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4256|回复: 13

柳公权真的不如颜真卿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13 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那一日观看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一位选手唱完歌曲在参加综合素质考试时,画面出现了一幅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的楷书作品,问选手这是谁的字,而余秋雨先生在点评时表示,柳公权的楷书是学颜的,颜真卿在楷书的书法造诣和地位上是要高于柳公权的。大家要记住颜真卿,这样一位中国历史上传奇的人物,一位在书法界有着极大成就的大师,同时还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儒将。8 r$ F$ t% p$ \) n& a2 T
        这种说法我认为不妥,颜真卿、柳公权是我国书法史上最著名的两位楷书宗师,自古并称“颜柳”,二人的楷书在后世有“颜筋柳骨”之称,虽然柳学过颜的书法,但柳体书法是博采众长,自成一派,他并不单单学颜体,还学过王羲之、欧阳询,甚至去除了颜字“横细竖粗”的这样一种弊端,字体瘦硬劲挺,刚毅洒脱,可以说在楷书的境界上大有青出于蓝之感。有人称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是天下第一楷书,愚以为不妥,虽然后世也有人贬柳,我认为那是他们怎么也无法逾越柳体书法的高度,恼羞成怒,才来故意说柳的不是。如果说行书,可能颜的地位确实比柳要高些,但若论楷书,二人的造诣,应该是在伯仲之间,至少是个不相上下,硬说柳不如顔,似乎有些牵强,有失偏颇。让我们再来熟悉一下柳公权,这位楷书一代宗师:
# F( M" F; a+ a% B0 H! M
        柳公权,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终年88岁。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他初学王羲之并精研欧阳询、颜真卿笔法,然后自成一家。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较之颜体,柳字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穆公为之改容,如其笔谏也。宋朱长文《墨池编》中说:“公权正书及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夫能。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家。”他初学王羲之笔法,以后遍阅近代书法,于是极力变右军法,学习颜真卿,又溶汇自己新意,使他的字避免了横细竖粗的态势,而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后世学书者不少以柳字为楷模。
5 b/ T  ~% ~9 H- ^( Q! |
( s* f# ]9 V  ]' o7 N2 T" V  他二十九岁进士及第,在地方担任一个低级官吏,后来偶然被唐穆宗看见他的笔迹,一时机为书法圣品,就被朝廷召到长安,那时,柳公权已四十多岁。他的为人既有骨气有一丝不茍,同样地,他的字也显露了他这部分的特质。也因为如此,提高了他在长安的声望与地位,一般王公贵族都不惜钜金争相请他。
; |& v* _* d; z6 F" Q1 Q
& L4 y3 f1 S+ a/ T2 o  柳公权的楷书参有欧阳询的笔法,往往将部分笔画紧密穿插,使宽绰处特别开阔,笔画细劲,棱角峻厉,虽用笔出自颜真卿,而与颜真卿的浑厚宽博不同,特别显得英气逼人。- d: \0 @) S: u/ Z9 {

& P  z* p6 c8 f  柳公权享年八十岁,一共臣事七位皇帝,最后以太子少师死于任上。 - c9 p6 R" h  w2 a& ]
  他的传世书迹很多,影响较为突出的有《玄秘塔》、《神策军碑》、《金刚经》等。) p' z7 ^4 m6 q& |3 Y

5 Y* v2 t" ~) q# N* p. y[ 本帖最后由 ljx197428 于 2009-5-19 14:39 编辑 ]
发表于 2008-4-13 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3 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em2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3 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ljx197428 的帖子

我看九品先生之文后也谈点自己的看法,即颜柳楷书应当各有特点,都达到了各自的高度,没有谁比谁高的问题,硬要划分一个高低的确牵强,也无意义.但"横细竖粗"不是颜的弊端,而是他的特点,更何况颜的楷书也并非都如此.有人称为天下第一楷书的是颜的<<自书告身帖>>而非<<麻姑仙坛记>>.白蕉谈颜柳楷书时说"颜有俗气,柳有匠气",这是有独到见解的.至于行书和草书,柳当然不能和颜相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3 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这句话一直影响书坛至今,成为几乎带着点误导性质的书法真理了,以至于后世好多以书闻名的大奸臣成为了反面的典型,而极具价值的书名却被掩盖了,甚至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压,这似乎可以上升成为道德范畴的书法精神内涵。
' l5 T* e5 o7 _5 n4 {; l觉得余秋雨的评读还是很有分寸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3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单从书法上讲,颜真卿当然要超过柳公权,不论楷行。柳体还真的不如颜体,这是毫无疑问的。8 ~) `* _8 {$ v
颜初学大王,后把篆书的笔法用到楷书,等于发展了唐楷而开大宗立大派,自他始影响至今,宋元明清民国到当代,不学颜就等于不懂书法。+ g5 I* b$ c( c$ j- j) E
而柳不是。他没有自己独创的笔法,所谓的柳体,不过是他学了欧体颜体,自己又稍微加工了一下而已。
8 e) w& E1 N) \" A6 d. N5 ^; t- f4 ^% m% e: c& |3 F# p! O' A0 j
我们学习书法,可以不学柳体,但是不可能不学颜体。( H4 Y+ H$ n5 V1 X0 l' V) x

* |- X: D+ k' d& q) ^1 u+ c9 H当然,每一个纵向传到我们的大家,都是我们敬仰的大师,我没有贬低柳体的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3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雪晴斋 于 2008-4-13 09:44 发表 ; K7 D3 W3 v; o$ A% `# A0 V2 H
单从书法上讲,颜真卿当然要超过柳公权,不论楷行。柳体还真的不如颜体,这是毫无疑问的。
& k: T' U. \% l) t! n颜初学大王,后把篆书的笔法用到楷书,等于发展了唐楷而开大宗立大派,自他始影响至今,宋元明清民国到当代,不学颜就 ...

3 ]4 b2 f3 {+ D" k同意。em1 em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3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em2 同意楼主的意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14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雪晴斋 的帖子

呵呵,6楼和7楼的认识未免有些片面,我想“所谓的柳体,不过是他学了欧体颜体,自己又稍微加工了一下而已”,这种说法太可笑了,太简单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那么后世上千年,怎么连这点加工也没有呢?书法史上并称“颜柳”被你们这么轻描淡写的一说就行了吗?em4 em4 face9 em22 em22 ' [1 J6 k' t7 s9 r
   另外宫版比较“油”啊。; U0 j$ H/ @) @  S
   4楼:《麻姑山仙坛记》确实被不少人称为天下第一楷书,而《颜真卿自书告身帖》查不到有关的说法,你可以去百度搜一下,反而是王的《乐毅论》和欧的《九成宫》有这种说法。附上介绍:《颜真卿自书告身帖》是颜真卿于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被委任为太子少保时自书之告身。告身是古代授官的文凭,相当于后世的委任状(任命书)颜真卿写这篇告身时已是七十二岁高龄。他的书法也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这一年他还书写了《颜氏家庙碑》,和《自书告身帖》同是他晚年的为作,历来为世所珍重。《自书告身帖》为楷书,结体宽舒伟岸,外密中疏;用笔丰肥古劲,寓巧于拙。字多藏锋下笔,点画偏于圆,除横细竖粗的特点之外,有些竖笔,中间微微向外弯曲,因此显得骨肉亭宏,沉雄博大。尤能反映出颜书的丰采。真迹原藏清内府。今在日本,藏中村不折氏书道博物馆。# Z& h) {& w; v6 G3 Z
    其实我的观点是:无论行书、楷书,说天下第一都有点不怕“风大扇了舌头”,天下这么多优秀的作品,应该没有第一第二之分,米芾的行书,甚至王铎的行书,造诣就远远超过了王羲之,《兰亭序》都不应该是什么“天下第一”,而楷书更不用说了,我认为柳体的《玄秘塔》和《神策军》比颜的有过之而无不及,非要分出高下,是对艺术的片面曲解和不负责任。em12 em8 em4 em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5 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颜 柳的高下是历史形成的,把他们互相比来比去是没有常识的表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