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60
- 注册时间
- 2007-6-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5576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朱中原—书闲: 关于书法批评环境问题 2 q; D4 E' g, L5 c g9 j+ T
* |7 u4 v3 y( B* H- X4 e% U5 i 朱中原:- o! T* K+ g: K7 t2 D6 {4 A
你好,斯先生可忙?
4 m& b" |" y) [1 | Z# s5 T 书闲:- R7 G7 U; [, g4 B& t$ [
最近较忙,一本书正在杀青,4月中旬要交给出版社的。
# Q) X" H& ~! @ j+ ] 你的《书法“非常道”》已开始发。$ u- ~0 r( N9 l6 |! ?
朱中原:
7 ?8 V/ V0 P/ l1 w# ]4 X 好,恭等出版,先表祝贺。. J' A# b6 N, V% ?- s8 E
续稿我随后发来。+ }8 U5 P, W$ E$ v% l4 v
书闲:
# z) K. J; [2 ~, A+ g5 w# g; s 书法“非常道”这个选题很好,估计也会有出版社感兴趣的。: d' ?9 N/ d& Q! \9 L1 u, N
朱中原:. B" H/ u9 Z' G, \% a
先把文字写好,出版事宜以后可考虑。
0 `/ E7 G# D) U# B2 O 目前书法的学术研究缺少春秋笔法,也缺少吸引普通读者之处。* M5 s4 j6 g- N- y6 X
书闲:( @7 a/ C+ S* i
书法评论有两大类群体:一类是“在朝”的,为当道者唱赞歌;另一类是“在野”的,喜欢讲一些真话。9 |+ F! `, H5 g! [( w! i
朱中原:4 s/ @+ H) ^; z& v7 z0 q
要么是研究技法的,要么就是研究高深的学理,这两者都难以真正深入公众。3 M, J. x2 s7 T$ j
书闲:. B! j( I+ }/ x: t7 ^
走这一路子,“学术性强”,对评奖、评职称有好处,不得罪人。
$ Z- [. s, T" ~- K' B 朱中原:
( a8 g8 x9 J* C$ s0 x 是。在我看来,当今中国还很难说有真正的书法批评家,当然,批评的环境本身也制约了批评家的诞生。3 X, F# I2 d( s, y) c4 S" p
一是批评环境和生态的制约,二是批评者本身的知识积淀,三是缘于中国传统固有的伦理环境。
+ v$ f0 p0 z7 I# H' F! y 体制内的人不敢批评,体制外的人又难以获得生存空间,关系好的人又不好批评。这些都是制约因素。
7 ]$ _5 C7 q( T% V V0 B6 [& U 书闲:' G5 H- d* F% }, u5 R4 u
环境是靠人创造的,邵飘萍先生“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堪为写作者楷模。6 t' k- T9 M+ L: w! e7 k: G, g, B
朱中原:$ \' V! B8 B B
是的,我认为邵飘萍先生是一个真正的新闻记者和传媒人。/ K- s2 Y1 q; \* P3 t' K5 n7 x% |
按理说今天的中国应该是一个和谐社会了,但批评的环境竟然还没有那个时代那么好,这不能不令我们深思。" ?( r I0 c) |# {! Z
书闲:, Z- f% O( S; Z8 T+ X1 Q8 s
先贤身家性命都敢于搭上,为书法事业说几句真话,总不至于“光荣就义”吧?大不了牺牲一些“既得利益”。况且写文章拿几块薄薄的稿费,也无所谓“既得利益”。
6 X" R% Q1 J2 {- j# v) |: P: ~ 我行我素,何惧“环境”好坏?
! B& u& W. \+ j3 i' F& o8 @ 你也不要指望骂了别人,还让别人拍手称快吧?" ]1 M; T2 _4 O
朱中原:. y0 i% K$ D$ t7 j0 X
你说得在理!我认为,这里面,主要还是两个基本的问题:一是体制的问题,二是批评者自身的问题。7 ]# _/ m; y W5 ]. d* P& A% W" N
其实,当今的批评者都是很尴尬的。, t6 f2 e: p0 A+ C6 H" |5 X
书闲:7 K/ c# k/ s# D5 |; b1 V
体制靠一介书生无法改变,我们能改变的只能是自身。
! g/ X6 Z* E' |+ \: U6 r 朱中原: \$ X- x# }8 K# x% F* z
我的意思是说,批评者自身当然需要改变,但要改变的恐怕不能仅仅是批评者,天底下所有为书法、为文化的人都需要改变。作为一个批评者,说实话,我深感体会的是,来自于各方面的攻击倒是次要的,主要的是,倒被别人认为是不以为然。当然,作为一个批评者,我觉得主要的应该是坚守,而不是看别人的反应,但我想说的是,在这个商业化、功利化的社会,有时批评确实是太微弱。或许,这可能正是批评声音太少太单薄的原因。) t- ~4 N( j6 ?2 v3 P# f% Q
作为一个批评者,我觉得我们所要思考的,不仅仅是批评本身,还应该是与批评有关的所有问题。当今书坛,是一个重吹捧、不重批评的时代。
' k+ f/ ?4 P9 g) t6 _ [5 e 书闲:
8 D1 N# z$ O' V# h. A4 D 你说得不无道理,但书法批评是极“小众”的事情,不可能引起轰动效应。因为关注的人不可能太多。记得有人问李泽厚,如何看待于丹评论语成为畅销书的现象,李泽厚回答:如果我的书也变成畅销书,那就失败了。书法批评的曲高和寡是正常的。6 C) a) _0 b7 n( _
朱中原:; }: \ b4 h [
你所说的我赞同,但我觉得这只是个市场的问题,与我所说的还不是一回事。我所说的仅仅是批评在圈内人的生态问题。如果要说小众的话,书法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绝对是小众中的小众了,哈哈!! ]* `# h5 @( d$ d7 @; p
书闲:
4 ]! R3 z% o9 b' f' }8 N- W 从事书法批评注定是寂寞者的事业,要求书法评论者只能是淡于名利,默默做自己的案头功夫。; K' Z& C q) z" G9 X0 U( U6 G
朱中原:
4 Q; c1 s, B, J6 y `, M8 ~ 这个当然是如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