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4593|回复: 4

关于毛笔写新诗、简化字相关问题的探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4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关于毛笔写新诗、简化字相关问题的探讨
& `9 Q& W7 ~" ~5 |* N( A2 {
8 t7 L/ i4 `* @6 b1 }" N  H  v. E7 ^
关于毛笔写新诗、简化字相关问题的探讨,引几个我在书法江湖网中与网友探讨《汉字的综合之美》的帖子。, [2 E; G/ u4 W1 K1 M
. U/ P& D0 R1 M+ F$ g
《汉字的综合之美》中有关毛笔写新诗的原文:; [0 r3 D" G% c
      书家选择书写的文字内容,通常是一首诗,或者一段诗化的文字。在古代,古人行文大都注重文句简洁,抑扬顿挫,韵味悠长,与书法有着天然的契合,选择不是问题。而现代文体中只有诗歌还有可能注重节奏和韵律,所以选择很重要。我认为,一首简约、含蓄的新诗,完全可以作为承载书法内涵的文字载体。与旧体诗相比,新诗目前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格律(能否形成格律在此不进行讨论),没有平仄、对仗等具体格式要求,诗的节奏、韵律的形成只能依据诗人对现代汉语的语感自然流露,因而新诗的节奏的起伏迭宕,句子的长短参差等都较适合于书法对书写文字内容的需求。新诗中的一个音节、书法中的一次蘸墨(从吸墨到吐墨)与人的一次呼吸都有达成默契的可能。让现代书法与新诗一同成长吧!
* A3 U% r$ l3 h1 Y9 r3 y      …………/ a- j! Q; q7 K5 I% N1 v: ^
  能够用毛笔书写新诗,甚至直接进行新诗创作,并形成为一种习惯沿续下来,就保存了一条书法创作与文学创作直接互动的通道。使书法与精神个体当下的生命律动的形成共振存在着可能。书写的文字内容替换成新诗,与古典的书法意境拉开一定的距离,不仅使现代人们对书法的阅读感到亲近,而且使许多现代人特有的如:孤独、焦虑等情绪有可能影响到书家书写时心境,进而有可能寻找一种适当的方式表现出来。用毛笔写新诗,使文言形式与白话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统一在一个创作主体的内部,呈现在同一个创作平面上,这就像在新旧文化之间架起了一道直接沟通的桥梁。从这里既可以通向古老的中华文化最幽深、精微处——道,韵味、气息等;也可以到达当下中国文化的最前沿部分(即由现代汉语浓缩与凝聚而成的新诗)。形成一个双赢的局面。就书法而言,有了一个新的由技术上升为艺术的阶梯与通道。对新诗创作而言,在毛笔书写的状态下自然而然地会向简约、流畅、充满韵味,追求意境等具有中华文化的独特气质方向靠拢。
. P+ U; A% d6 i" X' n  总之,由现代汉语实践所浓缩与凝聚的,具有独特气质与韵味的文字流(新诗等)将可以成为注入现代书法的一股活水。如果从我们这一代人开始,从现在做起,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也许在不远的将来能使书法艺术的存在状态发生重大的改变……
# o7 I0 I; ~2 b$ g" q
+ A" J  l  q, f' N
5 }: |6 y1 Z2 k5 N& {. \' V9 z" l. r森贺先生回帖:
3 s/ C" v. G9 I% V      鸿文拜读再三,所论颇有精辟之见,是难得一见之好文!
* Q7 M. F  m( S: H      有关用毛笔写新诗,的确有难度,在这里也补充两句!- W* Z3 ~/ z( \0 S
      为此我们曾经做了大量之尝试,新诗入书之章法布局乃是个大问题,因为无法融入过去已经定下来之表现形式,新书法审美方式又尚未建立起来,再加上这里之实用功能要大于艺术功能(因为新诗既无法用篆书来表现,也无法用草书来发挥),再加上还有标点符号之累赘,要勉强结合起来主要还是要往实用之目的去靠。. h+ y$ }6 Z7 A4 b2 ]2 o
      新诗不同于旧体诗词,旧诗词很多都为人们所熟悉,新诗无法朗朗上口,能让多数人背诵下来的,非常之有限,写起来缺乏一种互动之***,所以用书法来表现和进行创作,首先必须让人们能够解读,然后才能为人们所接受,无法看懂一切皆告徒劳。因此聪明如郭沫老,甚至敢于创造时势如毛主席之都没有去尝试,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l4 |/ a% T" @4 _! J: D
      另外简体字入书的问题,也因为简体字中有很大一部分,已经将文字进行无性割裂,这对古诗词意境造成一定程度上之破坏;所以,最少目前这一代书法工作者,是很不愿意用简体字来进行书法创作,其理一也!
; q: v% w. c0 q( m0 M# v      用书法来写诗、词就没有这些问题,就连用毛笔书法来创作其他之文体如对联、古文、散曲、歌赋等都能两得益彰,唯独为什么新体诗就不行呢?乃知这两者之间,确实有很大的割裂性。
+ b, X* Y0 ~! _3 ~$ n
( f9 i5 L* i( X: I3 D      原文中就说的十分清楚:"....其实,语言文字通常是一种成熟文化交流、记录、传承的主要载体,也是文化的最核心部分,中华文化更是如此。中国古典诗歌及诗化的文字是中国古代汉语精华的浓缩与凝聚,它将古汉语的音与意的揉合之美推向了极致,书法则将汉字的形式之美推向极致。而形、音、意在人的大脑中是先天综合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诗歌与书法的结合就可以将汉字的综合之美推向极致,达到理想状态。这种理想状态在古人的书法佳作中,已经十分完美地体现出来了。..."( Y( c" C; O9 N" K" h) C

1 K4 ]( P5 u) M4 w. j9 H& O4 [6 T    拜读本文,产生一些不成熟之感想,写下来就教于诸位大家,并希望诸位关注书法艺术,乃至中华文化之未来!5 V+ N! z1 g) `) I- o& X" }5 y; A

- L5 c5 V" m3 Q虫甬回帖:# ~7 H! j5 G) |5 m/ X2 m5 b2 A
      森贺先生所言尝试“用毛笔写新诗”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具体的难处,给了我好些启发。
, I6 ?* ^/ M1 O6 g- m3 _6 [2 H9 y      如何“用毛笔写新诗”的问题我也曾思考过,尝试过。
8 c1 l- z. M4 p! F      有一段时间,我尝试着在自己的新诗作品中选了一些自以为简约且有意味的小诗,通过反复的吟诵,努力使自己的情绪返回到与创作该诗时的心境相似的情形,并将诗歌中的“的”字大都改为“之”字(“的”字在文句中出现的频率太高,写起来难免会雷同,而“之”字的写法变化多端,可以适用,且将“的”改为“之”后,对诗韵味传达也无大碍),然后用毛笔书写。总的感觉不是很对。
# N) m/ C. ?: x      即便如此,我仍认为这主要是由于长期养成的对书法的阅读、书写习惯所至,用“用毛笔写新诗”从理论上说并无不可。不妨将自己感觉不对的地方进行一些分析,原因大约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长期养成的对毛笔书写文言的心理定势很难摆脱;二是新诗与旧体诗相比,语言结构相对松散,句势的承接不够紧凑(新诗的创建只有近百年的历史,像旧体诗那样要求,可能过了),书写起来不对味;三是自己在对书法的结字、用笔、章法等的把握能力还很欠缺,写旧体诗尚且免强,想对新诗“以手写心”岂易哉!7 J  i, [/ s3 z+ g4 E

# p  V( ?, I8 {: {      “用毛笔写新诗”已非日常的书写状态,我的想法是,要和千百年来养成毛笔书写习惯相衔接,不妨用繁体、竖排(繁体、竖排,在港台地区及海外华人那里是十分自然的事),标点可以不用。通读一篇没有标点古文,非要有相当的古汉语功底不可。而通读一首没有标点的新诗,则相对容易得多。记得我读初中时,同学间传看繁体、竖排的金庸武侠小说,大家都没有读不下去的感觉,可见在具体文章中,阅读繁体、竖排并没有想像的那样困难,当然书写是另一回事。
3 X$ g0 |+ G8 L' a/ l9 m# o      再说,以我自己创作新诗的感受,诗歌(新、旧诗都一样)在吟诵阶段,根本就没有考虑到标点,而诗歌意味的传达也与标点几乎没有关系,只是在形诸于文字时,才考虑到怎样用标点。往往有这样的情形,一首诗已经写出,而有些部位却不知道该用什么标点才最妥当,所以有些诗歌干脆不用标点,而以分行、空格来提示。. _/ P  w1 e- ?" u9 ]: T
      有时候我在想,为什么同样是用毛笔写汉字,新诗和旧体诗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心理差异呢?真想看看新诗草创时期,那些前辈们用毛笔书写的新诗手稿,可惜手头能查到的只有鲁迅先生用毛笔书写的小说文稿的影印件。) d' _6 @" M5 [4 ~) ]( P
      零星地想到这些,手头还有别的事要忙,疏陋处,请批评!
 楼主| 发表于 2007-10-4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搬两帖:
- A5 h7 B  I" w
+ _, e! \" g: ]( W森贺先生:- |6 ~& g& V7 X

& v* Q. ^( k7 t( s( C* v3 E我有不用看法!* g# k9 ~* `* y! N( W8 z
古体诗词不需要标点可以解读!
2 P1 j- [3 V" q7 w5 x6 |6 v但新诗却非常依赖标点,因为标点如?、!、!!、!!!、!?、?1、或--,甚至....都会给字句赋予不同意义和感情,如果不用标点,非要猜上半天不可!这对于欣赏新诗书法作品将造成诗书无法融合一体而大打折扣.: j% k0 q0 I) I. T
浅见认为,可以直写,横写!- {! q% X+ L1 A- t: C5 F5 ]
但要加上标点.
: B3 G* K' g& _. S一句一段,
) A5 Q1 n! J- A+ h竖写右起,写成长卷形式;/ j/ ?& N! D+ G4 W4 [4 k1 t% u- h
横写左起,写成条幅.
8 m) y- u2 V% v+ X9 }% O  D如能配合得好,视觉上还不至于太差.
: ~1 ^' e' U4 L1 W- v但是,不能草书,篆书., V: A2 s3 c- ~9 W$ d# b
除了竖写外,连隶书都不适于.; V0 F0 X  B! T8 A  G5 i; E' @
只能以楷书和行书书法来表现.
0 F2 T0 H+ \. G7 \: V* V; B可以试试看!; E4 f5 \& w: C% Q# Z# b
' p# J! m9 H+ [0 d) G8 ]

) n. Q+ u* e2 a虫甬:
* l8 X/ c2 A. i" {+ {& H5 o9 s2 A$ Z
+ d1 L: D2 ]" C. u" l; i: |森贺先生对“用毛笔写新诗”进行了大量的尝试,有许多经验和心得,值得参考与借鉴。& A0 V: P  P  E; g4 K$ ~
    我只是在近两年来,思考了与“汉字的综合之美”相关的问题后,才开始进行“用毛笔写新诗”的尝试,尝试也主要是局限在行草方面。但我依然认为“用毛笔写新诗”,特别是在行草方面,繁体、竖排,不用标点,仍是我今后的尝试重点。4 q9 H1 A6 R5 [6 O6 O, n
    诗歌创作在酝酿、吟诵阶段,情绪的起伏、跌宕和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密切相关(汉字本身所具有的平仄就是根据声调的扬抑、长短、舒促来划分的,而平仄是构成旧体诗格律的重要基石之一,值得新诗借鉴),这也是与书写可能产生和谐共振地方,竖排、不用标点就可以使书写的行气更顺畅,也可能一路无碍地通向“以手写心”,甚至达到忘情、忙书的境界。) A- s  G  P1 Q2 f( ?  _
    至于繁体与简体的转换,它不与文言和白话的转换相对应,只是在中国大陆特定的历史时期所产生的问题,但已既成事实,不知该怎么说才好。我想在书法领域,不妨将“繁体”进行到底(这关系到中华文化的传承)!起码我会这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4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搬几个在中国书法家论坛与杨光先生探讨的帖子。' b- {4 W; Q, b7 F6 H/ A. Y1 i
+ _) j3 Y1 l0 Z8 Z" r- J
杨光先生回帖:
8 k' H  w- r! ?: v1 u' ?) `. B$ u; ^8 G4 x3 S
其实这个问题在书坛,% L- F& J' U: M* ?
不能说没解决。
# b5 I! l9 e* Z; Y, }" g问题是书者对笔法和新诗的认识和理解的深浅!; E2 @5 f  B- m. l$ S2 I, P

7 v* u3 B$ S" I月初我在“中国人民大学”开会,7 Q4 P9 U; t9 O5 A  w- j: ?
有幸和旭宇副主席相见。
" K, R3 x# D. }5 o% V9 C; p$ O他是我国著名的新诗人,
1 i( T; o+ u2 {: b他送给我的他的书法集,
. ^+ q0 Y* C  Z/ x, M7 H就是以书写他的新体诗,
+ G3 c; y, S4 w' W! R2 s很有二王气息。
: `+ c6 P) C0 T: U% J) D' M旭宇先生现在是中国书协副主席,8 U9 r7 a! p8 h6 K4 b& @' }
他的书作是流荡着新诗人的***。
9 `1 ?* f8 k9 M2 \/ G" u我的看法是书者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了书法之笔法,
2 _1 N( V, a) ?! o* J3 C& q* S和对书写的新诗的理解和把握。" Q0 |! P, W+ j4 G: e7 z

$ l% ]' w+ @/ g% N[ 本帖最后由 虫甬 于 2007-7-5 15:52 编辑 ]1 @0 Z+ e! b& z- d- |% U
: w" m( R/ M- G
5 B, L* T1 g) f- Z. y3 t
2 K- ]) F" _" \3 f0 c# N/ P
附件
4 K; [5 ]5 O' N8 ^6 K9 {2007-7-3 09:37
$ Z" V1 `3 Y1 }; E$ g" K, K 轻.jpg (35.21 K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4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虫甬:! V3 ]* }* ^7 L4 j3 x
拜读完主席的大作,作为一个后生晚辈,我要说:学习了!7 W$ X+ x% T* g
但作为一个批评者,我也不妨再斗胆说两句:字似有流滑之嫌,诗未达化境。
$ h/ r1 N8 r& l8 i5 ]+ A# b6 _
0 ^; |* M( X3 `: R; X杨光先生:2 H( j2 R* f' p
0 P1 D. ]. p0 E: g
呵!
/ K9 m' r- K! [现在确也难分“流滑”和“流畅”之意了。3 d  l; |- t5 N& N8 D8 z
不少青年人,0 E# c. D* n4 a9 g; I  G
年纪不很大,
4 e& B3 q! M+ Q, K" W6 N) e过早求深沉,9 p3 ^6 h! T* ^& P! F! N3 I6 g
以至小孩戴胡髯,8 k4 Y) v2 t! J1 `: F+ j
甚为滑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4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虫甬:  C1 n/ D3 B! S4 ]! L$ I$ P6 A

( |- o9 K& }1 Q' E3 A7 D既然如此,就再斗胆说几句。
2 m* ~; P! u- Z如图中箭头所指之处的用笔,生硬且雷同,已经成为习气,说有“流滑”之嫌,不算太过分吧。% m) w3 j9 `  X" ^3 D
再说此诗,无甚深意,不过是在说爱诗、爱书法而已。
; ]3 T! P0 |% D0 I7 E“书法是吾之月辉”,怎么可以这样修辞?
, S2 N) [& `/ L" D整首诗意象之间缺乏自然流畅的转换,有些别扭。6 O& }' e. x. J4 ~; Z, i
在音韵方面,诵读起来也十分拗口。
. z* |0 P& f7 _8 n5 E( ?所以说“未达化境”。
: M+ ?5 T8 U; M2 a6 H不妨也粘贴两首短诗,对比一下:! M& d; O, I, J5 B5 S

5 c- s% X. _3 u& F) b2 H    《隔岸》& P) A* x1 r9 Y0 W4 G3 P3 ~! i
. Q* b) c: r' D
隔岸的灯光照不见我眼前的路
1 }& P8 I, m& N9 |隔岸的灯光照见我内心的荒芜 - I9 T" P/ p/ |/ m
1 r3 g0 k2 V, B/ C" b* s5 }
隔岸就是隔岸
( ~5 j5 ^  `2 O2 `# w  r( \脚下的道路依旧山高水长
! |1 D" ]" I( N: z
: ^; v) Z) v3 S4 o$ P0 e
. H% O" V9 i3 e* m/ A9 k   《开在高处的黄花》
+ X2 w1 `5 @, r$ T8 T- S
4 h& n7 `: ^: K, ?6 R0 d: ^6 N3 H* I夜晚
1 N: ~1 k' u3 A7 d我沉下如花之几瓣  M. y4 b* U6 E5 J& \. c( ^1 A
想知道的不多
& S7 J: U: x7 K. Z/ ?一抬头
2 W; E% N0 Z0 |6 }( l0 ~却看见高处的凌乱
7 r! ~1 {9 u( I: S
8 u' J8 D' }& A) q5 R! t/ M* C% O% H" r4 G4 p

+ O( L, C& {) D$ M* p附件
. z. ~4 `5 R7 ?1 x* Y) r2007-7-3 09:41
! y* Q6 c# \# h% t- [ 轻 副本.jpg (36.18 K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