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60
- 注册时间
- 2008-5-1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9858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7-7-31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您谈到了艺术作品的精炼,艺术最重要是丰富。那么我们怎样来解决书法艺术丰富性与简洁性之间的矛盾呢?
4 d: p3 W ^% [8 l
0 v$ c N; s) }9 o5 p$ u 沈:当前书法所写的内容主要是我们的传统诗词,我们在欣赏书法的同时也可以欣赏文学的优美意境。如果我们能够书写我们自己作的诗词那是好的,但是我们又不能要求每个书法家都成为诗词家,自作诗词能够提高自己的修养,能够提高自己的境界,能够丰富自己的情感。针对书法自身来说,我还是觉得要融会贯通,单一地看就不够味,比如一看就是颜体,一看就是欧体、柳体,仍然是前人的东西,没有自己的,如果能够在前人的作品上加上一点自己的东西,那就能够使作品的内涵更丰富了;还有一个就是从字外去追求,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有两个方面:一个就是书法将来可能会和其他的艺术联系得更紧密,如音乐、绘画、舞蹈、工艺美术等等,但是有的人觉得书法太简单、太单调,就只有黑白,就那么几个字,如果搞书法的人有这种思想的话,那么我觉得他对于书法内涵丰富性的理解很不够了。我写过一篇文章《传统与"一画"》,实际上"一画"里面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一画"可以变"万画",我们搞书法的如果对"一画"、对这些基本的东西都不理解,那怎么可能搞好书法呢?他就没有什么可追求的了,或者说他追求的是比较低层次的。 * t. K# `$ V& z- D g
' @/ ~0 y3 M* t9 F
张:石涛在《画语录》第一章就论述"一画"。"一画"是基础,"一画"生"万画"。"一画"中蕴含着丰富的笔墨精神。吴冠中先生说"孤立的笔墨等于零"是从绘画的角度谈的,对于绘画来说,"物象"更重要。
" d G6 ^$ K7 ], P. Z4 R# z- N" Q& b" P. Q* y# f
沈:如果要作为一个简短的定论,作为一个科学的表达,那人家就要从科学的表达来要求你。这句话后面还有很多话要说。要说明笔墨在何种情况下有价值,何种情况下没有价值。爱因斯坦的E=MC2,是经过无数次的科学演算、实验所得出来的,不可能被推倒。
; G. ^3 ~1 s/ T+ [( F W% j2 s+ }' J- ^
- E# Q7 n Q+ i' J9 q | 张:您提到的笔墨的韵律节奏和诗词的关系等方面,如果说书写的内容是自己的自作诗词,那么书写过程中就容易生发出一种流畅感。但是我们现在的书家作古体诗已经很困难了,而书写新诗、散文等方面的内容又不是很适合,这种关于书写内容和书法创作方面的矛盾又如何来解决呢?如何使内容与书法创作的风格达到一致? 8 T* }1 Q! I. L
3 q& X9 {- N* {' | 沈:写的诗尽管是别人的,但在什么场合,写给什么人,怎么写,也能见出书写者的修养。现在展览是个很重要的形式,展览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趣味。要求你的作品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将来书法的内在的涵养,包括与诗词、文学的融合逐渐地会有所减弱。
# h, j$ G8 D- V- O) Q" h
" v: Q( J1 \# M, L 张:现代人欣赏书法的角度和眼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书法和文学的联系、文化的联系,现在都已经越来越远了,如果书法离开文化的内涵,那么书法怎么才可持续发展呢?书法本身的内涵是不是降低了?' ^# B, I$ P% x) l! z7 p; l
6 Y1 g! a. S7 Q* p e3 f7 X* [$ e
沈:书法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要"综合治理",要在两个方面下大工夫:一是书法教育,书法教育要从小学生开始,还有****书法教育;二是书法评论。评论也很重要,现在的评论老是捧,批评得很少,或不到位。
" A3 t, g" C6 A) v
$ a) u, a/ n; A1 G( ]2 _2 u+ Y! g 张:即便是书法教育跟上了,这些也不一定完全能够解决科技时代社会的发展所导致的书法艺术内涵的缺乏。- L) C5 p# f6 O* G$ h% f" L E1 A
; E2 g" @0 E1 {( J0 v$ T6 i8 [
沈:是的。时代和社会发展是必然的,科技的发展也是必然的,它所导致书法内涵的减弱也将是必然的。另外书法将来可能也不会是现在这样的形态,而是在变形,可能会逐步与绘画、音像、工艺等结合,更突出形象性。& R8 {% c' s4 |2 X9 n; {8 e" [( {% R
8 O" ?2 J( j2 q$ r4 z6 d1 Z
张:书法与绘画结合了,那么书法的本性就已经消失了,还叫不叫书法呢?比如写山字就画了一个"山"形,我觉得这已经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书法艺术了。 . z* g/ X* U' F& R
3 `7 @, b4 w- B& O5 L; S8 I
沈:这个将来很难说,当然我们现在还是强调了两条:一条就是书法还是要以汉字为本,以汉字为载体;另外一条就是传统的魅力。应该强调对传统艺术的尊重和理解。传统是一个崇高的存在。
5 J: r* z0 P6 \. N4 g: |# ~
* B7 R5 s: r4 R4 R* e5 C# x 张:对传统艺术存在的尊重和理解也是为了发展。8 T/ [: s3 y% s$ G5 m0 k
* s* N }1 F! ^- j2 X/ J" X% S4 f
沈:这个问题有两点:一个就是认为传统不行了,把它抛弃;另一种作者有很多想法,跟别的艺术结合,追求变化等等,但是始终认定传统是崇高的。我认为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出现,可能表面上会类似,但实际上是不一样的。7 Z# p' {( e% ?% q% F" \
$ J5 m, C. h( v) K" q/ t
张:书法的艺术形态会发生变化,但是书法未来的发展又必须以书法的本体为前提。您担心过书法未来的发展吗?
7 d3 S9 \7 a0 _. g3 w+ L) G3 i- B6 `" [2 a. Y. B' v- g0 Y2 O
沈:当然担心啊。既关心也担心。担心的是书法本体的延续性,另外就是书法将来的变化,这一点我确实是很担心的。这个问题我关注得特别早,我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提出这个问题了,要可持续发展。& P* p. g8 L- j* [9 l1 h/ X) W$ H
0 d! K) ~- S" }% ? 张:这又涉及到书法教育的问题。 3 e7 e* b0 v5 s! R$ w' P% Q
# j) l; M$ G( n" N 沈:对!一个是从学校来讲的书法教育,现在大学的教育,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研究机构,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规范和突出的,但是基础书法教育却比较弱,另外一个就是****书法教育也比较弱,因为现在大部分书法爱好者是业余的,是****。有很多年龄很大、甚至比我的年龄都大的人,也在练书法,那么这一批人我们要去关心、帮助他们。1 Z" [ o: g% i7 k0 a0 ^0 A
8 N. b) j! l7 c7 P
张:在高等书法教育方面做得好,但中间缺少一个很大的衔接,比如说从高中到本科的阶段缺少一个重要的过渡环节,我们的高中没有设置书法课。& \; S5 R, M( z/ d) I
- R3 P$ Y P O0 g
沈:小学有的缺少师资,有的有师资,但不重视书法教学,师资力量都被用到别的课程上去了。所以有好多小学课程里面是没有书法的。其实从小学开始教书法,可以培养审美观念,尊重我们的历史文化。比如写"天"字,必须先写一横,再写一横,每一个字都这样循序渐进地去锻炼,就培养了一种循序渐进的规范化的思维习惯。现在在繁简字的转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4 B, r" ]1 x* W
5 P* f0 h2 @1 Z, [. y3 t5 O 张:我们现在是大力提倡写简化字,简化字也是通过行草书来简化的,这就涉及到一个草法和篆法的问题,但是作为书法家,却要写繁体字的,那这种矛盾如何来处理? 沈:我举一个例子,简体字的"书"有一"点"。其实在草书的书法字典里面,绝大多数"书"(图1)字都是没有那一"点"的,但是我们在书写的过程当中,出于习惯,会去加那一"点"(图2)。比如我再举个例子:"封建"的"封"(图3),它这个一"点"是从"寸"字来的,"刚才"的"刚"(图4),就不需要那一点,但是也有人加这一点。 ; ~8 z8 C7 l$ N" ~+ h3 }
- ?" o! E$ _/ y- {2 G+ c7 f
张:您曾经提到要建立"中国书法馆"。2 M9 @( G @7 M4 a6 \
# F3 b% n* E& Z1 G 沈:一个财政部的领导跟我说:建书法馆不仅仅是给你们增加一个展览的地方,还要让人们多读一点书法的历史。他说得好。我建议叫"中国书法博览馆"。 * b. `: v$ t' y
! P1 X. F: G' {5 x" W 张:书法馆是不是已经开始筹建了?
( q2 y# F) J% Z1 g) W( O9 e! V( `0 `7 ^3 A8 e% x
沈:从上世纪90年代初便通过多种渠道提议。在中国美术馆的东北角已经开始建了。书法馆既不是美术馆,也不是博物馆,它包括书法的历史知识介绍、历代法书真迹陈列等。2 x ?8 w" I# s, b$ e; _! i
# j7 ?( q( _3 ]8 X: G0 r 张:现在的拍卖会上,当代的画家作品的价格在逐步提高,但是书法作品除了像您这样几位名家之外,众多书法家作品的价格都比较低。 1 X# j: k! `* u3 V! K. s
. A" g/ ~4 X& E0 Q- \: k
沈:昨天晚上我看到十来本拍卖的缩样,当代的书法家除了启功先生之外,其他的都没有,再早一点的如沈曾植、弘一法师、郭沫若都有,但是他们的书法作品的价格都不及同时代的画家的价格,差得太远。
: o# n/ ]; z: P$ Z! |) g- G! c- ?/ T1 e# {( W2 ] V. y6 R
张:那您觉得这是什么原因?
! @6 @0 }+ x" `! o3 n/ h
3 [9 j$ W4 r3 x. D 沈:我想听听您的看法,您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 h Y& m- e( K+ G2 y
4 M& K, b0 v: k/ [/ d& e* W9 V0 {5 d5 {
张:我想作为当代的收藏家,他们本身的审美水平和修养造成了这种状况,应该说当代绝大多数收藏家的文化层次和收藏品位是不能和古代的如柯九思、董其昌等人物相比,柯、董他们都是有相当文化、艺术修养的人物。在创作时间上,书法家几分钟就创作出一幅作品来,尤其是草书的创作速度很快,而绘画的创作的时间则相对比较长。在很多藏家的眼中,比如一张油画画了10年,一张中国画画了10天,而一幅书法作品仅仅写了10分钟,他觉得艺术家精力与时间的这种"资本"的投入是不一样的。现在书法完全是一种纯艺术作品,现在的藏家就没有知识储备去欣赏,他们基本上都不真懂书法。而绘画则不同,至少能看出一个物象。还有一些"书法家",原本没有下过功夫,突然间就成了"名家",人家就觉得一个书法家怎么一两年时间就成为名家了?这就对书法家产生了怀疑,而绘画则不是,没有很长的积累是画不出来的。
7 ~/ G; n; x8 f/ p, a9 \
! k9 ^# N% _2 Z, x8 m 沈:我昨天看到了拍卖行卖的古代书法家的价格也不高。现代的名家像弘一法师、郭沫若也不高,如果要从当代书法家自身来找原因的话,我觉得书法家包括我本人在内在创作时每一件作品都要认真,不能应付了事。应酬在古代当然也很多,但是古代的书法家是认真的,并且他们起点高,而我们现在可能也是有客观原因的,比如什么展览都要有一大帮人来看来捧场,实际上书法家把很多时间都花在了应酬上去了。像我经常收到来信来电索字,你要不给他会说你架子太大,你要给他我觉得就有点应付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书法家自身也要有一种自我约束的精神,不要随便去应付。另外对书法的理解,对于好的东西和差的东西,我们还是要善于识别。真正好的作品好在哪里?为什么好?怎么样去把它的艺术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统一起来?可能也不太容易。当天的展览它似乎不求理解,先是来了一批人,再展览,展览完以后又匆匆忙忙走了。至于我说的可持续发展,应该说这是我们对待书法的一种认知和态度,假如这种不严肃的作风传给下一代,那就更不严肃了。
/ P9 `" L) Q5 g+ R8 z% @0 n- R0 c* b' ]2 m1 D8 [0 f) M
张:别人索字时,您不给写了那就是架子大。您是怎样来处理这种事的?
/ y% t- ~3 V( ]' A' O
+ e7 ?( X$ \4 s# h3 p8 t 沈:我尽量做到严肃认真,如果实在完成不了,我宁愿让人误解也不会勉强去做的,这也是没办法的事。遗憾我仍有时违心。 _4 o+ t _0 @. m$ d: V5 p
" l* m4 g* W, c+ y6 g) C* ^
张:您每天都写字吗?9 C8 e4 i, b+ H& U$ S
; q8 V, }& k( U r9 i& X) O" f 沈:我每天都写。 ' W: s) p& v' U: {( E
# D7 |& Y! f4 w8 K) y: S0 d6 x
张:您现在还读帖、临帖吗?$ L2 R+ Z/ I* f; H% C9 S# }5 Z
) c% }( ~4 E' Z! G, g9 F
沈:基本上还在继续吧。2 w' D& m% k* S& r( Y& H# j- A3 S3 x
6 c% c8 C$ Y& L) Z# P 张:您平时喜欢用熟宣写字吗?6 i& D- x6 f ]
. {1 u8 W7 N+ r
沈:生的还是比较有味,但熟的也可以。书法家不要固定在一种纸、一种笔上,不同的纸和笔有不同的味道。从这个角度来说,善书者不择笔,各种笔都能发挥它的优势。 # g1 @7 F( d. R
7 M# B. m" V0 K/ X1 D
张:您一直用羊毫吗? 4 d' z9 C+ d2 C/ _! ^# u% M
/ T9 ^0 y! i1 _5 u" Y 沈:用得比较多,羊毫也有不同类型嘛,长锋、短锋,各种笔都要用一用。但是我也不排除用硬毫。
! X; J. f$ ~2 _- N4 I
2 V1 ]7 o6 D( {3 W7 n 张:20世纪产生出一些书法大家,比如林散之、王蘧常等等,而我们今天的书法家应该说很少有人能够与20世纪的重要书法家相媲美。
9 M/ d' y" H3 R1 t4 G3 x1 @% H. M! ~" C8 ~
沈:老一代书法家的师友是吴昌硕、黄宾虹这些人,那么我们这一代人向谁问道呢?文化出现了断层,前几年王朝闻先生就给我讲:"我比老一代已经不如,现在有些青年还不如我们"。这其实是很沉重的一句话。
9 p% n* |2 n" T% I3 g+ V- s
1 W' c y4 k% S9 L" i8 S4 u4 s 张:这个文化的断层怎么去弥补?
' j% P1 z4 t) _# {; Z
" r# }) O; q u, o1 Y! J# Y 沈: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不可弥补。现在科技这么发达,新的文化在不断产生,在取代传统文化,将来又形成新的传统……
6 `: G! n+ N0 A t8 h/ J1 E) o) M8 e+ E0 `4 Y
4 D1 h0 X( _' t8 x
" @4 V. l r& `2 Q, d8 r2 s, w$ V( u' O' [! ?% o
[ 本帖最后由 贶齋周斯澄 于 2007-7-31 11:48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