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3561|回复: 1

[评批] 已故书学大师---祝嘉先生研究(附印章欣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9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虚怀容天地
0 }. Q# {+ C) }+ G  o) c
铁笔写春秋
               ——论祝嘉先生的篆刻艺术
( N9 E; ^' x, x王鉴伟

; U! Z- A$ R$ b( s* V+ }1 g; E
) U9 W0 B4 a+ I+ }
) S0 }1 R7 Y" |; J
一、 祝嘉篆刻创作的四个时期) I5 o! r- d9 c$ f1 @  ]/ T

$ M+ k0 o! |$ j' s' r  _二、
6 i1 L% S* I) X3 c, n- L祝嘉篆刻与书法的关系

+ i. E7 y3 g3 B' E9 V 4 Y5 O! b" J/ `5 ]( p; z/ D' V
三、
' O7 f. p4 n* E/ ]! g祝嘉精神在篆刻中的体现

8 l6 u. }5 c  S
4 N0 j. v1 ?+ H/ V7 R在悠久的中国书画艺术史上,出现过不少博学多才的艺术大师。他们或以卓越的艺术天分,或以坚韧的艺术追求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 v3 ]# i( ]4 I祝嘉先生以其书法、书论为世人所瞩目,然他于书法外亦有建树,只不过被其书名所掩,鲜为人知罢了。
) V0 k' G8 w; V/ }/ ~7 y* A先生十六岁就读于广东一中,从胡仁陔教授学古文、诗词,故有相当深厚的旧体诗基础。于书法曾作论书绝句十二首,简述执笔、运笔、临书之法,言之有物,浅显易懂,令人读之如醍醐灌顶。先生早年漂泊马来半岛及新加坡时,更是创作了大量现代诗,有短诗云:“我愿变成一个婴孩,向着骂我的人微笑。”君子之风,由此可见。其诗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当另作专论研究。
$ K- W& X; k! f* R0 Z" |! [祝老常自谦不会画画,但偶然兴起,作山水草木,朴茂凝重,生机盎然。
: {" ^" X5 k: j! `3 E1 _% F; S祝嘉于篆刻上的造诣可谓深矣,即使比起他的书法亦毫不逊色。其治印历史与书法相等,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试论祝嘉先生的篆刻艺术。
; ?( K% L% m4 \4 f, P一、
' b2 I$ a' L; N, T
祝嘉篆刻创作的四个时期6 j  t' e" K$ R4 ~
祝嘉先生一九一六年在广州求学时就已开始学书刻印,大字学颜鲁公《郭家庙碑》,小字学赵子昂《洛神赋》。篆刻则从秦玺汉印入手。“印宗秦汉”这是数百年来形成的学印法则,祝嘉亦对此深信不疑,花了大量的精力摹刻古印。这一时期他的作品都带有明显的模仿痕迹。
8 Z; A: s1 N7 _  I“觐秋”一印,仿周秦小玺,印文布局平稳,刻得十分工细,用刀不免拘谨稚嫩。是学印初期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i' ]2 k0 S/ z) |: a0 E
习作“祝朝会印,碎刀切之,线条颇有质感,唯篆法过于工整,失之呆板,有明人习气,然已具备了一定的功底。8 i, `+ z: F8 i4 {& ~
这十几年的临习为他以后的篆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s& U( t9 e
祝嘉并非那种生而知之的才子,他只是朝着自己的目标奋斗不息。有人尝称祝老为“勇士”,确是对他很形象的写照。在经历了长时期的刻苦临习后,四十岁时,他的篆刻已较为成熟了。虽然仍沿袭着最初的风格,但功力却不可同日而语。与前一时期相比,其篆法严谨,章法自然,用刀纯熟有变化而少做作,线条厚实有力,颇为可观。
2 H+ @2 x0 k( I, R( G/ M此时重刻的“祝朝会印与早期同名印实不可相提并论。比印布局稳重,刀法犹值得称道,轻重缓急,收放自如,线条粗细长短变化,直线中以弧线、斜线破之,绝无呆俗之气,其势直逼秦汉。3 _* Y  e9 u' X- X+ a1 o
朱文小印“乙秋”,线条圆润,结字别有特色:长线条作弧形处理,与左下角缩小为短线圆点的“火”相呼应,块面分割自然,视之异常灵活,玲珑可爱。
. _3 d4 K( |1 s, u- ?, Y) a( O3 D这一时期,祝嘉有几方印已初具自己的面目。“乙秋入蜀以后作”便是此中代表。大篆入印,随意而写,刀中见笔。虽不算成熟,却是向前迈了一大步。% m+ y& j6 c- j& L4 V
与吕凤子先生的结识,使祝嘉对于艺术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凤先生十分赞赏祝嘉,曾为他的《书学史》题签。祝老对凤先生更是推崇备至,认为他的篆刻成就甚至在吴昌硕之上。先生有一方姓名章为吕凤子所刻,他每每对人提起这方印。此印貌似平和,实则浑金屈铁,如浇筑而成,有罗汉相。在祝嘉中年的一些印作中亦可见到此类印风。
% O5 ^0 }" U9 K2 l, w$ q: w祝老篆刻风格的真正体现是在五十岁以后。其刻印纯用钝刀,线条老辣朴实。他最著名的一方闲章“龟甲出土吾堕地”便是这一时期所作,粗狂细文,线条劲涩,有苍茫感,疏密得当,视觉效果佳。
( g& a: k9 ?$ B' y- {5 n; g/ V1 m另一方闲章“生于乙亥”,印文作对角呼应之势,左下角直刀破边,使全印气血通畅,用刀斩钉截铁,配以残缺沉稳的印框,有砖刻味,非高手不能为之。
8 q9 N/ q8 v) }- `“祝”是一方十分成功的印作。祝老将一字分作两部分处理,左半“示”旁挺拔屹立,如千斤坠地,巍然不动。右半“兄”字则具动势,如老夫执杖,缓缓而行。再加上边框的巧妙衬托,呼之欲出,实为上乘之作。
9 b& P5 T1 L8 Z" ?: L# ?; y: Q. e" x  x祝嘉目力极佳,腕力过人,八十岁过后常因弟子之请操刀刻印。此时,他的篆刻已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观其印作如见其书,无所谓刀法、章法、篆法,随手刻之,浑然天成。正如九方皋相马,几不知印为何物。祝老所刻“祝嘉九十后作”,刀法相融,随意而又精到,可谓大手笔也。  y) F/ Y+ X/ `
先生刻制的印章大部分已经失散,现在,我们见到的只是钤在其藏书或书法作品中的一小部分印蜕。但通过这些作品大致上能够看出他篆刻创作的发展演变过程。由此,我们也能从中获得不少收益。
1 o1 f3 B, Q% j  ]$ X* H5 Z# L8 D9 t“印从书出”,祝老在篆刻上的成就与他那骇世惊俗的书法功力是密不可分的。
) L3 |" t  ^' |3 \0 a0 M二、& G& x5 u$ A$ }& E
祝嘉篆刻与书法的关系
. }: ]! |( O+ q5 V: c& v- c, `1 k0 w祝老晚年致力于书法教育,常教导弟子“欲制印必先攻大篆,大篆通则印佳”,这是他近八十年的创作心得。最初,祝嘉学书从唐碑入手,对书法认识较浅,故于篆刻虽用功很深,然终因书法底气不足而未成气候。如“西园”一印,细朱文,刻得极认真,但线条过于平整光滑,篆法呆板。这就是因为未涉篆字,且对书法线条内涵理解不够的结果。
* h+ z( s% L2 Q! E- B一九三O年祝嘉在新加坡育英学校任教,受同事张叔仁影响,开始转学北碑。一九三四年到南京后读书临碑更勤,于书论方面亦有所成,完成并出版了《书学》。书法专攻《张猛龙》,每晚坚持临两通,共用了两个多月时间临满两百通,功力大增。抗日战争爆发后,祝嘉( k6 X3 g  K# R/ _7 v2 d3 _
退出南京,后调至四川璧山,在图书馆工作。藉此机会阅读了大量史籍,并花时八个月,完成了中国第一部《书学史》,奠定了他在书学上的地位。书法上的突破性进展对其篆刻创作的影响极大。2 G' c- t. b) ~. ?& v
以后他受聘于国立教育学院,主讲金石学、文字学……课余陆续发表了多种书学论文。这时,他对篆字已有较深的研究,同时也认识到执笔的重要性,所作之书苍劲有力,这在他的篆刻作品中亦有很好的体现,书法与篆刻均有向自己风格发展之势。
9 |/ U! [' _% G当时他为夫人所刻姓名章“孝文”,篆法精湛,上下两字自然安排,线条流畅尚不失凝重,绝似一件上好的书法作品,可以看出他在篆字上已入佳境。( o- t$ \  I0 |. B2 Z0 R9 y
“全身力道论”是祝嘉书法创作的核心。其书真力弥漫,这同样也体现在他的篆刻作品中。“祝嘉”印,大刀阔斧,有力拔山力,令人观后振奋不已。0 {+ W. c1 g/ T& {) }; g
祝嘉先生有方闲章:“天真烂漫是吾师”,此言极是。他偏爱大篆天真自然之意趣,对《散氏盘》、《石鼓文》、《毛公鼎》均有很深的研究,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篆书。平时观祝老的篆字书作,粗看是一幅大篆,细辨方知其为小篆。“戊辰后改名嘉”便是一方以小篆入印而有钟鼎之趣的佳作。: k: j( A0 {: P6 Q. a
先生于运笔讲求“疾涩”,故他的书法线条古拙苍润,骨重神凝,常有金石之气。9 E' e" x) q0 f. Y. `3 x/ I
祝老将书法与金石合在一起,他那无人相匹的书法功力是篆刻成功的坚实基础,而他在篆刻上的探索亦对书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9 ?* P* j) t: {: x9 H+ T三、
0 d% _* u$ M2 }8 \! H
祝嘉精神在篆刻中的体现
7 @7 F# P4 m0 z% k, h$ R祝嘉生于一八九九年,当年学术界发生了一件大事:河南安阳出土了大量的“殷墟”甲骨文。他平时喜欢在书法作品上钤一方闲章“龟甲出地吾堕地”,由此可见祝老与生俱来的书法情结。  s* y. x+ P- }
先生对生活、对艺术的追求常常体现在印文当中,他痴迷于金石篆刻,早年便刻有“石癖”一印。祝老年轻时漂泊于新加坡、马来半岛,尔后又辗转祖国各地,游历甚广。其间访师觅友,博览群书。他与日本书家伊藤东海几十年书信往来,谈文论艺。这些直接影响到他在艺术上的成就。壮年所刻“行以求知”即表现了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求学热忱。" {9 @4 J, h. T! A( j
祝嘉常用两方起首章:“胆、胆、胆”、“无常师”,这不正表明了他在艺术上力求超越自我、超越前人的坚定信念吗?
% A% G: ~& K2 X  h3 P" g  A9 n祝嘉先生一生淡薄宁静,潜心研究艺术,为人刚正不阿。这一方面决定了他在艺术上的成功,另一方面使得先生在社会上遭受冷落,导致了他一生清贫、不得志。尝刻“性刚才拙”、“清苦生活”以慰勉。然他矢志不移,仍醉心于书法研究。遗著《书法罪言》,洋洋十万字,力贬时弊,一针见血,句句良言,为当今书坛敲响了警钟。7 a- f6 G# A8 E  K& s
“一介书生”,布局极随意,用刀爽利,视之闲淡朴实,洒脱自然,十足的书生气,真是见其印如见其人。$ a: g5 X, o. c
祝老花甲之年生活异常贫寒,连牙膏都用不上,以盐漱口,常不得已将所藏书画低价转让以度日。八十岁后生活始于好转,政府安排新房于他,而先生却执意相让。最后推却不过,只选了一套偏僻之居。“拙诚”便是他为人处世的准则,体现了一位艺术家甘守清贫,埋首事业的高尚情操。, j( f7 o: h5 A4 y" |0 Q
“印从书出,书从人出”,祝嘉先生的书法篆刻作品已完全是人格化了。今天,我们读先生的印作并非仅仅为了研究他的篆刻,而是为研究祝嘉整个思想艺术体系提供了一个佐证。
6 ~" \5 Z% Q2 L% Y+ ?4 _  o祝老仙逝时我曾撰联曰:“墨守拙诚胸罗天地,潜究书艺笔写春秋”。是的,先生无论于人、于书、于印,都无愧为艺术大师。他那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必将激励大家为艺术、为理想而奋斗终生。2 _$ x' I7 k7 C/ p- Z+ J
(原文载《书法之友》)
祝嘉印章1.jpg
祝嘉印章2.jpg
发表于 2007-10-11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