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3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3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张我弓雷

汪永江书法篆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26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一次学习!
并向汪老师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6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真功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6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鼓掌!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6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典与当代书风----全国获奖书家精品展
前言






   “经典与当代书风”的学术定位,以对古代经典为书法语言属性的根本认同,构建当代书风的学术性与专业性指向。这是当代书法人必须面对面对的两极,互为表里。经典即是我们的母语,又是我们的资源与坐标;当代书风的构建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又反映是我们对古代经典的认知观念。


    对古代经典的认识过程,即是对中国文化属性由表及里的理解过程。技进乎道,书法作为一技,只是通向中国文化核心的一种途径,书法的技法原理,其本质即是以“道”的思想,通过章法、字法、笔法、墨法方面,进行诸如主次、宾主、虚实、黑白、收放、动静、聚散、疏密、繁简、转折、方圆、藏露、中侧以及形势、形神、形意、形质等方面辨证统一的平衡,是中国古典哲学、美学思想在文字书写的形态关系处理上的视觉反映。
    严格意义上说,不能从本质上认识中国文化的属性,就无法真正理解书法经典。
     当代书风的风格概念是艺术品格的共性与高度,不是无节制的个性,而是个性历经反复锤炼,逐渐成熟的过程。当代书风所反映的,正是当代书法人对书法的学科性、对古代经典理解的时代性。有怎样的经典认识观念,就有怎样的当代书风面貌。
    本次邀请展的六十位全国青年代表书家作品中,既有功力与才情的展现,又能见到古代经典对青年书家长期深刻的影响。借用苏东坡的一句感悟:“非人磨墨墨磨人”,其实不是我们在写字,是书法在考量我们,考量我们的学识、智慧与观念。正如汉代杨雄所言:“书为心画”,书法如同一面镜子,让我们反观自己的内涵。
    《经典与当代书风》系列展,历经十余年的长足发展,架起了全国各省市青年书协之间交流与合作的桥梁,同时也记载了六十、七十、八十年代书家逐步迈向中年的一段成长足迹。
    让我们记住并共同见证我们曾经走过的路。


                            汪永江


                           二零零八年元月元日于杭州栖霞岭
20070908_04cf588d1283138ac3afFxFidE2J3xDc.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6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旭《古诗四帖》临写随笔
                                                                     ——汪永江


      奔放的笔触与夸张的体势,而草法始终是严谨的;大开大合的节奏感与疾风骤雨般的速度感,而运笔却是平缓的。读了十多年的《古诗四帖》,终于理解了何谓作草如作楷。欣赏者的感觉与书写者的实际状况不重合是正常的,我所理解的草书高手是从容不迫,而不是奔走如飞。表演者预先设计好的架式往往不及源于内心的冷静平和而饱含真情动人,我觉得张旭是冷静的、理性的,外示于人时才披上了感性、宣泄的外衣。由此,近来怕自己写熟了而畏惧大量的复制从前的所谓创作,希望能够换体,写的古一点儿,对日渐形成的习气开始畏惧,临帖日久,畏惧越深。
      有一点可以证明《古诗四帖》行笔之缓:原作点画始终笔压不减,因笔压之大与水平方向书写速度之快成反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6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汪永江先生培训笔记

一、准确临摹:
在书法的临摹中不可能用相同的方法解决所有的问题,所以要寻找切入点,要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去训练,经过不同的训练,才能解决不同的问题。另外要进行创作与临摹之间的过渡,合上字帖不等于会了创作。
1.准确临摹是训练观察力,只有看到,才能写出。
2.准确临摹对用笔的精细能力,在相当灵活的情况下才能临出来。
3.对法帖客观性的尊重。
4.训练能力的倾向性。从临摹入手,在创作上有一个意识、总体要求和指标。从临摹渐渐寻找创作的基点。
要学习古代经典法帖书写的原则。原来的经典是什么?书法是什么?法帖风格和类型要看到,否则谈不到创作。要完全深入的认识、把握法帖。
手的灵活性很重要。要学会手要做到想要的精细的东西。在准确临摹上有很大难度。写一个字要很长时间。
强调个性是有前提的。不能认为自己临不像就是讲究个性,在准确临摹中要完全临像、临准,不能要丝毫的偏差。对临摹的理解要知道是什么?训练目的是强调全方位能力和基本知识,在学院派书法训练中不强调因材施教。需要每个人全方位去做,而不是选择,基点庞大,技法多,能力强。书法专业学的是书法,而不是篆、隶……,是全面的。要全部学会、学好。只有这样才是书法,而不是书匠。
要想获取多方面的创作能力,必须从多角度的临摹程序中来。
凡事方法是最重要的,很有可能努力的结果是走向反方向。不这样训练,不可能突破书法的学习。
写字的准确率:
1、字形的理解。2、章法和墨色。3、方圆笔的应用。4、节奏感。
观察字帖的细微处。临习《孔侍中》,要学会帖中的放笔和张驰感。养成习惯,不能习惯的临个大概。学习古典的方法要学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6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分析临摹。
分析的临摹实际是头脑的训练。
昨天强调的是笔画怎么写,今天是为什么这样写。通过分析要把握、化解古代经典的技法。
法→理
分析临摹是对原理的捕捉和提炼。在整个分析当中,逐渐创立自己的创作意识。看到的字帖是书写的结果,而不是全过程,没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写。这些必须通过分析临摹解决掉。对法帖的认识不能是偶然的。偶然性否定了书法这么多年的经典原则和规定性。法帖书写中有非常明确的理性因素。经典性的作品对后世有一个影响、规律。选择这样的作品是帖法之源,具有模范性,是榜样,是后世的范本,是可检验的。从字形、章法、结构上去看,这些作品是非常完美的。
准确临摹是客观的。建立技法意识,把死的帖变成活的,了解作者的思维过程。
《初月帖》:
笔法上来看,原理层面的。笔法目的是塑造点画的质量。
笔路----笔法----点画——点画本身有笔意----笔触----笔势----笔力
整个笔法建立在“点”上。准确临摹上不能凭感觉。
笔法点,完成笔画需要复杂的书写过程,体现在点画的丰富性上。
行草书的技法是相对性的,没有固定的形状,是动态的不可定因素。更应强调原理方面。
行草书是在变化的基础上追求和谐统一。
千变万化的行草书归根到底是笔法点、笔意。(点画与点画的联系)
行草书的构成:
形式感---节奏单元  段落、块面
一个节奏单元是完整的,两个节奏单元是转换的。
时间、秩序特征是节奏单元的整个过程。书法是不可逆的、不可悔改的。
起、承、转、合是过程中的组合关系。作品的合理性是检验书法家是否专业的标准。
合情、合理、合法。
当代书家的问题是是否合理性。
把握作品的合理性,在分析临摹中要理解合理。
行草书不能断章取义。
具体的一个字是在段落、环境中的。在另外一个环境中就不能这样写。主体意识下考虑点画、结构。
中锋不是笔杆很直,不是中笔杆。笔杆的调整是笔锋跟比画的对应。
“八面出锋”“山”字代表:提按只是很简单的技法。笔锋接触面对应笔触。运笔动作的立体感,要三维、纵深的准度。
一些作品的丰富性,在技法上是有备的,在运笔立体过程中体现出来,能塑造出高质量的点画。
笔意、中轴线、轮廓线是节奏关系。
在作品中一个字如何处理:
1、字法
2、上面一个字决定下面一个字  渐变
3、横向字的照应  对比
4、斜角的呼应
5、预设下面的字
6、斜向的预设呼应
草书的字型是有特征的,行和草是完全不同的。
一幅作品松散的原因不是字距散,而是意识问题。没有照顾到其他字。
中轴线的摆动是为了横向的开合,为了整体作品行与行之间的密切联系。
行的两侧轮廓:
1、字本身轮廓
2、空白的部分
在行书上空白有非常大的作用。
分析临摹要捕捉一些不可见的意识。半小时临摹《初月帖》
1、节奏单元划分,划出中轴线方向
2、每一行轮廓线
行草书首先是单元、段落关系,然后是字组关系,最后才是单个字
图示的效果预示一种关系,画完图示会感受到:笔意、中轴线、轮廓关系:
1、通临初月帖,以分析为前提,一两遍即可,是思维的训练。
2、运笔过程中以三维立体的笔锋、笔触与点画一一对应。
3、塑造点画和笔法点要求一一对应。
笔、墨、纸之间的相配、相克关系,把这三者作为敌对矛盾,互相克服。要线条的质感。
王羲之用熟宣,我们用生宣,怎么克服?
1、墨的水分含量大,摇摇墨
2、蘸墨时理毫,处理好笔锋。满蘸墨,然后用刮笔尖。是用笔,不是笔用你。
3、速度。临帖速度比原帖慢的多 临摹与创作比例为:1:4或1:3
墨多时加快速度,墨少时相应放慢。减少、克服渗化。靠手把握笔、墨。
4、对整个书写的时间。
实际书写时间尽可能果断、肯定、加快。而前提是看原帖、分析原帖。
  
   从分析到准确:
   第一阶段:从形的阶段去把握
   第二阶段:从原理阶段去把握,从法到理的提升。
行草不是一点一画的积累。
1、落笔前对全局的把握
2、从一个字能看到三四个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6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印象的临摹
   通过学习对字帖的理解和提示的发挥。
   笔画、间架结构、章法  用笔、结字
  
   不同的临摹目的性不同:
在印象临摹中是对原帖的生发。打破对原帖的唯一性,是创作的启发点,寻找创作的启发点。
在一本字帖上生发多种可能性。
一件草稿可以有多种写法,是创造力启发点,带有非常明确的创作性。
  原帖的生发、笔意、印象的启发创作,不是把原帖改了,是受原帖的启发。用个人风格去改造原帖是非常危险的。对原帖的把握和提炼、转化,是有针对性的。
   就训练的程序本身,印象是对原帖的夸张和强化。
   不能强调大感觉,要有理性,意在笔先。
   强调是多层生发、多层可能性,前提是对原帖的生发,对原帖的笔法点的强化。
对比的练习:
   第一行:准确
   第二行:印象(想干什么?然后下笔)
   第三行:印象
自解要点:
1、印象临摹是对原帖有针对性的强化、夸张,是同类型、同性质的
2、印象临摹意在打破原帖的唯一性,转化为多重可能性,其中包括创作元素的启发点
3、每组印象临摹自身的关系是完整的、合理的
4、不能简化原帖的程度(更不能省略)
5、不是对原帖“纠错”不是个人习惯的“改写”
意识层面的东西更重要
要把老师传授的东西吸收,训练程序、经典技法、法帖笔法的吸收
多重渐进的印象临摹生发点举例
1、笔意、笔势的夸张强化
2、笔势、笔意的含蓄收敛
3、线条粗细基调的强化、转化
4、笔法点的运笔动作幅度、发力程度的夸张强化
5、线条质感的强化、转化(行笔速度、发力方式、工具材料媒介调整)
6、结构中轴、取势方向强化
7、主笔夸张的结构体式重组
8、节奏幅度的夸张、强化:
高低、主次、长短
强弱、呼应、对比
开合、单元段落、层次即:笔顺、线质的三维纵深起伏
                        墨色深度、浓度的先后纵深空间感
9、章法款式重组后的随机对应、调整、控制
调整其一,保存其他:
不是数量、时间问题,而是纵深的展开。印象临摹中的切入点的专业性,不是随意书写,强调理性在先。相对准确的技法点作为切入点的深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6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创作阶段要求:
每个字要过关,要有出处。体现出教学,体现出专业,体现出对经典作品的把握、对形式感的把握。同时要同所学的经典和临摹中的要求联系起来,杜绝自由体。
既出效果又要有经典的原则。
操作上的策略:
边训练边思考
要求每个字字法、点画,字字过关
边临摹边创作。
提取式的临摹,有选择的临摹,不能随便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6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想到印放大后效果如此niuem21 em5 em1
未标题-1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