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100
- 注册时间
- 2006-6-20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5129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7-11-5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书法艺术存在的金字塔结构”可以得出,书法艺术的高度是随着书法的文化内涵的增加而递增的,而作品数量则随之递减。1 i: F7 l0 l5 M3 k& X
书如其人。和所有的艺术形式一样,杰出的书法作品说到底是“精神个体生命意识极度张扬的物化形式”,杰作的产生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外在形式方面有独创性;二是有高超的技巧;三是创作者处在一种极佳的创作状态之中。前两个方面的因素只是必要的前提,而后一个要素才是起到决定性作用,就像灵魂注入肉体一样。不难看出,我们这个时代,书法真正缺乏的是可以作为新范式的杰作!8 S" a; U# G% a* [! \( ^
+ D, H {5 F8 @0 K
(二)书法在新的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定位问题
8 Q* N* \8 ^/ e$ m1 y/ R. p% f) S; U! T% @2 q
现代社会,由于文化总量的激剧膨胀,人们的关注点空前分散,书法作为一个艺术门类,她只是无数的艺术形式之一,而且日渐边缘化,所以她的存在分量主要并不体现在一个书法流传的纵向脉络的比较之中,她更需要在如今众多的艺术门类比较之中能够脱颖而出!. N- G/ X1 w- K& c, o0 m
就宏观而言,书法等中华文化遗存在整个社会文化中可能所处的位置、可能所起的作用如何?这决定了它们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找到一个恰当的定位是关键。随着中华民族的崛起,新的中华文化精神也会渐渐地开始重新凝聚,而诗词、书法等中华文化遗存则是为数不多的可以贯通今古的文化形式(因为她们都是围绕着汉语、汉字这两种中国文化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存在所展现出来的美),进而可以成为构建新的中华文化精神、保持中华文化身份的基础实践部分。
8 \& a3 C( o( Z& N# v 传承中华文化的基础实践的目的当然不仅仅是为了造就几位诗词家、书法家,而是为了抬升整个中国文化积淀的厚度。将毛笔书写行为定位成“传承中华文化的基础实践行为”,隐含着中华文化力量的传递,还可能催生出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意识,进而可能形成信念,逐步实践对“中华文化自信心”的恢复!. {7 O4 |0 s8 U7 ^& ]; d
先入为主很重要,在一个人小时候就将传承中华文化的的意识融入到文化实践过程中,也就会积淀到潜意识的层面(潜意识所可能释放的巨大能量,不可低估)。当他日后如果在心中升起与传承中华文化相关联的信念时,就会感到脚下有根,也就有了一个坚实的存在基础。
+ o- V8 Y) q8 B5 U 小时候就用毛笔书写还有另一个重要的作用,这里的书写未必一定要是汉字,还可以是更基本的线条。大家都知道,通过各种形状、不同节奏的线条来表达或宣泄人的情绪是原始先民或人生的儿童时期都十分擅长的方式。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理性意识的增强,这种表达、宣泄方式被认为“原始”而抛弃了;而人生,随着儿童时期的逝去,在文化教育的长期训练下,这种表达、宣泄的方式被认为“幼稚”而掩藏起来。书法的精彩之处往往就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将这种能力若有若无地显示出来。
2 [3 _) t2 C4 m- m) K3 X' z3 Z 就微观而言,书法在参与构建精神个体的精神大厦中所可能起的作用,是作为一种阶段性的外在要求,还是作为贯穿一生的内在精神需要;是作为参与精神大厦的基础建设部分,起到奠基的作用,还是作为一种文化点缀,起到装饰的作用。这些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6 ]4 b' I/ Y/ b/ x% b
, c/ n, r' { d" p- l0 W (三)保存书法文化生态的顶极的意义与方法, \+ V! `. f/ y) p6 e k0 P
6 p9 M8 h% {9 @ 如今的书法还远没有形成像古人那样有整套完善、自足与整个文化大环境和谐的创作评价体系。现行的这种通过展进行书法人才选拔的“新的书法游戏规则”弊端丛生,把艺术与竞技酱在一起的作法是值得探讨。其实,书法等中华文化遗存的真正优势并不在此。因为,中华文化是一种农耕文明的形态,农耕文明注重的是经验的积累,她所孕育的艺术形式也多有一种随着人生境界的演进而生长的特性。孔子所说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可以看成艺术所能达到的各种境界。书法便是一种很典型的代表,所谓的“人书俱老”传达的就是这样一种观念。这与现代竞技、表演式艺术,多吃“青春饭”的特性,有很大的区别。在这样的一个过渡时期,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最大限度地保存与书法创作相关联的文化水土至关重要。将“诗文、书法融为一体”的创作状态沿袭下来,也就保存了书法文化水土鲜活、完整的生态链顶极,意义非同寻常。; W/ ^% A+ J* |. n
如果说,古人的书法艺术是建立在实用基础之上的艺术,而今人书法的实用基础几乎丧失殆尽,书家拿起毛笔与画家拿起毛笔时的心态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了(就是为了书法创作),在此基础同是否也可以形成类似于古人那样的“书法艺术存在的金字塔结构”呢?
0 {9 M* [+ O6 P0 w _6 O( Z. a4 K- U 我想是可能的!
' h1 p" r* K* w 认认真真地读帖,恭恭敬敬地临习;严谨细致地构思,轻松随意地创作,要做到张弛有度,使毛笔书写成为书法人的一种日常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喜了,乐了,悲了,苦了,春风得意之日,穷困潦倒之时,都可以来上几笔。总之,书写的生动源于书法人之生动。要尽量做到书中有人,书中有事,书中有情。( n( P F4 H H3 f9 n5 @/ s) q% z
如果书家在某一特定的时间片段里,同时进行着文学与书法的创作(毛笔书写)之时,毛笔书写往往会退居其次。“退居其次”又能出色发挥,这就需要靠平时的积累。此时书法所呈现出异常精彩之处,主要表现的已经不是书写水平高低之类的东西,而是进入“忘境” (即当心系文字之时,可以相对忘却书法人在正常状态下对书写的种种执著,使之近乎本能,在近乎本能状态下的个体,即处在生命能量释放最通畅的时候),使书法艺术所呈现的美与书写的文字内容所传达的情绪、节奏融为一体,将汉字的综合之美(包括音美与意美相纠缠而成的韵美与形美)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进而成为书家艺术人生精彩片段的留痕。; |1 y# I, A% k
对于书法创作而言,书写的文字内容通常是先在的,甚至是书家进行书写创作的根源所在,因而是书法文化内涵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对文字的诵读与书写是书家的凭据,而欣赏者对书法作品的欣赏进行文字的诵读也几乎是一种本能,即使对一些精彩的书法作品,人们对文字的识别会退居其次,但也总免不了要注目推敲一番。所以通过书写文字内涵这个桥梁,可以把书家所要传达的书法艺术内涵与欣赏者所能欣赏到的书法艺术内涵较为顺畅地衔接起来,从而形成默契。因此,“写什么?怎么写?”决不是无足轻重的问题。
7 D0 x& x" d, K6 Z( ~% U
+ I+ t# H9 ~. U$ s2 m d (四)书法的文化内涵赋予的问题. d- w: t' A' F6 Z% `5 U3 @
( {" h& R. v. U1 m. T 书法的文化内涵是如何赋予的呢?; A& n7 c* \$ N8 w
我认为,书法文化内涵的注入与艺术人生的一次次选择密切相关。这种选择通常可以相对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生活环境影响下进行的选择;二是自身艺术感觉细胞苏醒后进行的选择;三是审美主体意识形成后进行的选择。生活环境影响下进行的选择主要指的是,初学者对艺术的选择主要是由他生活的环境所决定的。初学者的选择甚至没有选择,因为是由他人(老师代选的碑帖等)代选;当学艺者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具备了一定的审美眼光,但仍缺乏对艺术的真正感悟之时,他还处在一种混沌的状态之中,此时寻寻觅觅的他心怀一种期待,这时的选择有点像对恋人的选择,可以用“一见钟情”来形容。支撑这种选择的背后有着世俗的审美观念的影响和青春的冲动;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艺术实践的经验也越来越丰富,从艺者对社会、自然、人生都有了一个相关联的审美体验后,这时艺术与人生紧密相连,不再是一门单纯的技艺,进而可以融会贯通。当择超越了个人,上升为一种普遍之道,就产生了质的飞越。
4 g8 f# I' i0 ^' g 这样的选择可以进行到很具体、细微的部分,如风格的雄强与秀美;用笔的内擫与外拓;间架的疏朗与紧凑……等等。正是由于无数次的选择成就了当下的“我”的风格与面目。8 V' e2 x9 I* M( @+ T
每一次艺术人生的选择,从技术角度上说,实际上是树立了一个新的目标,供学艺者去实践、去攀登;从文化的角度而言,则是开辟了一个新的生长空间,供从艺者去充实、去灌注。选择之后,实现的程度成为重要的衡量标准。文化内涵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打一个比方,就好像水,当只有一捧水时,只能用于解渴;如果有汇集成一条溪流的水量,清澈见底,则可以见到小鱼小虾;如果有汇集成一条大河的水量,则可以深不见底,且有点神秘莫测了;如果有汇集成大海的水量,那就是无风三尺浪,最深处永远是黑暗了……此“水”对于艺术家而言就是生命存在意识,相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来源:一是纵向的文化精神之“水”的传承;二是横向的时代精神之“水”的鼓荡;三是个人精神生活之“水”的融合。
2 l5 y( w( k! c- I 需要特别强调一下,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人而言,忧国忧民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要求,也是情之所感,心之所系,艺术之所表现的重要内容。而到了近现代,随着地球村的形成,中国文化人的“忧心”也随之拓展,“忧生态、忧文化”是必须具备的内涵,如果一个艺术家的创作体现不出这方面的内涵,那么,他的创作的“真诚与深刻”就很值得怀疑!对于书法而言,想要直接表现这些内涵很难,只有通过对书写文字内涵的即时定格的方式来显现。+ v' t+ y/ c7 h+ s* \$ F
4 K6 o0 }& ~3 i- @# |1 | (五)书法的文化功能问题2 S1 m( Z. B5 v
) ^1 d5 q% d( b( [! |0 g
粗略梳理一下,书法其实是可以满足现代人不同层次的文化精神需求的。
, ^% _7 D% X+ C: B- d6 w如:寻根怀旧之幽情。现代人生活节奏匆忙,寻根怀旧的情绪蔓延开来,而书法的存在方式,如碑帖等都是古人的遗迹,阅读、欣赏、临摹等活动,实际上也是一种心理补尝的需要。( R- [9 s- j: @
附庸风骚之雅兴。题诗作画,这些古代文人的雅兴,都是用毛笔来最终完成的。现代书法人,在毛笔丧失了实用功能后,笔下的文字内容范围更加狭小,通常都是选择一些诗性的文字。只是书写不可以老拾古人之余唾,也要有自己当下鲜活的内容。( u4 ?+ |) d6 r) K. k
驰骋宣泄之快感。像张旭正如唐代文学家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所云:“张旭善草书,不治它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从草书焉发之。”在这方面我也有自己的体验:入夏以来,在室内,我几近天体,兴致来时,一手握毛笔,一手握水杯,蘸水在白墙上狂写,写完后墙上斑斑点点,而身上也大汗淋漓,很爽!0 | I$ Q8 M& A K7 p5 k% O
革新创造之欲望。一是创作方法的变革:围绕书写的文字内涵进行精心构思、创作。这里的文字内涵指的是,汉字本身所具有的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的内涵。然后与形美互动。因为文字内涵先在,书法作品的构思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所以要使之和谐,只能是书法的“屈尊”。 0 ^0 g5 t5 \4 G: r
具体的方法可以借鉴曲作者面对一首歌词进行创作的方法。歌词谱曲,也可以看成是对一首现成的词的正常读音进行抬升、降低、拉伸、转折、跌宕等方式处理,从而达到抒情、悦耳的效果。
/ f) v p6 y# j# \/ S 书法也类似。也可以看成是对一些现成文字的正常形态(印刷体),通过毛笔的书写,将笔法的工拙、节奏的疾徐、字形的大小、章法的疏密,通篇的和谐等诸多因素高度统一地揉合在一起,与意美与音美的纠缠而成韵美互动,形成若即若离的契合或暗示,使汉字的综合之美(意美、音美、形美)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达到写心、悦目的效果。
: h# f/ c( ^5 D 这类书法作品创作对文字内容的选择,我想建议不妨尝试一下“新诗”。理由是,一首简约、含蓄的新诗,完全可以作为承载书法内涵的文字载体。与旧体诗相比,新诗目前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格律,没有平仄、对仗等具体格式要求,诗的节奏、韵律的形成只能依据诗人对现代汉语的语感自然流露,因而新诗的节奏的起伏迭宕,句子的长短参差等都较适合于书法对书写文字内容的需求。新诗中的一个音节、书法中的一次蘸墨(从吸墨到吐墨)与人的一次呼吸都有达成默契的可能。还有,书写的文字内容替换成新诗,与古典的书法意境拉开一定的距离,不仅使现代人们对书法的阅读感到亲近,而且使许多现代人特有的如:孤独、焦虑等情绪有可能影响到书家书写时心境,进而有可能寻找一种适当的方式表现出来。
+ ]! H2 {" ]1 m1 |1 y 二是成就新型的书法风格:虽说书法艺术的外在形式方面很难有较大的突破,但细读书法史,古人书法的风格与面目,有潇洒飘逸的,有雄强大气的,有娟秀细腻的……等等,好像就是缺乏诙谐幽默的。我认为,书法艺术在造型等方面是可以成就“诙谐幽默”的面目与风格的,但可能是因为书家们普遍缺乏“诙谐幽默”的本性,从而难以外化。如玩一些笔墨游戏,或许会有启发。" N; ~4 r2 L( @4 D1 I$ g) a4 j8 x
4 ]1 h5 q E: M( C# p (六)与书法创作相关联的中华文化心理氛围的营造问题& M: r; A5 X& u/ k0 d3 i/ [7 C
: R7 `* Q' B# i" m2 }& R, W
由于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都是以反传统甚至是毁传统为能事,造成了如今中华文化之河的几乎断流,而我们这一代人要想使那几近干涸的河床上从新出现水流,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只有以全身心的投入甚至是冒着“牺牲”的勇气,才有可能起到些许作用。
$ o0 O; W6 h8 E) G* t 有必要开启一条精神个体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单独沟通的私人通道。记得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我擅自主张躲在乡下做诗人的时候,受《红楼梦》、《说岳全传》、《西游记》等古典文学及金庸武侠小说的影响,我构思过一部《陈诗梦》的长篇小说。小说中的“我”的性格与经历受贾宝玉、李白、辛弃疾的影响;女主角的性格与形象则由林黛玉、穆桂英等形象演绎而成。场景从书院,到战场,最后上天入地等情节的长篇小说,虽然小说没写出来,但这部小说的构思和我旧体诗的创作是有关联的。(如果将来有闲心,倒是可以尝试着将它写出来)
' h. E2 \3 ?7 k, s% g% _6 r 那么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着如何解决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问题,却拿不出什么好办法,现在反思起自己少年成长的心路历程,倒觉得有些可以值得关注的地方。对于一个多梦的少年而言,他天生就是诗人,也天生就具有编故事的能力,他心中的美妙感觉与神奇的想像,都是成年人所匮乏的。如果一位中国少年,通过欣赏或阅读优秀的文艺作品,在自己年幼的心灵里埋下对中国古典文化精神存在仰慕与心仪的种子,再通过少年时期特有的“做梦”方式,通过全身心地投入对古人生活场景的模拟,人物性格的揣摩,故事情节的演绎,从而最大限度地亲近古人。乃至将自身演绎成古人中的一员,从而营造出传承中华文化的绝佳心理氛围。与此同时,再辅之以诗词、书法等中华文化遗存的临习与创作,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的。
& ^( ~, V# l9 Q5 `+ x. ?6 ^+ X 我们这些成年人,虽然大多已经丧失了“做梦”的能力,但也可以通过创作出一些文言形式的作品,如诗词、文言书信等方式,来局部地接近古人。
; n) e0 b. f6 s …………
; P/ H# M. O c9 N3 k 在书法的文化重建过程中值得关注的的问题还有许多,如“书法的展赛问题”、“书法在网络中的传播问题”,等等。篇幅所限,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
2 I) B4 \1 l. S总之,虽然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遗存,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面临着严重的考验,但经过多方面的调整与适应,书法艺术还是可能逐渐地形成适宜其生长的文化生态圈。这也是我们探讨“书法文化重建的一些相关问题”的意义所在。. N1 Y" O1 _3 G: o! q8 i
- ^1 D8 y7 `. w
: R, w [ G) [, @3 h4 K后记:2 i2 F* l8 r2 ~! K
每一个创作个体都有他的生命周期与生长节奏,有高峰自然也有低谷。以我的感受,自己已经经历的创作欲望比较旺盛的时期有三次:第一次是在二十岁左右,时间长度约五年。当时我在学写旧体诗。自以为在情感、意境等方面都已经接近了古人;第二次是在三十岁前,时间长度也是约为五年。确立了以中华文化在现实中的存在状况为依托的抒情主体(即诗中的“我”),同时开始了对中华文化的存在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我的思考从寻求“我”存在的理由开始,然后拓展到对中华文化在现实中的存在状况,再到认识中华文化的存在问题,等等,问题域渐渐形成。第三次,应该从2002年写《中华文化的存在问题》一文算起,到现在已经五年了…… e, h+ A0 S: V6 o* ]
每一个思想者,在一定时间段里所思考的问题,尽管千头万绪,但从根本上说,是有着内在的和谐。只要他能够静得下心来,进行梳理,经过充分的酝酿,在一个(或多个)灵感的通联后,就可以形成自然、顺畅的问题域。当他将这些思考较完善地呈现出来后,应该很是可以自足一番的。我年初打算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想将自己这几年的思考(特别是对书法艺术的存在问题方面)进行一下小结。恰逢九届国展,当然也想凑一下热闹。奈何不遂人愿,大半年来遭遇的事情,让我身心交瘁,也使得这一篇文章的写作断断续续(成为先前思考的堆积),像一个早产的婴儿,存在着先天的不足……
& m" D$ |' B8 M+ p2 c8 Z4 v9 R& x 现在回望起来,又是一座矗立在自己漫漫精神求索旅途上的废墟,让我再次感受到生命中的无奈与凄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