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60
- 注册时间
- 2005-2-2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9211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一,对书画考证的贡献 2 T; r7 \9 {! E
翻开四卷本《启功丛稿》之一的《书画题跋卷》,我们看到收入其中的先生对古今书画方面的各类题跋132篇,其中有先生对大家熟知的《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的,也有对《泰山刻石残字》的,更有对汉隶名碑《曹全碑》的,还有对启功一生书法影响甚大的《张猛龙碑》的,有对《华山碑》书人的考证,对郑板桥的评论,对书画鉴定的一些经验之谈等等。 7 ^4 B" B, p0 J
如他对《集王圣教序》的两篇考证题跋文字中,对哪些字是王羲之的原字,哪些字是由王字的偏旁部首拼合而成的,哪些是作者(怀仁和尚)描摹的,哪些纯粹就是错别字,还有前后文章在逻辑顺序上的矛盾等。这些权威的解释,消除了很多初学者的疑问。通读先生的这两篇文章,无疑对研习王羲之书法,尤其唐后被历代公认为行书入门范本的《集王圣教序》的研习,具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使初学者免了很多弯路。
8 C0 w/ j3 W( ^- i. b( f 在《泰山刻石残字》题跋中,先生详述了李斯这一秦代大书法家石刻的沿革和和兴废,指出流传至今,并能确证为秦篆的,只有《琅琊台》和《泰山刻石》了,其余的几种刻石,如《峄山刻石》等,俱为后世翻刻的。他说,“《琅琊台》逐字剥蚀,全成方廓。《泰山》则断裂遗失,明、清数百年间,但存二十九字。”“友人世藏此本,蝉翼淡拓,锋锷不湮,批阅移时,令人神爽。近世出土秦时权、量颇多,而颂功刻石,只此一片可以摩挲辨读,什袭珍重,不亦宜乎?”
( z( Z( z0 [! N) U2 {0 c1 L1 R* M 先生1972年题跋明拓《曹全碑》时写道:“吾尝谓出土古碑每有完好无损者,盖刻后未久即遭沉埋,重出所拓,常更精于宋拓古刻,《曹全碑》即其一也。又昔之论书者但称此碑书体娟秀,一似不堪与群碑较其雄伟者。余曾放大观之,其体势开张,点画沉劲,远在《孔宙碑》之上,第以字迹稍小,刻法太精,且石无剥蚀,遂招此咎,夫岂汉代书手刻手始料所及哉!”聊聊数语,就给了这通汉代名碑应有的地位。
0 U' t6 c1 q- ^$ M5 a4 {: o 先生在跋《张猛龙碑》时,作诗六首,其末一首是:“出墨无端又入杨,前摹松雪后香光。如今只爱张神冏,一剂强心健骨方。”还有对《急就章》、对《华山碑》的题跋,都能不袭前人成说,如在《汉华山碑之书人》一文中,先生在列举了历史上的六种推论之后,对于上述六说一一驳辨,虽未明说,实际却告诉我们,《华山碑》的书者就是郭香察。从而否定了千余年的“书者蔡邕说”。
* [- O, c2 E; a. {8 R 启功先生作为一代学人,治学严谨,考证精当,见闻宏博。他对某一碑某一帖的题跋,都是在占有大量的史料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读先生的题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先生总是心平气和,娓娓道来,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 r0 ]7 i1 ?8 d) N 收入该卷的还有先生对他的恩师陈垣先生的回忆,尤可读的,是先生对老师的治学和教学经验的总结,就因了这一篇文章,笔者从图书馆借来了陈垣先生的所有著作,也因了这一篇文章,对陈垣先生多了一份敬意。还有先生对郑板桥、对齐白石的评介,很多地方都超乎我们知识所及的范围,因而对人启示良多。 % i; ~& S% ~. h2 c- X
二,启功先生对汉语言文学的贡献 . Z8 |3 G. t7 ]2 g6 K t* X' @0 r
先生还有未收入《启功丛稿》而独立出版的,被学术界一致公认为权威之作的《汉语现象论丛》和《诗文声律论稿》两部著作。 + ^$ q8 Y" ]; |8 A
我藏有先生手书的《诗文声律论稿》一书,《汉语现象论丛》一书未见,现集中摘引学界对这两本书的评论如下:
o; L; i# l& e W/ H 《汉语现象论丛》是一部智慧的书。对此有所觉知,有所挹取,可以苏活学人的心智,助长学术的正见。这也是《论丛》在今天特别具有的学术意义。
8 k! d. l! b% f" y7 y- l 今人治学,喜操方法。这当然是好事,但看看详情,却颇不令人乐观。常见方法的使用,实则只是使工具,道器一如的方法论,已被降为工具一层论。工具当然不是自家打造。学术开放,国外理论大量地传来,使工具的拆兑有了方便。这主义、那理论,套套地来,件件地使,见李逵说板斧,见鲁达说禅杖。学术的进展很大程度上不是表现为客体认识的深化,而是角度的翻新。可以不为理论的外来忧,却须为方法的套用惧。因为与此相伴的实际是我们的学术从业者主体能力的日益暗弱。以致知为目的的学术,会因此丧失自己的本质。这种学术的“方法病”,不自今日起,它由来甚久,是一个近代现象。如启功先生这本书里所论对的“葛郎玛”,就是“办洋务”形势下的一个学术舶来品。这也不限于语言一科,甚至不限于学术界。试问自从国人觉得自己不如西洋之后,有哪样“维新”不是从仿造开始?干实业,照抄照搬可以立见其不通,但在学术,却可以因其表面的不关国计民生而维系其长期的?昧。启功先生的《汉语现象论丛》以其对汉语特征的那种独到见解博得喝彩,尤当为之喝彩的是流动于其中的那种睿智,和作者的那种用自家头脑面对问题的治学气度。对于明确什么是真正的学术方法,这些流动的智慧实在有发壅起蔽的开示意义。(引自李山《〈汉语现象论丛〉中的学术智慧》)
( d5 f: I5 z9 o! X “启功先生在《诗文声律论稿》中精辟地归纳了旧体诗的格律。按我的理解,他深入研究诗律,是为了总结前人写诗的经验,借以诠释古典诗歌的语言艺术,并不是要求今人都按照旧体诗的格律来写诗。启先生自己的诗集《启功韵语》和《启功絮语》、《启功赘语》,各体兼备,风格多样,足见他的创作正在探索诗体的革新,为中国诗的发展寻求出路。”(程毅中《读启功先生“三语”有感》)
* e5 s* _0 N/ |( X 胡秋蕾评论说:我是古代文学方向的研究生,我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诗歌,为了对这一体裁有更深刻的了解,我一直在尝试写一些旧体诗。启功先生的《诗文声律论稿》是我学诗的一本重要的工具书。正如启功先生在书的绪论中讲到的,“本文所要探索的是古典诗、词、曲、骈文、韵文、散文等文体中的声调特别是律调的法则,……分析前代人的成说,从具体的现象中归纳出目前所能得出的一些规律。”启功先生对于这些规律的论述和分析深入浅出、简洁明了,很利于初学者去把握。
3 t: F' K/ Z9 l& }8 O 这本书也是一本很见功力的诗文声律研究专著。作者在这样一本薄薄的小册子里完整的论述了律诗的发展历史,深入的分析了律诗的几种重要的形式,同时还对词、曲、骈文、韵文中的律调句以及散文中的声调问题进行了研究,既有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又有许多创见,是做诗歌研究的学者不可忽略的成果。
3 ^3 X3 Q" m2 @0 D' O 书中作为例证的作品如杜甫的《客至》、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李商隐的《七月二十八日与王郑二秀才听雨后梦作》等都是技巧与意境俱佳的上乘之作,可以当作一本优秀的诗歌选本来读。(上述均引自胡秋蕾文)
- j% @1 d. ?( i5 _谢丹云认为:启功先生的《诗文声律论稿》对于初学诗词格律的人来说是很相宜的,以大学者之巨眼高瞻远瞩,在纷繁的音韵声律现象中总结出了几条比较清晰的规律,特别是其中的“平仄长竿”说,犹如拨云见日,一下子让初学者理出了头绪。薄薄一本小册子,兼及诗、词、曲、文,亦论及永明体等与诗体流变相关之问题,可谓由博返约,非大学者莫办。这本书的重点虽然在讲诗词格律,亦旁及骈文、韵文与散文等其他学者较少提及的文体的声调押韵问题,为初学者一解疑惑。启功先生在提到前人成说时均详述其作者书名,读者若欲进一步深入研究,便可依照书目查阅,甚为方便。此书为启功先生的手写本影印,先生的书法,笔秀神清,向为海内所重,读者执此一卷,既可学习诗文声律,兼得欣赏、临摹书法,岂非一举而两得乎?
2 E- V( F p5 |7 { ^6 m) J三,启功先生的诗歌特点 + Z( Y* P' b0 g U' f+ t, k- h
启功先生是一个旧式文人,他虽自学成才,但身上承继了太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品质。他对诗歌不但研究精深,而且能够在很多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 % I. ]; z3 C9 b) a1 @
他的诗作,收入其《启功韵语》、《启功絮语》、《启功赘语》三本诗词集中(即后来收入《启功丛稿·诗词卷》中的全部作品)。大约600余首诗词。可以肯定地说,这绝不是先生的全部诗词,只能说是先生自认为可以“拿出来示人”的东西。《启功杂忆》一书中,就记述了启功先生对自己诗歌风格的论述,他说:“我的许多诗,都是在很难过的情形下写的。”继而又笑道:“即便是打油诗,那也是化悲痛为玩笑,凡收入集子里的诗,即便是酬答之作,也都有些意思在里头,完全是应酬的,我也不收。”诗歌中,挤车、住院、患聋、失眠、悼亡、自嘲、咏史等等占了不少篇幅,他是很能从普通人的生活琐事中随时随地撷取诗材的。 2 E- z3 {2 v/ a" t
如他的《鹧鸪天·乘公共交通车》:
( I/ O; R" g2 G' W0 M& R7 j+ W% K其一:
4 r K+ H3 h9 Y3 g 乘客纷纷一字排,巴头探脑费疑猜。
' I* \, _ C( h5 a 东西南北车多少,不靠咱们这站台。 2 @; z& V- a1 x% H' M0 F
坐不上,我活该,愿知究竟几时来。 $ i9 k- c( p2 y6 p c7 G
有人说得真精确,零点之前总会开。
# X% S7 G, i8 `; H9 {5 Z5 s 其二:
8 O+ c4 W" \# s3 A+ W 远见车来一串连,从头至尾距离宽。
1 f5 I" t0 Y. `# A 车门无数齐开闭,百米飞奔去复还。 }7 `+ `4 J& X. ? X
原地站,靠标竿,手招口喊嗓音干。 / Z0 ~ [# H9 m5 [4 U& v5 m4 U6 x& G/ K9 W
司机心似车门铁,手把轮盘眼望天。 ( J1 D5 c. ^2 M6 O- g& k0 y
还有他的词作:沁园春·美尼尔氏综合症 " P, b n) U6 S7 n
细雨清晨,透户风寒,汗出如浆。觉破房倾侧,俨然地震,板床波动,竟变弹簧。医嘱安眠,药唯镇静,睡醒西山已夕阳。无疑问,是糊涂一塌,粪土之墙。 & X; `( @* v+ g6 ^. i- {
病魔如此猖狂,算五十余年第一场。想英雄豪杰,焉能怕死,浑身难受,满口“无妨”。扶得东来,西边又倒,消息未传帖半张。详细看,似阎罗置酒,“敬候台光”。 + v# U" ~9 S4 \+ Y
另一首词作,题目很大,却文笔调侃,表面上轻松,但哲理至深: ! W3 I! Y1 v" q+ f
贺新郎·读史
7 g; a1 l7 g9 U$ f: O8 l1 ? j 古史从头看。几千年,兴亡成败,眼花缭乱。多少王侯多少贼,早已全都完蛋。尽成了,灰尘一片。大本糊涂流水账,电子机,难得从头算。竟自有,若干卷。 0 ?4 L& g, u) d8 V3 _) j
书中人物千千万。细分来,寿终天命,少于一半。试问其余哪里去?脖子被人切断。还使劲,龂龂争辩。檐下飞蚊自生灭,不曾知,何故团团转。谁参透,这公案。 % M8 M- r) A k- w0 V
另一首,是先生对自己的一个反观,一个写照: ; ?# N8 K5 y- r& x
沁园春·自叙 8 O" b8 C" |9 Z' }4 ~1 Q6 ]
检点平生,往日全非,百事无聊。计幼时孤露,中年坎坷,如今渐老,幻想俱抛。半世生涯,教书卖画,不过闲吹乞食箫。谁似我,真有名无实,饭桶脓包。
P7 q s% X$ F2 D5 Y& q 偶然弄些蹊跷,像博学多闻见解超。笑左翻右找,东拼西凑,繁繁琐琐,絮絮叨叨。这样文章,人人会作,惭愧篇篇稿费高。从此后,定收摊歇业,再不胡抄。
, N' H9 z* e. x0 ^% c- ^( t q' O1 M% D 这样的妙文,不避俚俗,和谐上口,通俗易懂,非有深厚的传统功力不能到,非有旷达的心胸不能为。他对中国诗歌的音韵和格律谙熟于心,每有所思,下笔立就。拿启老的这些源自生活,不失诙谐调侃的诗词作品,与当代很多以诗词见长的学人的作品比较,就会发现,不少学人的作品在格律上固然无可挑剔,遣词造句亦十分讲究,但却缺少了诗词作品应有的“真性情”,使人读之味同嚼蜡。
5 Q1 k; @6 V. Q 在读惯了唐诗宋词和今人中规入矩的律句词章后,见到启老的这些作品,犹如一股扑面而来的春风,使人迷醉。 ( ~7 x9 C; e7 X: S* d% H
四、启功先生在当代的意义
1 i2 _( t, \- K } 启功先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比如举世公认的启老的儒雅而别具风貌的书法,清新淡雅的绘画(荣宝斋出版有启老画集),这些对启老来说,只能算是他教书、治学之余的一个“副业”,以启老这样的天赋如果专注于某一项或某几项,那成就一定是不得了的。
9 N: y3 s) z6 l \* n2 w 据启老好友,也是文化大家、散文大家的张中行先生在其所著的散文随笔集《负暄三话》(这是中行老九十年代推出的三卷本的散文随笔集的第三册,第一册是《负暄琐话》,第二册为《负暄续话》)中记述,解放前,张中行先生主编过一本佛学杂志,启功先生就是这本杂志的主笔。说明启功先生年轻时对佛学就很有研究,从启功先生后来的面对毁誉、面对荣辱、面对丧母丧姑之哀(据资料,他的母亲和姑姑均于1957年去世,时年启功45岁)、丧妻之痛(1975年,启老63岁),面对“瘫趋左,派曾右”(自撰《墓志铭》),并一再声明自己“妻已亡,并无后”(自撰《墓志铭》)。说明启老对佛学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佛理上,而且能坦然地面对人生的种种不幸。 5 \7 G. o5 ~! u+ _
启功先生对待名利的心态也是常人难以理解的。很多文化人的成名都是“功夫在诗外”,没有能够有经得起时间、历史考验的成就,不少人都是“凭附增价”,最终必然是“身谢道衰”。启功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自己“无论什么都比同龄的人晚20年”。这个“无论什么”,我理解就是既包括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绩”,也包括由此获得的“名誉”和“头衔”。但检索一下中国当今文化思想界和艺术界,和启功先生年龄和成就相当的人终究寥寥无几,大多数都已被历史的长河淹没了。 8 s- p% ^: i8 x5 D- X; Y3 `4 \. l
启功先生在一次“东方之子”节目的专访中,面对镜头,坦言自己“没当书协主席以前字写得还可以,当了书协主席以后每况愈下。”(启功先生1984——1988年担任书协主席)足见先生对自己书法是有清醒认识的。先生“半生师笔不师刀”,他作为一个地道的北方人,一生却不临习碑刻,尤其对汉魏碑刻几乎不写。他与沙孟海先生这个南方人形成了鲜明对照,沙先生的字以雄强和派力饮誉当代,启功先生则以清秀温润受世人瞩目。他们各以其书法实践和成就,对阮元的“北碑南帖”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否定。日前有人已经撰文,把启老的书法成就和王羲之比较,这一点启老如果九泉有知,也一定会坚辞不受的,因为结论太早。回顾两千多年的中国书法史,能与王羲之分庭抗礼的还有颜真卿,和被日本认为“小王胜大王”的王铎。王羲之在世时,哪有启老今天的声誉和这么多的作品广泛流布于社会各界呢?
* S6 ]' c3 d& O: b- ]& X 启功先生的书法理论上的成就,除了渗透在他的大量的题跋和考证论文中外,还有收入其《启功丛稿·艺论卷》中的《论书绝句一百首》、《论书随笔》、《论书劄记》、《论书散劄》、《书法入门二讲》等篇章中。其中不难看出先生对书法的独到见解和深刻体悟,能窥见先生以“金针度世”的菩提襟抱。
' j& P" a, ~/ s, O, c' `: g 记得西方一位名人说过:“要成功一件事业,必须花费毕生的时间。”启功先生一生的实践也告诉了我们这个平凡的真理。张中行先生引用《后汉书·黄宪传》的话来形容启功先生,我感到十分恰当:“汪汪若千顷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先生早年聪慧,青年时代得遇名师指点,晚年硕果累累。这样的巨人享誉世界、留名青史是必然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