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60
- 注册时间
- 2005-2-2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9211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7-8-17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四、(关于“政”与“馆”答日知生)王羲之父名正,为避讳而书为政,如<十七帖>"先生今年政七十耶"即是.沿用至今也可谓是迂腐习气作怪罢了.至于"馆"从食从舍皆可。% g* {, [$ J ~# i9 H
十五、(关于学米答书梦人)笔性近董。董自谓学米而得笔法,虽属第二乘,但仍然写出面目,卓然成家。建议你研究一下。: ^1 ~5 w& Y u* y P! w
十六、(关于学书答白云庄主)写到这样,已非十年功夫不办.虽略觉柔媚,但令友气质,或许近之,故不必违拗本性,强而为之.向他进一言,即注意格调的提升。我再要补充的是,这件作品用此书风录漱玉词十分合适.如采取颜体,至少是给人不舒服的.所以二者似亦不可偏廢.4 @4 h8 b: N }+ I$ R! R
十七、(关于学书答黄伟文)睽违已久,名虽犹记,但尊容已淡忘矣.别来无恙乎?君为我教过的最有悟性的学生之一,想君跨校修课,若非酷爱书法,当不至此.今览所示,益见精进.能得古人微意,亦属才难.唯石庵鲁公之绵中裹铁为稍欠耳。9 H* |: r1 J& F* T
十八、(关于临蜀素答小辉)亦步亦趋的一比一对临,是我最为提倡的不二法门.望锲而不舍,必有悟入。
" Z. N6 U7 w4 w十九、(关于临颜勤礼答狼朗)一些难写的基本笔画,如平捺,折,戈法等都未过关.纸张似乎过滑。
" C0 p7 A' n* H2 L- K: v二十、(关于临王、米答庸雅斋)临得刻意平实,是优点也是缺点.时间未久,精神稍逊,但凭此刻意拟似,必渐入佳境.另外,章法虽未乱行,然字距有误,望注意。2 ^2 ]. q/ C8 O4 e3 L. s
二十一、(关于学米答日知生)继续临下去,不要气馁,必能渐入佳境.。
/ S6 G- i# Q& D二十二、(评少主书)看到你的字很高兴.在暨大教室里后悔没告诉你(当然是四五年前的事了):我愈益相信"字如其人"这句古训.至今你留给我的印象,即是眉清目秀的模样.由此及彼可以想象赵孟頫必定是美男子.所以违性而为必然不会成功.你学美术出身,造型能力是不成问题的.望你继续努力。9 t# l5 `; x7 d4 B# [/ y' h, G
二十三、(答梁雷)先看到创作,一目知为学苏,且有一定的功力.正如所言,苏不好学,其之所以如此,即因文气这种东西远比他相对程式化的笔法和结字为难以捉摸.而大作略具苏味,但不耐细看,笔法和结字尚有不少毛病,自己检查,具体就不说了.圣教临得还不错。; g+ [* ]& H- a# y; f& ?
二十四、(答北溟之鱼评李文采)李文采先生是真正的科班出身,而本人却无师承,他更是受我尊敬的前辈.以前曾有通问,然迄未谋面.他所临米帖,第一次拜读,觉得比我临得地道,几下真迹一等.我之于临,往往浅尝辄止,故精神远逊.我想差距就在这里吧。
) r2 e3 I# r/ T二十五、(关于临摹答秋少痴)昨日从张家界培训班归来,迟复为歉.临摩方法是我在班上讲述的内容之一.其实很简单,就是孙过庭的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十字箴言.要做到,只不过是初上手必须慢而准而已.我提倡一比一临写.学员很受启发,找到了长期临不准的症结所在.我想,对您同样会有一些触动。1 u J! v+ w8 _& [" j, D
二十六、(答hexianliang)两三年而至此,天分可喜,望你珍惜.你的创作稍得王铎笔意,但未在他的来源上打牢基础,遽学驰骤之态,恐难为长久之图.仍要提醒你,写字不可鲁莽粗心,延头什么意思?头能延吗?故必为延颈之误.还有两处错误,自己找一下。
( K$ K# [2 ?! m% }/ M二十七、(关于学米答米贩子)要做到比较相似,只能亦步亦趋.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端详笔法和字法层面上必须记住的东西,而这些又是对以后自运起关键作用的.但是我们又应知道作者下笔不假思索,这是熟能生巧因势利导的结果,所以速度不仅不必成为初始的忧虑,而且我们到时是觉得不得不应该快的。. M( `: t6 m2 ^3 n( P: @( |% K
二十八、(关于米与二王答小小小小等)米芾<方圆庵记>确有大王意味,但他在此前风格已基本确立,其形成当受欧阳询沈传师褚遂良等家影响,而此基调基本上贯彻始终.大王对于小王而言,予米的作用似乎并非主要的.因此"若无圣教打底"云云是未必然的.另外,<兰亭>因是唐人半临半摹,故与几本响拓的精确度还是有差距的,这就是我觉得学王不如从圣教入手为好的原因。
/ H2 {6 c q9 j0 w碑刻不如真迹,何况蜀素又是五合交臻的杰作。7 F- \& u Q& z
我虽不会劝你从一而终,但在某一阶段必须择善而从,而且心无旁骛.三心二意必然一无所获。
' Z/ h6 ~0 r5 H# `; q+ j/ c二十九、(关于用笔答网友)点画越长,越需要有变化,否则便失于单调.长横如此,其他亦然.按提按并使之波动,是常用的笔法,这似乎不必细述吧。
/ E/ n, P( ] S三十、(关于学米避俗答山居读易生等)越易上手越易俗。我看学赵比学米更易俗。何故?因为赵平易近人,学者往往可以举一反三,所以貌合神离也就难免,乾隆即是如此。这种俗应归入平庸一类,尽管它还不是完全不堪入目。而浅层次的学米,弊端或许更多。米字个性强烈,点画跳荡,字势欹侧,而且带有一些特殊标记。初学者一般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如果盲目拼装,虽能一目而知出于米,但其俗恐怕只可说是恶俗得俗不可耐了。这两种表现不同,其俗一也,都是“且学一家忘一家”其实是不可能的。学什么就会不知不觉受到影响,所以先入为主尤其重要。红袖说得好。后博就是博采各家之长,但须防止乱采,风格离得太远的不能嫁接。有的书家就这样给毁了。 u; e+ a" U% Y& f6 }4 L3 B# E% V
浅尝辄止所致。那麽如何医俗也就不言而喻。但必须强调读书知礼的重要性,因为书法毕竟不僅僅是技法层面的事情。
# `' L' N+ f4 y. k* z. _$ ^三十一、(关于用墨答wangxiu)我觉得墨分五色是借用国画技法名词。墨法在明代之前只有无意识的表现,如写得只剩不多墨了,却又要添写几句,蘸了点清水,不经意出现淡墨。明人从水墨画得到启发,有意识地引入书法。林散之善用淡墨,应是学过董其昌的缘故。
! g- T: ~( x: d- i; F5 ?5 j三十二、(关于魏晋持卷书即书于弧面者答周师道)
: o+ l9 t2 e& ]/ B; z3 K* {魏晋持卷书即书于弧面者 ! ]- b/ F8 [; z3 C/ d9 N
奈尔白:窃见魏晋持卷书即书于弧面者也。 ( B* b5 N) [3 s
如大王寒切一帖,其晚年书也,此类形迹仿佛能寻。 4 e: z: C( z8 C- L( g8 s8 W5 }
试以铺纸持卷两式分临,则后式较易逼近之。 % S; V- ?3 @" S+ \2 c/ Z' z- ~5 r
至北魏书碑,写于大幅平面,亦生面别开之契机耶? % Z2 a) e) n% Y! x0 I. }: j
今持卷书成此纸,作为回帖,参预讨论。幸甚幸甚
4 F$ y! e( F9 V. R, {曹宝麟:师道乡兄如晤:魏晋书于弧面,有不少人持此说,包括孙女士《书法有法》。这种执法虽有图为证(那些后人作的图能否为据且勿论),但左手执卷(除非纸下有垫物),右手挥运的姿势,愚总觉是不可思议的。吾兄能否用数码相机摄下演示过程以解弟惑,如何?/ z5 m8 R5 q2 B! ^% e* e# u z
奈尔敬回
7 i6 s9 M6 j* v2 P5 y B7 Q% o宝麟兄道席:0 j) H" |5 D3 ^( [( m6 l% O9 j/ `
甲) 窃自3-4年前上网得读大王等书迹清晰大图,
+ i" V [* H4 L2 I' Z' Y \- B$ F每追索其笔画笔势之起、承、转、收项。遇生惑若谜者,欲求解释," @3 `0 g/ Y' N8 @3 _" Q6 a
乃自做各种自己设计之模拟试验探索。
; q4 k4 v1 x8 B' Z其中包括不据案持卷在弧面上书写及不据案持册在小平面上书写。
, H2 b5 ]# P0 \7 d, Y9 h1 q乙) 私试持卷在弧面上书写,意在体会它同平面铺纸书写用笔之差别,$ ^5 E5 w8 I# O0 I
寻求今人可能已不明白的古代笔法,看是否值得揭为今用。
: x' u* h* K2 X) ^# v% R其他试验皆类此。不为提倡杂耍或卖弄。
! J% W3 }. R& O( h" g% o5 i丙) 私试持卷在弧面上书写时,左手执纸卷(纸下有垫纸),
2 M% h: p* z) A) w) G9 ^! _$ N卷径约二寸时最便握。曾试过
4 @7 q! i+ C+ }8 P0 u--卷近腹部和近胸部两种位置;
, P+ N2 P3 }; M1 G/ C. S--又分试站立写和坐着写;
. ?6 u8 S# G) s& l M--运笔的右手肘靠右腰或不靠。0 B, e6 W# E& V# v' N
由是已有8种主要姿势组合,恕不一一具图。/ o* Z9 S3 O; Q1 A
丁) 点滴肤浅体会:
; t8 e: y0 f- G; @0 `有些魏晋帖可能非以铺纸而以持卷方式写成,如大王《寒切帖》。
" K/ m# S( h9 D+ f& |4 H以持卷式想象其行笔过程起、承、转、收诸项较易理解,) ?7 h7 i# _: E9 o. R
以持卷式临写较易逼近。(鄙见《寒切帖》横画每每中粗两端细," N8 T$ _. S7 y& Q# T' O! [
竖则无此特征;字迹在行轴附近墨量比较集中,
T$ S& h# s/ m9 ]为其可能写成于弧面上的物理线索。)3 y# x5 `: N8 ?* K
其间或有今人已不明白的古代笔法,或可揭为今用。6 \# h& w# y* Y& M3 B
戊) 一个假设:
; N) V3 F- f, V左右手配合的书写运笔操作不同于只用右手运笔的书写操作。
2 w! @, m. D* p" h- U4 `8 O例如,今常用的右手对笔的提按动作,在古代很可能有过的(恕不在此考据) # T+ x: I3 D6 _8 y
左右手配合的书写操作中,可能或可以、全部或部分地由持卷或持册的左手
/ o5 Y& }4 e0 M1 _8 K( D8 B) F8 [以反向的动作替代(左右手配合,形像些譬若打锣;7 N3 Z& \& U( c
左右手配合还譬若端碗吃饭,每个中国人都会,毫不神秘,根本不值得卖弄)。0 _ H; ?4 T. h
在下于书法,业余玩票者也;参与讨论,重在参与也。知无尽,幸获教。
6 Z/ m+ `9 I0 c# m( C夏热顺候 x) P7 X, t6 C4 @4 f0 r
台安! 奈尔谨顿首 2003.8.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