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80
- 注册时间
- 2003-1-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21769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8-2-29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庆
( I, |( u, Y9 {( ~1 w
2 x8 O U1 k+ _% U, T; @ 川康银行--外文资料馆--安达生洋行仓库--吉时洋行仓库0 J" \( ]5 K2 }5 k# t$ Q7 C# n; N
7 d4 x# D' c; M0 X
上午从安谷镇坐车去重庆,下午4点半钟车进了重庆市区。道路两边摆小摊的人群,嘈杂的叫卖声,不太整洁的街道,从我眼前划过,重庆太拥挤了。
$ a: p- m* u' O' s2 R7 h; I 晚上去了朝天门码头,码头广场新修的旁边有介绍重庆的碑石,上有***同志的题词,碑上还有古代重庆的城区图,但是没有写年代,让外来的人看不太明白。码头两岸的江边与沿江的楼上都装有彩灯,站在码头广场的平台上向远看,江岸堤坝的灯火连成一片,成为山城的一景。回来的路一直是上坡,围着江岸,整个城都在山坡上,一层层50年代建成的楼已很破旧,与山顶上现代化的新式住宅,成了鲜明的对比。- d8 g/ g7 g- ]
J3 n' r. b" P" V# B2 \ j8 z! }: ` 川康银行# }+ s h+ R" Q
下午雾散了,阳光很好。我们去寻找中路文物重庆存放点之一的川康银行。川康银行旧址现在是打铜街邮局。打铜街是条小街,路两边的小商店很多,在街的中段有两座老银行。川康银行隔壁是交通银行,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重庆的银行还真多,川康银行的整个建筑是石砌的,有二层楼,看上去很结实,现在只有楼前门脸的几根大石柱还有一点当年的风采,在当时是大银行了。
6 f, ]; i) \# l" J8 n i$ k5 N" U
& H3 R' [, z ^7 K
9 v, F j% F( r/ _5 V7 J 外文资料馆
+ u1 r6 X; n- M2 d+ ]" ]8 o 天黑前我们又找到了重庆图书馆的外文资料馆。当年南迁文物在重庆搞过一次文物展览。3 V. k* y' ~' j# n2 O: d
5 x ^2 W1 J% I1 l& H1 H5 J" ^9 C
1943年12月25日开幕,至次年1月上旬结束。当时书画展的盛况轰动山城。外文资料馆在重庆图书馆的下坡,面对江水,院内的树很多,环境很好,听当地人说是美国人盖的。这是一座二层的水泥小楼,外形是西方传统式的建筑,至今安然,可见其坚实。今天是星期日,外文资料馆不开门,无法进去看内部的结构。在重庆共有8组拍摄点,两组已经拍完,余下的在重庆南岸。0 b" C. G( t2 b: ~( {& M2 z
7 t4 g* O$ O# [& w 11日是星期一,上午我们到重庆博物馆找胡昌健研究员。博物馆在山上,从火车站一直向上走就到了。胡昌健在保管部工作。进博物馆门口后问的第一个人,竟然是胡昌健的爱人,真是巧极了!见到胡昌健研究员后,谈了我们此行的来历,他爽快地同意帮忙,带我们去找当年南迁文物重庆南岸的存放点。
7 @: c4 N" ^1 H' r) q) b" d# V* l+ p7 R4 r$ |
' K' o2 [2 P* U7 T 安达生洋行仓库
( e0 Q+ @" ^/ l& C4 D& p 我们在重庆南岸共打算寻找存放点有3处,两处当年文物上岸的地方和一处回迁时文物的存放点。先去了当年文物上岸时的存放点--外国人开的安达生洋行仓库,现在是海狮支路2号,重庆市商业公司储运公司南岸分公司。从江滩上一个只容两人并行,坡度45度的小台阶一直向上,进一个水泥做的门就是储运公司仓库。当年,船是可以靠近台阶,货物的搬运因为台阶太窄只能靠人背。门内全是一排排沿着山的仓库,从一条台阶上去,最上面的几个大仓库像是时间很久了,破烂的房子里面空空的,只有一点竹筐和啤酒瓶。6 q- B* v2 k9 t0 Z
| | 重庆市商业公司储运公司南岸分公司当年文物存放地安达生洋行 |
' U8 M: b- ~, K/ i1 e" |4 G- C+ [3 p2 m+ |$ u, F1 ~2 h
吉时洋行仓库
M; t, I6 e# l( V9 C 我们又去了另一处上岸文物的存放地点--吉时洋行仓库。吉时洋行在南岸的王家沱,胡研究员听当年拉纤的人说,吉时洋行在外国水师兵营下边的一里左右。我们下到江边,在看到水师兵营的地方沿着江边向下游+ y, U5 r0 R& l" x- F' F, p, c
! @3 g$ K ?1 `5 I' [走。胡研究员边走边说,当年那么多文物存放在这里应该具备3个条件。这个地方有大的仓库,有船停的地方,还有缆车或上岸的道路。走了1里多路,向岸上看去,一条两米多宽的石道上,并排着两条轨道的缆车道,斜升起,通向岸上,缆车的轨道像现在的铁轨一样,车道已断断续续长满了铁锈。我想当年文物就是从这里坐江边缆车上岸的。顺着旧缆车道向上走,快到顶上的时候路的两边有几个老仓库,破旧的大铁门上着大锁,有的成了来重庆打工农民的家或收废品的仓库,看来街上挑担担的、收废品的大多数外地人大都住在这里,顺着缆车路上了大街,没有看见别的上岸点就是这个地方了。
9 f5 \% n) C$ G2 F) c/ F% {8 E& Z- S' }- E# t& A
去柏子桥(1934年中路文物到重庆的临时院部、重庆办事处),海棠溪、向家坡(文物回迁中转存放点)。车到柏子桥后下车一看,当年办事处的矮房早已没有了,在桥后公路的山坡上原址处,已是高楼大厦
6 d0 s* f8 `0 g$ ?
: z D# _; r, s, c* q了。看来海棠溪也不会存在了,去看向家坡。向家坡的房子是当年贸易委员会办公用房与宿舍,1946年文物回运的集中地。当时文物的存放,山顶放南线巴县文物,山腰放北线峨眉山文物,山底放中线乐山文物。我们的车到向家坡山顶,一座专科职业学校的大门挡住了去路。只好向下走,到半山腰看见一些年代很久的农民住房。
- X! F) e. `4 [1 o7 p; ~7 h K( }- D1 \8 Y: g; A
' o4 B0 |+ Y8 Y/ C/ U6 `
走到一个满地种着菜的山凹里,胡研究员说:前几年他带着故宫朱家溍老先生来时曾经到这里看过,他又说:“故宫四十年”一书的作者那志良先生在书中写到,他们当年在向家坡的住处可以看到后面的塔。顺着胡手指的方向看去远远地有一个塔影,大概当年山腰的库房就在山凹里。) U, m* ?/ a! w0 _& q
车下山后我们回城了,约好明天胡研究员带我们去南线文物存放点安澜县。
! I3 y0 F! Q( c. @/ D: e$ D, d5 U/ {; {; q
安澜县鱼拱滩
$ A5 \! R- [6 k6 A( J% \/ w0 X8 F0 R. Q 12日清晨重庆的雾很大,能见度很低,走到火车站附近的约定地点胡研究员已经在那里等我们了,我们坐上车向巴南地区驶去。巴南地区是重庆的远郊区,过去叫巴县。车一直在高速公路的附路上行驶,路过第一个小镇一品场,镇上的人都好像是刚起床懒洋洋的,镇的附近有温泉度假村,胡研究员说他到这里来过。车又行驶了一段到安澜县离我们的目的地不远了。过了一座长满苔藓的小石桥,在一个小叉路口问了一下当地的老乡,走进了向左拐的路,当地人叫它鱼拱滩。路是弯弯曲曲的小土路,路两边青绿色的毛竹,路边坡下潺潺流水,两边山坡上种满了萝卜、白菜,地里的农民正面朝红土,背朝天地干着手里的农活。看见我们的汽车停下来手里的活,看着由远而近的汽车走过。雾像围绕着竹子的烟云,呈现淡淡的青灰色,像一幅传统的水墨画。车在竹林间的小路行驶了五、六公里,胡研究员让司机在一幢两层简易农家小楼前停了下来,他说:过桥河对岸就是1944年12月18日南线文物从贵阳来时文物存放地点。远远看去河对岸收割完的稻田里,稻草堆立着,旁边一块块的白薯地,没有见到当年存放文物的房子,五十多年过去,时间太长了,没有人住的房子也都会拆了。& H& g1 z$ ~; x' K7 ]& i7 D
$ f( R2 }& F0 S! ^8 F* ?; x
过河的桥还是当年的,故宫文物存放在这里以前,河面上就有桥。钢管搭成的桥面,工字钢的桥柱,至今除了钢管上有锈外桥就像新修的一样。半个多世纪前的中国石油勘探就用上这样好的钢管,据说是因为石油的
: @, Q3 u* y1 k7 h7 J3 R
2 Z6 q0 s1 r6 e, C) f) b
7 o* N: a; y+ T4 [& J/ p储量小废之不用了。当年存放文物的房就是勘探队的住房,现在没有了。在田地里看了看就上山去看当年故宫工作人员欧阳道达、庄严他们挖的防空洞,两个洞门里面是通的,洞门顶上掉下来的土,已经盖住了半截门,人进不去了。3 k9 y# r, F, U% X2 q+ Q) k
: j. d6 U, v/ P! U5 T
从山坡上下来,向当地的一个老乡打听,故宫文物存放时当地的几个知情人。胡研究员开口问到:“保长和那个当时做饭的小姑娘都在吗?”老乡说这里的几个知情人都过世了。2 n B/ F' M6 [) V0 `
胡对我说,上次来找到保长时,他正在路边的一间房子里打牌。保长说当年太阳出来的时候博物馆的人晒画,过了钢管桥有***兵站岗,有一排人。还说马衡院长来过这里,吃饭的时候请了当地的人。他对人很客气,坐在末座。
; L; _6 X8 q+ b8 S5 k( O8 Y 那个当年给博物馆人做饭的小姑娘,六十年后已经是老太太了。胡说他上次来看见过她,当年博物馆文物回迁时带她去重庆,她没去。
6 X% [) y, U$ v7 }+ p% G" j4 c; T/ X 走向田地边的住家时,胡又说:他看到台湾的一本书写到,当时故宫工作人员庄严他们在这里时,听到老虎游过小河,在他们门口打哈气的声音。晚上常有野兽的叫声。当年这个地方实在是很荒凉偏僻的。
. l" a7 F0 F/ K9 E! K! j x! z 站在当年存放过文物的土地上,向小河对岸看去,远处的飞仙岩、老鹰岩由于雾而看不太清楚,再向远处看一条小路弯曲地通到这里。当年故宫人是怎么找到这个地方的?太隐蔽了!又是用什么工具将贵阳存放的83箱文物运到这里?当年的辛苦从现在的地况也可以看出,两年多的寂寞与单一的生活,给故宫人带来些什么,已经没有人知道了。但是当年故宫人为文物做出的贡献是后人不会忘记的。! E5 X; X/ G7 R1 v
巴南地区安澜镇鱼拱滩是我们此行的最后一个点。这次的远行我看到的不只是石鼓辗转迁徙的历史和南迁路上文物的存放点,看到的是一种精神,那是热爱中华文物,历尽千辛万苦也要将其保护好并永远流传下去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发扬。) g0 k" {1 a8 Q1 p* {
- ]/ m0 C* H& U8 |( }& R H. E* K# y 这次石鼓流传路的寻找与拍摄工作结束了。我非常感谢在此行中对我们的工作提供帮助的人,他们放下手中的工作帮我们寻找拍摄地点,还将自己几十年研究成果的资料无私地提供给我们,我向你们深深地道一声“谢谢”!
2 M2 h, y- r; W+ L, o# \(撰稿人:钱滢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