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617|回复: 1

画魂:与韩鸿翔画家的对话(金相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0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画魂:与韩鸿翔画家的对话

                           金相郁


    我是来自韩国的一位经济学博士,在南开大学任教,教学区域经济学。我在来中国之前已经对中国文化颇有兴趣。虽然我研究经济,但是一直认为经济离不开文化,文化也离不开经济。正因为如此,我平时努力对文化和艺术保持近距离。于是,在天津的工作和生活中,自然而然与画家们有了一些交往。其实我对文化、艺术、绘画并不懂,还是外行,只不过喜欢而已。我在中国认识的第一位画家是韩鸿翔老师,现在回头想起与他交往已经快十年了。今天借一种对话的形式我想跟韩老师交流,也是我们俩韩国人经济学家和中国人艺术家的对话。

        一、固有价值和有效价值
    金:无论绘画还是其他形式的艺术都具有自己的价值。经济学讲经济价值,艺术讲艺术价值,要是没有价值,没有存在的理由。我认为作为一种形式的绘画也具有一种价值,曾经西方文化经济学的开创人Ruskin J.认为艺术具有两种价值,就是固有价值和有效价值。与固有价值相比我认为有效价值更重要。

    韩:固有,是原来、本来。有效,是有作用、有效果。从艺术的角度看,固有,只是物质单一的存在状态、只是物作为这个物的存在;是一种无活力的现象。在没有时间的作用下,处于停滞,犹如冷冻的生命。
    这样说,从“固有”到“有效”间,时间作用的“运动”就是必须的了——在运动中吸纳、接受、转换、改变自身的“固有”,进而达到自身存在后的“有效价值”,看来是一切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从艺术的发展规律看,每一种艺术当自身“体力”达到极限的饱和状态时,就会产生停滞的固有,面临的命运:一是自足“标本”的固有存在——等待漫长岁月后的来者,作为“成分”的研究、吸收。二是带有危机意识的,在运动的活力中不断吸纳、接受、更新自身的体力,延续生命的有效价值。前者如古埃及艺术“最终变成一个死去的词汇”,后者则如“美索不达米亚的造型法则在许多世纪中仍然是有生命力的语言。”
    如是,艺术中的固有价值倘若不能被有效价值的发扬、广大,其自身的固有生命只能成为遥远的“过去”回忆,亦无从认识有效价值了。

        二、绘画的创意
    金:创意是艺术的本质,乃是艺术的价值。如果绘画没有创意,她不会给我们带来喜欢。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很多画家们都为了创意而奋斗,甚至付出很多的代价。像经济学所讲的机会成本一样,创意要付出代价,才会有价值。创意不是逼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来的。如果创意被逼出来,她也不会给人们带来快乐。

    韩:在这个问题展开对话前,我觉得首先要澄清两个名词:画家和绘画艺术家。我认为以媒材来描绘出物象的作品是画家行为;而绘画艺术家则是用思想指挥媒材来完成精神作品。从本质上,一是物质的具体描绘,一是描绘后的精神指向。
    这样,创意才有了“艺术的价值”,也只有具备了“创意”,艺术自身才具有了属于艺术的生命。这种生命可以导领人们穿越历史的时空去寻觅艺术的精神。惟其如此,创意才具有了天才性质的超前和预言。事物的创意本无国界,不管何时何地,几乎所有的“创意”者都在固有的“已知状态群”中充当悲剧和挫折的先知。犹如布鲁诺,由于坚决赞同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活活烧死;也如中国艺术家石鲁作品当年被指斥为“野怪乱黑”。这是因为“固有”可以循序而守、乐于惰性,“创意”却需要风险的探索——打破什么、确立什么;再打破什么、再确立什么。带来的不是物质甜点味道的愉悦,而是精神彼岸的接纳、具有宗教般的人生极地快乐之美。而这种“极地之美”,恰恰是——非所有民众所能体验的非物质品相,却如使徒手上的福音书。可以说这种创意的美感确实不是“逼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由艺术家自身品学和内在需要而领悟后的。带有很大的不可教,只能悟;不可表面,只能透过表象去探寻。非井底之物所能知晓。

        三、线和哲学
    金:我并不是懂绘画,更不懂艺术,但是我喜欢。就像经济学的诸多理论一样,在大学一年级我喜欢经济学,一直到现在还是喜欢经济学,但是越来越不懂经济学了。我觉得其原因在于哲学。艺术也有自己的语言和哲学。我认为国画的哲学和语言在“线”。

    韩:“不懂”正是懂,这个“不懂”不是开始的不懂,是懂了以后的追问。万吨巨轮停靠在海边是万吨,但驶向大洋却是一叶扁舟;不是巨轮变小,而是巨轮在洋中。
    应当说哲学是一门指挥人思维方式的学问。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绘画的线,是点的延伸。在其绘画初始及发展时期,线条都是主要描绘手段。大量遗存于世的岩画、壁画、手抄本等都可以证明。只是到了中世纪后期、欧洲文艺复兴,西方绘画逐渐由线向客观现实的体面靠拢,开启了另一条全新的绘画艺术道路。而中国画更加赋予了线条主观“书写”的抽象意识。但到了近现代随着西方绘画的不断革命,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互融,西方画家却对于线条有着特殊的敏悟。如马蒂斯、毕加索、康定斯基、克利以及德·库宁等许多大师,都为古老的线条艺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值得敬仰。也可以说,线条不是中国绘画的“专利”。
    实质上,在人类绘画艺术起始和发展中,各个文明地域的造型语言和形式就有着许多相似性。从希腊饰瓶、中国北魏佛教石碑、韦泽莱马德莱娜教堂门楣的基督像、拉姆松贝格的岩刻画、九世纪前《诗篇》手抄本服饰上都有着同样的“云纹”纹饰。如果我们拿中国北魏时期敦煌壁画(254窟)与九世纪末亚美尼亚的壁画作比较、还有初唐时期敦煌壁画(322窟)与公元840年手抄本《圣十字架颂诗》插画相对照,就可看出粗拙线条的转折、排列的秩序、色彩的晕染等等均存在着相似性。有趣的是远在南美洲的托尔蒂克艺术中的羽蛇庙浮雕造型竟与中国龙的形象无比相似。——难道真的是白令海峡结冰后、东亚大陆的先民溜冰去了美洲的传说成立?而公元七、八、九世纪初的《埃博福音书》等手抄本中的人物形象、执笔方式竟然和中国使用毛笔的执法一样。再有古埃及早于公元前3000年使用象形文字也是用毛笔来书写。至于现藏巴黎卢浮宫的巴比伦时代《授权》壁画,线条的流畅、色彩的和谐、造型的完美令人叹服,简直就是一幅现代工笔画——这可是公元前18世纪初的作品啊!诸如此类相似很多。究竟怎样影响?还是人类共有的“同步感应”?很困惑。这是留给艺术史学家考据的课题。
    如果我们认为“线条是中国画所独有”说存在着谬误,那么“以汉字的书写方式来运用线条”则是中国画线条的特殊点。——这不仅仅是绘画对书法线条的表面移植,更存在着中国本土道家哲学思想的闪烁。
    “曲径通幽”,犹如中国园林。中国画的线条是需要走进去看的——及其注意线条自身的轨迹与分割进行中的线条两边“风景”——特别重视线条自身的质量——不只是为了分割画面,自身也需要具有生命。在这方面,中国画大家黄宾虹先生总结的“平圆留重变”五字诀最为概括精到。

        四、韩国绘画和中国绘画
    金:经济全球化对文化的交流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20年之前天津很少有韩国人,现在在津的韩国人已经四万多人了。两国人的交往也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从本质来看,韩国的绘画和中国的绘画也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也出现和谐之处。

    韩:在古代,中国文化作为东亚大陆板块的代表文化,无疑具有强大的中心辐射力,影响周边国家的文化。尤其东亚和东南亚部分地区。仅就汉字的威力而言,在古代就成为这个区域的通用文字。如相当于中国东晋时代的高句丽22代长寿王臣链为其父谈德所立《好大王碑》,就是使用汉字。中国著名画家李苦禅先生生前对此碑深有研究,认为涉及到中、韩、日三国历史关系。
    随着历史的进程,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日本国读音不同,却是一直借用汉字。而韩国却在中国明代时期创立了完全不同于汉字的文字——这表明周边“辐射文化”脱离“中心文化”后、转回来影响“中心文化”的可能。据说折扇就是明代从朝鲜半岛传入,总之这种折扇给中国书画带来了新的形式。在当下经济时代,作为亚洲经济发达国家的韩国在与中国经济、文化交流中也确实带来了韩剧在中国的热播走俏、服饰热销等影响。
    在绘画上,“周边文化”的绘画早在莫奈、凡高、高更时代,日本浮世绘就给予极大影响。中国著名画家高剑父、傅抱石、陈之佛先生等也是因生活在“周边文化”氛围中,成为冲突传统的起点。
    近年,韩国绘画确实表现出自己特有本色。如著名艺术家李钟祥先生、白南准先生等等,在国际艺苑中都有很大的影响。仅就韩国东洋画科的画家来说,普遍的作画极其认真,肯动脑筋,勇于试验,富探索精神,善于构成画面。很少按旧有的程式作画,每作必先立意、决不稀里糊涂“率气”大写意,这是韩国画家的优点。值得中国画家学习。有趣的是韩国书法家和画家分开——即画家很少书法研究,这也正是韩国绘画不同于中国绘画之点——积极探寻和发展韩国的绘画。
    如何取长补短,是需要两国画家不断交流探讨的课题。

        五、天津的文化价值
    金:就像一个人一样,一个地区也有价值,尤其是体现在文化的价值上。作为中国北方经济中心的天津也具备了很好的文化基础,也有文化价值。严格来讲,文化基础和文化价值还是不一样。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把文化基础提升为文化价值。

    韩:地域性文化之于中国文化的意义,在于它的“独特”。而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环境,形成的成分之多样、结构之复杂、积淀之深厚、保存之完整,即为这个地区的文化基础。自明成祖朱棣命名天津、建卫,到现在600余年中,天津作为中国北方经济中心、大都市,由于独特的地理和历史原因使天津形成了多阶段的文化。
    按照先后时间的排序,我个人认为大体可分卫所文化时期、漕运文化时期、多国租借文化时期、市民文化时期、现代都市文化时期。人为分期总是蹩脚的,实质上在各个文化发展阶段、文化是交错着的。——这就给天津的文化铸就了丰厚的多元层面,也是文化固有基础可供多选择的价值。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不管是什么地区,从绘画艺术发展的角度讲,沉重的固有基础有利的一面是根基深厚,但不利的一面是无法“轻装上阵”——迅速接受、提升、确立新的文化价值。已知的总是抵触未知的。布朗库西说“在大树阴影的遮蔽下连小草也长不出来”是有道理的,文化价值的提升首先也需要先打破什么,然后再确立什么。只有重新抖开“包袱”,将固有的基础催化运动起来,才能使固有文化基础提升为有活力的文化价值。


[ 本帖最后由 清平乐 于 2008-1-21 22:46 编辑 ]
发表于 2008-1-28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em13 em13 em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