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1月19日,在广西宜山,竺可桢校长主持校务会议,会议决定以“求是”为浙江大学校训,并决定请著名国学家马一浮写校歌歌词。
马一浮作的这首歌词,因为引用了较多的古典,用的是文言文,不太通俗,且读起来有时比较拗口,竺校长曾考虑改写,但他又觉得,马老作的歌词虽文理艰深,但含义深远,很能体现浙江大学所追求的求是精神,因此,这首“大不自多”歌仍请著名作曲家、当时的国立中央音乐学院的应尚能教授谱曲,并经校务会议通过,正式定为浙江大学校歌。
此歌分三章。首章说明国立大学之精神;次章说明国立浙江大学之精神,发挥校训“求是”两字之真谛;末章说明国立浙江大学现在之地位,及其将来之使命。
1992年4月浙大95周年校庆期间,曾任宁波大学校长的浙大土木系44届毕业生朱兆祥(前浙大合唱团团长)和浙大外文系46届毕业生邓爽,应浙大合唱团老团员的建议,把校歌歌词逐句对应式地译成白话文,现也予登录。
大学之大在于不自满学问的积累,就像大海一样容纳下千万条江河。
学问的道路无边无际,无穷无尽,学海的边际一直延伸到整个宇宙。
一方面讲事物的抽象、逻辑和理论,另一方面讲事物的实体、实践和实用。
礼制,着眼于规范不同的社会生活,音乐,为的是谐和众多的天籁声音。
要懂得相反相成、一分为二的道理,就会拥有永远的智慧和无比的聪明。
在伟大祖国的东南,有一所大学──坐落在浩荡东流的浙江之滨。
著名的求是书院是她的前身,求是校训教导大家要永远求真。
教学要像流水那样恒久不息、循序渐进,方能培养出经纶天下的俊才群英。
千万不要以为已经做到完全正确,更不要以为已经把真理穷尽。
没有一项新的改革可以脱离继承,没有一件旧的事物不再需要更新。
怎么来做到创新知识,革新社会?要揭露事物的奥秘,要率先为了人民。
英俊的年轻有为的同学们,大家起来,努力争取成为博学多闻的人。
大学生的使命贵在始终如一地学习,深入思考,观察事物的变化和运动。
在我们的大学里既有文又有理,还有旨在经世济民的农和工。
要综览全人类的知识,做到融汇贯通,进德修业,
知道什么是终极、什么是根本,这样才能完成那完美的乐章,像玉石受到了琢磨、金属受到了炼熔。
要和平民百姓共命运来求得亨通,不要吝惜舍弃那只谋私利的一派一宗。
建设好我们伟大的祖国,普天下都会来和我们友好认同
[ 本帖最后由 丁剑 于 2007-7-5 08:24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