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10
- 注册时间
- 2007-9-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45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虚怀容天地! _$ w# ?! p. f$ u1 a) r
铁笔写春秋 ——论祝嘉先生的篆刻艺术
( U+ b# y3 x, F王鉴伟 ' T' Z$ h7 C/ e; p" i8 L0 I* b
7 m' v0 A. G5 Q! t! m" y' _
! @) |! H1 n4 g2 U: W一、 祝嘉篆刻创作的四个时期
. a% M* w# g2 p6 W
- {+ K: a& _4 j- R f$ L4 h0 D二、$ D2 t3 a8 i$ s& |( ]
祝嘉篆刻与书法的关系
+ g+ E) L4 ?9 C: d/ i+ o , o9 U- s) B+ O( R. Y
三、
6 d4 l9 ?7 i( Y+ n祝嘉精神在篆刻中的体现* f/ R, j# x/ t& B1 Z) f
7 }; s- H R2 C- \) I& i, A/ n2 \在悠久的中国书画艺术史上,出现过不少博学多才的艺术大师。他们或以卓越的艺术天分,或以坚韧的艺术追求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 u0 C* q, y+ _ ^" Z y& x! B
祝嘉先生以其书法、书论为世人所瞩目,然他于书法外亦有建树,只不过被其书名所掩,鲜为人知罢了。) a2 B4 g8 ^, B. J* a, Z7 A* W
先生十六岁就读于广东一中,从胡仁陔教授学古文、诗词,故有相当深厚的旧体诗基础。于书法曾作论书绝句十二首,简述执笔、运笔、临书之法,言之有物,浅显易懂,令人读之如醍醐灌顶。先生早年漂泊马来半岛及新加坡时,更是创作了大量现代诗,有短诗云:“我愿变成一个婴孩,向着骂我的人微笑。”君子之风,由此可见。其诗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当另作专论研究。
! J {* A4 B' \! c; L) h祝老常自谦不会画画,但偶然兴起,作山水草木,朴茂凝重,生机盎然。3 c) a8 @0 ?* k$ _
祝嘉于篆刻上的造诣可谓深矣,即使比起他的书法亦毫不逊色。其治印历史与书法相等,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试论祝嘉先生的篆刻艺术。$ q, A* E; ]' S$ B
一、0 t0 {% k6 e$ E7 U7 c3 d% g
祝嘉篆刻创作的四个时期1 }; B1 [; m& }7 u! \4 q
祝嘉先生一九一六年在广州求学时就已开始学书刻印,大字学颜鲁公《郭家庙碑》,小字学赵子昂《洛神赋》。篆刻则从秦玺汉印入手。“印宗秦汉”这是数百年来形成的学印法则,祝嘉亦对此深信不疑,花了大量的精力摹刻古印。这一时期他的作品都带有明显的模仿痕迹。2 q+ V. ~& ~+ s# w0 v, c, Z
“觐秋”一印,仿周秦小玺,印文布局平稳,刻得十分工细,用刀不免拘谨稚嫩。是学印初期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6 _- X! e( |- R* B) B; @习作“祝朝会印”,碎刀切之,线条颇有质感,唯篆法过于工整,失之呆板,有明人习气,然已具备了一定的功底。9 M$ L Q$ K( x) B: m$ ^5 k9 O
这十几年的临习为他以后的篆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n' S3 C; z# P. H7 _( p祝嘉并非那种生而知之的才子,他只是朝着自己的目标奋斗不息。有人尝称祝老为“勇士”,确是对他很形象的写照。在经历了长时期的刻苦临习后,四十岁时,他的篆刻已较为成熟了。虽然仍沿袭着最初的风格,但功力却不可同日而语。与前一时期相比,其篆法严谨,章法自然,用刀纯熟有变化而少做作,线条厚实有力,颇为可观。
: I+ e8 c1 t d2 _' v此时重刻的“祝朝会印”与早期同名印实不可相提并论。比印布局稳重,刀法犹值得称道,轻重缓急,收放自如,线条粗细长短变化,直线中以弧线、斜线破之,绝无呆俗之气,其势直逼秦汉。8 [* _4 D! l& {2 O: {2 S
朱文小印“乙秋”,线条圆润,结字别有特色:长线条作弧形处理,与左下角缩小为短线圆点的“火”相呼应,块面分割自然,视之异常灵活,玲珑可爱。
" \9 h/ q. p: Q7 s- a* j这一时期,祝嘉有几方印已初具自己的面目。“乙秋入蜀以后作”便是此中代表。大篆入印,随意而写,刀中见笔。虽不算成熟,却是向前迈了一大步。& }/ l, n1 y# f2 M* I
与吕凤子先生的结识,使祝嘉对于艺术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凤先生十分赞赏祝嘉,曾为他的《书学史》题签。祝老对凤先生更是推崇备至,认为他的篆刻成就甚至在吴昌硕之上。先生有一方姓名章为吕凤子所刻,他每每对人提起这方印。此印貌似平和,实则浑金屈铁,如浇筑而成,有罗汉相。在祝嘉中年的一些印作中亦可见到此类印风。) ^6 r$ [, R' {- c9 |* d, S# s3 s" a
祝老篆刻风格的真正体现是在五十岁以后。其刻印纯用钝刀,线条老辣朴实。他最著名的一方闲章“龟甲出土吾堕地”便是这一时期所作,粗狂细文,线条劲涩,有苍茫感,疏密得当,视觉效果佳。$ D- S5 z7 R) ] |$ W% H, Y* ^
另一方闲章“生于乙亥”,印文作对角呼应之势,左下角直刀破边,使全印气血通畅,用刀斩钉截铁,配以残缺沉稳的印框,有砖刻味,非高手不能为之。5 K3 W: f- V7 b; i3 {, v( L
“祝”是一方十分成功的印作。祝老将一字分作两部分处理,左半“示”旁挺拔屹立,如千斤坠地,巍然不动。右半“兄”字则具动势,如老夫执杖,缓缓而行。再加上边框的巧妙衬托,呼之欲出,实为上乘之作。2 t! r9 T9 S* K4 u0 u
祝嘉目力极佳,腕力过人,八十岁过后常因弟子之请操刀刻印。此时,他的篆刻已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观其印作如见其书,无所谓刀法、章法、篆法,随手刻之,浑然天成。正如九方皋相马,几不知印为何物。祝老所刻“祝嘉九十后作”,刀法相融,随意而又精到,可谓大手笔也。
8 l& P. z, _; j& t+ d先生刻制的印章大部分已经失散,现在,我们见到的只是钤在其藏书或书法作品中的一小部分印蜕。但通过这些作品大致上能够看出他篆刻创作的发展演变过程。由此,我们也能从中获得不少收益。
3 W# D, d# c7 a U) _“印从书出”,祝老在篆刻上的成就与他那骇世惊俗的书法功力是密不可分的。5 h6 e4 e& ~- Q: ?
二、/ V! A* e5 e8 }7 H2 G
祝嘉篆刻与书法的关系$ q. j1 k% y" D$ h I6 e
祝老晚年致力于书法教育,常教导弟子“欲制印必先攻大篆,大篆通则印佳”,这是他近八十年的创作心得。最初,祝嘉学书从唐碑入手,对书法认识较浅,故于篆刻虽用功很深,然终因书法底气不足而未成气候。如“西园”一印,细朱文,刻得极认真,但线条过于平整光滑,篆法呆板。这就是因为未涉篆字,且对书法线条内涵理解不够的结果。6 z I# M4 X2 b$ S ^
一九三O年祝嘉在新加坡育英学校任教,受同事张叔仁影响,开始转学北碑。一九三四年到南京后读书临碑更勤,于书论方面亦有所成,完成并出版了《书学》。书法专攻《张猛龙》,每晚坚持临两通,共用了两个多月时间临满两百通,功力大增。抗日战争爆发后,祝嘉
% ~3 N* D& d6 s# f8 e4 d; y退出南京,后调至四川璧山,在图书馆工作。藉此机会阅读了大量史籍,并花时八个月,完成了中国第一部《书学史》,奠定了他在书学上的地位。书法上的突破性进展对其篆刻创作的影响极大。
1 e0 L- G7 ~1 _' R% e; E/ t) x' [以后他受聘于国立教育学院,主讲金石学、文字学……课余陆续发表了多种书学论文。这时,他对篆字已有较深的研究,同时也认识到执笔的重要性,所作之书苍劲有力,这在他的篆刻作品中亦有很好的体现,书法与篆刻均有向自己风格发展之势。
" @% d4 ]6 `* }/ U; r* K. x+ T当时他为夫人所刻姓名章“孝文”,篆法精湛,上下两字自然安排,线条流畅尚不失凝重,绝似一件上好的书法作品,可以看出他在篆字上已入佳境。
/ O: Z" B% ^6 ^7 `# p5 o: H( \. h“全身力道论”是祝嘉书法创作的核心。其书真力弥漫,这同样也体现在他的篆刻作品中。“祝嘉”印,大刀阔斧,有力拔山力,令人观后振奋不已。' v) T; ], P' _% n5 G4 o' H
祝嘉先生有方闲章:“天真烂漫是吾师”,此言极是。他偏爱大篆天真自然之意趣,对《散氏盘》、《石鼓文》、《毛公鼎》均有很深的研究,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篆书。平时观祝老的篆字书作,粗看是一幅大篆,细辨方知其为小篆。“戊辰后改名嘉”便是一方以小篆入印而有钟鼎之趣的佳作。
! ]6 N8 Q% @& D" w! W( R先生于运笔讲求“疾涩”,故他的书法线条古拙苍润,骨重神凝,常有金石之气。3 s: k. i: Q g$ h. U L
祝老将书法与金石合在一起,他那无人相匹的书法功力是篆刻成功的坚实基础,而他在篆刻上的探索亦对书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f+ K9 w5 J A" Z+ j
三、
$ B6 [/ {) o3 ^1 ]祝嘉精神在篆刻中的体现+ d' `/ _% P' t, O, q: i6 c0 ~) K2 w
祝嘉生于一八九九年,当年学术界发生了一件大事:河南安阳出土了大量的“殷墟”甲骨文。他平时喜欢在书法作品上钤一方闲章“龟甲出地吾堕地”,由此可见祝老与生俱来的书法情结。
- p) A6 Y* R5 k( e, F7 f先生对生活、对艺术的追求常常体现在印文当中,他痴迷于金石篆刻,早年便刻有“石癖”一印。祝老年轻时漂泊于新加坡、马来半岛,尔后又辗转祖国各地,游历甚广。其间访师觅友,博览群书。他与日本书家伊藤东海几十年书信往来,谈文论艺。这些直接影响到他在艺术上的成就。壮年所刻“行以求知”即表现了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求学热忱。* L2 v7 r9 u7 A$ D3 b
祝嘉常用两方起首章:“胆、胆、胆”、“无常师”,这不正表明了他在艺术上力求超越自我、超越前人的坚定信念吗?3 T* i4 l7 n* {8 m( y1 F& p
祝嘉先生一生淡薄宁静,潜心研究艺术,为人刚正不阿。这一方面决定了他在艺术上的成功,另一方面使得先生在社会上遭受冷落,导致了他一生清贫、不得志。尝刻“性刚才拙”、“清苦生活”以慰勉。然他矢志不移,仍醉心于书法研究。遗著《书法罪言》,洋洋十万字,力贬时弊,一针见血,句句良言,为当今书坛敲响了警钟。
! k8 P) g1 W- E6 I* d" x- t) x0 n“一介书生”,布局极随意,用刀爽利,视之闲淡朴实,洒脱自然,十足的书生气,真是见其印如见其人。
1 J( X3 M( W+ g* L2 B祝老花甲之年生活异常贫寒,连牙膏都用不上,以盐漱口,常不得已将所藏书画低价转让以度日。八十岁后生活始于好转,政府安排新房于他,而先生却执意相让。最后推却不过,只选了一套偏僻之居。“拙诚”便是他为人处世的准则,体现了一位艺术家甘守清贫,埋首事业的高尚情操。! U' e0 q+ [6 w, u
“印从书出,书从人出”,祝嘉先生的书法篆刻作品已完全是人格化了。今天,我们读先生的印作并非仅仅为了研究他的篆刻,而是为研究祝嘉整个思想艺术体系提供了一个佐证。2 ], w$ E9 G, m# y, ?) {. C
祝老仙逝时我曾撰联曰:“墨守拙诚胸罗天地,潜究书艺笔写春秋”。是的,先生无论于人、于书、于印,都无愧为艺术大师。他那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必将激励大家为艺术、为理想而奋斗终生。* [6 [5 G7 G% Q+ r4 P; D
(原文载《书法之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