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20
- 注册时间
- 2006-4-1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788389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编者按:小品大世界!生活当中,像故事一样的生活,却是真实的。我记得傅雷先生告诫他的小儿子:没有天赋不可为艺术。对艺术的痴迷有时候是对人生的亵渎,人还是要活在现实中的!艺术也是鲜活的!鲜活的艺术就是一门衣饭,按照薛先生讲:祖师爷不给他衣饭。 我想薛先生说这话写这文章的意思与勤奋没有关系,与天才没有关系!与热爱艺术没有关系! 这篇小品值得品品! (丁大厂)
$ U& w& ` K4 H/ g( d
' T# ]: ]& k* q/ m衣 饭 $ e i2 ?- _- P
文/薛明辉
7 P( k' D7 `" j" I) Z, z
# x Y' l, X6 |7 w3 W P我们豫西土语有衣饭这个词,字面意思是说衣食饭碗的,引申开的意思是说工作方面的,但好象这样解释也不太准确,这个词的意思还和继承、薪火相传有着关系。比如某某在某方面干得很好,人们就说:“人家该具吃这门衣饭”;再比如某某在某方面干的不行,人们会说:“他就不是吃这门衣饭的料”,或者说:“祖师爷不给他衣饭”;如果某后生很奢侈,老辈人会说:“瞎烧,还不是吃他老的那些衣饭!”
0 n( j j3 A& f3 g9 d. j/ f, a) j* B' T4 v3 H6 C: t2 T
( s; ^0 W+ v" q, ?( @我这样一解释,想必大家就知道衣饭这个词的含义了。
% s3 O2 w+ U% t; p& u! J
: ?- }& b) L) e+ o- o4 U/ `$ C! r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在一家本地的报社工作。因为我编副刊的缘故,经常有文学爱好者、书法爱好者来我的办公室,大家对我很尊重,一口口热情地叫着“老师”,虽然他们很多人的年纪都比我大。我很清楚,其实他们尊重的是我的职业,目的无非是想把自己的作品在报纸的副刊发表。5 V% d! r5 c" b1 j% R# f
% O7 m+ u6 @3 Y$ M! S
孙某就是其中的一个书法青年。孙某在我的印象中,老是穿一件土黄色的夹克,左臂下夹着一个磨的发白的人造革公事包,裤子皱巴巴的,如果添点白灰,那活脱是一个民工形象。他来得比较勤,几乎每周都要来,他好象和所有的编辑记者都很熟,每见一个人,都要叫声老师,递烟,和人家打招呼。那次,孙某拿着自己的书法作品让我过目,字是四个楷书大字“振兴中华”,大致属于颜柳一路的,结体还不到位,落款的行书更差,下面还盖了个红戳子,令人实在不敢恭维,我们的报纸虽小,可这作品还达不到发表水平。 a% ?4 O* ~5 ]2 g8 a& Y
, B* Q `: g: y
我问他学书多长时间了,他说有10多年了,毛笔和钢笔同时练习,毛笔练的是颜真卿、柳公权,钢笔学的是庞中华。他忙不迭地问我他写得怎么样?他下步怎么努力?我起身给他倒了杯水,他很激动,双手接了水,两眼充满了渴望的光芒注视着我。$ p. a/ ]+ N( V: V6 Q' [# C& Z
8 k4 ]' Q2 _; ?6 k; v3 b$ U我看着他的样子,实在不忍心说出自己真实的看法。思考再三,我违心地说,他写的不错,很有希望。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但这幅作品还不完善,比如说落款的行书还需要深入,平时还需要多读些书,增加点字外功云云。孙某很认真的听着,甚至还拿出一本笔记本,把我说的话记了下来。
6 Y, l4 I w# _5 F5 [3 e& ^5 _( ]% ?5 c5 k5 M2 x' u
最后,孙某非要请我和我的同事们吃饭,表示对我指点的感谢。我笑着拒绝了,争执了一会,他看没什么效果,就悻悻地走了。# f9 E1 N: X5 n# b$ F
+ N% v4 O$ u; Q: M& ^下午,同事和我聊起了孙某。原来孙某是我们这里十里铺的一个青年农民,喜欢书法、写作,参加过市里的写作、书法暑期短训班,天天把书法、写作当成日课,那勤奋劲,没说的,可底子太差了。报纸创刊开始,他就是我们报纸忠实的通讯员,可惜这么多年只发过两件书法,若干豆腐干消息而已。同事说,因为他迷恋书法、写作,家里的农活也不做,在同村人眼里是个另类,以致今年30多了,还没成家......3 w6 \/ ?$ X# X" s6 x+ T
1 b; t1 ^/ {' F5 i, x过了几天,孙某又来了。这次他带了些红薯送给我们,说是自己家地里产的,请大家尝鲜。孙某还把他最近写的书法作品、诗歌、消息等让我们给他把关。他的书法和以前比没什么提高,还是那个内容“振兴中华”,只是又多了些“龙飞凤舞”、“忍”之类的大作;诗歌是新诗,尽是写一些“情 ”啊、“爱”的,用我们一位同事的话说,只要处在发情期的人都能写出这样的诗;消息则是八股式的,说他们村里的村民怎么响应党的号召,树雄心立壮志要脱贫致富。) g7 P# w4 m' {) L/ u! o
" m$ Q: x& {' A7 o1 g& l' V
孙某还是一脸真挚的让我给他指点书法,我很违心地说了些“不错、不错,有进步,还需要努力,只要坚持,肯定会取得的好的成绩”之类不疼不痒的鼓励话语。孙某很感激,非让我抽支烟......临了,我还专门给了他一大摞旧报纸,让他回去练字,他连声说谢谢,就欢天喜地的回去了。
, T n4 @! N. P" K5 a1 W& M
+ _+ D. W& r0 `! L5 [! n...... ......
# K4 a$ y! I! s0 I8 Z( u* c2 h
$ Z- Q! N3 F- z; s9 Z4 y7 S2 E z( U0 [$ x# G |8 |
花开花落,花落花开。一晃到了新千年的第四年,我们的报社也根据中央的政策解散了,我和我的同事们相继都被分到了新的单位,开始了新的工作,这一晃又是几年。
3 a9 f2 r: x: j: j4 `: r6 s# d" p: v8 p! _) N0 w, e7 l
上个月,我们当地举办了一个全市“构建和谐社会,迎接十七大”的大型书法展,我的作品也参加了。我好清闲,本来这样的活动我是不参加的,奈何不住文联领导的的邀请,最终还是参加了开幕式。展览很大,有200多幅作品吧,很多都是书法爱好者水平的作品,属于群众性的活动。我在展厅里浏览,突然听到身后有人叫“薛老师”,我回头一看,竟然是孙某。他很热情地跑过来握手,我发现他比以前更瘦了,还是穿着土黄色的上衣,裤子依然皱巴巴的,只是不见了他那个人造革公事包。孙某显得很激动,非把我拉到他的作品前,让我给他提意见。他的作品是一件条幅,还是楷书大字,内容依然是“振兴中华”!; J" S; L2 X( t7 \$ z+ {8 ?
" @" F1 U2 \- ~/ P
$ _* V# S3 R* V9 v$ V我说进步不小,结体也工稳了,线条也很匀实,不错。然后问孙某的近况,他说他母亲也去世了,弟弟和他分了家,他现在一人过,天天还是写字、写稿。我问他,生活怎么维持?他说农村人嘛,自己种的有庄稼,还过得去。他点了根烟猛吸了两口,然后咯咯咳嗽了两声,接着说,只要他有口气在,一定要把字练到底,决不放弃。
6 o* H1 m4 g( Z6 P" W$ u
( I- _% s, @0 c) [ T
% f& }3 ?3 v, Z, w我劝他先把个人问题解决了,这是大事。他笑着说,书法、新闻才是他的毕生追求,一定会坚持下去的,其他又算什么呢?6 i. t; E( ?# e) Y2 s# V% y
3 `: n9 G, h% @" G5 Y
/ ?7 K, K6 T& r9 I. p
/ U% y+ s% _2 d2 k) B+ v5 N- F
我久久无言。和孙某告别后,我陷入了思索,当初,如果我不违心地说他的字不错,直接说他写得不行,他会改行干别的吗?0 ~# J) ?* l' {2 f {
' l7 f- D" Q! r; H
7 o7 o M4 I: ~7 j这还真不好说,恍惚间,忽然就想起了那句话,“祖师爷不给他衣饭”! 5 H+ w1 |. y' ~. Y
( B/ a% x7 U& d
后记: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篇文章其实是给我一个学生写的,我的这个学生今年才19岁,一直酷爱书法,今年夏天开始接受训练写圣教序,至今已经写了5个多月了,字却没有任何起色,和没跟我学的时候没多大的区别。他很勤奋,每天都写,晚上甚至就着路灯的光线写。我每次见他,都颇耐心地帮他分析字型、用笔,给他讲抄帖和临摹的区别,给他讲肌肉记忆......他也很耐心地听,也一直很勤奋地练,却一直不见成效。他很郁闷,我更郁闷。我教得不好?可我的学生有跟我一年就进中国书协举办展览的,省展获奖的就更多了。于是,我陷入了思考。
% ]4 F% g9 | A$ s6 i, c
$ l8 H9 @ h. u在我做编辑、记者那几年,遇到的文学狂热者还真不少,除了这个孙某,还有一个赖某,把家里的粮食卖了买稿纸,到处参加短训班,老婆也和他离婚了;还有一个长年穿着中山服的姜某,50多岁了,从年轻时候写诗,一直孜孜不倦,瞄准诺贝尔文学奖,拿着一堆无用的证书找市长,让解决他们一家的农转非.......1 k! e: \- o! y! X( a3 h
7 d- w) W2 Q( @: n' e+ @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这句话有道理,但不是对任何人都有用。& E" z: E6 ?) e5 c- L! U
) J0 r; o6 e1 A& N/ v5 P; T' R愿我的学生能读懂这篇文章,愿所有热爱艺术的人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衣饭。
# J- ^0 b" Z: _$ D5 C' S[ 本帖最后由 太室尊者 于 2007-11-2 09:15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