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古振强

书法的悲哀----是国展的负效应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4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曰媚:做人最忌媚态、媚骨,书法贵在风骨、风神,而书法一旦与“媚”连在一起,将是多大的不幸。书法看似一场全民运动,似乎机会均等。但实际上书法资源操控在少数书坛权贵手里,书法家们,特别是尚未出道的基层书法家和广大书法爱好者们,为了获取在书坛的一席之地,不得不“摧眉折腰”事“评委”。国展、全国大赛评委操控展事、赛事,把神圣的书坛,变成了名利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4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展的霸气!!!!!!!!!


观察员
《美术报》记者 蔡树农


2003年12月28日至2004年1月2日,一再续延的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评审终于在西安“顺利”结束了。和以往一贯的“惯例”一样,这次评选又是依次“成功”的评选,所选出的作品,代表了当代书法的“最高”水准。
很荣幸,曾经在“兰亭奖”评审期间充当“不速之客”的本报记者这次喜获“正名”——受邀作为新闻观察团的“观察员”前往评选现场“监督”评审,中国书协的“慧眼”无疑令人倍受鼓舞。
岂料,记者报到当日,即遇尴尬:整整折腾了一个多小时方才找到“归宿”。第二天询问媒体同行,“惊悉”每位仁兄均有此“一难”,其中某报记者竟然一直在寒冷的冬夜中“静呆”了两个多小时才“魂兮归来”。而某报总编由于不堪扯皮之苦,差点打道回府。
当然,与“肉体之痛”相较,记者领受之精神痛苦更是无以言说,至于记者亲眼目睹之怪现状亦实在难以想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4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记者们是以“观察员”的身份来实行舆论监督的,记者们佩带的标志是“评审专用·观察员”的牌。但在“评审工作期间”,记者们被限定的“采访须知”根本使所谓的观察成为虚设,“评委不接受采访,请勿到评委驻地探视”、“记者只可拍照,不可听评委言谈,不可在评委身边久驻”等等条条框框使记者陷入无观无察之境地,舆论监督从何说起,原来,所谓“观察员”,所谓“舆论监督”,只是虚晃一枪而已。
反过来评委们可以不受评选规则制约,在评选现场大打手机,某中国书协驻会副主席居然成了“煲机”大腕,评选工作对他来讲,俨然已成为余事之余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4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整整三天时间,在整个终评阶段,记者们只被象征性地“放风式”地进入了一下评审现场,若不是经《美术报》记者最后提醒,恐怕连见经“公证”过的入展作品的“面”的机会也要丧失——请问中国书协的具体操作者们,你们要的是什么样的新闻观察员?什么样的新闻观察员才能满足你们的“最大满足”?在你们的一言一行背后,难道真的没有舆论监督的力量吗?你们怎能不知道有许多正义的呼声正以各种不同的传播手段得以表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4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书协的权威性正在丧失,中国书协举办的国展亦已“国将不国”,中国书坛的多元化趋向更如星火燎原,势不可挡。
我们的书法队伍不乏从不参加国展而书艺超群的俊彦。国展代表的仅仅是一种资历而不是水平。希望国展的操作者们抱着对作者负责的态度,善事善行,千万不要把自己当成凌驾于一切之上的“上帝”为所欲为。
经过“公证”的入展作者名单至今不见踪影,而对如此“公正”的结果,本报也不想再予发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4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作品风格的多样与统一。如何评定艺术作品的优劣?国展的评
判标准是什么?国展评选出的作品,应是坚持历史的传承性,技法、形
式、风格三要素均为良好的,以善于抒发自我情性、唤起美感、具备个
人风格的艺术作品。这次评委们都认为:既是国展,艺术作品包容性要
大,审美含量要高,风格要多样,不管什么流派,只要确实优秀都应选
上。我认为,这种文化价值取向是正确的,选择是合理的。它的结果是
不会让广大作者去揣摩这次书坛“刮什么风?”流派的多元,风格的多
彩,写意性的凸现,这是本届国展作品的明显特点。这预示着继承传统
,鼓励创新,弘扬书法艺术本体精神有了新的拓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4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误区里的悲壮
    新世纪的社会心理是向往新奇,张扬个性。当今书坛是写意、写心
、写个性、写我神的时代。“气势生乎流便,精魄出于锋芒”、“风神
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的审美尺标将强化。大一统于艺术创作
并不好,百花齐放的原则是切忌用同一标尺去裁剪。以意境创构为终极
追求的书法艺术,是人学。所以古人强调“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书
贵自然,毕竟需要成熟的技法来支配。“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而转
。”这是一条中国书法艺术规律。纵观国展评审中不难看出有些作者已
走入了一个误区:重形式、轻内涵;重趣味、轻线质。他们注重空间分
割、章法营构,一味强化作品的外围形式对读者视觉所构成冲击的展厅
效应,而却丢失了书法艺术最重要的内核———笔法对艺术本体的质的
支撑。以篆隶为例,“涩行”是基本笔法之一。不少作者由于审美心理
简单粗糙,远离了雄深苍浑的秦汉气息,漠视古人告诫的“逆势涩进”
、“裹锋绞转”、“中实沉涩”等创作指要,任笔为体,任意夸张,拖
、描、擦、刷的用笔,其结字随势扭曲,率意造作;用笔忸怩作态,浮
躁剽狠,或“逸笔草草”,扑朔迷离,用墨花俏突兀……扁、薄、滑、
轻、尖的线条,致使线性的软沓、线质的次劣,线态的低俗,貌似成熟
。病态十足。犹如刻意化装的“明星”,缺乏创作理论支点和文化诠释
。他们不仅对笔法处于朦胧状态,而且对形式的理解也处于直觉阶段。
非“自觉”的书写或制作的技巧掩盖了“写”的不足,这实际是对艺术
本真的冷漠,对虚假矫情的导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4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笔法的扬弃与漠视,必然导致气息的粗俗、甜俗、低俗甚至媚俗。
书法作品“以境界为最上”成为谎言!诚然,由于“展厅文化”的驱使
,运用自己对艺术的感知方式,以强化视觉审美效果,传递、阐释形式
建构的新鲜感与趣味性,这种视觉形式至上的创作倾向有它的合理性,
形式创构有它的前瞻性。但是,在充满喧闹与竞争氛围滋生的浮躁心态
驱使下,求新求变的视野与思路仅仅限于形式建构的转换与更迭,而并
未进行深层次的书法文化精神的开拓,导致形式建构的变革最终成为失
去内质的苍白、浅薄的躯壳。我们可以看到,不少本已具备相当功力与
个人争奇斗僵,比拙竟丑,急欲表现新的自我;或改弦易辙,纵横捭阖
,择“时尚”而亮相,这不能不说是十分可惜的。君不见,数年来某些
所谓“以丑为美”的“流行创作”,曲解了古人“工求不工”的内质,
最后只能是“过尽千帆都不是”。
  对趣味和形式的迷恋与追求,忽略了笔法与气息这一书法本体特征
,这对书坛带来的影响是不可掉以轻心的!它将把当今浮躁的书坛引向
误区,使原本书法功力不够深厚的作者由于急功近利而走向追求形式的
另一极端。我们将不得不面对书坛这样一种现实:悲而不壮,伟而不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4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成功后的反思
    从征稿作品的书体层面来剖析。本次展览入展和获奖作品中相比,
篆隶显得弱了些,尤其是隶书,动人心弦之作难得看到。沉稳雄深的大
字作品亦不是很多。这是值得深思的。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创作理念
完整,有思想、有分量的探索性作品基本空白,作为国展的全方位、多
样性这不能不说是个缺撼。
  从投稿的作者层面来排列。本次展览和“兰亭展”有类似,占相当
比例的多年来已在当今书坛有成就的资深的或有实力的老作者,甚至好
多代表性串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投稿,这直接影响了作者层面的丰富性
和高品位。当然,也有一些资深的老作者或国展获奖者名落孙山,是作
者的创作思维定势,创作水准滞后,还是评委审美理念的差异?
  从征稿作品的文字层面来看待。错字现象严重,字法混乱,繁简混
杂。尤其是篆隶,有的作者没有遵守中国汉字发展规律、造字规则和历
史上文字演变中约定俗成的文字形态去取法、去创作。如写小篆,好多
字在《说文》中没有,可按历代约定俗成的“通借”字来创作。例:“
斜阳”应为“余阳”,“疏影”之“影”应通借为“景”等等。写隶书
碑版必须“透过刀锋看笔锋”,先将汉字造字结构的来龙去脉弄清,而
且必须按从篆向隶演变的文字规律写得规范,不然看起来“依样画瓢”
,实际误笔不少。不少作者喜写秦汉简书及楚简文字,也同样要借助工
具书认清字法。要知道古代书手由于各种原因错讹不少,学书者千万不
能“以误画误”。以上种种问题警示我们的作者要深化文字学等书外功
夫的学习与训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4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客观地说,本次展览的评审工作是严肃和相对公正的。中国书协的
领导和评委们都以高度的责任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尽管评委的组成存
在着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与阅历,不同审美体系的相异性,却有着“包
容”与“创意”的同一性。毕竟如此庞大的国家级展览评审是项十分繁
冗复杂的工作,评审工作中的缺撼和不周难免。一个国展引起多种议论
与评述是正常的,但我们又不能不重视它们的社会效应与文化价值。对
于中国书协这一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这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组
织形态,我们是维系它,扶持它?还是分离它,削弱它?这绝不是一个
纯学术观点,而是一个艺术家的社会生存态度,一个艺术家的人文品格
与品位。人文亲和是一个人民团体。是否具备凝聚合力的主要因素。每
个艺术家在苦苦追求书法艺术本体价值的同时,千万不能忘记应有的社
会职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