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1688|回复: 4

品书小语-----王文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27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品书小语
5 Q' H7 A3 ^: a4 ?1 d: W

) m5 R$ ^! X) A) J0 |
" T6 M: i5 w) b; b: G: d% G
王文英
9 u' o) v+ _' D0 |3 T  j0 q

% G1 ~4 \: J3 f7 R1 Q. V5 m4 v; `8 w( s: E1 D* `
      近日在家中翻阅书籍,发现一本小巧且装帧精美的小书,蓝绿色的封套,封面正中一丛生机勃勃的荷花,清新淡雅,便有几分喜欢,且它有着一个很雅致的名字《品书絮语》。里边一定装着不错的文字,于是带在身边,以便闲暇时阅读。. W; u5 e& q: N

3 O6 ]/ b+ O0 l      书中辑录的是书评或读书感受,以及写作的经验。作者不凡中国现当代文化史上的名家,文章大多为他们早期的文字。先读了朱光潜先生的一篇品藻周作人《雨天的书》的文章《雨天的书》,以轻盈的笔触评述了闲适的文字,超功利的艺术品评,清雅冲淡且切中肯綮,读之若饮清茶,很享受而有收益。         % b: b- L' H7 t. @/ i$ V
                                                 . J% _  c' Q. G$ V8 O& I$ K3 l! e
       继续按图索骥照目录选择两篇,不知为何再读却没了感觉。又选一篇著名作家早年谈自己文学之路的文章,内容从阅读选择,再到创作,拉拉杂杂,文字拖沓,读了大半竟不知就里,味同嚼蜡,兴趣索然没有再读下去的耐心。于是,重又打开一篇,惊讶地发现上面赫然裸露的铅笔批注,分明是自己的笔迹,此文章我读过?这本书看来我是读过,只是没有了记忆。随手翻阅下去,希望找到曾经的记忆,极力搜索记忆的光盘,却失望地发现竟没有一丝印记。或许时间太久,而自己记忆太差,总之,再没有继续阅读下去的兴趣。于是将书放回原处,想自己也许只能让它束之高阁了。) o" {. ~' V) b' \+ C
" q0 k0 s2 j% n( n
       对于文章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好坏优劣,全凭读者的兴趣喜好,无一定之规,盖须从心去品。但每个阅读者因自身修养、审美情趣、阅读经验以及自身经历的差异,认识和品评自然各不相同,也会有高下优劣之分。
; r# D6 m' \) T# A" u! C$ Y$ I. B( D. D+ u* U: ]3 X5 g
       就我个人而言,如果在记忆中不能留存的文字,我想不能说是好文字;相反读之若饮甘泉之恬美畅快,过目不忘,记忆深刻的文字,才可称得上好文字。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理解。
" }3 \+ S  I" c" c, C; h) z9 ^, ?) Z! ?# Q- y# g' a( }
       对此书中的名家篇目,我本没有资格品头论足、说三道四,妄加评论。只是凭借自己的阅读兴趣、爱好和习惯,认识也仅限于直觉。感觉书中大部分文字过于自然,过于简单,过于意识化,似流水随作者意识一路而下,如我一般的阅读者,很难把握文章的主旨或意趣所在,自然理解起来就有问题。这或许是我的理解水平所限吧,我竟不能认识这些文字的价值,感受它们的美感。当然,文字中透露出来的淡定和自然,却是当下人所难有的,即便刻意营造也难为之,因为我们早已没有了平和的心态和恬淡的性灵。
2 E+ k6 b) l$ B% s7 ~) a: O
# C2 D- k4 w  t7 I, \8 v/ `      像这样的名家之作,是出版商争相争夺的对象,各种的选本、合辑,选集、全集,不能说是汗牛充栋,也有数不清之嫌。家里之所以拥有这本让我“失去记忆”的小书,应该说是对名家的推崇和信赖,不排除世俗的名人崇拜心理作祟,却正中出版商的下怀,也正说明出版商洞察世事的精明。3 Q5 @9 }" a7 F

: i! g% U* o6 A$ y, N) n       名人崇拜心理作为社会现象古已有之,并非现代社会所独有,只不过现在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有些走向异端而成为心理疾病。中外心理学家对此研究已很深入,有的学者认为现今名人崇拜泛滥,是电视网络传媒推波助澜的结果,或许有几分道理吧。- q3 u1 H9 T' A

+ }4 L* {- [! b& S; ]( h/ I( Z0 J      凡是出自名家的作品,就一定是杰作吗?我想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 p  Z: I, d' Q, \: \7 n8 \
, x5 U+ H( ]8 ^/ E* J" e0 N9 q; p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题目已忘记,只依稀记得大意是论大家、大腕、大师的。文中说道大师或大家也是凡人,也有应酬、应急之作。对此我也感慨良多,“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蔡邕《笔论》)。其实,名家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愁,也有沮 丧得找不到感觉的时候,也有不得已而为之的时候。何况名家不是生来就是名家,也有成长的过程。& Z; |( u) i, o3 K5 l( [  f9 M9 e% u) g
2 U/ j5 \% r: I7 K3 F, G, x+ q/ A- D
       那么名家的行世之作,一定也是参差不齐的了。; y9 u6 p; t8 l6 L1 e' t
+ T$ v8 Y4 d: ]4 J, p, i$ _
       因为名家崇拜心理作祟,凡人看重的是名望,是名气。举凡名家作品,无论绘画、书法,还是文字,只要出自名家之手,就一定是杰作,就一定价值不菲。于是乎,溢美之词泛滥,争夺之战不休,几近左右欣赏者的审美判断,价值取向直指名望和名气,而非真正的艺术审美价值标准。
6 C4 z+ o2 h% m
3 q0 s- m7 J9 _7 m( B       尤其是书法艺术,因为历史的、社会的原因,这个古老的传统艺术,曾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远离了人们的生活,很久,很久,以至于多数国人对它已陌生为写大字、描红模子这样简单的审美定式。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书法艺术复兴以来,创作者追求的步伐远远超过了欣赏者欣赏水平的提高,二者之间的距离日益加剧,不可避免地造成的审美落差也越来越大。大多数的欣赏者鉴定书法作品的好坏优劣的标准就简单而为名望与名气。于是,社会上追名逐利,甚嚣尘上,就如同一个名利场。名望和名气成为人们追逐的对象,成名者,希望名望继续加大,名声继续攀高;没有成名者,挖空心思,不择手段寻求名气指数上升,从而获取最大的利益。书法艺术的发展似乎陷入了一种功利怪圈,真正的有志于此追求的书法家不得不备尝孤寂的滋味,而“寂寞打孤城”;喧哗热闹者却未必懂得书法艺术的个中三味。7 X1 c! \3 _. s" f+ j

' C5 q4 \) r+ \) @; C       当然,成名成家是向上追求的动力,没有人不渴望成功,就如拿破仑所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问题是如何看待成名、成家,如何对待名望和名气。0 Z/ ?. n& _/ l6 |$ c. N) X/ k

- ]* G' `5 @. K" n  P# K5 P       我早已过了是名家就崇拜的年纪,也不再会因为什么大家、大师而茫然激动。也许有一天人们不再要像我这样韶华渐失才不再盲从, 不再被名家头上的光环所左右,而有自己独立的审美价值取向,书法家就有了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书法艺术才会真正地得以发展。, d4 {' l/ ~# }6 a

: M* E: u% F1 n- t       面对无奈的现实,我突然想起了一句话,一句人们都知道,却常常忘记的话: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那些寂寞求索的书法家或许正是因此而默默坚守着的吧。
8 q/ G+ ?) E* A# g+ W8 @" n' [" \% Y0 I8 x
3 v/ ?: }, e& z4 u  ^: h
发表于 2008-5-27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 |* |4 P6 C! V# t5 r3 P
1 C5 Q0 F7 _% \. g9 L
说的好!
# W& s2 I0 @& w4 b; a  A! b. m. I/ O  S* y5 t
坚守是出发的行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7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7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em1 face18 face18 face18 face18 em11 em11 em11 em11 em14 em14 em14 em14 em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7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em1 em14 em14 em14 em14 em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