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8632|回复: 3

阎纂业的篆刻艺术------徽浙相谐 镕古铸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11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徽浙相谐  镕古铸今

' |% e* ^  I2 ^6 T$ _
——阎纂业的篆刻艺术
王其发

1 ]6 q& o; J! M) o8 H, F( Y8 D
4 Q' J5 Z" m+ i9 y5 ^         中国的篆刻艺术源远流长,其是从古代印章艺术发展而来的。因此要了解篆刻艺术,首先要简略地了解一下古代印章艺术。
; u9 _& u3 v" T3 P. p$ I+ Q3 d??中国篆刻是以书法字体结合镌刻制作印章的一种艺术。它于方寸之中、红白之间创造各种美的结构和形式。因其字体多为篆书所以称“篆刻”。篆刻艺术是由作为权力和凭证的象征的古玺印发展而来的。明中叶以后发展成独立的艺术式样,并形成了明清及近现代的各种风格流派,如明代以文彭为代表的“吴门派”和以何震为代表的“徽派”;清代以程邃厚重、凝炼风格为代表的“皖派”,以丁敬、邓石如开创、黄易等西泠八家发扬光大的“浙派”。清末吴昌硕将古印、陶文、石鼓文等熔于刀法之中,以苍劲古朴之风被尊为“吴派”。
. a% h8 i; m" ^: [?   据现有史料和出土文献记载,中国最早出现的印章是商代的三颗玺印,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 L, P- d: S5 B1 ~1 {
      篆刻艺术是由古代印章艺术发展而来的。从形式上看,印章艺术与篆刻艺术没什么不同,都是刻印,但本质却不同,前者是实用艺术,后者则是欣赏艺术。5 I. [/ y) j5 _7 \  F: n/ @
??从清代到现代,历时约三百多年,名家如云,是篆刻艺术“万紫千红”的**。在这一漫长的时期里,篆刻艺术在明代的基础上大有发展和创造。篆刻艺术形式更为多样化。在明代,基本上以汉印形式为多;清代除继承汉印传统以外,很多篆刻继承了古玺式样。在章法上,明代篆刻一般都较匀整、对称、疏朗;清代的篆刻,章法一般较错综、参差、紧凑。在印文的用字上,由大、小篆的合一,又扩大了用字面,如鼎彝、权量、镜铭、泉币、砖瓦等文字,不论方体、圆体,均可入印,有创造性。近现代由于甲骨的大量出土,甲骨文入印更是一个特色。在刀法上,由“冲刀”发展到“涩刀”、“钝刀”,进而归纳为“刀、石、笔、墨”四者的结合。由“光洁'”的一路,发展到“残破”的一路,形成为“工”和“放”两种创作方法。由篆刻与书法的结合,“书从印入,印从书出”,发展到“诗、书、画、印”的熔成一炉,大大发展了篆刻创作理论与实践。印的“边款”也由楷书、行书发展到各种书体,由书发展到画,由阴刻发展到阳刻,由简约发展到丰富。

/ H- Y# @7 {* l  w! v      在大致地了解中国篆刻艺术的简略历史之后,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天津的篆刻名家——阎纂业先生。$ r6 D0 T2 Y5 x: _+ H
      其自幼勤奋好学,学诗文,赏金石,习书画,打下坚实的艺术基础。其尤其热爱书画及篆刻艺术。从自刻第一方印算起。阎纂业遵循本文前所言的这一篆刻艺术发展的漫长道路,已孜孜不倦地刻了五十多年。可以说是倾一生心血而求之。阎纂业先生于书法、绘画、文学、文物鉴赏诸多方面有着十分丰富的学养,其艺术底蕴深厚。这便为其更好地研究与创作篆刻艺术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 o1 C' ~, e# M3 ]      其在少年时初始学工笔画,从宋院体和近现代工笔画大家于非闇入手,尤其对于非闇的工笔花鸟很是佩服。对于非闇工稳精细雅致的篆刻更是喜爱有加、非常崇拜。其学习印章篆刻一开始便从工稳一路入手。在上中学时又得到著名美术教育家丁秉琛先生的言传身教,后又得到段拭、胡定九、李骆公、华非诸名家指教。学印论、学篆刻、学诗文、学书法、学绘画。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从老师的教诲到个人的心得,又从个人的心得到老师的再教诲。周而复始,“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其在名师的系统教诲与指导下,上溯秦汉,遍临古玺。下至本文前所言及的明清和近、现代各流派大家都多有研习。* V# z9 T) p- J, C" I
      青少年时家境的贫寒,磨砺了其坚强和契而不舍的意志品质。其曾制印“积石不食”以自励。其作为老知青,就是在上山下乡时期和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仍未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三更灯火五更鸡”。其用功甚勤。他手上操篆刻刀而磨平又生的老茧就是明证。一方普通的印石往往是刻了又磨,磨了又刻,从两寸高的长方印直至刻成不能再磨刻的扁方石。一遍、两遍、三遍、十遍、十几遍------直至自己和老师、同学都满意为止。考上大学后,其在天津师大中文系又系统地学习了祖国的传统文化。如鱼得水,如花对月。这如同为他的篆刻艺术的创作插上了翱翔的翅膀。参加工作后,教书育人之余,他仍然“契而不舍,金石可镂”。五十年的篆刻生涯,五十年的刻苦钻研,五十年的磨而又刻,五十年的操刀老茧。五十年的镕古铸今,他的篆刻艺术也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在传统基础上的不断创新而卓立于当代印林。越来越受到专家的一致首肯和海内外藏家的赞扬。王伯敏先生在欣赏其篆刻作品后,欣然为其题辞:“方寸之间,气象万千”。韩天衡、刘炳森等书画、篆刻名家都曾为其题辞,赞扬其取得的艺术成就。
* r: h) u: a, v5 w2 O' c, l0 a. Y      阎纂业先生早年曾经临习多种书风,稍后,行草书得力于二王,大篆承袭三代,小篆法遵秦汉。以对篆书之精熟,施之于作篆刻" c% F7 l% T' `" `1 B  y
      阎纂业先生的篆刻艺术,精致、雄强、茂穆、宏大,融古铸今,富于金石气,书卷气,意蕴深邃,包罗丰富,个性独出,精深博大,自成一派而独树一帜。
" @7 ~) r' I) G$ R9 v4 W       对于明清以来的篆刻
流派,阎纂业先生曾深入研摹,青少年**曾一度兼学吴昌硕、赵之谦、黄士陵,旁及皖浙各家。以后便步入印风演变递进的新阶段,宗法上古,借鉴商周秦汉。尚金文、宗古玺、习石鼓、拟秦刻。《十钟山房印举》和《伏庐藏印》等都对其深有影响。向源头汲取滋养,融入自己的创作思路,形成个性特色。对近现代诸名家其私淑王福厂、陈巨来两位大师。高古浑穆气势代替了笔情刀趣,结体多姿,富于变化,徽浙相融,借古开今,近年来其于精心制作的创作作品中又借鉴了现代艺术的多项元素,作品呈蓬勃朝气,向上活力,雄放潇洒,古朴纯真,丰硕多彩。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创新指导下的继承。身心投入,钟情不渝,成就辉煌。
7 x1 S0 _) v$ [- }' W      其展现在人们眼中的是个性强烈篆刻作品,形式上取法秦汉古玺,用字取法金文小篆,其刀法、结体、布局成就了其作品镕古铸今的现代意蕴,气势雄劲,凝重浑穆,每以增点填实及加重捺刀之法调节字之重心,或将笔画改正为斜,变直成曲,易方为圆,而挪移偏旁,变正为反,易左右或为上下,习前后换耳,亦常用之,非鼎彝器铭、摩崖碑版烂熟胸中,不易为也。而作书之巧于虚实、浓淡、收放,妙于长短相间、屈曲绕缭、大阖大开。气吞斗牛,阳刚之气慑人心魄,揆诸历代书法
大家所书之字与篆刻刀所镌刻之字所承载的共同精神品格。造诣精深的书法家作篆刻,必然注重“书”韵“刀”法,重视印文布局、精到的安排。挥刀镌刻,只是表现手段,方寸之铁,用之如笔。挥将寸铁刀如笔,刻字上石,将篆刻刀视为铁笔,以刀代笔,有刀如笔,似在印石上写字,写出生动的富有感情的线,写出婀娜多姿、变化无穷的意象、书象、图象、印象。作篆书、通六体,气势磅礴和内涵丰富,构建感人的作品效果。挥刀篆刻,信刀立就,在方寸天地里极其投入地精心创作,展现智慧。融学识入篆刻,虽方寸天地,内涵极其深厚,审美品位至高,很受艺术家、学问家们青睐。就印文而论,其所镌闲文、吉语印皆词语讲究,意蕴深邃,余味隽永。工稳飘逸,神采飞扬,笔笔到家,刀刀灵动。   
# m) v' z$ j# M      刊载于这期“书画名家”栏目的十几方印蜕,就是从阎纂业先生的数以万计的篆刻作品中选出的,供大家欣赏。, |3 g3 S4 l, j5 A, m
      3 w" z" B, A+ q5 t/ F
      徽浙相谐,镕古铸今;方寸之中,金石铭心。
 楼主| 发表于 2008-4-11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em13 em13 em13
* x/ @' v1 K! _; h7 x8 n6 u% f明后天再上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1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em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5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em5 em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