: G7 C* a g' X# O$ L
$ V; V& Y% e7 [8 c
# C- x" l& |5 W5 B M6 O/ Y' L9 v
+ ~5 p+ w/ d. m. D: i 如果从全球范围内看当今中国书画的普遍创作现状,则更觉得气局狭小、暮气沉沉,简直是与这个时代脱节。
8 r6 t6 ^; j' M0 O7 S& f, \6 _3 Z4 b& m% c- F
( e1 m/ o. P5 F9 I+ w: H) F, M' p. B3 D' \+ {
笔墨当随时代,说真的,说到世界范围内现当代艺术的发展潮流,毫不夸张地讲,西方曾经“偷窃”、借鉴了不少东方、特别是中国艺术的精髓,中国书法对西方战后现代艺术的贡献厥功甚伟。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五、六十年代以来以美国抽象表现主义为主流的发展,这帮家伙其实是直接将中国书法的某些细节和理念,加以拆碎、打乱后重新放大组合在画布或其他材料上而已。虽然,西班牙的毕加索、米罗都曾认真临摹过中国的书法绘画,像齐白石的画等等,米罗的一件含有中国书法笔意的纸本手卷前几年还被拿到国内展出过,但这仅仅是比较生硬的仿照和临摹,仅仅是小大小闹。而像汉斯·哈同(Hans Hartung, 1904 - 1989)、波洛克(Jackson Pollock, 1912 – 1956)、塔·比埃斯(Antoni Tapies, 1923 -)、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 1904-1997)、克兰(Franz Kline, 1910-1962)、马卡-雷里(Conrad Marca-Relli, 1913- )、马瑟韦尔(Robert Matherwell, 1915 - )甚至戈特利布(Adolph Gottlieb, 1903- 1974)、图温布利(Cy Twombly,1928 - )等人的作品里,骨子里所弥漫的都是中国书法(包括篆刻)中有关点画线条、知白守黑的精神。 在塔·比埃斯的回忆录里,作者就丝毫不掩饰自己对中国哲学特别是老庄思想,以及文人画论书法的狂热喜爱。巴尔蒂斯(Balthus, 1908 - 2001)也十分推崇中国书法,对王羲之的潇洒、米芾的表现、宋徽宗的瘦金体的独创等心驰神往,他认为:中国书法代表一种艺术的最高水平和完美境界,包含一切艺术的基本规律。每一个学艺者都应该尝试一二,学习并玩味个中的奥妙。(啸声著,《巴尔蒂斯和他的中国情结》,文汇出版社,2004年)& L V$ b" d6 s, h1 w) s6 _
' T( F5 K2 H" X9 v# t ~1 s' ?. |
( k3 K0 R4 x1 O |
, c: p( ^* @3 B$ o1 N8 U7 K 早在二十世纪初,西方现代艺术理论的开拓者们就指出,西方艺术的未来必定要依赖于西方画家对东方艺术的理解和吸收能力。房龙在1930年代出版的《人类的艺术》绪论部分就着重指出:“西方花费了好几百年时间才懂得,原来中国绘画同西方绘画一样好,一样趣味隽永,如果不是远远超过西洋绘画的话。”,并在该章节以中国古代画家的一个故事作结尾,其用意不可谓不煞费苦心。' |( m/ l- }& J- H1 x
: Y& L$ M: g$ P. Z, o. a( v5 B/ i( [( T' L
( h7 g- [; H& S q5 a: J$ O 学者们为此大量介绍中国晋唐宋元时期的绘画理论,如谢赫的“六法”概念,特别是“气韵”概念,将rhythm(笔者按:rhythm原指韵律,此处特指中国绘画中由笔墨造成的气韵)视同画中精魂,还有苏轼、米芾和郭熙的许多观点学说一一搬到西方,进而提倡在现代艺术的领域中利用中国画论的框架取代传统西方的写实理论。当时,虽然现代风格的艺术早在19世纪晚期就出现了,但是写实的标准仍然是大众的艺术思想基础。因此,中国古代的文人画理论,尤其是对气韵、形式、笔触等要素的强调,通过相关学者的大力鼓吹,成为诱发西方许多现代艺术运动的重要因素,包括后来在五、六十年代以后美国艺术伴随国力的强大而异军突起,特别是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对东方艺术的理念获益匪浅。
' h" o, c( |# Y5 Y+ E G; ]/ T6 q7 ]4 S) }/ b$ z7 p" J
- r2 q* Z6 I+ C+ E% X* l& {! [- ^8 k8 Z# h4 ^
以前美国虽然国力强盛,但在文化艺术上远远落后于欧洲,没有话语权和权威性。但就是经过这般对中国书画理论暗度陈仓般的巧取豪夺之后,霸权主义的美国人竟大言不惭地宣称自己的艺术是完成对欧洲艺术的全面改造,完全说成了是美国人自己的伟大独创,从而在文化政治的角度颠覆了欧洲文化艺术的中心地位,树立美国艺术在全球范围内的中心、权威和先锋形象。局外人不知道这个老底,西方的美术理论家也一直小心翼翼回避这一事实,其实中国书画,特别是书法的精神对他们现代艺术的发展贡献有多么伟大。关于上述问题,最近在美国学者包华石教授(Martin Powers)的“现代主义与文化政治”一文中有非常精辟的解说和揭露(见《读书》杂志,2007年,第3期)。3 G/ q, s( ?" k4 i: \0 ~* A; h
( f, a# U! F- s6 r6 B5 s
1 J, G+ g3 j: k% J( n
7 `) o8 R) W9 X# j 相对而言,反观我们自己的书法圈中人,不但因为自我陶醉而割裂了与传统绘画的联系,而且更因百年以来面对西方文明产生的深层自卑因素,弄得广大书家们关起门来,坐井观天,孤芳自赏,仅仅满足于自身小圈子之间的“写字匠”业务,更遑论对世界艺术、时代潮流的认识和敏感了,从而错失对当代艺术积极贡献的极佳机会。
2 f' m" k! N+ ]" o6 t' t
5 f0 y9 e i9 h+ j! p8 e
5 q) U! `* a5 M$ \5 F1 B/ T$ Q
- l7 {9 V4 W/ A8 ^# y& Y K/ G3 B 8 书法理当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动力* B/ b+ j: h5 _" Z5 V9 Z
. t8 @' x( I" m) W2 l3 q. {* Q7 e. |, V* q' @; B( ~
& y+ l" o6 M. ]$ B7 s$ x 即使面对国内当代艺术如火如荼般发展的今天,我们的书法家们又有几个具备国际视野,能够跳出狭隘,打破成见,从而在这一领域里面有所作为的?笔者不敏,印象中仅有寥寥几位。似乎只有旅法画家赵无极,他的作品,无论其大气恢弘的油画,抑或80年代开始变换多姿的水墨,其精神源头恰好是中国书法以及北宋山水对他的深刻影响。我们在这一方面的开拓性探索还远远不够,落后于日本某些前卫书法家的努力,以至于西方美术评论家误认为他们的战后艺术得益于日本书法的影响甚多,摸不到真正的精神源头,岂非悲哀?(H·H·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一书的有关段落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2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