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3204|回复: 2

强扭的瓜不甜——也说京剧进中小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13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强扭的瓜不甜3 [# ]4 S4 a( T: A: v* o; t
——也说京剧进中小学校3 H! l8 c" _9 C/ f$ y$ s5 L
文=薛明辉
" A1 {9 `' O  G% P6 q8 ^
8 E( K2 _; M1 b
这两天议论的比较多的一个话题是,京剧要进中小学。好多报纸都发了梅葆玖进学校看小学生唱京戏的画面,报道中说“一个女孩子唱我家的表叔数不清......另一个男生唱今日痛饮庆功酒....”看来,被称为国粹的京剧真的被重视了,已经从娃娃抓起,将要成功地进入了学堂,后继有人了。
: G$ ]9 Z2 e/ H7 v* |# H+ y: K4 K2 e4 Y, i5 a4 d  s
但仔细想一想,京剧真的有那么重要吗?非得从娃娃抓起,从孩子着手?京剧被称为国粹,固然是好玩意,但没必要如此大动干戈,弄得噱头这么大。
& {6 r+ ^% |2 l; o# X. @( K6 p# V  @5 k2 m+ t0 S/ U' u5 h9 i  p
我们先看看京剧是怎么来的。公元1790年(清乾隆55年),乾隆老儿80寿辰,为了给皇帝老儿祝寿,四大徽班进京后,大量吸收当时在北京流行的昆曲、京腔、秦腔等各种戏曲艺术的成就,同时又受到北京的语言、风俗等地方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京戏的走红,很大程度上与皇帝老儿喜欢有关,上好之,下效之,那些达官贵人为了取宠于圣上,争先恐后地听戏、学戏,经过几代人的折腾,于是,满北京城都喜欢京剧了,都学会捧角了。
* P+ g0 `7 i5 H4 ]8 }6 ?3 n* v6 q# a+ O& z# p& `% W7 S3 z# P
但京剧真正走红的原因不在这里,应该与上世纪那个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当年,江青不遗余力打造了八大样板戏,那时全国人民的精神生活极度贫乏,只能看样板戏、听样板戏,京剧样板戏没有不红的理由!如此看来,只有区区200年历史的京剧,不过是皇上老儿和达官贵族追捧的结果,也就是继承了那么多点的文化而已。时代发展到现在,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了,京剧很自然地就沦为了破落的艺术,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时代进步的体现。
- v7 |2 p" }2 O: c8 t! [- Y; k9 E' E4 ?$ B/ t
说实话,都说京剧是国粹,真正懂得的有几个?就算人人都会京剧,又能怎么样?我们平常欣赏京剧,无非是从晚会上听几段《苏三起解》、《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四郎探母》而已,真正弄一部大部头的京戏,能看懂,能欣赏动那“依依呀呀”的有几人?% X$ o3 _3 H% `. n) r0 i6 c
) x( {, U, f8 Q5 t
再说,京剧进入课堂,那么其他剧种要不要进课堂?我们中华大国,13亿人口,能说上来的剧种有360多个。我们是多民族国家,疆域辽阔,方言、风俗不同,各地人们有自己喜欢的剧目。比如,东北人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河南人有“听听常香玉,一辈子不生气”的说法,陕西人喜欢秦腔,山东人喜欢吕剧,江浙一代则是越剧......有些剧种传承到现在,已经非常稀有,会唱的人只有几个,有“活化石”之称,要说保护,这些才应该去保护。# a, j0 r; P# e* }0 U% ^2 s* E* _

! Z  w$ M. q) D  a' M! r! f  i3 [& S当下,已经进入了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审美需求日趋多样化,百花齐放才是正常现象。你喜欢京剧,他喜欢摇滚,他更喜欢歌剧,这样是正常的。达尔文说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艺术发展也应该是这样的规律,一些新的艺术诞生,一些腐朽陈旧的艺术消亡,这是正常的。政府提倡先进文化,在下看不出京剧先进到哪里。难道非得让所有的人都去听京剧,去学习京剧,这样才是弘扬民族文化?按倒的牛头不一定喝水,强扭的瓜一定不甜!
& Y& X6 }# \2 \3 ]; {& U/ g/ D' a9 r$ y3 {. k" x
别再糟践那些无辜的孩子们了!
发表于 2008-3-14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犀利,一语中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7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兄的观点讲的比较全面,但我觉得有些事情是生而有之,中国的孩子必须担当的,你不能剥夺了他的责任。我认为这话话题可以不限制在京剧,
- y+ ~) ^& i0 K走进课堂不止是学习,主要是欣赏和选修。比如各地的戏种可以因地制宜,不一定都学京剧,但至少要教会一种剧种的代表作品中的一段。, N* @. ?/ T* A' a- G! S$ _% u
- P9 N2 h9 F6 s) m: a0 Y: u3 g
艺术没有陈旧之说,艺术承载的文化更没有陈旧之说,有些事我们必须做的,没有原因,必须的。/ m/ b! @/ m( L2 M+ _; f. g* h# k
1 L1 x; r% ~2 A# }6 D+ h2 K
京剧等绝不是到了戏剧学院里在学习,那只会越来越衰落。
1 |; `- K! G, t8 E* n7 r* y. e0 \" k: j; _& Z- M
中国的孩子要承担的是中国的责任。这是必定的,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学外语,学外语是为了发展自己,发展强大国家,外语那么难都学会了,唱歌还难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