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9510|回复: 1

[热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14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京劇進課堂受關注 教育部長周濟談初衷


       對于「京劇進課堂」,中國教育部部長周濟十四日表示,「這件事受到這么大關注,我們也很高興,說明大家對教育,對素質教育,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給予了高度的關注。我們愿意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把這件事做好。」
       據中新社北京三月十四日電,周濟十四日上午在兩會新聞中心接受中外記者集體采訪。他強調「不是京劇進大學,而是京劇進中小學」。
       他進一步解釋說,第一,這件事的初衷和目標,是要在教育中加強素質教育,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第二,這件事本身並不是像有關媒體說的那樣開設京劇課,而是在音樂課程當中加入京劇的曲目。「其實我們的學生每年大概學習二十首歌,其中加入一到兩首京劇的曲目,我認為這是比較好的選擇。我還想說明一點,這件事還是經過了廣泛征求意見過程的,當然不是征求了每一位藝術家的意見,也不是在社會上全民投票。」第三,這件事本身也是一個試點,就是十個省,每個省選二十所學校進行試點。在試點中根據實踐、根據大家的反映不斷推進,這件事也說明推進素質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推進教育改革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楼主| 发表于 2008-3-14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劇納入中小學課程


       教育部今年將在包括北京、廣東在內的全國十個省市試點,於音樂課程中增設京劇內容。當局解釋指京劇是國粹,不會在不同省份推行不同的劇種教育。不過有意見認為,當局「一刀切」的做法荒唐,應讓各地自主選擇戲曲教學的內容,令戲劇文化百花齊放。
       每省市選十小學及十中學
       據教育部的負責人表示,新計劃是為響應十七大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號召,而京劇是國內公認的國粹和國劇,不會在不同省份推行不同的劇種?育。試點工作將在北京、天津、上海、湖北、廣東等十個省市展開,各地需各自上報十間小學和十間中學作為試點學校,之後再逐步在全國推行。
       北京市教委體美處副處長王軍表示,開設京劇課有利於強化學生民族文化學習意識,改善當前中小學生普遍存在民族文化藝術鑑賞能力降低的問題,而開設京劇課後,教師不能簡單滿足於演唱技巧的教授,而應將曲目背後的故事,如何理解京劇這種傳統藝術形式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
       不過,有人在網上撰文批評,在中小學教育中注入民族文化的元素,應是?育發展的必然,但唯京劇獨尊的一刀切辦法看起來更像一個蠢辦法。京劇不過是全國幾百種戲曲種類中的一種,秦腔、豫劇、昆曲、越劇、粵劇等,仍受當地民眾的喜愛,強制推廣京劇可能招致牴觸情緒。
       十五首京劇學曲目
       一年級
      《報燈名》
       二年級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三年級   
      《都有一顆紅亮的心》
      《甘灑熱血寫春秋》
        四年級   
      《接過紅旗肩上扛》
      《萬紫千紅分外嬌》  
        五年級   
      《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
      《猛聽得》  
        六年級  
      《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
      《你待同志親如一家》  
        七年級   
       《兒行千里母擔憂》
       《猛志在胸催解纜》  
        八年級   
       《趁夜晚》  
       《這一封書信來得巧》  
        九年級
      《智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