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3873|回复: 3

《用筆研究》之三,中 锋 研 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31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中 锋 研 究
中锋是书法用笔笔法中最重要的笔法,是最具应用价值的笔法。可以说它在书法实践中具有无可取代的地位。能中锋则百病皆除,不能中锋则百病皆出,是古今书论家们的共识。然而今天人们所公认的中锋却远不具有这样的价值。
我们今天所公认的中锋是什么概念呢?是锋尖(或称毫端)指向点画中线的用笔方法。因为这种笔法最初是应用于篆收的,所以又有“中锋乃篆书笔法“之说。这样说似乎为了表明“中锋”的正统地位,以此来佐证“中锋‘概念的正确性。
我们且不论篆书笔法的实质,单就这种“中锋”用笔的情形来看,除篆书之外,它又有多大的应用价值呢?古人强调做书要“笔笔中锋”至少要“以中锋为主”古今书作可有一例一字,甚至一点一画是笔笔以锋尖指向画中的么?
人们大约是认识到了这点,故又造出个“正锋”的概念来修补“中锋“理论上的缺陷。所谓“正锋”包括中锋和侧锋。“侧锋”是指锋尖指向点画一侧的用笔方法。“正锋”说似乎是修补了中锋概念在书法实践中不足,但同时等于否定了中锋的使用价值。因为根据“正锋”说,中锋在书法用笔中就变得可有可无了,可有可无的笔法还会有什么重大价值么?这恐怕是发明“正锋”的人所没有想到的罢。
通过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肯定今天人们公认的中锋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锋,真正意义上的中锋当另有所指。
那么真正意义上的中锋是何指呢?这应当从“中毫主骨、副毫生肉”说开去。
书学中所谓骨实际指的就是点画的中轴线,也即是“肉”的对称轴。“中毫主骨”是说笔锋的中毫主宰点画中轴线的质量的;“副毫主肉”是说中毫两侧的边毫的散聚是产生肉的效果的机制。这个说法无疑是正确的,这个说法附合书法创作的实际情形。但是“骨”、“肉”的产生绝不是随便将笔毫落在纸上就可以的,而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必须使笔毫平铺,二指腕的力量必须加到中毫上去,而不能偏离中毫。古人没有现代的几何学知识和力学知识,无法表述“骨”、“肉”的具体机理。因而将这种能使书写产生骨肉效果的笔法朦胧地称为中锋笔法,这便是古人心目中中锋一词的本意。中锋一词的使用,是源于人们对顺行(即锋毫的方向与运行方向相一致的情形)时“中毫主骨”这一客观事实的认知。
本意还不是本质,此时人们还无法认知,无法理解笔锋的锋毫在横行(即毫向与运行方向不一致,有一定交角的情形)骨肉产生的机理。因为此时,锋毫的主副区别已无意义,点画的形态是主毫副毫共同“横扫”纸面留下的迹象,副毫的聚散再也不能影响“肉的变化;主毫的横扫再也显不出骨的效果。“中毫主骨,副毫主肉”的理论此时在古人的眼里行不通了。
但是人们却很清楚这种用笔仍然有骨有肉。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古人的这种认识无疑是正确的,因为点画的中轴线还在。所以古人仍然视横锋运行的笔法为法。因为此种笔法的外部特征是锋端偏离了中轴线指向点画的一侧,故而称之为“侧锋”笔法。侧锋概念的提出,不管古人的本意如何,在客观上都起到了将此种笔法开除在中锋之外的效果。因而逼迫今人不得不又造出一个“偏锋”一词,用以区有用的“侧锋”和有“害”的“侧锋”。因而将中锋理论搞得一塌糊涂,以致不可收拾。侧锋概念的定义是历史性的大错。它抹刹了横锋用笔时的中锋本质,它抹刹了顺锋用笔和横锋用笔在中锋上的统一性。
事实上,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无论顺锋用笔还横锋用笔,骨的效果都是加在笔锋上的指腕的力量的作用点产生的。接下来的问题是,既然我们承认“中毫主骨”是正确的,这就意味着力的作用点一定在中毫上。为什么力的作用点一定要固定在中毫上呢?横锋用笔时也可能是这样吗?答案是肯的。由于力学上的原因,我在使用笔锋时,要想保持笔锋各锋毫步调一致地运作,即保持笔锋的整体性,指腕的力量就必须始终作用在笔锋的质量中心上。这个质量中心在哪里呢?由数学原理可知,一定在中毫上。而且在通常的情况下,我们都会把它始终稳定在中毫的中点处。
加在心点上的力,才是“中毫主骨”的的根本原因,古人“中毫主骨”说离终极真理只差一小步。所以未能将中锋理论完善起来,就是因为没有看到这一“点”。
到此,我们可以给中锋笔法一个完整的表述了:外力作用在笔锋心点上的用笔方法为中锋用笔。
这样的中锋才是古人心目中的中锋;
这样的中锋正是郁结于古人心中千百年而无法倾吐的千千结。
有什么理由这样肯定呢?
首先,我们定义的中锋只与力的作用点有关,而与毫向无关,这样用笔时无论顺锋用笔亦或是横锋用笔都可能实现中锋用笔;其次,由于物理学的原因外力作用在心点上是最有效最完美的操控笔锋运作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无论顺锋用笔亦或是横锋用笔必须实现中锋用笔。这正好与古人“笔笔中锋”以中锋为主的用笔主张相吻合。其次,只有这样的中锋才具有真正重大使用价值,才能与古人对中锋的重视程度相匹配。有此二条,就足以证明我们所定义出来的中锋正是古人心中的中锋。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的中锋是和“骨”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连的,古人的思想中中锋和“骨”同样是互相关连着的。我们这里引一则 □人汪法在《书法管见》中的一段论说,是一段对学书方法的见略。他首先批评了盲目地多写多临的主张说:“多写使熟而已,不能古也”。“多临所以仿其间架而位置而已,于神理不能得也,”随后强调说:“盖欲学书,先求笔笔中锋……不然虽熟而无骨”。我们看到“不古”、“于神理不得”皆由“无骨”,而 “无骨”的根源在于不能中锋。这是典型的古人关于中锋主骨的思想论,和我们的中锋理论完全一致。
以下讨论侧锋。
古人于“侧”锋的的概念不象中锋那样蒙胧,不但明确,而且认识一致,以锋端指向点画一侧的用笔方法为侧锋。这样的侧锋,显然是本论中的横锋。将横锋命名为侧锋,这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妥,因为其实指为人们共识,且并没有象中锋的命名造成实践与理论上的冲突与混乱。但是这命名方法是不科学的。它掩盖了力点主导侧锋用笔效果的本质,致使人们对侧锋用笔的玄奥所在芒然无知。
那么我们所谓的侧锋是什么用笔情形呢?我们所谓的侧锋同中锋一样,也是由力的作用点的位置来决定的:是力的作用点偏离心点,但未偏离中毫时的用笔方法。
侧锋一般不会发生在顺锋用笔时,除非为追求力度效果而重按的故意行为,顺锋用笔时不会发生侧锋情况。重按会使笔锋披散,锋端翘起,而使副毫失去作用,是对笔锋的破坏行为,只要提高认识就可避免。侧锋与顺锋用笔时无正面意义。
横锋情况下的侧锋不经过严格训练却极易发生,运行时力点易于趋前;转向时力点易于移后,不论趋前或移后,此时的力点总不在点画的中轴线上,总是居于点画中线的两侧,故而我们名之为侧锋。
那么此时的侧锋用笔于书写会有什么影响呢?由于力点的偏移,必然导致笔锋对纸面的压强不均衡。力点趋前,力量集中锋端附近,因而造成点画锋端一侧实,锋根一侧虚,严重时会造成锋根一侧的残破。这是侧锋的负向效果,通常的情况下应努力避免。但是这种负面效果本身却潜在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运用得宜可以极鲜明地显现力度,是书家们于行草中努力用武之处。董其昌是这方面的高手。我们欣赏他的《昼锦堂记》就不能不被其时出的精彩的侧锋效果而拍案。
转向时力点的后移会造成锋端与锋根的动作不同步。往往锋根已移动而锋端尚未跟进。是方圆不明,是不能贯气,钩  疲软的原因。我们知道了事情发生的原因,当然也就知道怎样去克服它了。
力点完全偏离中毫的情况我们名之为偏锋。横锋用笔时偏锋不易发生。因为此时的偏锋会导致笔锋的撕裂而使笔锋失去常态,易于觉察。顺锋时情况就大不一样了,由于此时偏锋没有外观迹象,不经过严格的训练就极难避免。顺锋时的偏锋书写会有什么影响呢?由力点偏离于中毫之外,中毫两侧的副毫的压力就不等同,力点一侧的副毫就会被力点的压力推向外侧造成“偏肥”。
撇、奈书写不济,不能严格中锋是根本原因。偏锋一无是处,当竭力避免。
本文到此我们计理清了一个中锋概念,定义了侧锋、偏锋两个概念,同时还涉及了横锋、顺锋两个概念。做为本文的结束,下面我们对这五个概念对书写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做个梳理:
中锋、偏锋、侧锋是按力点的位置来区别的;而横锋、顺锋是按毫向来区别的。它们是两组毫不相干的概念。
由于力点和毫向不能单独存在,只能同时存在,因而用笔方式按力点分有中、偏、侧之别,同时按毫向分则有横、顺之别。但二者对书写效果的影响却是各自独立的。因此它们可以自由组合,独立选用。
中锋、偏锋、侧锋的对书写的影响和作用前正讲述,此不再论。下面只说横锋和顺锋。
顺锋用笔,副毫作用显现,故而效果圆润,横锋用笔由于笔毫横向运行,故而效果扁平。
顺锋笔法源于篆书,因而可称顺锋为篆书笔法;横锋笔源于隶书,因而可称横锋为隶书笔法。这很有乖于古人“中锋乃篆书笔法,侧锋乃隶书笔法”的提法。孰是孰非,相信读过本论自会分明。故不赘言。


2007.5.1   掘人于寻觅斋
发表于 2008-4-1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毫主骨、副毫生肉”、书学中所谓骨实际指的就是点画的中轴线,也即是“肉”的对称轴。
——这里讲明白了“锥划沙”的本质,线条的体积由此而出。
对称的概念很重要。我理解锋毫与纸的作用点与手指的持力也形成一个对称用力状态,也就是纸面对笔锋的摩擦力与手指对笔杆的摩擦力是一致的,这样才能使书写稳定,无过无不及,这也是一种“持中”的状态。不知然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米芾回答皇帝的提问时说:苏轼是画字、黄庭坚是描字、而他是刷字,为何有此一说呢?米芾的所谓“刷字”其本义何在?其用笔又是怎样一种状态呢?请轩主不吝赐教!
em11 em11 em11 em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4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响传风雨先生:失敬。
        近日大病,懒得浏览网页,未能即时响应先生的提问,深感不安,失敬,失敬。
        如先生所问,涉及三家书写风格的专门研究,本人对此尚未涉足,实不知一二。不敢信口雌黄。但是,我坚信米芾也决非信囗雌黄。能够搞清他的实际所指,对我们理解用笔乃至书法本质大有裨益。所以很值得研究。 如先生日后有所得,幸勿忘告我。


                                         问好

                                                                     掘人上   


                                                                                                     2008,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