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7880|回复: 37

林散之谈书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11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一、谈品格
' I, ~6 M, R! i' N
  要踏实,不要好高骛远,要多读书。
3 w( r4 l) y& o% X  待人以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吹,不要作假,要戒骄戒躁。
9 Z& m( p& u# g4 @# y% i  与朋友交必能尽言,扬善改过,不能如此,只好避之,不与同恶也。——与庄希祖谈 " i' O* d" L) h# x0 J# O
  学字就是做人,字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字,学会做人,字也容易写好。 ! }8 m0 f) ?" d, x4 U- |7 I
  学问不问大小,要学点东西,不要作假,要在实践中体会,到了一定阶段就会有体会,受益。
9 x' V7 u" j1 i8 A& N( w  做学问要踏实,不为虚名,不要太早出名,不要忙于应酬,要学点真东西。——与桑作楷谈
/ {2 U( J& |! r/ c$ h  不要学名于一时,要能站得住,要站几百年不朽才行。若徒慕虚名,功夫一点没有,虚名几十年云烟过去了。——与张尔宾谈
( X& b+ i3 [5 z2 u5 M; `$ K  搞艺术是为了做学人,学做人。 3 p  S$ l; u! l/ X# O9 c
  做人着重立品,无人品不可能有艺品。
* T$ s: A4 c' [7 W7 y! A  做学人,其目的在于运用和利人。 ! f) O( u8 s1 G' a% c: h
  学人的心要沉浸于知识的深渊,保持恒温,泰山崩于前面不变色,怒海啸于侧而不变声。有创见,不动摇,不趋时髦,不求艺外之物。别人理解,淡然;不解,欣欣然。 1 O3 p  B3 W- L5 ?! P; ]( z- F
  谈艺术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探索人生。 9 h' z+ |8 m7 B2 B5 A7 b6 W
  做学人还是为了做真人。 $ D# G5 I! C9 G( Z! u
  艺术家必须是专同假、丑、恶作对的真人,离开真、善、美便是水月镜花。——《林散之序跋文集》 6 H* a  {( v- f8 e
   - C1 T# w# ?; K. K  _0 D
  
6 ~7 [2 @$ L, C. R0 Q- b, Q2 v0 `   6 x) e5 o1 s6 s! [+ ]! F
  
# X" Y3 p  h6 ^5 w+ | 二、谈门径   J. Y! R6 e4 t2 {+ ]
  [陈慎之问:为什么日本人写的这么好?]
: o- @$ p" h$ a+ O; r  学的高,非晋唐法帖不写,所以不俗,法乎上也。 ( e% O0 [* ^1 X0 G3 U4 V& U
  先写楷书,次写行书,最后才能写草书。
8 U5 s" F' R8 i  写字要从唐碑入手,推向魏汉;再从汉魏回到唐。 2 ]' F+ R* Y" Z) `, t6 _, J- L
  宜学六朝碑版,继学二王,再进而入汉魏,其气自古不俗。草书宜学大王,十七帖》精印本;行书宜学僧怀仁《集圣教序》,有步可循,自然入古不俗矣。 / f+ E; r* J( N; p4 N
  学近代人,学唐宋元明清字为适用。 3 b- I/ @$ B  \$ f
  唐宋人字,一代一面貌,各家各面貌。他们一个也不写汉隶,因为用不上,练练笔力是可以的。但要先学楷、行。
7 I: L# x" Z6 _6 V; E( h  李邕说:“学我者死,叛我者生。”要从米、王觉斯追上去。
3 L2 j9 s# p, c7 t$ r  欧阳修青年时代诗、文、书、画样样学。有人说你这样不精一项是不行的。于是,他便专攻诗、文,成了大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样样都精。因此,学要专一。
# ]$ W8 c& v" P' F; z  怀素在木板上练字,把板写穿了,可见苦练的程度。也因为这样,千百年不倒。……
0 M3 C  M" p6 l1 |& H% V6 @4 M7 p  多种帖多写一些有好处,但要化为自己的字体。怀素就是写他的草书,赵孟頫是行书,苏、米也就是那么二种行书体,而不是正、草、隶、篆样样精通。
! ?. C( _/ q4 N' k) J7 z  真学问是苦练出来的,做不得假。可用淡墨汁或水多写写,手腕活。——与庄希祖谈
1 M3 }0 q  F: Q5 A" D9 z" B0 T4 [  学写字,二三十岁就要学会笔法。字写的不好,是功夫问题,首先是方法要对,方向要对。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会提高。
: L9 u. ]8 ]# P" K! Z, v9 P  c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风气,看到草书神气,一开始学字就潦草。不知草书是经过多少年甘苦得来的,要在规矩中下苦功夫才是正道。
  u. t- w$ }- d( O. N/ W$ ?  向唐宋人学,一代有一代的面目。汉碑,晋人就不学了,练功夫是可以的;楷书学宋人的就很好,楷书是很难的,学好不容易。
# r( T& e- W9 w. x3 u& A) }  书法很玄妙,不懂古人笔墨,难以成名。
6 \0 Q& ]' u0 x0 L  董其昌书不正为正。气足。难学。从米、王觉斯追上去,用墨要能深透,用力深厚,拙从工整出。
" k' S' O2 j, l' |+ I3 s0 V+ g  p6 _  定时、定量、定帖。
3 _; M( ^2 y. y  最好每天早晨写寸楷二百五十个,临摹柳公权玄秘塔,先要写得像,时间最少三年,因为这是基础。
; i5 W! D+ X1 z$ `: ?0 ~  写字,一定要研究笔法和墨法,要讲究执笔,讲究指功、腕功和肘功。写字时要做到指实掌空,先悬腕而后悬肘;临帖要先像后不像,先无我后有我,先熟后生,有静有动,意在笔先,抱得紧放得开。日久天长,就能达到瓜熟蒂落,熟能生巧的境界。——与范汝寅谈
7 C5 }9 l3 z  w: j( V. \  要近学古之贤者,他们成名不是偶然,实有独到之处。总之先学一家,不宜学时人,不宜学近代人。——与张尔宾谈
3 E7 x; G" ^, A8 B  写字并无秘诀,否则书家之子定是大书家。事实上是很多人重复父辈,由于拓趋于保守,修养差,有形无神。
! O* ?5 b+ k. X# B4 w9 ~8 }  一般人习字,先正楷,再行草,而后篆隶。
% H9 h( Y9 K) m! [  先得笔力,继则退火气,使气魄遒劲而纯。
) C* `: O5 D2 _! G3 o/ `: {  下笔硬的人可习虞世南、米南宫、赵孟頫。不宜学欧字,免得流于僵板。
' y, [4 t" h7 O# v' r7 E% W  有人开头便学草书,不对。 $ q6 ~7 G" c0 X. X4 ]- X
  用功学隶书,其次学行草,唐人楷书亦可。
: a+ B5 v; y* C  书法亦可以从魏晋六朝入手,先用方笔习《爨龙颜碑》,小字兼学《乐毅论》、《黄庭经》,严整不苟。再入唐人,写柳公权《破邪阵》。可以多读几家帖,有所选择。
9 @1 c6 B7 l$ T0 w, {) t4 o  先赵,再米,上溯二王,也是一条路。 ) x- l# y+ a. ~4 j; ?8 s
  听老师讲课,要以食指划自己膝头,使腕部灵动不僵,久之也是一门功夫。
- _) H% F7 t+ ]- u0 U  可以写行书练腕力,笔画要交代清楚,一丝不苟,不能滑俗。写张纸条子也不能马马虎虎,滑不可救药。 3 f* H# z" }# i
  天天练是必要的。但要认真不苟。从前杂货铺管帐的一天写到晚,不是练字。
* d9 A9 m! O1 w1 ~# _  人无万能,不可能样样好。 - E1 n& s' \; t' G' `: q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 z; ~" _4 `) O( C  不能见异思迁,要见一行爱一行。 5 p7 {1 T5 S& y% w( `' h
  学好一门就不容易! ! \& E- }1 v8 @6 Z1 P+ X3 d: J
  怀素只以草书闻名。 - ]0 F( J6 _1 z# C: J
  东坡学颜,妙在能出,能变,他只写行、楷;米南宫未必不会写篆隶,但只写行,草也不多;沈尹墨工一体而成名。 5 Y8 Y, _# Q  }; C' J( }' U: S+ @
  得古人一、二种名帖,锲而不舍,可望成功。 $ z$ g+ X  O% T
  欧阳公大才,诗、文、书、画皆通,后遵友人劝告,专攻诗文,以文为主,后成为八大家之一。 " s8 q' c3 Z, m' ?. w% G. E
  涉猎过广,一行不精,也难有成就。王夫之说:“才成于专而毁于杂。” ) @2 y. \+ {9 R% u7 Z3 i
  对碑帖看不进去的人,肯定学不进去。
. E. w6 Z# I8 _2 w1 y   ——〈林散之序跋文集〉 - I/ s( d8 S  q) K' E; Z$ b6 \
  小孩子学书,要先由楷入行,由行入草,打好基础。否则钉头鼠尾,诸病丛生,要改也就难了。 # N( r5 m; C/ P
  学楷书之后,应由楷入行,不能一步就入草书。不然,易于狂怪失理,钉头鼠尾,诸病丛生。 % K; H' U+ J- y; H( X/ Q" f" W
  范培开先生可惜没有走这条路,学唐碑之后就攻草书。当时就有识者评他太狂,太怪了。一步之差,终身不返,可惜!可惜!
& A  Y. c/ r; q  H; b   1 K% W& X2 x2 V* h8 f9 N. N5 U
   + L# E. s* [( x* ]7 p
   * U2 `0 U, T3 D3 r. P6 [# \, n
  三、谈工具
+ v* G; X9 J) u* z6 g- \0 p  K
  旧纸。纸不独质量好,又要陈纸,几十年。——与陈慎之谈 + H' F# P8 ?4 p$ @( Z6 e$ O
  厚纸用墨要带水;薄纸、皮纸要用焦墨写。 $ x- ^  l$ B" n. j% a$ H2 |, V: F
  紫毫写不出刚字来,羊毫才写得出来。——与庄希祖谈
+ f3 V1 M: Y$ m' `6 R( A  上海有位书法家说,他不喜欢用羊毫,更不喜欢用长毫。他真是外行话,不知古人已说过,欲想写硬字,必用软毫,唯软毫才能写硬字。可惜他不懂这个道理。
0 H+ o: a& H/ _. @! c7 y1 t  论用笔之道,笪重光专论此事,软毫才能写硬字,见笪重光〈书筌〉。——与魏之祯、熊百之等谈
1 d4 y. i  I& x* G: n. z   8 Z2 ]6 c$ R9 h/ {
  有人以短狼毫笔写寸余大字,这样写上六十年也不出功夫。 6 g8 ~4 [1 y) m% v
  要用长锋羊毫。
) f" Z+ k+ `6 x  软毫才能写硬字,硬笔不能写硬字,宋四家、明清大家都用软毫。
# e$ o& E; q* j/ Q* U' y  予曾用长锋羊毫,柔韧有弹性,杆很长,周旋余地广,特命名为“鹤颈”、“长颈鹿”,不意笔厂仿造甚多,用者不乏其人。 8 x- I( W/ h; H6 K
  墨要古陈轻香,褪尽火气者为上。 4 L9 i/ t2 |6 }" g7 G* }
  松紫微带紫色,宜作书。 1 m; `: v3 |# C: f8 h9 U- Y
  砚以端石为佳,上品者作紫马肝色,晶莹如玉,有眼如带。 # `* B" _0 {, [/ z! Y
  歙砚多青黑色,有金星、眉纹、帚纹以分次第。金星玉眼为石之结晶,沉水观之,清晰可见。
! d5 X# m% g. d4 y  端歙两种砚材都在南方而盛行全国,在北方洮河砚材亦很名贵。洮河绿石绿如蓝,润如玉,绝不易得。此石产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一带。洮河绿必是碧绿之上现兰色,备有蕉叶筋纹最为名贵。宋代文人对洮砚推崇备至,称赞最力。黄山谷赠张文潜诗道:“赠君洮绿含风漪,能淬笔锋利如锥。张和诗云:“明窗试墨吐秀润,端溪歙州无此色。”抗日战争时期,我得一碧桃小砚,十分可爱,因之题一绝句,铭刻其上:“小滴酸留千岁桃,大荒苦落三生石。凄凉曼倩不归来,野色深深出寸碧。”
3 V4 p( i8 R( ~" W. A6 s/ f  古砚扪之细润,磨墨如釜中熬油,写在纸或绢上光润生色。其形多长方、长圆。正方形两片相合者叫墨海。 / h. Q- k/ j5 V! Y$ w7 R9 ~
  古人藏砚,多有铭文或跋语,刻工以朴素、大方、高雅、古拙而见重艺林,小巧、匠艺、雕琢伤神,会委屈好面料。纪晓岚铭其砚曰;“天然一石,越雕越俗。”是有感而发。
+ e0 ~" J# G+ q3 u8 A  D

* h' B0 g2 f; e! D) v; l# Z! e
8 t7 F9 k" @) ~; D. G1 h9 D  ~
  M, S7 D6 {8 U# X" r. r# J/ {3 G 四 谈笔法
3 R% C! E' r5 J6 N) |
  功夫须在用笔,画之中间要下功夫,不看两头看中间,笔要能留。——与陈慎之谈
4 D( {( [. p2 O/ E: _& L  握笔不可太紧,要虚灵。
& v. q) K$ @4 B" q3 d* O  右军有四句话:平腕竖锋,虚左实右,意在笔先,字居心后。
6 v+ F2 B7 k7 h  东坡讲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王右军讲执笔之法,虚左实右,意在笔先,字居心后。
$ Y) y1 k% S& K' V1 L3 p: x/ t& q  包世臣的反扭手筋不行。做作。 ( j' f' v; h& `" V
  执笔要用力。不用力还行吗?要虚中有力,宽处亦见力。颜鲁公笔力雄厚,力透纸背,无力如何成字?王大令下笔千钧。力要活用,不要死的;死力不能成字。 ' S0 r1 L( r& |
  写字要用劲,但不是死劲,是活的。力量要用在笔尖上…… + y5 C4 G9 w9 i- l
  执笔要松紧活用,重按轻提。
% f6 k, @/ h5 ^9 I3 o9 {  写字要运肘,运臂,力量集中。光运腕,能把字写坏了。腕动而臂不动,此是大病。千万不能单运腕。
2 |( b8 B5 B% Z8 e( C3 Q  腕动而臂不动,千古无有此法。 / Z' E9 A  Q% L% O. x- n
  拙从工整出。要每一笔不放松,尽全力写之。要能收停,不宜尖,宜拙。
) [2 x- k. v# A# M  笔要勒出刚劲,不能软而无力。 8 _: A; j6 ?( R
  笔要写出刚劲来,笔乱动就无此劲了。 : x  q5 ]1 N* W& i# ^$ l* [
  不要故意抖。偶而因用力量大而涨墨出来,是可以的。中间一竖要有力,圆满,不让劲。……写得光润,碑上字的毛,是剥蚀的缘故,不能学它的样子。 ) F1 v- }* L6 ^
  笔要振迅。规行矩步是写不好字的。写字要在有力无力之间。…… 0 n) ~: G' i2 c7 c
  太快!要能留得住。快要杀得住。米字也是骏快,也是要处处能停。 1 w3 |' a1 G8 R3 j- F
  笔笔要留。 1 [/ ~" j# x. ^- L9 k
  写字快了会滑,要滞涩些好。滞涩不能象清道人那样抖。可谓之俗。字宜古秀,要有刚劲才能秀。秀,恐近于滑,故宜以缓救滑。字宜刚而能柔,乃为名手。最怕俗。
+ }! z& u5 \# @8 z" |  现代人有四病:尖、扁、轻、滑。古人也有尖笔的,但力量到。 ( _7 m. U; y" `3 N$ @+ \! Q# K* z. V
  枯、润、肥、瘦都要圆。用笔要有停留,宜重,宜留,要有刚劲。 : l$ G  W" f4 n% e+ R5 J
  平,不光是像尺一样直。曲的也平,是指运笔平,无菱角。
- U; u- m3 x  U; r; Y6 P  断,不能太明显,要连着,要有意无意中接得住。要在不能尖。
! j* m* ?! R2 j. n) K8 z# }  要能从笔法追刀法。字像刻的那样有力。
- Z% s* S9 D: L/ ?  u6 a3 _  要回锋,回锋气要圆。回锋要清楚,多写就熟了。 " `; T$ S9 |& g! T5 S% f( ^; X
  屋漏痕不光是弯弯曲曲,而且要圆。墙是不光的,所以雨漏下来有停留。握笔不可太紧太死,力要到笔尖上。——与庄希祖谈
2 Y7 U9 t+ z, {; R5 q$ V  用笔千古不易,结体因时而变,要能理解此中道理。
5 l; q/ U+ l& D; e8 H  字硬、直,无味。
6 E$ Z2 [- L( [' |! o8 K  字,不看两头看中间,每一笔不放松,尽力写之。——与桑作楷谈 " }. A! M, C4 Y% r( W8 w
  写字,一定要讲究笔法和墨法,要讲究执笔,讲究指功、腕功和肘功。写字时要做到指实掌虚,先悬腕而后悬肘。……——与范汝寅谈 2 ^6 ^# x" O3 E8 ]3 r/ f5 D
  古人书法嫉尖,宜秃、宜拙,忌巧、忌纤。 ; ?1 f" g! I1 s9 c
  古人论笔,用笔需毛,毛则气古神清。 8 B; k( q6 @. G  i  @* _
  古人千言万语,不外“笔墨”二字。能从笔墨上有心得,则书画思过半矣。——与徐利明谈
, W3 L( P- q' E7 ~0 f& q  写寸楷即可悬肘。先大字,后渐小,每日坚持20分钟,逐渐延长。 6 K5 t, t9 W1 q2 v. e8 v
  运笔直来横下,看字要着重笔画中间,逐步养成中锋习惯,终生受惠。 4 ]/ |2 F- x  W+ }4 v9 `8 c6 e
  无基本功悬腕则一笔拖不动。
' J" `7 V1 ?* G; Q# @$ f9 s  东坡论书,握笔要掌虚、指实。
$ Z- F5 E% X2 F8 p  J' \' E  e  圆而无方,必滑。 / [) h, l5 v  M2 n  ]
  方笔方而不方,难写。
- }- w0 U, A) K# g3 o: @  可以内圆外方,不方不圆,亦方亦圆;过圆也不好,柔媚无棱角。正是: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觉更方。此语我曾不自吝,搅翻池水便钟王。
8 d/ V* {2 E. ~& C- T" ^  书家要懂刀法。 ( ?2 x9 J8 {/ Q2 `
  印人要懂书法。 : O& C5 K9 r8 v) x
  行隔理不隔。 . q  G" t3 P$ Q! a
  笔笔涩,笔笔留,何绍基善变,字出于颜,有北碑根基,正善于留,所以耐看。
. F" l; }+ o5 m& z& V  古人作书,笔为我所用,愈写愈活,笔笔自然有力,作画也一样。
9 a. H* c) |! j. E2 }+ J  悬肘是基本功之一,犹如学拳的要“蹲裆”,蹬得直冒汗,水到渠成,便能举重若轻。
: o! D* ~- R4 R$ t  游刃有余,举重若轻。 / r! u8 p3 S$ f3 {
  力量凝蓄于温润之中,比如京剧净角,扯起嗓子拼命喊,声嘶力竭,无美可言,谁还爱听? 6 ^, j" r, j* a/ Z7 ~
  看不出用力,力涵其中,方能回味。 - p2 R/ s# i6 k+ d/ |5 S: X
  有笔方有墨。见墨方见笔。 $ R: i4 c+ C3 Y* V' S
  不善用笔而墨韵横流者,古无此例。——《林散之序跋文集》 & j: T' p* f7 ]' ?' i( d. y- t7 ^
  写大字要用臂力,不能光用腕力。用臂力才能力透纸背,这是真力。   _6 Q/ ]2 }- ~+ s( B2 t
  写字时手不能抬得太高,也不能拖在下面,要上到下一样平,这叫平肘。 ' j; s4 P" J" J: L
  还要虚腕,虚腕才能使手中的笔自由转动,随心所欲。——《林散之》
9 I. R3 J3 e# W  ~- Z( ]  
& c% p% B+ J1 n8 n6 F& {" M. v3 E/ N   9 o( z) a; U1 _8 y
  

+ Y# c+ o* i4 ^& Y$ j; f5 q* a       五 谈墨法
% O7 g# q4 r- Q$ W5 d4 J$ @5 O; D
  写字要有墨法。浓墨、淡墨、枯墨都要有,字“枯”不是墨浓墨少的问题。
% u- z) p$ V. s6 s* ?# ~  多搞墨是死的,要惜墨如金。
8 j6 q/ K2 J2 A4 h  怀素能于无墨中求笔,在枯墨中写出润来,筋骨血肉就在其中了。
- M1 {, W( e# o9 [! _( H2 d( q  王铎用干笔蘸重墨写,一笔写十一个字,别人这样就没有办法写了,所谓入木三分就是指此。
( a& C0 y  m. ^" b" [- \) V  把墨放上去,极浓与极干的放在一起就好看,没得墨,里面起丝丝,枯笔感到润。墨深了,反而枯。枯不是墨浓墨淡。 ——与陈慎之谈 & u1 _$ @) u& |0 V- l5 X
  笪重光论用墨:磨墨欲浓,破水写之方润。 ——与魏之祯、熊百之等谈
0 l" ?: O# ^# c" ^6 u! p% H  厚纸用墨要带水,薄纸、皮纸要用焦墨写。 3 t' Z* n" C  W8 n0 o, K+ ]$ v
  用墨要能深透,用力深厚,拙中巧。 4 d* u6 @+ ?: U+ a- }
  会用墨就圆,笔画很细也是圆的,是中锋。 , _* ?  k! j, b5 v+ e
  用墨要能润而黑。用墨用得熟不容易。 & m/ X: J: `: w4 j
  笪重光:“磨墨欲熟,破水写之则活。”熟,就是磨得很浓。然后蘸水写,就活了。光用浓墨,把笔裹住了,甩不开。 ——与庄希祖谈
$ L0 @( _  l. ?  早年闻张栗庵师说:“字之黑大方圆者为枯,而干瘦遒挺者为润。”误以为是说反话,七十岁后,我才领悟看字着重精神,墨重笔圆而乏神气,得不谓之枯耶?墨淡而笔干,神旺气足,一片浑茫,能不谓之润乎?
3 B2 l) _2 D9 H+ f/ I  “润含春雨,干裂秋风。”不可仅从形式上去判断。
. D+ d5 @$ g8 W4 U7 h  墨有焦墨、浓墨、淡墨、渴墨、积墨、宿墨、破墨之分,加上渍水,深浅干润,变化无穷。“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5 \, O4 N. \6 R
  墨要熟,熟中生。磨墨欲熟,破之用水则润,惜墨如金,泼墨如渖,路子要正,切勿邪途。 0 z8 a4 h8 K4 [% D8 I0 p
  有笔方有墨。见墨方见笔。 $ e( o$ T4 C6 ~9 V+ l
  笔是骨,墨是肉,水是血。 ( _/ S4 v$ v6 I! L4 Y
   ——《林散之序跋文集》
5 X' b7 d3 ?; [' s9 E  书法自序----林散之
6 a  g5 q; A5 T3 M   余浅薄不文,学无成就,书法一道,何敢妄谈。唯自孩提 / m$ y' }! V" J' M
  时,即喜弄笔。积其岁年,或有所得。缀其经过,贡采览焉。
4 \8 z. V0 t. W  余八岁时,开始学艺,未有师承;十六岁从范培开先生学书。
; {8 \: y# Z2 R  E/ i8 i  先生授以唐碑,并授安吴执笔悬腕之法,心好习之。弱冠后,
& `8 j$ c6 M0 ]  复从含山张栗庵先生学诗古文辞,先生学贯古今,藏书甚富, * y$ e6 O% S: B; @$ \
  与当代马通伯、姚仲实、陈澹然诸先生游,书学晋、唐,于褚 4 c+ M5 L' A9 v7 j/ I
  遂良、米海岳尤精至。尝谓余曰:“学者三十开外,诗文书艺, ' R9 j4 n- N! M
  皆宜明其途径,若驰鹜浮名,害人不浅,一再延稽,不可救药,
' e( F! x# O) T( ?  u8 T4 \6 @, |7 Y  口传手授,是在真师,吾友黄宾虹,海内知名,可师也。”余
  c- }+ F9 b0 ?0 i8 f+ Y4 K  悚然聆之,遂于翌年负笈沪上,持张先生函求谒之。黄先生不
" D$ N% t+ V) ?, {. G# l& [2 k" b& m  以余不肖,谓日: “君之书画,略有才气,不入时畦,唯用笔
* H7 g; P  R4 X+ ^6 X1 @. X6 m  用墨之法,尚无所知,似从珂罗版学拟而成,模糊凄迷,真意 & \; }& N7 ^. u( Q, _: s. \8 {
  全亏。”并示古人用笔用墨之道: “凡用笔有五种,曰锥画沙、 2 o; x" ~: ^! q; ^
  曰印印泥、曰折钗股、曰屋漏痕、日壁坼纹。用墨有七种:曰 ! {7 q7 @7 g3 h( t! K& @
  积墨、曰宿墨、曰焦墨、曰破墨、曰浓墨、曰淡墨、曰渴墨。”
3 l0 R/ h7 j8 @8 E4 `  又曰: “古人重实处,尤重虚处;重黑处,尤重白处;所谓知 - _+ X0 a& \2 I, |; V  y$ D* S1 i# c' G
  白守黑,计白当黑,此理最微,君宜领会。君之书法,实处多, 6 `" V# V; e# g# M0 ~0 X6 z. K
  虚处少,黑处见力量,白处欠功夫。”
* D& T7 ~* B- q( @+ Y  余闻言,悚然大骇。平 ' b; S2 R7 [% G6 r9 F9 s- r
  时虽知计白当黑和知白守黑之语,视为具文,未明究竟。今闻 # [" H& g# c, t3 \0 n2 g
  此语,恍然有悟。即取所藏古今名碑佳帖,细心潜玩,都于黑 : w( z* |  X- k. ?3 R) P
  处沉着,白处虚灵,黑白错综,以成其美。始信黄先生之言, ' B6 J# k/ N+ _% a5 i. Z( D7 \: I
  不吾欺也。又曰:“用笔有所禁忌:忌尖、忌滑、忌扁、忌轻、
/ l3 v- h# T5 g0 ?/ R9 }  忌俗;宜留、宜圆、宜平、宜重、宜雅。钉头、鼠尾、鹤膝、
6 M) U# w8 ~6 X; F& u6 L  蝉腰皆病也。凡病好医,唯俗病难医。医治有道,读万卷书, 1 p6 w3 H: x. |9 a
  行万里路。读书多,则积理富、气质换;游历广,则眼界明、 # `6 b% f9 U9 M" u# O
  胸襟扩,俗病或可去也。古今大家,成就不同,要皆无病,肥 / \/ k6 [! R% T" X% K& e
  瘦异制,各有专美。人有所长,亦有所短,能避其所短而不犯, ) [; g" j6 k( H6 y- R8 a
  则善学矣,君其勉之。”余复敬听之,遂自海上归,立志远游,
) f. _4 T! p, d  夹一册一囊而作万里之行。自河南入,登太室、少室,攀九鼎
+ f: e" d& `; b- P. [  莲花之奇。转龙门,观伊阙,入潼关,登华山,攀苍龙岭而觇
/ f" a+ Z& R- k% Z* B# `: ?, W/ f  太华三峰。复转终南而入武功,登太白最高峰。下华阳,转城
: c0 }8 m/ e9 k) `+ O$ z& P3 P  固而至南郑,路阻月余,复经金牛道而入剑门,所谓南栈也。
# d" p8 s+ I) @# M  一千四百里而至成都,中经嘉陵江,奇峰松翠,急浪奔湍,骇 $ l: s9 ^1 B) R
  目惊心,震人心胆,人间奇境也。居成都两月余,沿岷江而下, % u" b) w% Z: ]7 E3 r  \% ?5 c
  至嘉州寓于凌云山之大佛寺,转途峨嵋县,六百里而登三峨。
; o8 Z7 P+ g+ v6 {3 G+ W3 h  三峨以金顶为最高,峨嵋正峰也。斯日斜日四照,万山沉沉,
+ r' ~9 [2 j" |+ R* D5 S  怒云四卷。各山所见云海,以此为最奇。留二十余日而返渝州, $ s7 @; B% R0 F& R  G
  出三峡,下夔府,觇巫山十二峰,云雨荒唐,欲观奇异,遂出
4 X8 u3 \/ N( d3 B$ O, g  西陵峡而至宜昌,转武汉,趋南康,登匡庐,宿五老峰,转九 1 M# T. q  ^9 Z4 m4 o
  华,寻黄山而归。得画稿八百余幅,诗二百余首,游记若干篇;
% p# ?2 [) t# p, ]) x  行越七省,跋涉一万八千里,道路梗塞,风雨艰难,亦云苦
! Q, V; d% K+ k/ W3 G  矣。
# v1 D  j, n* z+ I9 D! U  余学书,初从范先生,一变;继从张先生,一变;后从黄先 ' _  z: k5 j2 x' S
  生及远游,一变;古稀之年,又一变矣。唯变者为形质,而不 4 u! X$ |- Q; m* _0 B- D* C
  变者为真理。审事物,无不变者。变者生之机,不变者死之途。
& B8 `1 ?" m+ Q, G  书法之变,尤为显著。由虫篆变而史籀,由史籀变而小篆,由 ' X$ g1 X" O! M: B
  小篆变而汉魏,而六朝,而唐、宋、元、明、清。其为篆,为 ! }8 |0 Q5 B2 d8 T; @% K+ H! {
  隶,为楷,为行,为草。时代不同,体制即随之而易,面目各 , Q4 E9 [2 f# M3 i
  殊,精神亦因之而别。其始有法,而终无法,无法即变也。无
( C0 p- M* a/ b! `5 |/ Q, v# @8 k; ?  法而不离于法,又一变也。如蚕之吐丝、蜂之酿蜜,岂一朝一
  z: |1 v5 [9 U4 x4 b8 L  夕而变为丝与蜜者。颐养之深,酝酿之久,而始成功。由递变
$ ^: Z* @/ V. m  y7 M  X% T4 L  而非突变,突变则败矣。书法之演变,亦犹是也。盖日新月异,
: T1 v! \" X% D: b) g  事势必然,勿容惊异。
  r& p; x/ ]1 v) P# l* L: f  居尝论之,学书之道,无他玄秘,贵执笔耳。执笔贵中锋, . g- j) }/ \. a  J3 B( V
  平腕竖笔,是乃中锋;卧管、侧毫,非中锋也。学既贵专,尤
* W/ |5 w6 X) U# L1 d  贵于勒。韩子曰“业精于勤”,岂不信然。又语云“学然后知
" H- ]8 S3 A4 d. @- Y' Z  不足。”唯有学之,方知其难。盖有学之而未能,未有不学而 0 _* b3 z( Y! ^8 N  _" t7 Q/ a
  能者也。余初学书,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入宋、 ) u. I$ g8 H7 U  Z8 R4 B
  元,降而明、清,皆所摹习。于汉师《礼器》、《张迁》、《孔
# U, G( B" h9 M" I2 k2 B  宙》、《衡方》、《乙瑛》、《曹全》;于魏师《张猛龙》、 ( [9 G( [& Z4 t9 H1 b" h8 C
  《敬使君》、《爨龙额》、《爨宝子》、《嵩高灵庙》、《张
1 W& \7 y) t) T% h! R+ p  黑女》、《崔敬邕》;于晋学阁帖;于唐学颜平原、柳诚悬、
2 P  L4 [8 A  q) W: M! Q6 b" d$ I$ F  杨少师、李北海,而于北海学之最久,反复习之。以宋之米氏, ' ~7 p7 A- O) X7 ~6 \
  元之赵氏、明之王觉斯、董思白诸公,皆力学之。始称右军如
% o; v8 w* ]) j8 H+ N  龙,北海如象,又称北海如金翅劈海,太华奇蜂。诸公学之, $ m: l9 [% s8 k7 r) o
  皆能成就,实南派自王右军后一大宗师也。余十六岁始学唐碑;
8 P4 S* Z- G" H$ {) `0 L# h  三十以后学行书,学米;六十以后就草书。草书以大王为宗, ; g' ^$ C5 v; G/ k( }- h3 j
  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祝希哲为宾。始启之者,
& F3 L& Z0 V- ~, D- f  范先生,终成之者,张师与宾虹师也。此余八十年学书之大路
( r) }+ n) W  ]* B0 n" }  也。
# g7 w. y' O8 M6 }  

  C- V) X& n1 O* }5 Q
( w/ w: l4 V# i5 V 2 l5 }# k; P# t& i* K
20071007_91d0fb128c1a1855fb04JgMehHPDFtZq.jpg
 楼主| 发表于 2008-5-11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散之

林散之先生
林散之老先生.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1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散之书法

em1 em1
林散之书作.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1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散之书法

em1 em1
林散之书作 (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1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散之书法

em1 em1
林散之书作 (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1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散之书法

em1 em1
林散之书作 (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1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散之书法

em1 em1
林散之书作 (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1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散之书法

em1 em1
林散之书作 (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1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散之书法

em1 em1
林散之书作 (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1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