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井冈山人

国展重复得奖内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5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学术标准。
% v- f" @7 J7 Y! Q- }+ Z' c, _$ q4 `, F0 e

, t0 h& I- f7 t学术标准是维护重大展赛权威性最重要保证,与展览机制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目前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4 g& ~# B& O( X7 B) c% v0 a7 `! z
* m* l& o- q; ~6 L6 l; @. m$ h( q( W5 W' H- M' S
其一,必须严格控制作者的送稿量。每次展览每位作者限送一幅,将大大地降低评委的劳动强度,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评选作品。很多展览中,有的作者不是精选作品而是论幅送,在没有数量限制的情况下,甚至连自己都吃不准的作品,一股脑地想靠数量多侥幸取胜,这种投机取巧的做法实不可取。国展可以委托各省书协送稿,将初选工作分布完成,确保评选质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5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二,入选数量早早规定并不妥。目前国展常在通知中规定入选件数为×××件左右。这×××件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比如说,规定入选300件,但按照艺术水平来看,确实又有400件左右达到入选条件,是不是一定要砍去100件呢?如果只有200件作品参加,又从哪里“偷”100件呢?若征稿总数只有300件左右参加,是否会不加选择便全部入选呢?艺术评比无法完全量化、确定指标。但既然制定了标准,就应该严格执行,宁缺勿滥。所以在评选结束之后,不是看到一些低劣的作品充斥其中,招摇过市,就是随意增补一些人数,狗尾续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5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三,入选与获奖比例要保持均衡,有两种方法可以尝试:第一,可以参照国内外其它展赛事的评选规则,只设金奖1名,银奖2名,铜奖3名,获奖比例小,保证权威性。好像只有书坛从未出现金奖空缺之事,其实金奖有金奖的严格标准,无金奖之作诞生,绝不催生,从而使得评选标准显得格外神圣。另外可以设立“特别奖”若干,颁发给那些由于评委存在个人偏爱的作品。第二,在设置奖项时,不设等级奖,仅分佳作奖与入选。等奖级的划分其实是制造“绝对标准”,审美绝对化和主观化,结果是有害的,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书法发展。金奖与劣作之间差距显易而见,入选与落选如何界定?金、银、铜奖之间的量距如何比较?同等水准,旗鼓相当、各有千秋时,评委如何决策?许多评选事后常产生令人奇怪的感觉,金不如银,银不如铜,入选有胜于获奖的,这并非完全是逆反心理,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作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5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组织工作。) M8 V# G/ J4 v* t
1 U# L: M1 Q5 F3 y9 t

! e3 ]' @5 A. q$ A展览最常见的规定如“因承办单位人手有限,未入选作品概不退稿”,似乎颇为合理,实则难以面对广大投稿者,为什么收评审费时从未说人手有限?!同样是艺术展赛,美术展似乎幸运得多,退稿已成惯例。2004年“十届美展”一百余件获奖作品被收藏,平均每件支付收藏费一万元。近几年来,一些大的书法展赛已能自觉重视作者的劳动和权益,适当发给一点收藏费,虽然少的可怜,但多少已有点精神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5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而到现场观展,常不能尽如人意。部分展览由于展厅小,作品拥挤不堪,十分零乱。有时由于工作人员的粗心,少量作品破损,无人看管,作者只能自认倒霉,甚至有媒体曾披露,竟然出现工作人员将某作者册页坐在屁股下的事情。有时展方答应给作者的作品集不是不见踪影,就是要求掏钱购买。展前准备工作宣传风风火火、体体面面,展后工作则是松松垮垮、拉拉邋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5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笔者最近在南京印社筹备建社二十周年纪念活动中,看到他们整理十八年前承办首届全国篆刻展的资料,有关入选、落选的作品一一登记,作者来宁路线,食宿安排一应俱全,特别是来宁地图,在当时一些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很多是手绘油印的,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服务精神,而在时下,这种奉献精神已经很遥远了。对于书人来说,展览从来不是免费的午餐。退一步而言,即便是谋求盈利,也要做好服务工作,市场经济本质就是服务经济,按劳分配、按质论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5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十年代以来,书法展览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传统文化意识淡漠,流行世俗因素增多,自我意识极端强烈,个人风格盲目图示化……。从本质上来说,展览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展览并不是简单的展示,而是一种艺术现象的呈现,对艺术精神的追问,是对当代书法创作的研究,更是对未来艺术方向的探索。如今展览方式趋于多样化,主要得益于日益涌现出的许多独立或兼职策展人,他们在实现艺术和市场之间的重要环节中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代表展览筛选书家及作品,以维护一定的水准和权威;另一方面又代表书家向展览体制推出作品,成为代言人,犹如书画销售中的画廊代理商、贸易中间商,作用不可低估。作为策展人,对于当代文化和书法要有一个独立的立场和态度,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高超的鉴赏能力,活跃而有深度的思想,需要创见、智慧与想象力,还要熟悉书坛和了解书人,目前这样的人才实在太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5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令人欣慰的是,一些企业家和美术馆联手策划的诸多展览,正形成越来越大的影响,如“流行书风”和“地域书风”展,这些展览本身还有待商榷,重要的是展览理念,已经有一些突破。很多独立策展人、评论家和书人一直寻求走出目前展览体制的途径。一些脱离美术馆的展览形式新颖别致,有的书人尝试到居民住宅或茶馆中举办展览,有的则设计了在飞机场内做展览,北京已经有书家在地铁中举办展览。每一次展览与其说展示作品,毋宁说是在发明一种新的展示品读形式,提出一种新的观念,本质上从“展出什么”向“如何展出”转变。包括确定作品和作品之间的关系,作品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甚至还要决定展厅墙面,设定作品底座,确定灯光布置等整个氛围。2006年中国美术馆所举办的“篆刻邀请展”,将原石和印蜕集中展示,墙壁上饰以每个篆刻作者头像及放大的印蜕,借助于光影投射,整个展厅通道幽暗狭长,再现时光的流逝感,仿佛置身于历史时空中,梦回秦汉,是一种非常成功的展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5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jiangdehao 讲的好,忠言逆耳,振聋发聩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5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6 @. ~+ h) d1 Q4 h3 O

" |/ }3 d8 e: n+ a# W6 _( ?说得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