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60
- 注册时间
- 2005-2-2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9211
- 点评币
-
- 学币
-
|
![](template/comiis_x3dfmh/comiis_pic/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007-9-5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谈沃兴华(是风格还是习气?)7 S. Q5 O; |1 e' k3 F
% ^; v) }' R/ c9 @9 _9 D3 C6 J
在写这个帖子的时候刚好看到两个消息,一是沃先生到北京去听石开讲篆刻,一是沃先生谈书坛的一些情况.王镛先生主编的那本杂志我未能看到,但王先生主编的<<东方艺术>>书法卷杂志我看到了,去年的第一期也刊发了沃先生的专题,看来这两位先生关系很不一般.就公开发表的资料来看,沃先生的观点和行为是前卫的,这是一位不断思考和不断身体力行实践着的先锋人物.
7 r# ^7 X( z/ v; v2 P! a, n; M0 N 对沃先生的观点我是基本赞同,包括他的协会"名利"论,在赞同的同时,我对他敢于直言的个性表示由衷的钦佩.但对他的实践,我则持观望和怀疑态度,甚而带有否定的意味.他虽然不断思考,但并不代表他思考指导下的实践结果是成功的.
: Q2 ?3 v7 E) s( y0 \" c5 f: O 在我的印象中,沃先生 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参与一些重要的展览,那时候,他还只是一个毛头小伙子,就资历而言,如今看来,他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前辈级人物.那时侯的沃先生,写字还比较传统,却没有尺头传统.多少年过去了,书坛新人辈出,沃先生却依然固我,沃先生很苦闷.后来耸身一变,变成了现在的面目,所谓受敦煌影响所至.在我看来,这和石开当年的受印象派和某神灵暗示有异曲同工之妙.沃先生的追求(我不认为是变法)与王镛不同,王镛的变法有着深厚的内功,他的结体看似漫不经心,实际却独出心机,内含无穷高妙,他的笔法亦繁复有加,很值得咀嚼,在这一点上,王镛与何应辉相类,他们的结字与笔法章法都很美,非常美!为什么他们的作品很美呢?因为他们的作品面貌虽然很新,却是从传统中走来,有营养.
* _% I2 S- [: C; L! P' |! M 沃先生则不同,从他的作品中看,他没有吃透传统,他是为形式而形式,这种形式相对于王镛与何应辉,则略显单调,他的作品技术(技法)含量不高,他只是在线条上下功夫,在外形上下功夫,他的作品,当然称不上美,他的作品,从性情上说,也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因为有所谓的感情宣泄在里面.我一直固执地认为,沃先生走了一条不成功的捷径,他的思想是好的,他的学问也是有基础的,但他的功夫未到,所以他的书法实践水平不高------有时候,仅有创新的理论储备是不行的,他必须有强硬的实践功夫作后盾.. @$ Y4 X) N& L: h" u$ W
所以,沃先生的书法,我觉得与石开类似:有想法,乏基础.与其说沃先生的书法面目是自己的某种风格,勿宁说他是由于聪明过头,以歪就歪思想指导下的一种习气展示.+ N3 Z7 l* m+ M' }
6 _5 s- F0 f" [9 Q
4 I' l1 a: p' w2 _- }2 X g+ U
( R3 l# b! x, j8 i另,个人认为,在功力具备,个人悟性.学养具备的前提下,个人的书写习惯可能就成为了个人的书写风格.否则的话,基础不具备,再加上眼力和悟性的原因,个人的书写习惯就成了一种习气,习气不是风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