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对当前书法继承和创新问题的思考6 M: Q4 A3 M: l* p( m+ u0 a
张柏龄 古往今来,大凡在艺术上有所成就者,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书法当然也概莫能外。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上讲,继承与创新,即是必须处理好入与出、功与性、法与意的关系问题。在不同的阶段上,二者应有所侧重,更应保持二者的长期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否则,如果失之偏颇,则容易误人歧途,以至一失足成千古恨,在成功的路上给自己设置了更多的障碍。为此,必须反对言必称传统,学而不化的思想和不要传统,动辄信笔挥洒的“野狐禅”。 , U9 O6 M6 p9 x {2 E' p
1 D# A0 G6 X7 F 一般来讲,对待书法的继承,传统中的精华是每位书法追求者必须享受的营养,这正像婴儿必须吮吸母乳一样,舍此便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足与言书法。因此,习书者为奠定扎实深厚的书法根基,必须着实立一番大志,钟情淡泊,承载寂寞。孙过庭《书谱》中云:“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味钟张之余烈,捐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文中所提:“二纪”即二十四年,可谓学书时间之久。才华横溢的苏东坡亦曾说:"笔成冢,莫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从"笔秃千管"至"笔成冢",从"墨磨万锭"至"墨成池",可谓练书之艰辛。又尝闻赵盂府能背临十三家书而毫厘不爽,可谓临书之精。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由此可以看出,历史上任何一位成功的书家,无不是在这条路上艰难跋涉,强化训练着自己的基本功。作为今天之习书者,也当胎息先贤,痛下功夫,吮吸传统精华的法乳.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努力充实书法的金字塔尖下面偌大的梯形。这正是创新的前提和条件。基础深厚才能书路广阔。因此,学书者需要不断总结自己,否定自己,发现自己,锤炼自己,升华自己。
8 f$ b8 T0 ~$ ?7 s- V. U3 K4 k3 C; p$ K- G) [# P6 K Q
然而,当前书法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有些人,借故书法之路之长,书法之路之艰,便沉醉于传统碑帖,只具“恋古情结”,永无醒酒的时候。这种人症结有四个方面:
9 ~, X4 |. N& Q, _ h; X- ^' P9 i; D. o, R0 n% u8 H$ D6 s
其一,浮于表面,难以化用。对待书法只是浅层次的,不知一切技法的磨炼,只是书法创造的基础。只注重追求形质,媚俗时尚,不会心内理,追求神采。不管何种书体,也不论何种风格,一律写得光光滑滑,状若算子,缺乏生气,永远追求着不能脱俗的乌黑、方正、平庸的干禄体。所以,几十年练书,永保持着老面目,而不思改进。有人撰文称颂王学仲先生是一个用心灵写字的人,意即他和着生命搞艺术。若干届国展中,老同志之所以入选率低,主要原因就是其作品缺乏新意。0 A" L9 n5 H, H! Z# l6 j5 K
8 B- ?$ f: b% [
其二,书作乏难度,含金量低。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尚态、清尚质,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书法,应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求趣,注重表情达意,抒写性灵,张杨个性。老同志的书作因乏看头和少难度(对点线运动过程中的每一个局部都缺乏领会),而与当今书法的审美取向格格不入。
}& k1 R/ x: z
L! B6 M5 d1 Q" ~ Q 其三,老同志观念滞后,理论跟不上,看不到当今人们审美取向的日趋多元化。邓小平曾指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新的理论,那就会危及整个民族。契柯夫也说:"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东西,除了思想还是思想。"书法亦如此,每一时期,如果没有经常刷新的理论作指导,观念跟不上,书法创作便会枯燥乏味。老同志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吸收,才能写出反映时代的作品。
e, X a& b6 G" n& Q( T
7 U" w+ j- h. P* F; R. ^' L: m 其四,对基本功问题的理解存有误区:只看重字内功,而忽视字外功;只重书法操练,忽视书法理论;或把基本功看作是个无底洞,声明永远不能脱离传统,超越传统。试想,给你两个一百年你能把传统继承完吗?以上几点,反映了一些老同志在对书法继承认识上的某些不足和偏颇。
( A1 u& w$ |( d
4 k- f$ v o) X) ? 当前书法存在的问题之二,是只求新异,而忽视对传统的继承。笔者以为,所谓创新,就是在漫漫书法路上,以前人的终点为起点,向前跨了一步,哪怕是很小的一步,创造了前人所未有的东西。如唐代的颜真卿,倾其所学,一扫初唐"书贵瘦硬方通神"的书风,以其如椽之笔,为后人留下了洋溢着浩然之气的榜书和"三稿'",为羲之之后书史上又一高峰,其人品,其才华,其风格,为后人所膜拜。再如书写"开张开岸马,奇逸人中龙"的康南海,也以其思想家的深度,理论家的勇气,一洗尘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开辟了书法艺术表现的新境界,为后人所敬佩。但是,这些创新者,无不以继承为前提,以深厚的书法基本功为基础。可是当今一些青年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9 V3 G1 X+ H6 S2 ^4 \. `
: q4 s# A0 u/ W: Q9 a1 P 症结之一:只看到某些风格的独特性,而忽视了它寓于普遍性之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便信笔涂鸦,率尔操觚,弹琴无谱。不讲书法艺术语言的锤炼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无端苍茫、颠仆和“童趣”,走向了狂怪和异端。, K9 p( k9 F$ q! B! V, I
7 I9 v- B5 I/ ]4 y* W" f' j7 ]( N5 s; b 症结之二:全国大展的获奖者是令人艳羡的,但须知,他们成功的鲜花是靠辛勤的劳动换来的。而这些人,只惊羡全国大展获奖者成功之美丽,而忽视成功者的成长过程和艰苦探索。
8 M- L; B+ u# l4 i6 L% B
$ p3 Y4 o: V0 y, V; J8 Q! B 症结之三:只作非份之想,而不去孜孜以求;只追求外形上的视觉冲击效果,不挖掘书法深厚的文化内涵。想走捷径,不诵诗书,不通画理、音律,无论是大赛或大展;只是象高考猜题一样,悲也。
" |) H2 G. y, M' f( I! j2 q# m, P2 b: ]
我们既不赞成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做法,也不赞成某些年轻人的随心所欲,无视传统。书法艺术的发展,就是对传统的超越。因此,对传统的承继和创新是每一位艺术家的责任。一味僵化,墨守陈规和不要传统、割断历史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目前,国家政局安定,思想开放,经济腾飞。反映在书法上也应是百花齐放,风格多样,各显神通。艺术家应把各自的感受融进时代的脉膊里,不仅以最大的勇气继承传统,也应以最大的勇气表现时代。正如当代书家孙伯翔所言:“各自风流各自身,何许粉面饰天真。从来捉笔吾为主,只取古神化己神。” # Y, c% z( J- P; |& S t0 f
+ T3 c" [, Q+ T% `7 j, N% Y 我们的时代,定会产生我们时代的大师和艺术精品。继承传统,超越传统,共创辉煌,应是每一个艺术家共同追求的主题和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