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100
- 注册时间
- 2007-2-14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800896
- 点评币
-
- 学币
-
|
天生书呆子 :
想请问刘正成先生:你在中青展中倡导的提名制,目前在中国书坛还很盛行,这种评审猫腻东西太多,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师友关系\朋友关系,请问,你认为是公正的吗?
! @4 r8 X' m* I5 Z4 D) g I刘正成(2007-6-29 10:54):
* ]4 e0 a# A+ {7 W 这件事情已过了十多年时间,你能关注历史,这实在是书法批评的大幸事。但你显然不是评审现场的当事人,为了让你更多地了解当时的相关情况,我将四年前撰写而尚未发表的一篇回忆录贴出来,以供参考。这样,你可以再与今天的现状相联系,参照你提供的上述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得失,反对F•B,促进发展。如何?
! H( u: F( `8 @! h6 s# x (刘正成)看图说话——我与书法二十年(52)??2 p- a' T( e. m/ i# j
一票推荐在透明??
0 t. Y& b* n. O& j& r 六届中青展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它是1995年全年的书法批评话题。在征稿前,就由两位评委会副主任王镛和王澄先生以通信的方式,对这届中青展做征稿发动工作,展览完之后,又有大规模的评论出现。其中,批评的焦点之一是“一票定终身”评奖方法。由于部分人对“一票定终身”这种片面概括方法的误解,而没有从中看到它的重大的进步意义。?4 h9 _* L* X3 C3 i; |4 |( [; g/ K
专制体制、落后体制的核心是“黑箱操作”。让这个“黑箱”透明,不正是民主的进步吗?从五届中青展开始,到六届中青展最后形成了评审工作的“八字方针”:公正、民主、认真、透明。其实,八个字的核心就在“透明”二字。只要透明了,才能监督和检验公正、民主、认真的程度。如果不透明,其它的许诺和评价均属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载于《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展览作品集》的《评审工作条例》上,将分阶段的“初评条例”、“终评条例”和“评奖条例”清楚地记载着。评审工作完全按全体评委审定、表决和执行的这个《条例》分步进行。一切评选的过程,如同工厂的质量检验科一样,可以对评选过程进行检验。六届中青展在《评审工作条例》中最重大的改革或试验的,就是“评奖条例”。一个展览是否成功,除了在全部入选作品中没有“掺水”现象外,最关键在评奖的结果。获奖作品在某种意义上就代表了这次展览的水平高低。如果存在所谓“导向”作用的话,也往往由获奖作品所产生。大家知道,中青展的学术追求就在“继承传统、探索创新”这八个字上。而由几十个各具个性的艺术家担任评委的机构里,作者的艺术个性怎么保护,这是“探索创新”的试金石。这中间存在一个“悖论”:凡获奖者要大多数评委称好,而大多数评委称好的作品又是不是具有个性?艺术独创性在这种大规模展览评选淘汰机制中, 是最难以存活的。认识一种新的事物,接受一种新的审美标准,都需要一个时间过程。怎么样在几天的评选过程,选出具有独创性的艺术作品,又为大家所公认,是考验评委会成熟性的标志。?
: b8 N) D0 Q9 O% p: U0 T 六届中青展的初评开始,就开始贯彻上述主张。我作为主任,和副主任朱关田、王镛、王澄四个人提前一周赶到沈阳海城,进行初选。完全改变几个初评小组标准不一的弊病,由几位有多年经验的评委主任组成一个初评组,按一致的口径进行初评。一万七千多件作品经过五天初评,把几个主任累得腰酸腿疼。大家想到的是对投稿作者的负责任,是保证有创造个性的作品不致遗珠。在初评时,如果有一件作品只有一个评委认可,而这个评委再坚持己见,那么,这件作品就初评过关。这张照片就是几个评委主任在进行初评时留下的照片。所以,近年来,对中国书协的一些重要大型展览作品评选,让初评工作交给一般工作人员来进行的现象简直不可思议。?) C* l' t( ~; ?$ Q) V2 W+ h0 G7 d+ }
这次进行的复评和终评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按照“终评条例”将作品按楷、行、草、篆、隶、篆刻、现代书法分类张挂。再通过A、B、C三轮筛选。在终评前,规定任何评委都有权复查前此被初评淘汰的作品。所以,所有落选作品都整齐按省编号装箱运到沈阳终评现场。在终评规则中,还有两个重要规定,每位评委对本省、市作品推荐不得超过五件。展出和发表时作品下须标明推荐评委姓名。这个规定,不仅在展示被评审出来的作品水平,也展示出评委的评审水平。这个评审水平也包括着你的“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道德水平。? 已经过4轮评选后,进入评奖。这时,按规则每个评委推荐两件作品进入评奖,而这两件作品又必须在A、B、C三类终审作品中的最好类别A类中选取。所谓“一票定终身”,实际上是在全部评审过程的第5轮中执行。而是否获奖,或是一、二、三等奖,当然也包括“获奖提名”,又是要经过主任评审团集体讨论评定,主任评出各类奖作品后,又要由全体评委认可,如有不同意者,即将准备拉下和准备换上的作品进行全体评委表决,过半数即有效。也就是在“一票定终身”的第5轮后,还有2轮评审程序,即总共经过7轮程序评选出获奖作品。一些评论文章作者并没有亲身参加评审过程,又未对《评审工作条例》作仔细研究,把这个“一票定终身”形容词偷换成一个人说了算,造成了对六届中青展在评审工作中追求透明的一种误解。? 《中国书法》1995年第六期,将所有获奖作品发表时,以《我为什么推荐他获奖》为题,对被评上奖的作品写了一个“评点”。这些都是评委们“有案待查”业绩。评委们在光天化日之下,显示出了自己的水平和德行。是成是败均可查证,这就叫透明。这是民主和谐的真正实现。如果哪个评委选的作品砸锅了,是客观原因,这是评委的水平不高,如果是主观原因,是亲是邻,你的道德人格也就被扣分了。这种透明度,要求每个评委做出自己负责任的选择。3 s% |8 ~- i6 F1 W
已经八年过去了,有一件事我还耿耿于怀。在评审会上几个主任评委一致发言对江苏藉一位被怀疑“拉票”的评委进行了严厉批评,以致这位评委难过和委屈得落下泪来。一位多年的老朋友,一位德高望重桃李满门的教授,竟至为一次评选作品而落泪,这除了说明评委工作的公正性外,也让我感到很抱愧:真需要这样激烈吗?这种牺牲广大中青年书法家买这本帐领这份情吗??7 Z* h0 s# T# _, Z0 y5 X7 @) i4 q
六届中青展只评出5个一等奖,所以非常耀眼:施恩波、于明泉、赵雁君、邵岩、李木教。这五个人顿时名声大振。王冬龄一人独中两元,堪称伯乐。几个副主任所推荐的作品均未获一等奖,因为他们让其它评委先去挑作品。在评选开始前,统一定时间,评委们进场,我记得,当时王冬龄和聂成文等人跑得很快,去摘取他们理想中的“状元”。石开选了现代书法邵岩,独具慧眼,当然也冒了很大风险。他说,我没有意思要为“现代派”书法举旗呐喊,纯粹是这件作品感动了我!邵岩的这件“桃花乱落红尘雨”真成了九十年“现代书法”经典之作。他后来又连续获奖,但普遍认为,其水平仍未实现真正的超越,到底是否如此,这又是后话。?
9 E' U+ ` Y: e2 }2 H3 [8 G+ ~; F3 ^ 这次评审中首次创立了“新闻监察团”,即由《书法报》、《书法导报》、《书法》、《青少年书法报》等好几家书法报刊的记者组成,他们可以在任何时候对任何评审状况进行监督,报道他们认为值得报道的现象。这个新闻监察团的制度一直延续下来,到第七届和第八届。第八届中青展的监察团作了进一步扩大,请没有评委的省、市、区书协派出一位代表参加监督团工作。?
" f0 @$ L9 D& e& Z3 U 评审的“新闻监察团”的建立,在最初的几届展览中确实起了一定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体现在评审过程中的监督。然而,却很少有参加过评审的记者在展览后发表文章,总结监督情况,并进而总结评审得失的经验。当然,评委们也很少做这项工作,仅仅从实践上去摸索评审工作的经验,而缺乏一种理性的思考。这样,让广大参加展览竞争的作者仍然感到不透明,而怀疑评审的公正性。于是,出现的一些批评,与评审的实践操作中的问题不在同一层面上,以致闹出“一票定终身”的消极批评话语,扭曲了事实真相。我还是要提到一点,这些批评虽然未达到理想的状态,或者说还未与评审进程配套,产生真正学术意义上的进步,但真敢于批评的声音见诸于各种报端,我还是要为之欣慰的:有批评,就证明有学术的民主环境存在。我在因病因事停笔半年以后续写这段文章的结尾时,又不得不想到今天的现实。据说,第二届流行书风展开幕前,中国书协分党组负责人因其自己原是新闻界中人,已提前通报各有关新闻媒体,对流行书风展不仅不要歌颂,而且连批评也不要搞,以免造成影响,实施完全的新闻封杀。后来事实确也如此,除了几个书法专业网站有报道外,其它书法媒体仅仅报了一个通稿,一点“批评”也没有。新闻的封杀还真是搞得很成功!试问,这样就真能提高你自己搞的那些个“全国展”的水平了吗?据说,“全国展”也搞个网站,发表了不少“龙”字、“虎”字的来稿,于是,老年书法作者大增,稿件已近4万件,算一算,这就120万投稿费进帐了。前不久,更奇怪,搞了一个有关汽车的全国书法征稿展,征集的书写内容几乎都是关于别克汽车的广告词,我实在不知书法家们作何感想,是不是觉得艺术的尊严受到了亵渎,报纸上没有任何批评的言论。这个展览还未展出,中国书协已经拿全体会员们的艺术信誉换了两辆排气量3.0的别克汽车,由一、二把手各坐一辆。书协的第三把手是秘书长,为此提出疑问:书协的局级干部汽车使用标准不能超过2.0,这是超标,要告发这件事。这位秘书长是女同志,还正在“停职检查”,公然敢于对此提出批评,但毕竟提出批语的着眼点尚未放到艺术作为商品的“等价交换”,其实就是“钱权交换”。从这上面来看,如果我们的书法家能用自己的作品换来高级轿车,这真是书法的幸运和荣誉。但是,这仅仅是中国书协个别负责人利用手中发号施令的权利,用会员们的利益去交换来个人的享用,而且是牺牲了艺术的尊严去作如此廉价的交换,这叫权力寻租。你们想过没有,如果某个书法家写一条广告书法赞颂别克——君威,换来两辆别克,多么划算。现在是用成千上万书法家广告书法才换来这两辆车,值吗?这位书记竟然在全年工作总结中大言不惭地表扬自己,用展览换来了书协的硬件设施。于是,书法的传媒把这个《总结》全文发表在头版上,这不仅证明书法媒体已经完全更新换代了批语的功能,而且也成了为虎作伥的工具了。实在悲哀得可以!( m- Z1 S" N1 w& `4 k2 S
2003年12月15日于松竹梅花堂
% J# X' B% t0 [5 S5 i* }0 C
/ T, i4 E h7 C) p( S赵匡丰 . T/ q& e+ ~7 d m
刘正成时代倡导的提名制,到现在还在实行,评委到底有多少可信度,值得怀疑?这不,你看看:
! \$ R. [" g! j( \# B' z$ q6 s1 L/ X) [! j1 T! |4 U
这是全国第六届中青展作品集第(250页)后面的所有评委推荐作者的名单。0 p* K9 F" L' [9 c4 j/ u4 x
看上面照片,这是全国中青展的获奖作者的推荐评委:李刚田推荐刘绍典(同一个省,师生关系)
! n6 I9 ?8 P# @( B 周志高推荐丁申阳和黄连萍(老乡,其中周志高是丁申阳的教师)6 e5 ^% n0 X' g& N/ j5 w2 s+ P$ X
黄郭推荐金丹(同一个省,师生关系)2 |. L1 s; x; s s! Q9 _
何应辉推荐刘新德(同一个省、师生关系)
3 y/ l4 x- J) b 林剑丹推荐白底和张萦(同一个省、师徒关系)
9 a" `* P8 z; t: Q; @% D4 H, _6 _ 周永健推荐李文岗(同一个省,关系户)# S; r- w# v+ \) J
伦杰贤推荐刘汀和王丹(同一个省,关系户)
7 }& b7 {7 Y" c- C( ?7 U 朱关田推荐周俊友(老乡,师生关系) / |; h1 h7 b) G9 O) s+ j
聂成文推荐施恩波(同一个省、师生关系)# E. E) b+ ]6 p4 g$ W: z
王冬龄推荐赵雁君(同一个省、师生关系) ! ~% n6 }$ ? U! [$ B, f
石开推荐邵岩(朋友关系)1 `- j& J+ d+ c! K5 m4 h1 r4 A2 ?0 o0 j1 l/ N
周俊杰推荐吴行(同一个省、师友关系)
% A3 w; ?2 c, [" a9 G 华人德推荐季祥德(师生关系)2 b/ X0 `& x7 W+ s8 T) P8 M0 Q( Q
薛夫彬推荐徐海(徐海是王镛学生, 薛夫彬同王镛是好朋友,都是北京人,关照王的学生)* p4 T& Q* o" l+ J
还有在入展名单中,同省份的评委基本上是推荐自己的学生和有关系的(由于名字太多,只选部分 的,足以说明问题):2 \1 m- ~3 i$ w# D
还有:上海刘一闻推荐上海的郑伟平、蒋英坚、蒋元林
2 o4 N$ X4 Y6 | 上海周志高推荐上海的张铭、包萍俊、郑振华3 G/ t6 P( I' k& R& r
河南周俊杰推荐河南的葛全明、黎忻、仝相和最大疑点?评委为什么都推荐的是自己的学生和朋友?刘正成老师能说明说明?' X3 x$ r7 h9 p; j
$ J5 l/ m0 t* ] l4 |+ O! g* g3 b* ?刘正成回贴:
+ Q; g" I6 E5 o0 y6 o8 z 匡丰网友,对于你的认真态度,我很钦佩,现在就最缺“认真”二字!我希望你把这个贴子做成一篇论文,你自已就能很好回答你提的问题,同时将大有益于当代书法。论文我建议:
1 n, S5 ^7 E& m, r( {8 J; E! u5 p 1、把所有的推荐关系都理一理,这样就具有程序的统计学上的意义,也便于别人与你论证;
6 X% u; u$ b$ D 2、对被推荐人的作品和其后的发展做一些跟踪调查,然后再做出你认为这个推荐成功与失败的结论--因为推荐是手段,出作品出人才是目的;* ]3 ?& }, J: k& G0 k; x/ Z5 }# T
3、再有可能的话,你再做两个调查,一个是推荐人当时的主观想法和现在的认识,比如说问他为什么要推荐本省作者等,而另一个是当时入展作者对这个评奖的想法。
+ }$ O. B- p. C 这样将会很有意义。不知以为如何?; o! s5 s$ j& h
[ 本帖最后由 刘正成 于 2007-7-1 11:37 编辑 ]
; T$ F7 |/ M' J+ K& b6 ^$ y! M$ y- w- H# [0 ?2 b$ U
崔一兵
" Y! _1 Q! Q. K+ j/ h5 ]刘公原文:《中国书法》1995年第六期,将所有获奖作品发表时,以《我为什么推荐他获奖》为题,对被评上奖的作品写了一个“评点”。这些都是评委们“有案待查”业绩。评委们在光天化日之下,显示出了自己的水平和德行。是成是败均可查证,这就叫透明。这是民主和谐的真正实现。如果哪个评委选的作品砸锅了,是客观原因,这是评委的水平不高,如果是主观原因,是亲是邻,你的道德人格也就被扣分了。这种透明度,要求每个评委做出自己负责任的选择。/ E9 C4 Q3 q7 L) |
质疑:一、记的此展是中国书协搞了二十多年唯一在作品集后面注上推荐评委的名字,听说当时作品集出版后,评委承受的负面压力很大,一致要求今后不要把名字印上集子。
/ Q D4 W/ n$ Y) G9 h9 ?8 u 二、刘公原先愿望是好的,然而其他评委也是人,难道没有私心?从照片看确实“关系”存在,我不知道其他省的作者情况,但看看本省的,确定推荐的是关系户。$ m* f* V! F3 \7 F; {4 q- f
刘公:你认为当前中国书协评奖,采用哪一种评奖是最科学的,又透明、公正、合理?
3 z" h& \8 Y; L7 ?* ]% ]3 I刘正成回贴:
% ?; o0 Y9 C7 _ 一兵网友,请你鉴谅,我的重点在总结历史经验,对当前的问题我当然有自已的看法,但是目前不便于我说出来,以免引起当局者的误会。
% p. i: I) O! ^8 y 我希望你们自己多加研究,细致总结前面的经验,认真提出好的建设性的建议来。如何
9 V/ A: B1 o3 f | ) Y2 A- t5 Q& x# \
; L8 R# x1 Q: c) z/ N2 p6 S4 v0 D
+ e+ L5 l5 \2 J( _$ O* ~
7 l1 {2 a, @, Z3 G8 a) }' A1 u' H) p/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L9 y- D0 y" `) I4 e: M8 {: C
电话:13671286721
1 H3 U, `* H7 _! K& Y9 k4 t7 N我的博客,书法圈最火的博客:
$ Q) P" }0 I# e s% \$ \& X9 Y& p! X: O" K" e( m
http://blog.sina.com.cn/sbj888
3 W+ b) O8 C R6 a7 @5 L. 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