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薛明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7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曹云忠(河南省武警总队原总队长、少将,长城书画院院长):首先感谢大家的光临,先请周俊杰老师对本次展览作指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7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周俊杰(中国书协理事、河南省书协名誉主席):我最近在编《中原文化大典》,脑海中满是古典作品的影子。今天到展厅一看作品,感到满眼都很清朗,很舒心!《书法导报》和长城书画院举办“拳拳五人展”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每次展览挑选河南省的5个青年书家出来进行展示,首先是对他们本人的一种肯定。另外,他们的作品拿出来后,对河南书法也是一种促进,因为这些作者可说不仅是河南省的,也是当代中国书坛中较有代表性的青年书家。这也说明主办单位的眼光和号召力不同寻常。这一展览也为展览形成多元格局做出了贡献。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多元化的展览环境。
先说侯和平,和平自己也说了“拳拳五人展”是青年人的一个活动,他喜欢说自己是个老青年。同时和平也是一个军旅书家,有些奇才,他的字中有一种奇气,作品的跳跃性很大,这5个人当中,如果单看作品的话,那可能会感觉到他最年轻。但他并不是功力不到,他对时风的把握是很好的,他在第二届兰亭奖入选的作品就是这一路作品,风格略微收敛一点,其味道是相当足的。我觉得目前应该以这种风格为主再向传统回溯,更多的工夫用在传统功力的积累上,这样在不失你本来面目的情况下会使你的作品更加厚重一些!?
梁世同是我的老乡,所以感到很亲切!他的字功底还是非常好的!隶书和行草为主,追求传统,说明下了很大的功夫。你的隶书从你人的厚重来看应写《张迁碑》,但作品中反而显飘逸。所以我觉得你试着再写《张迁碑》可能会更好一些,因为你字里的飘逸有沉不住的感觉。你的行草有米芾、王铎的影子,路子很正,但总觉得离那种高一层面的标准有一种隔,缺少一些东西,面目太乱,其原因就是应该抓住一家进行深入!应该继续下工夫打进去。?
史焕全是这几年从南阳跳出的一位非常有才气的青年书家,这次“九届国展”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焕全的楷书、隶书都有入选,并且有两项还是获奖提名,这是相当难的!后来一查他有两件获奖提名,所以只留下一件楷书作品进入获奖。史焕全是从南阳杀出的一匹很全面的“黑马”,他的魏碑写得又开张又有新意,确实动过脑子!这次展览由于展厅太小反而展现不了他那种豪放大气的东西,不过也可以看得出他的魏碑确实已经走出来了!他的行草也相当精彩,但有些地方略显粗糙。
刘聚森的作品这次让我大吃一惊!他“兰亭奖”获奖提名,“九届国展”获奖提名,这么年轻有这样的成绩是很不容易的,他这次的这几个作品要比他获奖的作品要进步好多,这次的作品用笔的起伏顿挫比原来要简洁凝练许多,原来作品中的小动作减少了,这次作品中的起收用笔到位,墨的干湿运用也甚见匠心,所以我觉得聚森的作品水平提高了许多!?
对程志宏的作品,我最感动的是小楷,尤其是那个横的小镜框,作品集中没有,写得确实到位,用笔又很灵活,将笔的弹性发挥得很好,所以我看了很感动!他的大楷的味道、功夫都不错,似乎是以篆隶笔法写出来的,包括转折处都用隶书、篆书来写楷书,路子是对的,但是好像还没有破壳。
?
整个来讲,我在看过这5个作者的作品后还是很感动的。刚才曹将军也说了,河南从大省向强省过渡书法应该成为主力军,所以祝贺你们5位作者,也祝贺此次展览圆满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7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强:我主要想谈这样几个看法:一个就是欧洲曾经有一个被称为汉学通的学者苏立文,曾经对中国书画有这样一个看法:说中国书画它不需要极强的创造性!它就像一首乐曲一样,在有一种既定的程式之后它就需要一种演绎。所以说,我们现在基本上都是在传统书法中演绎。这样一来,像今天的展览里面就出现了侯和平和程志宏这样对个人情感的诠释和对经典传统的诠释,这都是不同途径的演绎!由此可知不同方式不同手法都可以走出一种自己的艺术道路。第二个问题:中国书法到底是艺术还是学术,这个很重要!很多人认为中国书法是一种艺术,其实中国书法不是简单的一种艺术,如果仅仅把中国书法作为一种线条的艺术来演绎的话,那它就极其缺少一种文化的内涵,中国书法的文化内涵就是它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就决定着你对中国文化要有一种深入的把握!?

有人问外国人学中国书法需要多长时间,回答说:要五千年!为什么要用五千年呢?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有五千年!所以外国人学中国书法往往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就是因为他对中国文化因素的传承不具备,所以我想书法到底是艺术还是学术,还是学术加艺术这个问题,每位书法家都应该作一个深刻的思考。河南书法发展二十多年来人才辈出,但能够从二十年前、三十年前到现在能稳健地走过来并走得很好的这些作者,和他们不断地追求文化、追求学术有很大关系。所以,我想跟《书法导报》和长城书画院的两位领导建议:“拳拳五人展”一定要倡导积极向上的学术精神,把这种学术精神作为一种主导,对将来把这个展览创造成一个品牌展览有重要意义。另外建议每次5个人的选择要侧重于每个人不同书体的取向,也即每个作者都应在各体中有站得住的水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7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春思(中国书协鉴定评估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书协顾问):刚才俊杰主席对这个活动和此次展览都进行了准确的点评,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这个创意非常好!长城书画院的曹将军和《书法导报》的王总编提出的“拳拳五人展”,体现了对河南书法多出人才、多出精品,并且由书法大省向强省过渡的战略眼光。
我们的作者不仅仅要参加大展,对这样小巧玲珑的同仁展也要重视参加,因为这样的展览对作者来说又实惠造成的影响相对也大一些,大型展览那种密集的爆炸式的形式远远没有这种精品性质的小型展览更能打动人!河南的书法工作者和书法作者还是应该感谢《书法导报》和长城书画院。?
再有一点就是,真正有眼光的收藏家应该将目光盯在这些年轻作者身上,应该现在就开始收藏他们的作品,趁现在他们精力,对待作品的认真态度和价位都是收藏的大好时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7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西中文(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原委员):
“拳拳五人展”这个名字起的也非常好,既含有拳拳之心的意义在内,同时也说明五指握成拳后也相当的有冲击力!一期期办下去等于说将河南的书法一拳一拳打出去,会非同凡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7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史焕全:很感谢各位老师和朋友对我们5个人的展览给予的支持和关注,作为5位参展作者之一我想在这里表个态:我们虽然都是年轻人,但我们对书法的热爱会一如既往,一定不会辜负各位老师、领导和同仁的期望、关爱和厚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7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天才(书法理论家):侯和平老师 “善变”,他把现代审美元素很巧妙地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但中国人讲究度,我想侯老师在这一点上是不是可以收一收,能不能将更多的经典元素补充到作品中。梁世同的作品比较有功力,把悟性和功力结合一下,一定会形成新的亮点。史焕全的字大家很熟悉了。他既长于行草又擅魏碑,又走厚重大气的路子,所以我觉得如能再融入精微的东西会更精彩。聚森很谦虚,但骨子里很狂傲,但狂得有资本,他的书法便是资本。聚森很下工夫,他的书法最开始给我的印象是写王铎连绵酣畅一路的行草的,他现在的草书风格同原来拉开了很大距离,融入不少晋人和张旭,那种忧患意识让他不断地调整、不断地进步,在河南这样强手如林的环境中能保持清醒,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典范。志宏是一个比较内秀的人。他静态一路的书体大家都非常看好,所以应该坚持下去,把一体写好。实际上有时大家说把四体皆善那只是一种理想,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大家的精力都不允许我们这样做,从一体突破再旁涉其他会更好!我感觉大家对你的楷书非常认可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势头,希望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7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孟会祥(《书法导报》副总编辑):我看过展览后受益很深!大家都想写好,我认为字写得好不外乎四种途径:流出来的、写出来的、想出来的、养出来的。“流出来”意思是说天性流露。天性流露不只书法家会,任何人都会,人人都有表现欲,都有一些本真想流露,我觉得这是作为一个艺术家必备的!再进一步就需要“写出来”,即需要有技法支撑,刚开始可以铺得很开,但最终还是要形成一套自己的艺术语言。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相当难。“想出来”,更偏重于图式的构造,同样的碑帖为什么大家写出来都不一样呢?除了摹仿对像不一样就是对经典的理解不一样,因此你在处理它时方法也不同。比如说史焕全写魏碑,你说他写的是哪碑哪帖,都像都不像,这说明他经过了一种比勘才出现这样一种面目。最后说“养出来”。养的结果我觉得主要体现在一个人的整体文化素质、审美层次上,我觉得文化素质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审美判断,人通过不断地学习,会不断地改变观念,从而有所取舍。比如说同样是酣畅淋漓,泼妇骂街也是酣畅淋漓,京剧里铜锤花脸也是酣畅淋漓,这就有了层次的区别。所谓“养”就是去俗存雅。因此最终归于“养”,养了以后会对你的行为、技法取舍形成一种反馈!养了以后再达到天性流露才是高级的表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7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松章(篆刻家、印论家、《书法导报编辑》):有幸观看两次“拳拳五人展”,感触很多,今天早上我就到了展厅,就是为在人少时安静一些看看作品。这个展览因为《书法导报》和长城书画院巨大的号召力而办得很成功,看过展览后引起我思考的是当代青年书法创作理念上的一些新的特点是什么。就拿今天的展览来说,因为展厅小,所以没有六尺八尺的大幅作品,但作品的气势仍然很足,不用说大幅的行草和魏碑,就连志宏的楷书中都有这种气象,由此我想起了黄宾虹的一句话,这是在读印章时的一句话:“一印虽微,但可与寻丈摩崖、千钧重器同其精妙。”我觉得今天展厅作品虽然小但也有这种特点。另外在创作模式上传统上讲求厚积薄发,但焕全兄的作品引起我特别的关注,我近几年对他的隶书特别关注,因为这种隶书体现了一种新的创作理念,它是一种边积边发,他隶书可谓在秦简的活泼,汉隶的厚重,包括汉砖文的装饰和魏碑的开张都有汲取。因为每个人对这么多传统经典也不可能都掌握的精熟,但他能取我所需并且让大家叫好,这是一种了不起的整合能力和功夫。我觉得这种创作模式可能会对今后篆书、隶书的创作有一种启发,所以说他这种创作模式可以说引起了河南书坛甚至全国书坛的关注,这也是他独到的地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7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薛明辉(书法家 书法网总版主):作为第一次的参展作者这一次又来向第二次参展的5位好朋友学习,在此首先感谢《书法导报》和长城书画院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
我昨天下午就来了,并参与了布展。聚森的作品给了我很大震动,我们年龄相仿,我也关注他的学书经历。他从那种“傻大黑粗”的书风转到这种很灵秀的晋唐气韵的风格上需要很大的勇气,他能够打进去并重新确定一种模式,我很震惊。侯和平的作品我觉得还需要加一些相对理性的传统经典成分。焕全这几年一直保持着一种突飞猛进的状态,他是“黑马”,但他“黑”了这些年已经不是黑马了。但他的暴露了一个问题,他的作品中都是一些大的有张力的东西,而缺少一些精细的东西。世同在前两年也获过《书法导报》年展的奖,对他的作品有印象,现在看他米字的底子打得很深厚,但感觉还是缺乏真正的雅的东西,骨子里稳健的东西雅化了,捅破这一层窗户纸会更加优雅。程志宏我感觉是一个多面手,楷书涉猎的面非常广,并且小楷写得很精彩。他这次的小楷恐怕打动了在场的很多人,那个小楷镜框应该有很多人都盯上了,因为好的东西大家都是喜欢的。他的基本功应该说已经是很扎实了,也稍有了一点雅士的风格,如果能坚持下去并擅其他书体,将来恐怕前途是不可限量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