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50
- 注册时间
- 2006-8-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169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智喜精舍印象
+ F, A0 c+ }$ T0 o5 ?* } 谭 杰 一
目前,我很难写书法篆刻评论之类的东西,因为处于严重的文字低谷期,这种低谷期已经维持了很久,而且我想它还将维持更长的一段时间。旧同学王杰兄(别署:智喜精舍)适时嘱我做文,奈何我满脑子的逻辑,比二难更二,更难。7 L E1 h l2 c; K. j
不管好人不好人,不讲感情不感情,考虑忽略不计莫须有的无名高手,那么我眼中的当代书法,只好用全军覆没来形容,一点办法没有。(谭注:大不了侥幸的话,n年后,以出土残纸的面目重见天日,这指望倒很不坏。)5 k7 c0 x' P: U3 L2 r- `
启功先生逝后,我琢磨——活着的,老人家,老资格,老名头,但凡混了一辈子,有且只有资格称得上“会写字”的,区区二三人耳。. k; e# `8 L# r& K T
年轮往下数,号称最活跃的一批“中生代”,都还在临古人30岁写的东西呢,自己也承认仅学得皮毛,基本可以划归无大出息的行列,别喊冤了。
9 G& N7 G; j; c t% O! R9 r 书法家如今的趋势大概是艺术家化,有一种比较新近的提法,则是从“书法艺术”变成了“艺术书法”。主张者以为,书法离实用越远越好,少一点实用,就少一点媚俗。这个命题,初衷也许是正确的,但是在计算上出错了,所以范畴过小,结果就跟着出错了。我给出的“悖论”是:书法,少一点艺术,就少一点媚雅。理由:书法根本不是艺术!——艺术,通常必须是能够传达思想的,比如绘画、音乐、雕塑、歌剧等等。书法于此显然无能为力,它只能够表现情绪,或说传达感觉。写唐诗宋词么,那肯定没思想;写自做的诗文么,那思想也是诗文本身的;玩构成,玩视觉,玩边缘,莫若纳入“汉字艺术”,搞得好将来真的可以颉颃西方抽象画,至于思想则另当别论;还有一个最“思想”的学院派,一旦 “思想”起来,必定头头是道一大堆,可惜完全不是书法式的(即由书法本身传递出来的思想信息)。——归根结底,书法是没有思想的。我不知道没有思想还叫什么艺术。然而,我必须指出,书法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化的最高载体,正因为它不是具备独立思想的艺术。“手迹”才是书法永恒的真谛。文人画,甚至文人音乐——譬如古琴,固有其极严格的专业性,然而在中国文化心理中,不得不承认它与别的乐器配置之间早已存在着明显的千载鸿沟——无论溯源何端,毕竟发展到后来这些都只是文人的附庸,而附庸的意义恰是高明之所在。严格来说,它们已经不再是字、画、琴,而是心迹、心画、心声。因此,纯粹的书法作品家、书法招牌家、还有书法什么什么的家,即使不算可笑无比,至少可谓层次不高。
, O1 G, i& u9 I: S% z+ i: U 既然说到文人,就不妨说说又有一种自封“新文人书法”的。我以为,比起“艺术书法”,它显得更不靠谱。什么是文人,还新文人?那是更高的要求。首先,按照名正言顺的说法,你先得在文人领域而不是书法领域,大伙儿认可了你是个文人才行。依此判断,只会在书画小报上登两首半通不通的格律诗,是远没有资格可以聊的,你起码得上《诗刊》去发一发;写过几笔散文的也别美了,君不见退休赋闲的干部几乎个个都自以为能来两笔,那也不算文人,你还得整长篇小说练真活去,发表几十万字以后,回头咱们再聊书法还差不多;要么,你在国学研究方面能掏出哪怕一星半点有些分量的东西当然也可以。问题在于这类事情若要做好,恐怕都不见得比书法省力。以上暂且搁置不谈,还有其次——新文人,什么叫新?你起码得具备一个新时代学人的知识结构体系(其中自然已经囊括了古典的内容)才像那么回事。仍旧守着老夫子的办法对待书法,或者干脆学摇滚青年的样子对待书法,都是不行的。我以为郑板桥死掉之后,就没有诗书画印四绝的人出现过。大伙都甭给谁吹了。四绝的意思指的是四样都绝,每一绝之间彼此应该是各自平行、单独成立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帮衬抬举的关系。后三样不少人还勉强凑合,遇到诗这儿就净卡壳了。纵然搬出泰斗级的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林散之,单靠他们那批遗诗的水准,妄想载入诗史与真正的文人争席,也是要笑掉大牙的。每当我读到“×××的全面修养和多才多艺在当代画坛是公认的”这类的话,就忍不住吐痰。
1 e, C: \1 v2 c3 J4 W, N2 s' h2 w 提倡书法家学者化,更是一种令人啼笑皆非的言论,我看还是不如提倡书法家艺术家化来得实在。学者化,听上去自然是相当顺耳,不过“学者”的标准是什么呢?多认得几个篆字,傻读过几本古书,白写过几篇自鸣得意的心血垃圾文字,就敢叫学者了?不夸张地说,以“学者书法家”自居的人,其实多半是打擦边球,甚至完全不懂学问(甚至包括书法)为何物。假设不在书法圈混下去,谁也不拿他当学者。学者看他的学问,简直是门外汉,书法搞不清;书法家看他的书法,简直是门外汉,学问搞不清。那还搞什么搞呀!这么一搞,把学风也带得很坏,以至于现在人们好像一提到理论家就嗤之以鼻:空头理论家。于是造成很多创作者越来越蔑视理论,甚至对一些好的实用方法、考证文字也不屑一顾,视听变得严重狭隘。1 s9 C4 h( p. L, O
再看画家字,说什么以趣味胜,本质上不是以自欺欺人胜么。说到趣味——那也属于低级趣味,没劲。看看过去人家徐悲鸿齐白石的字多么有趣味,可是放到书法专业眼光中去审视,一样是高手。现在的情况是,凡是字不行却敢在画上赫然醒目地长题短跋的,统统视之为垃圾,一点也不过分。我偶尔浏览当代国画,倒宁肯去看那些把名字老老实实签在旮旯的。
, C1 y9 ?- w9 _ 上述种种,按理说仿佛是要高过“书法家书法”一筹的,但眼下的情况却远远不如。除非——你在书法水平上已经达到“书法家书法”的专业层次,然后你在别的方面的成就还须更大,远远盖过你的书法,导致你的书法差点被人们忽略了——才能成立!对于一般人而言,如此难度系数确实不小。因而索性承认自己是“书法家书法”,或者皈依“艺术书法”,尚见实诚些。无论如何,在大家眼中,在书法上你还是下了脚踏实地的功夫的。倘若把是否能欣赏“艺术书法”,作为界定内外行的标准,我以为非常成立,愿意举双手赞成。在上述诸多书法家的类型中非要我做个选择,那我只能说,基本上也就它是最好的,其它的都很难说。不过路毕竟是个人自己走出来的,以后谁也没准什么时候就发展变了质。何况,现在玩书法的多少还是有些利可挣的,这辈子干了这一行也不算活得亏心。至于挣名,就免了吧,靠这个才挣几分名啊!至于历史地位啊什么的就更别跟着瞎掺合了,都说了不是通向真谛的路,所以完全没有历史地位可言。
& q$ N$ q$ m8 W& O 结论: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0 s) U/ d5 x+ @. X# D6 w) [; o& _$ w
$ O' j1 I3 r/ s( P
二
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8 t9 h+ K1 i3 \% B6 j1 L
一行白鹭上青天——离题万里!
( a8 ? N" O7 _/ v. e3 a5 @ 废了那么多话,扯了那么多淡,还没聊到正题,很不像话,下面就开始像话,聊聊正题:智喜精舍书法印象。! @% Y8 i O% m' t# b! k3 S
不谈玄的,就事论事——王杰兄的作品,到底是属于“艺术书法”的。
& Q+ a' u0 \1 n* \, G% H* O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我与王杰兄蜀中一别,已有三年,算起来该刮一百回目了。新得《巴山墨缘》作品集,翻开之后的第一印象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满纸技术,风情百变,当年“巧”的特征更加显著了。关于巧,我很不理解为什么现在有很多圈内人士以为它是贬义,其实不是的。巧就是聪明的意思,聪明肯定比愚蠢好,这个如果也有人怀疑,那就实在没的说了。古人云大巧若拙,要害只在一个“若”字。“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的苏格拉底就是大巧若拙的典型——大聪明,大智慧——装着拙呢。大巧当然很好,但是大巧也不一定全都若拙。比如诸葛亮,比如阿凡提,你一听到他俩的名字就知道就很不容易对付,任凭谁个自称若拙的也未必就敢夸耀自己能在他俩身上讨到便宜。与大巧相对的是小巧,小巧实际上是假巧,也就是真拙,比如猪八戒,比如阿Q们。话说回来,阅罢王杰兄的近作,我的感觉,简单说就是:比起弄巧成拙的人,王杰兄是弄巧成巧。此巧属于何种,我想看官一目了然,这样本来很好。作家王小波先生说过,假如没有遇上车祸,聪明人很不容易变笨,此话真是极有见地。如果一个天生的笨蛋,居然还在那里学别人吆喝大巧若拙,那可真是从里拙到外,从头傻到脚了。总之,大巧若拙或者大巧不拙都很好,反之则相反,这条应该毋庸置疑。; C/ S5 V: N3 {6 o! q) a( c9 w
无论从事什么,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总是跟他在世界观形成的年龄受到的先入为主的教育分不开,接下来便是演绎“格物致知”,至少在中国人身上,这一程序是概莫能外的。正如我的意识深处更多的被是古希腊占据了一样,我尤其觉得,王杰兄骨子里有一股对晚清民初以降“海派”那套传统的执拗情结(尽管他的专业是在四川进修的),这使他从观念到作品都好比一只风筝,即使怎么进入现代派领域里边去体验失重,也不可能出现断线回不来了的问题。我以为此乃禀性特点,并非优点或缺点。所谓优点或缺点,无非就是特点放对了或放错了位置而已。
; m% I0 {& U$ r' y4 }2 g5 K$ u! S8 q" b; | R2 x/ q
篆刻的情况则要好得多。当代篆刻,毫无疑问是史上的大丰收时代,整体水平可与明清抗衡,不处弱势。
: Z2 V+ J6 _5 w% f- n 王杰兄面目多样,元朱文刻得最多,也最见工夫,参展获奖的好像基本上是那个路子,那也是一种高难的路子。套用赵孟頫对于绘画的划分,元朱文篆刻大抵是“行家”的而非“利家”的吧。
0 u8 }' N- F8 |8 l 王杰兄也擅于刻写意印,但是似乎从来看不见那种很大写意的“流行印风”的式样,如前所述,或许正是“风筝”问题之体现?几乎每一方印,都能看出他颇为注重的是整体格局与那么一两处的细节,极见匠心,其它地方的处理却很随便,不太追求精微。我以为这个大约可以分析为不想做,或者说是不耐烦做,而不是做不到。
# p6 f; e7 [5 L8 N7 u. @ 我最喜欢的,是他那种线条瘦劲挺拔的,兼工带写的那路拟汉风格。当代的篆刻青年最大的弊病是见刀不见笔,王杰兄在这一点,已经做得有些成绩了。一个好的篆刻家,或者别的什么家,和一个坏的家相比,区别在于前者清楚自己只适合刻什么,后者却以为自己什么风格都可以刻。王杰兄以后成绩怎样,我愿意永远做个忠实的老观众,拭目以待。9 M9 O1 z! A* e) R! g
; c; I8 W2 @! X5 g
也画画,见过几桢山水小品,技术颇见真率,气氛略近现代,就不多赘言了。! O: m7 z* C: z ?) l, G6 z9 x
+ x4 D+ k. h/ l 三
一般答应给人写文章,开头必做牛掰广告,末了补充几句明贬暗褒,冒充公平。恕我不按套路出牌。尽管如此,自己从头到尾读下来,也觉得写得忒客气了。圈内人士接不接受我的这路写法,我管不着。像不像样,只好这样。毕竟找别人写篇那样的文章,很容易。
" V0 \: H" a. Y- `+ L 巴金先生教诲:讲真话。讲出我的心底真话,我想这倒未必不是王杰兄真正愿意读到的。( P$ `+ W3 \& L
! n# R/ t& w1 L8 m4 L l2 Q 2007年8月11日
7 v( M& g7 U5 ]9 F; R2 [【注】王杰,1983年9月生,字任之,号文泉,别署积玉堂,智喜精舍。浙江余姚人,现客居蜀北巴州。毕业于四川联合书法艺术学院。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龙渊印社理事,雪涛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
- B6 o0 k3 e. N* E+ S& O. Q) ~& b+ @6 z! ] K* O3 d
[ 本帖最后由 谭杰 于 2007-8-11 04:05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