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515|回复: 1

墨趣与砚韵■高洪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8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墨趣与砚韵
■高洪波
  舞文弄墨这个词,一般说来带点贬损之意,或者古来以俳优视文人之流习造成的,亦未可知。不管怎么说,大凡文化人听不得舞文弄墨,一听,总觉得对方在讽刺自己。于是真的恨恨地舞一回文、弄一番墨、出一口鸟气,当然也只限于纸上,当不得真,如果对方不识字,也罢,就算你没写;但巧巧让人家逮住了,告上法庭说你诽滂.白纸黑字摆在那儿,你还真没脾气,不认也得认。   由此可见舞文弄墨的确惹是生非。
  其实话虽这么说,时至今日,舞文也好,弄墨也罢,都仅剩下了一点点引申义,本义早荡然无存,不信你随便挑出十个青年作家或诗人来,把笔墨纸砚摊给他们,我敢打赌,至少有九个捏不住那毛笔,剩下的一个也许能凑合着画几笔,不过一定全是简化字,而且是第三批公布而又作废了的那种简化字。
  因此说舞文弄墨里有大学问,您还真别不把它当回事。
  先拿墨来说,顶著名的徽墨产地——安徽省歙县我去过,而且慕名参观过“老胡开文墨厂”,知道一块墨的面世竟如此艰辛:我先看到一溜窑洞似的黑屋,里面亮起一簇簇灯火。原来这仅只是为了搜集松烟而点燃的;有了松烟,还要掺进胶及香料,制成一条条的形状,再压入模子里定型。最后晾干成为珍贵的徽墨。窑洞里工作的工人们面孔黧黑,鼻孔四周亦被松烟染成黑色,那模样极像煤矿工人。
  胡开文的墨原来是这样诞生的!翻《宋稗类钞》,还知道古人制墨更讲究,不光有松烟麋鹿胶墨,甚至要加麝香金箔,称为“龙香剂”。那一时代文人墨客好墨成风,尤珍藏到唐末著名墨工李廷跬的墨之后,可以傲视一切。可是偏有位叫李格非的老夫子反潮流,著《破墨癖说》。他主要反驳当时人们的墨癖,立论则有趣得很,比如有位客人说我这墨坚利,可以用来割纸,他说“杀割当以刀,不以墨也”;客人说我的墨浸在水中,水可以几天几夜不腐。他偏说“吾贮水当以盆鄑,不用墨也”:客人又说我这墨的胶好,百余年不变质,他说“此尤不足贵。余墨当用二三年者,何苦用百年墨哉?”客人没话说了,最后又想了一个理由,说我这墨颜色浓重,一块顶两块使,他说我用墨一二年使不完一块,还常常丢失,丢了就换新墨,一块顶两块对我毫无用处。客人实在无法了,只好恨恨地说道:“吾墨黑。”李夫子接一句:“天下固未有白墨。”把客人顶得好不难受!
  这位李格非夫子著《破墨癖说》并不是光为了刁难那倒霉的客人,关键是他最后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墨是干什么用的?墨的用处在写字,甭管宝墨与凡墨,能写字就成,讲究那么多,纯属“不考其实用,而炫于虚名”,李格非极而言之,竟认定此风一刮起,“此天下寒弱祸败之所由兆也”。
  话虽这样耸人听闻,可你不能不承认有其内在的道理。当然,书房里有块百年古墨,漆黑油亮,图案精美,沉甸甸又香喷喷,亦不失为一桩雅趣。只是时下流行成瓶的墨汁,方便易行,不知不觉剥夺了你研磨古墨的权利,古人感叹的“非人磨墨墨磨人”的境界,一般人是体味不到了,这未免有些遗憾。
  更重要的是砚台,磨墨者的灵魂寄托,中国文化的坚硬体现,于今已日益沦为商品的地位,只能向旅游者们乞讨青睐,或曰“式渐衰微”,昔日端砚的英名、歙砚的威风早已不复存在,砚们的沉沦才更让人神伤。我的案头就置放着两方古砚,一方是名为“火捺”的端砚,刻工精良,山水亭台,人物树木均栩栩如生,冬日里哈一口气,真的可以凝为水珠,砚质细腻如婴儿脸,摸上去手感极佳;另一方为荷叶形的歙砚,砚面有三条眉毛似的纹理,砚体遍布米粒大的银星,这是“眉子银星”,也为歙砚中的精品。它们静静地卧在我的书桌上,成为两件工艺品、小摆设,本身应承担的研墨职责早为时代的先进工艺所解除了,“英雄无用武之地”,实在令人同情。说起来中国是砚的故乡,历代关于砚的传说和故事也极多,比如端砚就和包龙图的清廉无私镌刻在一起;歙砚甚至带几分神话色彩:说是宋朝时歙县有一汪氏,是大户人家,“一夕山居,泓水暴至,迁寓庄户草庐”,巧巧这庄户是砚工。汪先生晚上无意中发现支床的石头发光,感到奇怪,就让庄户加工成砚台,结果发现这方砚“石色正天碧,细罗纹中涵金星七,布列如斗宿状,辅星在焉。”汪家称这砚为“斗星砚”,后来大概又开采了一批这类的砚出售,因为《宋稗类钞》说“汪自是家道饶益”,愈加富足。
  传说归传说,但至少这传说中概括了歙砚几种特点,如“罗纹”,如“金星”,如”正天碧”。我案头这方古歙砚呈青碧色,乍看为黑,细观则青,放些清水于砚面,颜色浑似“天碧”,妙不可言。除此砚外,我还藏有今砚两方,一是罗纹,一为金星,系八年前购于歙县砚厂,这两方今砚石质亦佳,时时取出观赏,仿佛在冷且硬的砚体上。能触摸到中国文化的底蕴,尽管不必研墨,也无须挥毫,韵味是足够你品上一番的。
  墨与砚本是天生的一对挚友,或者说是老祖宗传给国人的一宗珍宝,虽然如今让钢笔圆珠笔这笔那笔给挤兑得有劲使不上,但你还真不可小觑它们的存在。不普及不等于不存在,只能说成为高层次文化的象征,“书法书法”、不下一番苦功,还真得不到法。法,我想应该是一种极高的境界,在人心陷溺、物欲横流、正法凋零的今天,把中国文化的“不二法门”细琢磨一下,墨与砚还没准真能帮忙。
  清人龚自珍七绝颇佳,但书法平平,这使他一生气闷,他有诗云:
  吟罢江山乞不灵,
  万千种话一灯青。
  忽然搁笔无言说,
  重礼天台七卷经。
  这是“己亥杂诗”最末一首,写于1839年。他“忽然搁笔”也许是感到没悟到“书法”的真谛而不想写了。当然龚自珍更多的是豪兴,他除了“重礼天台七卷经”的消沉之外,另有一诗也与书法有关,诗是这样的:
  霜豪掷罢倚天寒,
  任作淋漓淡墨看。
  何敢自矜医国手,
  药方只贩古时丹。
  “霜豪”即“霜毫”,指的是毛笔,“淡墨”只能说龚自珍研墨时急躁,墨不浓,倒是最后的两句自谦之诗道破真情,“何敢自矜医国手,药方只贩古时丹”。与定庵先生相比,我辈文人好像连“古时丹”都贩不成,盖因为先天不足,于是铆铆劲练练书法,向墨色砚光里觅些厚重的体味,也许能活得更充实些。
  谁叫咱们选了一个“舞文弄墨”的职业呢。

发表于 2008-1-28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好文章!
墨块与砚台,蒙尘于今世,寂寞于一隅,正与书法人的处境契合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