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毛相斌

长海印人--欣赏齐白石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5-3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陕西长海印社印人--欣赏齐白石
赵之谦、吴昌硕都是追求“书卷气”与“金石气”兼备的,他们的生涯正是文人艺术家的一生,潘天寿是追求“书卷气”、“金石气’与“霸气”的,他也是学者艺术家。齐白石不同,他从一个农民、一个细木工苦学而成为大画师,所以终生以布衣为矜,考诸实际,那是真实的,故有印日“白石屋不出公卿”。这种真实与平淡的寂寞之道并不是人皆能至。所以体现在其艺术面貌上,便是民间艺术的质朴自然与知识素养的文化气息相混合的产物。透过表象,不难发见到那种“野气”乃至“霸气”是富有人情味的真切与真率的露,是骨子里的人格自贵而不是皮相上的随人作计??当然,缺少一种高雅、华美的教养感。

  “以俗为雅”的审美理想,在齐白石老人的书法作品上自然是隐约体现出来的,一定不如画和待那样显见。但跳跃在行书体势上的“放”的意韵之美,的确是令人感动的。“行”得如意时便“奔跑”,“奔跑”不尽兴便“跳跃”乃至“喝喊”,大概这就是艺术的真实??表现一个活生生的人生百态的真实。齐白石不愿意在艺术中故作“儒雅”,他觉得“儒雅”便不是他自己。然而,他不是狂夫或介之士,他是极有人生境地的严谨的艺术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3 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陕西长海印社印人--欣赏齐白石
20070428_afd38d054ba2f1fb2e65t2R8Yz7Kea5Z.gi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4 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初期专注师古,下了很大功夫临摹古人的作品。行草书临习李(邕)、何(绍基)、金(冬心)、郑(板桥)诸家,篆书临习《天发神谶》、《汉祀三公》等碑。他自言“写何体容易有肉无骨,写李体容易有骨无肉,写金冬心的古拙,学《天发神谶碑》的苍劲”。受吴昌硕的影响也很大,表现于他书、画、印的“金石气”和重拙的美感上。

  四十岁以后,齐白石五出五归,游历名山大川,过长江、泛洞庭、下阳朔、放眼华、嵩、衡、庐诸山,遍览陕、豫、蜀、赣、湘、广、京华之胜,胸襟因之开阔,见识由此广博,为他开创自家面貌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五十七岁时,老人在艺术知己陈师曾、徐悲鸿、林凤眠等人的鼓励下,开始了跳出古人窠臼的“衰年变法”。置流俗于度外,自甘寂寞,“我自作我家画”,经过十年的艰苦探索,终于在现代艺坛别开生面,卓然成为一代巨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4 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白石老人在谈到自己的艺术追求时,喜用“天真烂漫”、“纵横歪倒”、“颠倒纵横”等字句,说明他要表现的,不是那种正襟雍容士大夫的味道,而是一种返朴归真的感觉,一种教化之外的野趣。他成熟的行草书作品,点画老辣不拘细谨,字势欹侧不求平正,挥运开阖之际,给人以极强的力度感。他的篆书,亦游离于正统之外,专心于鲜为人取法的《天》、《三》诸碑,从这样一些奇趣古拙的作品中,老人汲取了大量的艺术灵感,逐渐形成自己奇、古、劲健,气势盈满的篆书风格。篆刻,老人日记中有这样的话:“刻印,其篆法别有天趣胜人者,唯秦汉人。秦汉人刻印有过人处,全在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余刻印不拘前人绳墨,而人以为无所本。”这段话暗示齐白石实以秦汉印“天趣胜人”的精神为本,唯不重形貌与模式,“而人以为无所本”。白石老人治印,篆法古拙,章法参差,结合他指力非凡的单刀直冲,确乎大气磅礴,别开生面,达到了他所追求的“天趣胜人”的境界。

  这样的风格,曾给白石老人招致了不少非议。毁之者每谓老人的作品失于野怪,缺少书卷气。一方面,这牵涉到审美观点的问题,另一方面,这样的指责未必站得住----齐白石也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是温文儒雅,充满了书卷气的。比如他八十岁所写《与石庵尺牍》,清雅秀逸,余韵无穷,完全是帖学遗风。大多数的艺术家,对白石老人的评价是相当高的,李可染就曾言:“笔墨....讲得最好的是黄宾虹,实践得最好的是齐白石。齐白石的字写得很好,力能扛鼎。”

  总体而言,白石老人的书法篆刻作品,充满了平民意识与朴实健康的审美情调,于粗袍乱服之中,自然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上文参考了梅墨生先生的《纵横歪倒贵天真----齐白石的书法篆刻艺术略评》一文,《中国书法》1993年第1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4 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齐白石像中国所有书法家一样,都有一个出入古贤门庭的学书过程。如他所说:“书法得李北海、何绍基、金冬心、郑板桥与《天发神谶碑》的最多。写‘何体’容易有肉无骨,写‘李体’容易有骨无肉,写金冬心的古拙,学《天发神谶碑》的苍劲。”他一生中最有成就的书体应是行书与篆书,但行书终生未脱李北海形神,篆书至死未跳出《天发神谶碑》藩篱。当然,个别行书单字部首换上郑板桥的写法,如走之最为明显。这倒有了变法的意识。篆书用笔上,改方起为圆起,尖收为平出,转折加重顿笔,亦是其篆书的新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4 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齐白石的行书作品,形神酷似李北海《李思训》碑,神采飞扬,堪称精品。他曾借苏轼的话说自己“我书意造本无法”则是英雄欺人了。他自辩说“我是学习人家,不是摹仿人家,学的是笔墨精神,不管外形像不像。”(与胡橐谈临摹)其实,他学习也好,摹仿也好,既有取外形的,也有取笔墨精神的。取形取神是学书的前后过程,每位书家都有个中甘苦,大可不必闪烁共词。他的作品颇为率真劲健,横划向右上耸,以取气势,但有耸右肩之嫌。有时行笔太快,一划而过,虽有笔力,但缺少内在的力美蕴含,稍嫌油气,而大起大落的甩笔出锋,笔到手未到,看似凶狠劲利,实则单薄村野气。他为了造势,一味以偏锋出锋为能,看似雄强,却无内涵隽永之味,识者自当鉴之。20世纪的人们由于种种非艺术的原因,仅凭小花、小草、小鸟、小虫、小鱼、小虾、小摆设等日常小物象,以及草野书法便把他捧上大师的宝座,确实捧过了头。若说他是一介普通的民间书画家,却又委屈了他。只有观照他的作品本身审美价值,才是他艺术定位的标准。作为一代名家,齐白石当之无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4 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白石老人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大师,他的诗、书、画、印都是具有很高的造诣。他自评艺术成就说:“余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一位主要以绘画享盛名的艺术大师却把绘画成就置于末位,有人觉得难以理解,有人认为是大言欺世,其实这可看作白石老人一生学艺甘苦的自白。他于绘画用力最勤,成就也最高,他的诗、印、字,从中国文人画的意义上说,主要还是为了完善他的绘画。出身工匠的白石老人看重自己的诗、印、字,是由于他认同于中国文人画的深厚传统。我们欣赏白石老人的书法艺术,应该牢牢把握这个基点。齐白石(1863—1957),原名纯芝,字谓清,后改名为璜,字濒生,号白石山人,此外还有许多别号,如木居士、木人、杏子坞老民、星塘老屋后人、湘上老农、齐大、寄园、寄萍、寄萍堂主人、萍翁、寄幻仙奴、借山吟馆主者、借山翁、三百石印富翁……等。他出生于湖南湘潭一个农家。幼年家贫,读书不到两年即辍学。曾学做雕花木工。27岁拜湘潭名士胡沁园、陈少蕃为师习书画,后又师从王运学诗,遂以绘画为业。40岁以后多次出游,结识了樊增祥、曾熙、谭延、陈师曾、王梦白、姚茫父、陈半丁等许多名流。1919年定居北京直到逝世。他最初从胡沁园、陈少蕃习何绍基书法,能得丰神。40岁以后出游,开阔眼界,遂又取法金冬心、郑板桥、赵之谦等人,得金冬心的古拙与郑板桥的奇纵,同时并临习《爨龙颜》等碑刻。定居北京后,取法李北海,笔势更加变化多姿。与此同时,他也研习篆书,对秦权诏版、汉《三公山碑》、吴《天发神谶》、《禅国山碑》等,都曾广泛临写。以上是白石老人学书经历的大略。白石老人谈到他早年学做诗的经历时说:“我是反对死板无生气的东西,做诗讲究性灵,不愿意像小脚女人似的扭捏作态。”他力主写诗要“陶写性情,歌咏自然”(见《白石老人自述》)。其实这也可以看作他对所涉足的各种艺术门类的总的主张,他的书法也同样讲究性灵,陶冶性情、富于生气。白石老人谈到自己的字时说,“要我行我道,下笔要我有我法”。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以“有我之境”为“不隔”,白石老人的字是达到了这一境界。从白石老人的书法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真率、自然,感受到生命力的律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4 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认为白石老人的字有一种霸悍之气,言者之意或在贬抑,其实正道出了白石老人书法的一大特色。他作字“我行我道”,便旁若无人,便绝不媚俗,胸中郁郁勃勃的阳刚之气便自然而然地流露于笔端。这便是白石老人的霸悍之气。白石老人书法的最高成就,无疑是他的独具面貌的行草书。其行草的风格是经过他长期艰苦探索才得以形成的。他早年写魏碑,写《爨龙颜碑》,写金冬心、赵之谦的碑书,都属于正书的范围。他早年曾用金冬心、赵之谦的碑书题画,却不曾用魏碑与《爨龙颜碑》题画。大概白石老人认为金冬心、赵之谦是画家,故取其书体题画。现在看来,这些早年画作上的题字与绘画部分并没有形成浑然的一体,而是各不相涉。这是由于金冬心、赵之谦的书体是为他们自家的绘画而设,而白石老人的画风与他们颇有差异,照搬他们的书体,自然显得格格不入。白石老人早年也用何绍基的行书题画,而何绍基的行书具有强烈的个性,题入画幅,使人感觉到其独立倾向较为突出,与白石老人的画风也不相宜。白石老人早年不断变换题画书体,这体现他在这方面的苦苦追求。经过多年的探索,白石老人终于找到形成自己书风的基础书体,这便是唐代大书家李邕的行书。李邕书法以二王为宗,尤其挹取了王献之翩翩纵逸的意态。他并承接唐太宗李世民和怀仁集《三藏圣教序》遗风,以行书写碑,刻碑虽多少有损墨迹的韵味,却也会增加几分厚重,更重要的是李邕书法的纵逸超迈,可以给临写者留下广阔的发挥余地。故白石老人在探索书法的变法时,以李邕为首选。他定居北京后,以临写李邕的《李思训碑》和《麓山寺碑》为日课。这以后,我们看到白石老人的题画字以崭新的画貌出现。这些题画字苍劲、雄浑,如万丈飞瀑,直泻而下,有崩云坠石的气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4 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是白石老人具有独特风格的行书形成了,以后他一直运用,没有大的突变。白石老人行书用笔中侧并举,轻重相生,笔画的枯润浓淡,粗细方圆,无不大起大落而又层次丰富。在这些字中,我们已经认不出白石老人所取法的碑帖的本来面貌,我们只看到他吸取众多“法乳”而焕发出来的丰神。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白石老人的字法与其画理实息息相通。他曾题画兰云:“作画须有笔才方能使观者快心,凡苦言中锋使笔者实无才气之流也。”他作字同样不主张纯用中锋,善用侧锋是他的行书一大特点。前人已指出钟繇、王羲之已能用侧锋,米芾“刷字”更是善用侧锋的大师。白石老人运用侧锋,丰富了用笔,把书法的意趣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其书与其画遂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合之而成双美。他的字固然可以独立成幅,而他的画若无题字便会减色,不成全璧,这是观赏白石老人的画作都体会得到的。白石老人另一种擅长的书体是篆书,他所取法的秦权诏版,汉《三公山碑》、吴《天发神谶碑》、《禅国山碑》,其共同特点是笔画都是方折,且秦权诏版朴拙挺劲,汉《三公山碑》厚重浑穆,吴《天发神谶碑》和《禅国山碑》则峻峭森严。这些碑刻熔铸成白石老人的篆书风格,也构成了白石老人篆刻的基调,故白石老人的篆书亦多方折。方折的笔画不仅使字形显得骨力洞达,在用以题画时,更成为绘画构图的重要补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4 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绘画的线条、总是弧线多于直线,而笔画方折的篆书题字,与弧线形成对比,便成为构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且白石老人的篆书多用侧锋,笔势纵肆矫健,他以这样的篆法入画,自然显得典雅厚重,滋味隽永了。白石老人除题画外,也留下了许多书法作品,许多都是上乘之作,当然是行草、篆书为主,偶然有隶书作品,这却不是他所擅长的,笔画稍显荒率,难与其行草、篆书并肩。关于这一点,我们也不必为尊者讳。白石老人晚年弟子众多,大多以绘画受业,也有以篆刻受业的,但似乎没有专以书法受业的弟子。李可染是白石老人的绘画弟子,其绘画成就是举世公认的了,其书法也颇具特色,造诣很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