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712|回复: 2

种纸日记(七)俯仰之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6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俯仰之间——文人求仕之路


    三顾茅庐是文人最为津津乐道的旧话题。
    这个故事的渊源已被历史湮灭,无从可考。现在来看,极有可能首先出自于诸葛亮那篇声情并茂的《出师表》,《三国志诸葛亮传》也采信了孔明的自己的那种说法: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孔明。“孔明者,卧龙也” 徐庶的这句话深深打动了刘备,并最终促成了三顾之行。
    在《魏略》中有一种不同的说法:还在刘备驻军樊城之时,诸葛和他就有一面之缘,而且是孔明自己跑上门的。当时,曹操平定河北,虎视荆州。“亮知荆州此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知军事。于是到樊城拜访刘备。刘备不识孔明,又看他年纪小,对待很平淡,在一次有许多儒生参加的集会结束后,诸葛没有走,刘备喜欢“结旄”——大概有点像今天的织毛线。她自顾自的织着,并不在乎孔明的欲言又止。许久,孔明打破沉默,“将军有远大的志向,不可能只是喜欢织织毛线吧?”刘备扔掉毛线(大概有点不快)说“这是什么话?我只不过是聊以忘忧罢了。”于是与诸葛共谈当今天下英雄,以上客的礼节待他。故事里孔明的局促忐忑和刘备的漫不经心更让人可信。真实的情况极有可能是,这次樊城之会给刘备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当后来刘备败走樊城、寄篱于刘表、拘泥在新野弹丸之地之时,再次想起了隐于此间的孔明。
    徐庶让刘备再次想起了孔明,他的那句“孔明者,卧龙也”足以打动所有主子的心。但并不足以让刘备彻底下决心三访卧龙。真正让刘备铁了心非请孔明出山不可的是另外一次访问。《襄阳记》中这样说: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气识时务,是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这位以知人著称的水镜先生的话无疑是最具分量的,他的对诸葛极高的推重与徐庶之言契合,坐实了孔明当世卧龙的称誉。也坐实了刘玄德一颗请贤的心。
    而事实上孔明的求仕之路是从结交对司马德操影响至深的庞德公开始的。《襄阳记》中称:“所谓孔明为卧龙”甚至“司马德操为水镜”,都是一个叫庞德公的话,这个庞德公也是襄阳人,“孔明每至其家,独白床下,德公初不令止。”尽管其“委自枉屈”的情形实在让人“睥睨而掩鼻”。但结果是换来了庞德公对他极高的评价。
    无独有偶的是,几乎同时,另一双求仕的脚印走过无数门径之后也停在了水镜先生的门前,他叩响门环。是庞统。《三国志庞统传》开头有一段记载了这次访问:(庞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庞)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庞)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
    从孔明樊城求仕的尴尬到三顾隆中的尊荣,从庞统“未有识者”到“由是渐显”,像司马德操这样在士林极有话语权、对人主极具影响力的人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令人感叹的是,那些在今天想来定是布满委屈和酸涩的求仕遭遇往往弥漫着一种悠闲的轻松和调侃。与其说这是历史对于成功者的褒奖,还不如说更像是当事者的喟叹和自嘲。
    这让人想起柳永。
    他有一首《望海潮》脍炙人口。据说那首词里隐藏着一个故事。我是在《岁时广记》里看到的。柳耆卿与一个叫孙何的官员结为布衣之交。这年,孙何到杭州任知州。柳永打算去拜望他,以求进仕。苦于门禁甚严,想出这样一个办法,他拿着这首《望海潮》先去造访一个叫楚楚的歌姬,对她说自己想见孙相(孙何)恨无门路,希望借她的歌喉在孙府中秋宴会时向知州大人唱这首词,当大人问起。便说是我柳七写的。中秋那天孙何果然想起见他。其苦心若此。在《能改斋漫录》中讲:柳永的文章有一次终于辗转送到了“留意儒雅”的仁宗的案头,当时科考方罢。柳永不安的等待着回音。而事情的结果是他再次落第,还得到了一纸怪异的上谕:柳永词里有一首《鹤冲天》其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酌低唱。”大概是句子里的轻狂和浇薄激怒了这位打算“务本理道”当权者,他在旁边批到“且去浅酌低唱。何要浮名!”——这几乎从此封死了柳永一生的求仕之路。
    还有孟浩然。
    据宇文所安在他的《盛唐诗》里的推测,开元初,玄宗驾临东京洛阳。孟浩然赶到那里,写下了一些干谒的诗篇。其后在723年和八世纪三十年代初,他两次赴长安,后一次参加了进士考试,在《新唐书》里记载的“年四十,乃游京师”大概指的是后一次。他在太学里的赋诗折服了在场的人,这其中就有张九龄和王维。王维诚邀孟浩然到内署坐谈,不料,“俄而,玄宗至”,浩然惊惧,“匿床下”。玄宗问起,王维禀明实情。“帝喜”,说:我听说过这个人,只是未曾见,为何吓得藏了起来!于是下诏让孟浩然出来回话,玄宗问起他的诗,浩然自颂其诗,诗中有“不才明主弃”的句子,玄宗说:“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于是放他回去。而这一去,竟至无期。在这以后的许多年里,他多次给宰辅张九龄写信,请求见用,而最终毫无结果。在孟浩然去世前几年,他站在洞庭湖边,写了那首送给以知人名世荐人无数的张九龄的著名的干谒诗,“欲渡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一语道破了几乎所有求仕文人的拂之难去的心结。 —— 在失落的伤感和不肯罢休的絮叨中,我们听到的是文章憎命的苦楚和奇志难抒的悲壮。


[ 本帖最后由 种纸山房 于 2007-10-21 23:59 编辑 ]
发表于 2007-10-26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8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更上一层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