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5012|回复: 4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7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书苑新篁——京师六人书画展”在北京徐悲鸿纪念馆隆重拉开帷幕


2008410上午1000整,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主办,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木铎书社承办的“书苑新篁——京师六人书画展” 将在北京徐悲鸿纪念馆隆重拉开帷幕。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主任秦永龙先生为展览题写展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刘恒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培贵先生,《中国书法》杂志编辑部主任朱培尔先生为本次展览题写祝词,并应邀参与本次展览的开幕式。
本次展览为期五天,共展出书画作品70余幅,其中书法作品70余幅,中国画作品十余件,参与本次“书苑新篁”书画展的六个人分别是王长远、张怡芳、罗绍文、李晓燕、公春江、柳谦,其中,柳谦暂时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进修,其他五位均为书法系在读本科生。六人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浓厚的艺术环境和学术氛围为依托,在此仲春四月,阳和方致之时,筹办了此次展览,作为对个人在通往艺术殿堂的漫长道路上、艰辛跋涉过程中的一次回顾,同时也向界内外人士展现出作为80后出生的高校学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悟和体认。
本次展览自筹办以来,得到了诸多文艺界前辈和老师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使得各项工作都能顺利有序进行,中国书法家协会许多领导为本次展览题写祝词,另外,书画美学界评论家也对展览作品作了相关评论,在褒扬和鼓励的同时,也为六位青年书画家的作品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关于“书苑新篁”书画展的专题报道将陆续见于《文艺报》、《中国教育报》、《书画评论》等艺术、教育类报刊和相关网络媒体。
 楼主| 发表于 2008-4-7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植根大地 瞩望天空 ——写给“书苑新篁”书画展的同道们

植根大地  瞩望天空
                  ——写给“书苑新篁”书画展的同道们

六位同学联合举办书画作品展,嘱我评说几句。我在这里把自己的祝福连同2008年春天明亮的阳光一起捧给他们。
六名同学当中,有五名即将完成自己的本科学业,柳谦同学则继续在北师大进修学习。作为书法系的教师,在这几年的日子里,我和同学们一起倾心于在宣纸上摆弄横竖撇捺,不求“匡国理政”,但求“好书数行”,专注投入之状真如赵壹所讽刺的“领袖如皂,唇齿常黑”。同嗜于翰墨之道,彼此之间堪称“同道”。
我真真切切地看到六位同道在艺术上的收获。王长远的行书笔致灵动,公春江的草书颇能传达王觉斯的连绵跌宕,罗绍文的篆刻工稳灵巧,张怡芳的草书气骨峻拔,李晓燕的小楷精致妍美,柳谦的绘画笔致苍苍而不掩国色。
六位同道因为年轻,作品还颇有稚嫩处;也因为年轻,可以奋力追逐理想。秦永龙教授将此次展览命名为“书苑新篁”,鼓励、期冀之义尽在其中。我也希望六位同道能如新篁一般,植根大地,瞩望天空,坚定地迈向高处。

                                    邓宝剑于京城半阁


2008
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7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作为生活方式——读“书苑新篁——京师六人书画展”作品有感

艺术作为生活方式
——书苑新篁——京师六人书画展作品有感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中心教授 彭锋

在今天这个全球化时代,可以豪不夸张地说,传统文化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全球化的结果是高度的匀质化。匀质化一方面会极大地提高经济效率,另一方面会危及健康的文化生态。如何在全球化时代条件下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时代课题。
中国传统书画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如同其他传统文化形式一样,中国书画也面临极大的挑战。在今天的艺术界中,中国传统书画会面临诸如缺乏创造性、批判性、观念性等等的挑战,也就是艺术的当代性的挑战。创造性、批判性、观念性等等被视为衡量艺术是否具有当代性的重要指标。今天的所有艺术都承受着当代性的压力,都患上了不够当代的忧虑。中国传统书画尤其如此,因为它刚好缺乏那些当代性的要素。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书画将被排斥在当代艺术之外,更不意味着它为了成为当代艺术就要去刻意追求所谓的当代性。中国传统书画不能以被动的姿态来回应挑战,应该以主动的姿态来挑战挑战。在我看来,中国传统书画的当代性刚好体现在它不够当代上,体现在它能够克服当代艺术自身所面临的诸多危机上。由于过分追求创造性、新异性,当代艺术势必会迅速穷尽艺术领域的各种可能性而导致艺术的终结;由于过分追求批判性、观念性,当代艺术势必会越出艺术的边界而成为非艺术甚至反艺术。在当代艺术面临非的今天,没有所谓当代性压力的中国传统书画反而可以保持自己的艺术特性,成为艺术的避难所。
中国传统书画的艺术性究竟体现在哪里?在我看来,关键因素在于它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气质、氛围或境界,借用王国维的术语来说,就是古雅。按照王国维的理解,古雅不是艺术的一种形式,而是所有艺术形式的形式,是第二形式。对于第二形式的追求,正是中国书画的独特的审美趣向,是中国书画摆脱所谓当代性焦虑的秘密,因为这种第二形式既是当代的又是超当代的。说它是超当代的,因为它不是对当代性的直接关注,它不是与内容紧密相关的第一形式,更不是无形式的赤裸裸的现实,而是远离内容的第二形式;说它是当代的,因为它与艺术家本人的生命体验有关,而最具有当代性的刚好是艺术家的生命本身。
中国传统书画对第二形式的追求,表面看来是远离当代性,但事实上是切近当代性,因为只有从赤裸裸的事实中超越出来,只有从内容对形式的束缚中超越出来,进入第二形式的领域,艺术家才能获得表达生命体验的自由。可以这么说,在中国传统书画远离当代性的第二形式背后,正是最具有当代性的艺术家的生活方式和生命体验,具体来说是一种独特的传统文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体验。我不敢说中国传统文人的生活方式在今天究竟具有多大的普世价值,但我敢说艺术作为生活方式是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当代艺术经过漫长的旅程之后,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一直作为生活方式来实践的中国传统书画,可以为当代艺术走出自身的困境提供有益的启示。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中国传统书画因为缺乏当代性而更具有当代性。这就是中国传统书画对当代性的挑战的挑战。
虽然我没有机会接触这次参展的全部六位青年艺术家,不太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但从我与其中几位的交往中,从所有参展的作品中,我能够感受到作品与生活方式之间的某种关联。在这些作品中,我没有看到当代性的焦虑,我看到的是一种自信、从容和执着。衷心祝愿这些青年艺术家不断取得更大的艺术成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7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题字

老师题字:

秦永龙教授题词

秦永龙教授题词

刘恒老师题字

刘恒老师题字

倪文东教授题字

倪文东教授题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7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题字

老师题字

王鹏江老师题字

王鹏江老师题字

邓宝剑老师题字

邓宝剑老师题字

李洪智老师题字

李洪智老师题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7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题字

老师题字

虞晓勇老师题字

虞晓勇老师题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7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书苑新篁——京师六人书画展”之王长远作品

“书苑新篁——京师六人书画展”之王长远作品
长远作品1.jpg
长远作品 2.jpg
长远作品 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7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书苑新篁——京师六人书画展”之王长远作品

“书苑新篁——京师六人书画展”之王长远作品
长远作品 4.jpg
长远作品 5.jpg
长远作品 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7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海报

海报1海报2海报3
1.jpg
2.jpg
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7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热烈祝贺!em1 em1 em1 face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