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2927|回复: 5

[分享] 兰亭雅集:文本、误读与挪借 □毛万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22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兰亭雅集:文本、误读与挪借
) P# M1 w8 m% |' Y□毛万宝
  
) b% _& O4 {) `, u6 g* k: I) F9 H. _2 I. m# J6 \0 t: V! R6 c
  由于中国兰亭书法节连续23届的举办,全国第一家书法专业报纸《书法报》“兰亭”副刊的设置,以及中国书法家协会连续两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的颁发,兰亭成了名副其实的书法圣地,“兰亭”一词也几乎成为“书法”的代名词,可以说,只要是一位书法爱好者,无不对兰亭神而往之、充满无限的崇仰之情。在这种情况下,提起“兰亭雅集”,人们想到的恐怕首先就是它与“书法”的相关性。其实,兰亭雅集的原始“文本”并非如此,它从东晋开始,历1600余年,直到今天由浙江主办的“首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42人展”,已经大大地被“误读”与巧妙地被“挪借”。9 `' {) V2 E/ O
4 @: e, l' I9 N2 i- n) Y
  (一)
9 f: R) o5 U; n+ H% y  所谓“文本”,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指文件的某种物质载体,可供人们进行阅读、理解与执行。但在后现代文化理论那里,则指向作品的最初形态,它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意义经人们的不断阅读而变异、而多样化。$ ~& r4 u6 q* `& v! l9 J
  兰亭雅集作为一个“活动作品”,当然也有它的文本,只是这个文本,不像今天在活动开展之前,就由发起人或主办单位拟好,而要靠我们后人通过有关史料代为“草拟”。为此,我们翻阅了《晋书》、翻阅了《兰亭考》,也细读了兰亭雅集留下的兰亭诗、《兰亭序》与《兰亭后序》,还细读了刘孝标的节注之文《临河序》,等等。而今,我们终于“草拟”出一个兰亭雅集文本。这一文本,虽无法做到百分之百地“复活”历史,但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真实却是可以自信的。下列文字,就是兰亭雅集的最初形态之展示——东晋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农历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的右军将军、大书法家王羲之,邀集筑室东土的一批名士和家族子弟,共42人,于山阴兰亭,行祓禊之礼,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畅叙幽情。结果,42人中,有11人各成诗2首、15人各成诗1首,16人诗未成被“罚酒各三斗”。诗成之后,汇为一集,由主人王羲之作序,嘉宾孙绰作后序。* \$ B/ n4 ]: J7 X
  审视该文本,不难看出,它的要素有时间、地点、人数与活动内容等。具体到活动内容,则有不可或缺的四大组成部分——行祓禊之礼、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和作序纪盛。, q& u+ W2 O. y$ u
  “行祓禊之礼”,也就是“修禊”,这部分内容属于民俗演绎。相传,该习俗来源于周朝上巳节,时间一般选在春季三月初三上巳日,称为“春禊”;少数选在秋季下巳日,叫“秋禊”, 秋禊也有在重九和其他时间举办的。除“春禊”和“秋禊”之外,还有一些人偶尔于夏季举办修禊活动。修禊活动的地点,通常在临水之处,修禊者到此,先是洗濯(洗手为主,偶兼濯足),接着再把酒泼往水面,用兰草蘸着洒到人的身上,这样,他们就觉得自己一年来的所有晦气都一扫而光了。/ P3 n) {! k( E6 w! k$ _4 ?
  至于“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则是王羲之等人的一大创举。其程序大致是:客人到齐之后,主人便将他们安排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席地而座,由书童或仕女将斟有酒的觞,用捞兜轻轻放入溪水当中,让其顺流而下。根据规则,觞停在谁的面前,就由书童或仕女轻轻将觞捞起,送到谁的手中,谁就得痛快地将酒一饮而尽,然后赋诗一首;若才思不敏,或因其他缘故赋不出诗来的话,那他就要被罚酒三斗。& }9 {: B1 \  H
  而作为内容之四的“作序纪盛”,虽非王羲之首倡(因兰亭雅集之前的金谷诗会,已有潘岳作过《金谷诗序》),但王羲之特意与孙绰商定,两人同时作序,一“前”一“后”,从不同角度来记述雅集活动全过程,却显示了一种更为深远的历史眼光(晚清之后,有人曾怀疑过今传王羲之的《兰亭序》文章与书法,但谁也没有怀疑过兰亭雅集的真实性。《兰亭序》文帖怀疑者对《临河序》与孙绰的后序一直都持肯定态度),可以设想,没有前后两序的撰写与流传,那兰亭雅集就有可能被埋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 E9 q( `) F" _! d7 d6 h
  历史最容易被人遗忘,同时,历史又是可以被后人进行某种程度之“复活”的。兰亭雅集虽然已经过去1600余年,但它的大致“文本”样式,还是有幸被我们“草拟”出来,向今人展示着它那特有的文化魅力。
+ r) ]- H/ |! a# p: H
- O5 o, [8 u+ C: f0 g  (二)+ U) O/ U, ]1 p  m5 m
  东晋兰亭雅集的举办,在后世得到了历代文人与新中国地方政府的传承与效仿。然而,这“传承”和“效仿”的过程,却是一个充满“误读”的过程,即是说,后人传承与效仿的兰亭雅集,远远不是王羲之当年那样的兰亭雅集,而是根据自身特有条件开展若干项目的兰亭雅集,它们对兰亭雅集的原始文本,无不进行了自觉或不自觉的删节、挑拣与改写。
; a8 Z/ l5 |( J0 s2 a: K2 A% t( m  根据史料记载,从南朝宋年间谢惠连等人举办兰亭雅集开始,到民国二年来裕恂等人举办兰亭雅集为止,绝大多数规模既小(有的只有3—5人),基本内容亦只有一个,就是赋诗,唯形式稍有不同而已:或采用自由式,或采用联句式,或采用分韵式,或采用拟作式(替永和兰亭雅集中未赋出诗的16人赋诗),或采用唱和式……在这些兰亭雅集中,规模最大者为清乾隆十三年间由杜甲等人组织的兰亭雅集,42人,于作诗之外,还有作序之举(吴高增为之作了《兰亭秋禊诗序》、李凯为之作了《兰亭秋禊诗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清乾隆五十七年李亨特等21人的兰亭雅集。该次雅集规模虽不算太大,但项目上则同杜甲那次一样,保留了作诗与作序之举(序由李亨特作,后记由姚兴洁作),不仅如此,他们还绘制了一幅《兰亭禊饮图》,序与后记皆写在图上。# c% W. Z7 n( w6 z/ z7 Y. ]
  至此,也许有人会说,以上这些兰亭雅集所进行的内容,除绘制《兰亭禊饮图》一项永和兰亭雅集没有外,作诗、作序都是永和兰亭雅集所固有的,该属于地地道道之传承与效仿,又怎么能叫“误读”呢?我们认为,这是一种仅着眼于个别项目传承与效仿的看法,也是通常大家所喜欢采用的视角,虽然很有道理,但并不构成对我们“误读”之说的否定。原因在于,我们采用的视角不一样,我们是将永和兰亭雅集作为一个完整的“文本”来看待的。后世兰亭雅集只有在时间(农历三月初三)、地点(兰亭)、人数(42人)与活动内容(修禊、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与作序纪盛)几个方面,不折不扣地传承与效仿,才称得上“正读”(无偏差阅读),否则就是“误读”(有偏差阅读)。经过“误读”,永和兰亭雅集虽没有一下变得面目全非,但变得“不完整”、“不全面”、“不像当初”却是可以确认的。6 S$ z8 B: A+ J. U* ~
  当然,以上所述南朝至民国二年间的兰亭雅集,在“误读”上走得还不算太远,毕竟它们只增加了一个“绘图”内容,其他都是在做“删节、挑拣”的功夫——有的日期不选农历三月初三,有的地点不选兰亭(元人刘仁本组织的“续兰亭雅集”,即举办于浙江余姚),有的没有修禊之举,有的没有曲水流觞之举,有的没有作序纪盛之举,删来节去、挑来拣去,最后,绝大多数只保留了饮酒赋诗之举,极少数同时保留了作序纪盛。相比之下,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兰亭雅集,则对永和兰亭雅集进行了更大程度上的“误读”,它们已不止于“删节、挑拣”,而进一步跨入大胆“改写”的新阶段。
/ M! _) p- V8 g; v  我们不会忘记,1981年10月26—30日,中国书法家协会、上海书画出版社《书法》编辑部和浙江省绍兴市文化局,在兰亭联合召开“中国书学研究交流会”(即“全国首届书学讨论会”),举办了一次兰亭雅集;1982年5月23日,由沙孟海先生倡议,一个民间书法组织“兰亭书会”成立,成立大会召开期间,与会人员亦在兰亭举行雅集活动;1983年4月15日,中国书协、中国书协浙江分会和兰亭书会联合在兰亭召开“纪念王羲之撰写《兰亭集序》一千六百三十四年大会”,会议期间亦有兰亭雅集之举;1985年1月,绍兴市人大通过专项决议,决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为“绍兴市书法节”(后来定名为“中国兰亭书法节”),由绍兴市政府主办各项活动,到今年2007年为止,已连续举办23届。3 p8 ?$ V! d5 u8 x+ y9 U# {$ E. n
  以上这些出现于新时期以来的兰亭雅集,从主办单位到参与人员,从活动主旨到活动内容,无不一一“书法”化。活动当中,虽然也有曲水流觞,也有饮酒赋诗,但皆变得无足轻重,人们的兴奋点或着力点已转向现场书法表演。在这儿,你可以不饮酒、不作诗,然千万要学会挥毫,把自己的书法造诣展示出来。试想,这样的兰亭雅集还有多少永和兰亭雅集的遗存呢?本来,现场挥毫作书,就不是永和兰亭雅集的基本内容,永和雅集人员中也许不乏善书者,可他们谁也没有进行书法表演啊!享誉后世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当初也只是王羲之为兰亭诗集所作序文的一通草稿而已,作者本人压根儿没有把它当“书法作品”来创作,否则,何以会出现那么多的涂改,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亦未署上呢?书法上的千古绝唱《兰亭序》,对王羲之也好,对永和兰亭雅集也好,都是一种意外之收获,属于常言所谓“无心插柳柳成阴”!永和兰亭雅集因书法《兰亭序》而闻名于世,今天我们把书法列为兰亭雅集的重点内容当然无可厚非。我们想指出的是,同永和兰亭雅集相对照,新时期以来的兰亭雅集已出现了非常明显的“误读”:原先的无意变成了现在的有意、原先的副产品变成了现在的主产品、原先的非活动项目变成了现在的重点活动项目……
+ q4 H+ c* l- m* f" O2 e5 \  m+ \  “误读”之所以会产生,主要原因无非在于人们的接受、理解具有历史性。也就是说,受某种“前结构”与“期待视界”的制约,人们面对文本时,总要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偏见”。“偏见”有时可以导致歪曲、错误,但更多情况下,“偏见”则是一种积极因素,不仅具有正确性,而且具有合法性。后世兰亭雅集对永和兰亭雅集的不同“误读”,其实就是“重诗”与“重书”两种不同“偏见”导致的结果。在我国文化史上,诗歌一直占据着非常显赫的位置,从诗三百到楚辞,从汉乐府到魏晋山水诗,再到全面繁荣的唐诗,自不必说,即便到宋元以词曲为显、明清以小说为显亦仍然如此。否则,我们今人又何能读到那么多脍炙人口的宋诗、明诗与清诗?由何能感受到宋词元曲中洋溢着的浓郁诗情?又何能在明清小说中随处品味到那些充满生趣的长歌短诗?诗歌地位的下降,始于20世纪初,那时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注重叙事、写实的文学体裁很快便取代了偏于抒情、想象的诗歌之辉煌。由“重诗”传统滋生的“重诗”偏见,自然使得民国之前的兰亭雅集传承与效仿者,要将赋诗作为雅集活动的主要内容。在他们看来,是文人就得会赋诗,到兰亭雅集,纪念王羲之,其他项目可有可无,唯赋诗一项必不可少。至于书法,文化地位虽也非常崇高,但与诗歌相较,毕竟还要稍逊一筹。大家都清楚,历史上有纯粹的诗人,却没有纯粹的书法家,书法对一个文人来说,主要只是一种修养而已。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书法才逐渐走向“艺术化”与“专业化”,形成一波又一波热潮,而遥遥领先于其他任何一门艺术。这时,人们举办兰亭雅集谁还会把赋诗作为主要内容呢?相反,却要将书法这一当初很微弱的元素加以放大、突出,推向前台,举为主角。因此,新时期兰亭雅集改写性的“误读”,可谓“误”之有因、“误”之合法。
3 e0 w) L* z( H* o5 f8 L  A: H& k: |8 G4 W5 n( Y5 c6 ]

5 u. ^! K4 ?8 Z9 v7 H, D  (三)
0 u6 ]5 R$ U, V, P0 L1 j  从整个国家来看,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准还比较低,正处于“前现代期”。但如果只看东南沿海一带或部分中心城市,则我国已进入红红火火的“现代化建设期”,亦是不争之事实。至于西方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即开始进入的“后现代期”,对我们来说尚相距甚远。然而,随着近三十年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西方社会五花八门的后现代文化现象、观念与理论,已以锐不可挡之势播撒、渗透到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便在书法领域也出现了一道道令人目眩的后现代文化景观(对此,笔者已有专文详论)。他者姑且不论,单以近期浙江正在主办的“首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42人展”(还有相关系列活动,下同)来说,其中就蕴含着“挪借”这一后现代文化策略,而且,这“挪借”还建立在我们前述改写性“误读”的基础之上。' e+ g: U5 C# |$ G6 A0 \
  所谓“挪借”,主要表现于把传统、经典文本直接拿来、为我所用。“首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42人展”以“兰亭雅集”为旗帜,即对“兰亭雅集”实行了地地道道的“直接拿来、为我所用”。这,仅仅是我们从展览命名的角度来观察的,如果再从该展的“宗旨”与“定位”来看,则它对“兰亭雅集”的“挪借”痕迹更为一目了然——
% h2 C& M0 p: a+ `: d# T2 @  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等42位名人雅士修禊兰亭,吟诗挥毫,终成千古绝唱。从此,兰亭雅集因时相传,绵延不绝,其意义不仅仅关乎书法发展史,它已然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圣典。今天,兰亭雅集也成为建设浙江文化大省的品牌之一。4 g& b6 S4 v- y9 z1 F
  以晋人兰亭雅集为模式,在全国书坛中遴选42位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家出席活动,并举行“中国书坛兰亭雅集42人展”。9 h6 E& B, `" g5 D6 l$ T8 e
  (《书法导报》2007年6月20日所刊该展启事)& {0 Z& C* Z3 P! P1 b' V( a  w2 V
  挪借,面向传统、面向经典,“创新”当然谈不上,但它的作用与意义却不容低估。, _  L- G' |; @4 x
  有很多在历史上发生过重大文化影响的事件,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接受屏幕的撤换,到了当代皆变得默默无闻、不产生一点儿现实效应。而兰亭雅集,由于受到南朝之后历代文人误读式传承与效仿,直至进入21世纪之际,依然生发着它的文化魅力,让无数文人、书家为之沉醉、为之神驰。如今,浙江人凭借自己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文化优势,毅然主办“首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42人展”,更从当下现实角度,重新确认与凸显了兰亭雅集的历史文化意义。) ~5 J  N. m; z
  传统也好,经典也好,如果不被后人看重,进行误读式的传承与效仿,那它就只能成为历史记忆中的辉煌,成为点缀博物馆的黯淡标本。以误读为前提,“首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42人展”采用挪借方式,把兰亭雅集推向当代文化舞台,迅疾就将兰亭雅集这一文化传统或文化经典给激活了。不难想象,通过此展及其系列活动的策划、举办,不要说整个书法界,连整个文化界都会再次对兰亭雅集产生新的感受、新的理解与新的向往,那时,兰亭雅集也就化为一股股新鲜的文化血液,汩汩流动于每一个爱好传统、爱好经典的当代文化人身上。. n) f% V$ P1 w" R7 ~6 ^
  新时期开始,中国书坛相继涌现出一系列形形色色的书法大展与书法大赛,它们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代书法的发展,但消极作用似乎更大些,尤其在今天看来如此。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将书法这一“雅”文化大规模地“俗”化了——有的参与者学执笔没几天即梦想摘金夺银;有的参与者没有最起码的基本功,却凭借某种权力、地位,把自己的手迹挂在展厅最显眼的位置;有的参与者志不在求艺,只想先花钱买奖再到处捞钱……对此,“首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42人展”无疑将发挥应有的反拨作用。该展要求参与者必须具有较高书法造诣,专业水准第一,既不向初学者开绿灯,也不向仅仅有钱有势者开绿灯。果真如此的话,则被挪借来的兰亭雅集之“雅”气,即可替换过去各种展赛(包括国字号展赛)中的“俗”气。以“雅”代“俗”,一方面能使兰亭雅集以精英文化的身份,有效改造大众文化、提升大众文化的品位;另一方面也可使兰亭雅集借助大众文化舞台,最大限度地展示其传统与经典的魅力。
* U  `6 p4 M( p. n7 U1 @2 j  c# ^  兰亭雅集的文本虽由我们代为“草拟”,但它确实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构成,那里有浓郁的民俗演绎,也有虔诚的宗教信仰;有自然山水美的发现,也有浓烈人情美的洋溢;有各言其志的诗兴喷涌,也有不避思竭的开怀畅饮;有书文并茂的羲之集序,也有文采斐然的孙绰后序……也许,最经典的文本是不可复制的,所以,南朝至民国年间的历代文人,只能以删节、挑拣式的“误读”去传承和效仿兰亭雅集;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兰亭雅集,又只能向世人奉献经过他们改写的“误读”之文本。至于立足改写式“误读”的“挪借”, 兰亭雅集已然只剩下一个“雅”文化的代称与“42人”的规模限定了。
, K6 Z/ U3 g' ]; q4 t& c  然而,“误读”与“挪借”却使兰亭雅集从1600年前的永和九年,步履矫健地走进21世纪的今天,并款款拥有一份新的闪烁传统、经典辉煌的后现代之“文本”。
( k1 R- F, T! `6 Y* C0 d. E% w8 z) s6 d, ?% p  H& \
  2007年7月16日# d; i+ l4 L* P; Q- g
  于兰亭书法研究所
发表于 2007-9-22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3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em2 em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4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em5 em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5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6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印象好上世纪八十年代启老/沙老等老前背搞过雅集,诞生了不少佳作.热切希望这次也有佳作诞生em1
+ d& c3 |; D( {9 {" r
% l; S: |  u% D% ?3 `- e4 Lhttp://www.sfmj.net/ebebes/dispb ... p;skin=0&Star=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