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40
- 注册时间
- 2007-4-23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563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为人耿直、狂傲不羁的东汉著名书法评论家赵壹 # F5 v [& _ S5 i
——东汉赵壹:《非草书》的作者 8 |6 u* F. U/ K! K: p4 B4 C X
作者:(不详) 8 i3 m. U8 Z; t1 A* o
东汉灵帝时汉阳西县人。字元叔。文苑名士,然恃才居傲,为乡党所摈。仕为郡吏,光和元年(178)举郡上计到京师,得袁逢,羊陟共称荐。名动京师。因其时草书渐行,郡守喜同郡士梁宜。姜诩之草,令作篇,以为秘玩,赵壹《作非草书》一篇,论曰:“夫草书之兴也,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示简易之指,非圣人之业也。但贵删难省烦,损复为单,务取易为易知,非常仪也。故其赞曰“临事从宜”。而今之学草书者,不思其简易之旨,直以为杜(度),崔(瑷)之法,鱼龙所见也。其攒扶拄嫂,诘屈及乙,不可失也。私书相与,庶独就书,云‘适迫遽,故不及草’。草本易而速,今反难而迟,失指多矣。”著有赋、颂。箴,诔,书,论及杂文十六篇,原有集,已佚。《后汉书》卷八十下有传。
9 V; _! E; a! }! l) D . ]) A& r- D, _# K0 F* B: L
赵壹(生卒年不详)字符叔,主要事迹见于汉灵帝年间(168年一189 年),为人耿直,狂傲不羁,受地方乡党所排斥,屡次得罪,几乎被杀,经友人救援方免。东汉汉阳郡西县人(今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东)。帝光和元年(178),任上计吏,见司徒袁逢,长揖不拜。袁逢等人为他延誉,名动京师。后西归,公府十次征召皆不就,死于家中。著有赋、颂、箴、诔、书、论及杂文16篇。《隋书·经籍志》载有集 2卷,已佚。著名辞赋家、书法评论家。其代表作《刺世疾邪赋》直抒胸臆,对后世赋体的风格有很大影响。
' t1 o" e8 J/ G* q . h: t" p6 W2 R9 k2 g
主要作品有《穷鸟赋》、 《刺世疾邪赋》、《非草书》等。
! Z# W8 ]1 Z/ J- D( x& n: T U$ Y5 \* n4 |: n0 o( |
附《刺世疾邪赋》+ ]4 @3 z* a/ K. t' G. T/ I
/ T+ O9 C! q% f 伊五帝之不同礼,三王亦又不同乐。数极自然变化,非是故相反。德政不能救世溷乱,赏罚岂足惩时清浊?春秋时祸败之始,战国逾增其荼毒。秦汉无以相逾越,乃更加其怨酷。宁计生民之命?为利己而自足。
2 Z" k# o. _5 ]" _# m6 u0 O* X, ]4 i: X8 x8 Q5 d
于兹迄今,情伪万方。佞诌日炽,刚克消亡。舐痔结驷,正色徒行。妪名势,抚拍豪强。偃蹇反俗,立致咎殃。捷慑逐物,日富月昌。浑然同惑,孰温孰凉?邪夫显进,直士幽藏。 M: k. K/ A& K1 ^4 C
+ s* @1 g3 V" [' A1 ? 原斯瘼之所兴,实执政之匪贤。女谒掩其视听兮,近习秉其威权。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虽欲竭诚而尽忠,路绝险而靡缘。九重既不可启,又群吠之狺狺。安危亡于旦夕,肆嗜欲于目前。奚异涉海之失柁,坐积薪而待然?荣纳由于闪榆,孰知辨其蚩妍?故法禁屈桡于势族,恩泽不逮于单门。宁饥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乘理虽死而非亡,违义虽生而匪存。
3 G n! x2 m& _ H" W; E1 p4 a. y6 O8 f# ]( H* ~
有秦客者,乃为诗曰: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顺风激靡草,富贵者称贤。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伊优北堂上,抗脏依门边。
" M8 [! I. e: Q! K# M4 G, {3 }' ]- b, t# u9 ^# |% o
鲁生闻此辞,紧而作歌曰: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贤者虽独悟,所困在群愚。且各守尔分,勿复空驰驱。哀哉复哀哉,此是命矣夫!
' M" n) m4 @. l; k% e
& b8 `! X( g4 N* E3 d 赵壹(生卒年不详)字元叔,主要事迹见于汉灵帝年间(168年一189 年),东汉汉阳郡西县人(今山西省礼县大堡子山东)。中国辞赋家、书法评论家。3 q1 i- l1 j8 Q9 _/ j9 k$ f
为人耿直,狂傲不羁,受地方乡党所排斥,屡次得罪,几乎被杀,经友人救援方免。灵帝光和元年(178),任上计吏,见司徒袁逢,长揖不拜。袁逢等人为他延誉,名动京师。后西归,公府十次征召皆不就,死于家中。
8 r% \% j3 y5 R9 j5 C; c- ^! O
- i: {! L/ u; f Z4 Y" c7 }6 ? 著有赋、颂、箴、诔、书、论及杂文16篇。《隋书·经籍志》载有集 2卷,已佚。其代表作《刺世疾邪赋》直抒胸臆,对后世赋体的风格有很大影响。今存诗文收录于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和□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 R) [8 X& X0 B
$ u1 _) X7 D0 |% H 赵壹与《非草书》
6 g; ^0 @: O% i1 Q3 n7 ~ 0 J( b$ o4 a) n7 A( R
在书法批评史上,赵壹《非草书》的出现标志着儒学对书法进行全面渗透、融合的开端,它对后世书法理论批评史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东汉时期儒学背景的崛起直接奠定了中国书法的文化系统。从本质上说,赵壹《非草书》具有非艺术化的反书法倾向,这使得赵壹无法以书法本体论的立场对书法进行审美观照,从而也使得赵壹无法达到同时代崔瑗、蔡邕的书法审美高度。但赵壹划时代的理论贡献在于他将书法纳入儒学体系,强化了书法的文化性格,从而“明确地树立了一个儒家文化形象——书法对儒家文化的遵循将是最根本的宗旨。”由此,东汉书法理论呈现出两极发展态势:崔瑗、蔡邕以本体论的立场将书法导向艺术审美;赵壹则以儒学立场将书法导向文化本位。这两个表面看来严重冲突的理论体系实际上共同建立起书法的审美——文化认读模式,从而确立了书法理论本体的完型。
3 ?8 G! s/ U, ^0 G5 ^" l8 W" U9 r1 k' d# l3 ^2 p# Q
赵壹《非草书》的儒学立场,使他无法以审美角度理解、认知草书,而是把草书视做离经叛道的末技:, F4 J) @; H! N- x+ @ y6 Q
5 h7 X! D. o5 i, [" |
(草书)上非天象所垂,下非河洛所吐,中非圣人所造,……且草书之人,盖伎艺之细者耳。乡邑不以此较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讲试,四科不以此求备,征聘不问此意,考绩不课此字,善既不达于政,而拙无损于治,推斯言之,岂不细哉。
. @# U) X# x. o! i 在赵壹看来,书法是“王政之始,经典之本”,是圣人载道的工具,它直接关乎王政礼乐的盛衰。而对草书的耽迷则只能引入背经离俗,误入歧途。他的《非草书》便旨在使“士子就有道而正焉。平息社会热衷草书的狂热情绪。
2 K' F& @& v, j9 S8 L
+ m' G; `6 | F* ?; b( | 草书在东汉的兴起,虽然有着强大的实用背景的支撑,但与崁国晚期至西汉时期出现的隶草,藁草已具有完全不同的历史审美内涵,前者是“赴急速”的实用化产物,后者则是审美意识趋于自觉的结果——草书已完成从实用到审美(即藁草到草书)的过度,获得独立的艺术品格。这个时期崔瑗、杜度、崔寔、张芝、罗辉、赵袭等众多草书名家的出现,,使草书形成一个在士人阶层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书法流派。从赵壹《非草书》中可以看出东汉时期士人阶层对草书的狂热心态:
, k+ ?; P2 k+ m3 E" p8 d& M
4 y! N2 F# r# w& _% t4 |. | 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凡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灸众庄,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鳃出血,犹不休辍。
* @" p5 K' A7 S3 W" Z 可以看出,东汉书家对草书的耽迷已进入纯审美经验领域,这使他们对草书的认识已完全摆脱了实用的羁绊,主体意识趋于高度自觉。他们为追求草书艺术可以抛弃仕途,“弘农张芝,高尚不仕”,大批士子也弃置经学而献身草书:
5 ^) ^6 }% o' q7 L4 k% K2 |3 h7 U9 @+ b6 T
龀齿以上,苟任涉学,皆废《仓颉》、《史籀》,竞以杜、崔为楷。”
3 S/ e a6 z4 `: O3 b4 r) @
# U b1 }& Q: _& P# O 这是一股汹涌的艺术浪潮,它的出现与东汉经学的发展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0 b: P: [( s) x# i
% N0 U7 n: O: H; D 西汉初期,统治者接受秦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在政治思想领域实行“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方针,还未形成大一统的思想格局。黄老,阴阳,儒墨,道家,法家,纵横家作为思想流派交互影响存在着,而统治者对诸家思想的选择依循也不尽一致:2 J. p! \, S# F. u, b4 J" X( i7 a
Y4 t6 i( A+ X2 [! ? A 孝武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窦太后又好黄老术。
) W4 Z- n. P" h( g
1 F% n$ _/ ?5 T% O3 Q 后世作为万世之宗的儒学在西汉初期还只是作为一个思想流派存在着,其地位甚至比不上黄老之学。西汉中期,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西汉国势日益强盛,与此同时,统治者在思想文化领域也产生了大一统的要求。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公孙宏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兴太学,置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员。”儒学遂被定为一尊,成为官方最高哲学。
& b3 S5 D9 I' W" m, j
2 c3 {: M# h. z0 W9 \ 由于西汉儒学主要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今文经学融合阴阳、道家、法家各家学说而形成,因此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便构成西汉儒学的核心,它在很大程度上使儒学神学化并进一步发展为谶讳经学。“谶讳之学,经之支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即将过去的一切具有预言性质的东西(包括神话传说在内),加以汇集,用以解释儒家的经典并融入儒家的经义之中,神学,谶讳在同一个目的中融和交织起来。”今文经学在上层意识形态领域的精神统治严重桎梏了汉代文化艺术的自由发展。与此同时,作为与之对立的古文经学则除在王莽篡汉时被短暂列于学官外,它仍是一门私学。但到东汉时期,由于今文经学愈益趋向迷信繁琐,古文经学开始出现上升的趋势,至东汉末期马融遍注六经,郑玄融合今古文经学而统一在古文经学的大旗下,促使今文经学最终走向衰绝。这对汉代文化艺术的自由发展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书法艺术也在这一思想背景下迅速走向繁荣自觉。4 j$ d2 o1 I2 t8 ~
1 s+ f) Y+ J: \8 p7 I+ n
赵壹《非草书》的时代背景正处于东汉经学衰颓,文化艺术趋于自由活跃的时期。作为正统文人赵壹显然对土人阶层弃置经学而热衷书艺不满,他的《非草书》的写作目的即在于平息弥漫整个士人阶层的草书热情,使文人学士重新皈依经学,就有道而正焉:
$ ]5 [2 x6 }% Z.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