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院书法田野考察策划方案
一、书法田野考察的意义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书法的大量的遗存是通过墓志、造像记、摩崖刻石、器物铭文流传下来的。书法的学习也是通过拓片对原作进行解读。但是拓本的优劣导致了拓片不能很好的反应原作的精神面貌。所以,在历代的书法学习中,书法家都十分重视对原作的观摩研究,以期更贴近先贤之精神。如王羲之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锺繇、梁鹄书,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於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遂改本师於众碑学习焉。欧阳询观索靖石碑三日不肯离去,邓石如万里访碑等。所以古人才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说。更有孙星衍、邢澍将所见分布在各地的从周秦到元代的碑刻8000余种,还包括一些带字的瓦当亲自拓录,编辑而成《寰宇访碑录》十二卷,清同治间,赵之谦撰《补寰宇访碑录》五卷,光绪间罗振玉作《再续寰宇访碑录》二卷及《寰宇访碑录刊误》一卷。1930年,刘声木作《续补寰宇访碑录》二十五卷、《寰宇访碑录校勘记》十一卷、《补寰宇访碑录校勘记》二卷、《再续寰宇访碑录校勘记》一卷。本书为迄今收录石刻种类最多的一种目录,也是中国书法田野考察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但是,以一个集体的方式进行大规模的考察,并对此进行专门的研究,在历史上还很少见。
为了给优秀书法家一个近距离靠近传统经典研究学习的机会,打开另一个学习传统的途径,为后人的学习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参考。中国书法院经多方考察研究,经专家论证,决定启动“中国书法院书法田野考察活动”,并把首次考察的对象定为有九朝古都之称的洛阳的“龙门造像”和“千唐志斋”。
二、考察内容
1、龙门造像题记,龙门石窟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洛阳市以南十三公里处,伊水北流,香山与龙门山两岸对峙,犹如一座天然门阕,古称“伊阕”,龙门石窟就刻凿在这伊水两岸的崖壁上。龙门石窟雕刻中,北魏时代的作品约占百分之三十。其中第1443窟,即古阳洞是龙门石窟开凿最早、内容最为丰富的一个洞窟。古阳洞的窟顶,大龛、小龛密布,龛内多为交脚弥勒菩萨和千佛,龛外多有造像题记。龙门石窟造像题记现今保留二千八百余方。这在中国众多石窟群中是独有的特点。因为碑刻数量多,龙门石窟又被称作“古碑林”。 题记中北魏时期的占半数以上,而且多数集中在古阳洞中。从北魏造像记中精选出来的“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法的代表。魏碑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是今天书法界特别崇尚的一种书体。龙门二十品中有十九品在古阳洞,仅有一品在位于老龙洞外的第660窟(慈香窑)。这些造像记中的功德主多是北魏的王公贵族、高级官吏和有道高僧。他们为孝文帝歌功颂德或为祈富欀灾而开龛造像。他们的名字多在史书上有所记载。这些造像记中往往涉及当年的史实,因此,龙门二十品不但是魏碑书法的代表作,也是具有研究价值的史料。龙门石窟造像题记内容一般是表达造像者祈福消灾的美好愿望。它的书法艺术,是以汉隶和晋隶为基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杂糅各家之长而自成一体。既有隶书古朴刚健的风格,又有楷书端庄大方的神韵。代表了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极高成就,是“魏碑”体中的精品。
2、千唐志斋和唐人墓志,千唐志斋位于新安县铁门镇西北隅,我国唯一的墓志铭博物馆,以珍藏唐及历代墓志石刻一千四百余件而闻名于世,是辛亥革命元老、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张钫先生二、三十年代所建,章太炎题额“千唐志斋”。千唐志斋是研究唐代三百年文治武功和书法艺术的史料宝库,内容涉及皇亲国戚、相国太尉、郡王太守、尉丞参曹,以至处士墨客、佛僧道士、宫娥彩女等各阶层人物,为研究唐代社会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因其丰富的内涵被誉为“石刻唐书”、“唐书法演变史”等。千唐志斋藏有历代书画大家郑板桥、董其昌、米芾、王铎及近人吴昌硕、于右任、康有为等所作书画石刻,皆为罕见艺术珍品。1997年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考察成果
每次书法田野考察拟选定一到两位学术主持人,主持此次考察活动。通过对龙门石窟造像题记和千唐志斋唐人墓志每个地方为期2到3天的实地考察,考察期间,书法院专家和对方的专家进行一次座谈研究,交换看法和意见,以期以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传统。
考察结束后,书法院的专家返回后要在一个月内提供临摹考察作品实临和意临2-4件,创作作品2-4件。每件作品附临摹、创作手记。提供不低于1000字的考察手记。以上作品、文字将和考察作品及座谈会记要一块收录《中国书法院书法田野考察成果集—龙门造像题记卷》、《中国书法院书法田野考察成果集—千唐志斋卷》。
《中国书法院书法田野考察报告集》有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约150个页码。每位作者大致10个页码。
还将视合适的时间在京举行“中国书法院书法田野考察成果汇报展”。
本次洛阳行考察专家名单
李胜洪
王 澄
陈国斌
乐 泉
张景岳
曾 翔
张羽翔
杨 涛
刘 峥
李相国
吴 行 柴天鳞 对于本次活动,书法网将随行报道,将在及时发回考察新闻动态,敬请关注。
[ 本帖最后由 书法网 于 2008-3-22 13:29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