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20
- 注册时间
- 2003-5-23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3526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8-4-12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早期)国展>>( s4 e/ W9 f+ i
----------来自网络
$ |7 c! ]9 G4 h; T* U/ b J
) @+ z9 T3 E+ d5 D: n ]) P1 ` 主持人:樊利杰
) ]( _# s' p7 e5 Q3 T 主持人(以下简称“主”):$ x+ u0 m# }0 j8 Z
能否为读者介绍一下中国书协举办的早期国展?在没有可资借鉴的情况下,
; @ G0 U1 |+ i8 H+ g$ X6 _这几届国展有哪些得失,对以后的展览起到哪些作用?
# T1 Y- Z1 x+ ?# f4 ^( e0 m( j- q" H- r; s0 f
言恭达(以下简称“言”):1 o' D6 i6 Z( t, l5 d2 F
1981年,中国书协在沈阳举办的第一届全国书法展览的基础上成立。
' r( _& W1 c8 m% R/ Y 从全国第二届书法展开始正式向社会征稿。早期的几届国展,各地老一辈
7 J, a/ Q" K! c; _) ^/ z书家和部分中年书家参展的较多。书法风格基本承接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传统, X/ ~' s! s9 X8 l \: F8 ] q
书风,这为文革后中国书法在社会生活中重新崛起起了非常良好的开端和正确
9 k% T) u1 F; y1 s) ?7 E的引领作用,显示了改革开放初期书法艺术的审美功能,为以后中国社会群众
2 m+ r% ?! }7 m1 p+ r4 N性的书法艺术展览活动奠定了较为稳固的创作基础和组织体系。然而,当时国
5 q% l+ o K2 W' F1 u1 k; Q展展览机制还未正式建立,全国书法界参与面窄,书法篆刻作者还未普遍养成6 N0 Z! b" u8 L# N
自觉参与国展的意识,同时,先期国展对作品的入选要求注重于传统功力,对
: H, S) x( x, c, c3 ^时代创新的认识还未提到新的审美高度,故国展书风一般偏于工稳、单一。 F& Z! T( c% g) y# ~6 t
! I$ }! t% Q) j" y
周俊杰(以下简称“周”):! x1 r3 _1 ^' i8 D: E1 Y
1980年在沈阳举办了“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其时中国书协未成立,
$ P. ~* J0 \( n评委由五位老书家组成。它对沉寂了数十年的中国书法界来说,无疑打开了一3 `( @/ X5 f2 G1 k {: x: R5 I; s L: I
个新的天地,对刚刚复兴的中国书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展在沈阳展出后,又
9 F8 S; M) S M, W6 w( k到北京、郑州等地进行了巡展,观众数以万计。但将其置于历史的角度回过头
. q+ I; Q9 {3 }" I1 y* I P* f来看,其审美的总体选择基本上继承了民国的余绪,新的艺术观念乏善可陈,
! V) W' M) ]0 \& e! G2 R5 j ^' T! {可以这样认为:此展开创书法进入一个新时代的意义远比艺术本身要大得多。
+ {* i7 [8 w: B3 r/ K! d 全国第二届书展于1984年在北京举办。中国书坛经过了20世纪80年代初的2 M5 ~+ r6 b5 \& O& K, Z5 w
美学论战,对书法作为艺术的规定性的认识和理解已经远远超过民国及50~70年# I1 _- M7 Q" o2 _; ]
代。一部分优秀的中青年书家脱颖而出,展出的作品中已有为数不多但能体现. r3 y; |1 U7 O* [0 ]9 N
时代审美特征又颇具功力的作品。8尺以上的大作品也开始出现。碑派及师法王
" b. V0 A2 g4 z6 o7 q% B铎等豪放的风格对观众有着强烈的冲击力,并由此引领了当代书法创作的审美趋
/ j( W/ T3 M7 f% z- Q向。但组织者却开辟了一个“名人馆”,凡当时各界名人的作品不经评选即可, ^( H0 ?# ?3 N# i3 ]9 q S
堂而皇之地进入展厅,而其水平之差,使观众几近于愤怒。还有一个很让人不
: @; z! R6 z4 G, m3 w满的事:历届全国展均出版了作品集,而第二届却不知为什么没有出版,这给
* z0 ?! g6 r! {$ F# B研究当代书法史者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 j2 F% P, X' w; g2 r 全国第三届书展于1987年在郑州展出。巨幅作品明显增多,碑派作品继续
0 Q: v/ o# h) l) c8 ]占主导地位。而1989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第四届书展,进一步突出了古代艺术% _2 Y! Y$ Z( Q6 B
中豪放的民族精神,强化了人生命本体追求自由的童心感;整体上对传统的深
# O: |) t E% s入,对时代精神的张扬和个性的强化,构成了书法新古典主义这一当代作为主6 ^5 @# i7 E' f6 v( p4 U) ]
流的艺术流派。此后数届国展出现了碑帖结合或文人书法与民间书法相结合的
- s6 p8 K! N9 T% G( z创作走向等多种风格,但大的格局都是沿着“新古典”的路子在走,并且对传
! G$ ?$ _% C4 e* y8 ^* [4 x/ z8 T统与现代这两个极为重要的两极的研究和把握一届比一届深入,结合得也逐渐
0 o/ x$ P1 r) W( M Y% _; _0 k完美。至今,能体现当代艺术最高水平者仍然是国家级书展,作品总体上显示
/ r! D9 a$ ]9 I: G; y的是中华民族复兴期大国的正大气象。国展在当代的历史地位不容动摇,也动
$ i9 v" @% Q3 G% F/ J1 ~摇不了。刚刚评选的第二届兰亭艺术创作奖,则进一步显示出了
7 N6 ]/ U4 j( g5 n; g新古典的创作思想和创作特征,体现了作为主流艺术的强大艺术生命力。# e6 D7 q) R# V3 b- K9 b
0 }' d. u- E0 u2 ~3 ^
主:中国书协举办的展览,25年来为当代书坛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
9 b2 b1 |1 h$ y5 L8 S4 z用。您作为参与者,对欲投国展的读者有哪些建议或忠告?, d& `1 k; S; r% A
& Y7 D; D. \) w$ Q/ @) h( U: r
言:中国书法从20世纪80年代初呈现了历史性的转折,可谓继接传统,开1 L _% X& ^4 p, T
创新局,快速发展。这个当代中国书法的事业构成和群体特征,汇成了25年来
' E6 O; W$ P J; u: c颇为壮观的群众性书法热潮,必须十分清醒地看到书坛的浮躁与浮面,不和谐
) F5 z' R' P& l- y" h6 L与不稳定性;书法艺术本体的学科建设还刚刚启动,书法创作与艺术活动的学
q5 m# B$ o0 p- j1 u' J0 x& E( P术含量还亟待提升。当代书法事业的推进与艺术发展的定位须在强化基础性、
4 e2 ]6 U5 L) x8 n) n8 f2 x学术性、规范性与可持续性的基本思路上进入内涵的丰富与层面的提高,从而
% O% E5 `# Z) `( C$ ]转化“书法热”中大众文化的内质。6 ^$ ?2 r. }, E% j
......
4 U h# y$ r% p- ]5 W& t; a# h8 y" j% Z1 ?: F) W/ u# m, W
% C( r5 z) ^+ r; W1 U
$ V5 m/ Z! w3 G" q: d, ~9 P, L
( V9 p, \/ S" F* u3 n2 U( j7 g" B) z" C& ^2 T4 {
* f# I; S: m. m# H
: K3 s) J- K- N1 \7 @% n0 ?3 K" I4 s0 t [
0 F! S. g- q4 r8 Z3 c( P
3 S; `% `! s# f——————————————————————————8 t1 ?1 M8 ?& s5 ^' y8 n
(610051)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泰安街26号 李云中
' L- T+ |& V5 b1 j, G【云中网页】 http://3AAA.5d6d.com
0 L- z, N# y) O& S电话:15928724271 028-86012498
) M+ u! \$ i+ v* D. f& ]+ xEmail: [email=Lyz.<a href=]ca@163.com[/email]" target="_blank">Lyz.ca@163.com QQ:274651401: F3 V! w7 U0 U7 t
8 m; F% G: ]# U) U6 }[ 本帖最后由 李志谦 于 2008-5-5 22:15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