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3455|回复: 8

白石老人诗一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14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许久没来这里了,发一个上半年写的,请各位批评.
下笔.JPG
发表于 2007-9-14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4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yazhi !雅制!好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4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收笔稍尖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4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丁亥的---亥---像--红-字。em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3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曾见到的两方白石老人的精品佳作
---孙向群
十年前的一天,朋友拿来三方老印章,当我拿在手中认真查看时,心情十分激动,这三方印中,是齐白石于为其同乡陈明仁先生所刻的名印。小一点的,好想是解放后所刻,因为当时没有拓边款,故不能详细说准刻制年代,两方较大的对印刻于北京,时在甲戌(民国二十三年  1934)白石72岁。陈明仁是民国时期***著名将领,湖南人,后率部起义投诚,为解放湖南做出贡献。三方印中,两方较大的对印,刻的是十分精彩,当是白石老人的上乘精品。由于陈明仁先生不是书画家,所以这两方印几乎没有只能用过,印面丝毫没有磨损刀痕清晰如新,至今依然保持着当年刚刻好时的原貌。我虽然在陈大羽先生的指导下学刻白石风格,大羽先生处也保存有白石刻的“陈翱”一印原石,但是由于用的时间太长,磨损的较为厉害。当时看到这两方印,对于我学习篆刻的后学来说无疑是一难得的进一步研究学习范本。此两印留我案头数日,天天把看,受益颇多至今难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3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面对这两方印清晰的印面,仿佛白石老人在我面前,把白石印风的章法、刀法一点一点地仔细讲解与我,特别是刀法和印面最后处理方面,使我原来的一些疑惑顿然冰释。首先白石印的线条并不是常人想象的那样纯粹是一刀所成,而且是单刀刻印就是任石头任意崩裂。这两方印告诉我白石单刀并不是那么随意性和操作简单,且有着很丰富的变化,而且是根据体现书法的笔意而变化的。虽然单刀白文只刻一个方向的那一刀,朱文还是双刀,只是线条的另一面刀是对着线条刻代的,但是由于入刀的角度、刻的力度和速度、重复用刀的次数都对线条的形质有直接的影响。白文“陈明仁”印看似用刀极爽利,但是白石刀痕告诉了我,这种爽利的背后包含着白石老人许多的苦心经营。白石的单刀线条光的一面的变化只是用弧度主要和倾斜度两种方法,线条主要变化要靠毛的那一边,较细的线条基本上是一刀,这一刀刀的倾斜度较小,几乎直立,下刀时力量较大,行刀时力量逐渐减弱,这样使线条产生变化,这样的细微变化足可见白石老人的臂力之好,对刀的控制有变化而且行刀极稳定,所以线条出来后干净利落有力度且变化丰富。粗的线条并不是一刀完成的,有的是两刀甚至三刀。在粗线条毛的一边,我发现常常有一道很浅但是行刀极稳的刀痕,这一道刀痕因为极易被第二刀所掩盖掉或者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被磨灭掉,因此很少有人能注意到,这一刀入刀时刀的倾斜度较大,其作用是白石老人用来给线条定位的,而且毛边的毛的程度和效果基本上是由这一刀决定的,所以毛的一边崩裂的不厉害没有明显的锯齿痕,线条整体上没有了火气,多了几分温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3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浅刀之后,为了加粗线条,白石老人会再补一刀两刀,这几刀入刀时刀的倾斜度较小,也是几乎直立的,且用力均匀速度较快。朱文“子良”印的用刀变化也很丰富,先刻毛的一边,对着线条也是有一浅刀痕,然后大刀阔斧下刀极深极快。然后再刻光的一边,这样就相应减少了线条在刻制过程中的断裂,这当是一刀完成的,有时也会偶尔补刻一刀。从这方印的印底的处理上,极其工整细致,刀痕的等距排列就象微风下的太湖波浪那么整齐,特别是刻到边底时,刀痕并不是很整齐,有明显锯齿状,但是白石再横刻一刀稍微地统一下,使边框的内口产生变化,我们可以看出白石老人于艺及其认真和巧思善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3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白石老人在最后印面处理上也是很注意的,特别是印的四边处理上,破的十分到位,我细查了几个重要的破口处,发现不是用刀柄敲砸出来的,而是用刀刃挖出的,局部的地方也有敲的痕迹但是明显不是随意敲打出来的,可见白石老人在刻印前就胸有成竹了,这就说明常人说齐白石刻好印后随意地将印的四边敲毛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最后白石老人对印面进行了简单荡去一些过露刀痕的处理,使得线条更加圆润一点。
最后我还尝试地用各种印泥进行钤盖实验,发现较细的印泥不适合齐派印,最好是较润和重的印泥效果最好,这样会再次使过露的刀痕被印泥糊去,印拓厚实浑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