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宫恩武o 于 2007-6-19 21:40 发表
' ^: z( t- a& m1 B隔江遥祝人康乐 行远依山静静听
7 b8 N& T3 D* M9 d) l% d$ L真的很喜欢这一句
" f) c! K0 S, j" P% A" sem13 em13 0 h0 F( @, Z# }+ Q
就技巧而言,这两首诗写得很一般。8 [, Q7 J/ \' f8 u
但这两首诗的不一般处是在于对“诗歌精神”的传承方面。有必要介绍一下这两首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它们创作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那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虚无主义思潮喧嚣尘上的日子,一曲《河殇》传遍了大江南北。一个躲在乡下、自命“承诗”的青年人,他内心所受的冲击难以言表,连身体也出现了毛病(患上了神经衰弱)。那一段时间里创作的类似的诗歌还有: $ m3 B! X1 o- c; E: X) u
有感(三首) 一
6 B+ z3 p* c, p/ \' \( \道是余心古
* |; m+ d: Y R3 \: Y苍苍千岁木 两间清气逼
7 n2 N7 a) O3 S8 O% x铮铮立黄土 : w6 e9 T M; R4 f
% I6 Z9 l$ z+ |- l- o 二
2 x+ W: r i% C独上索桥游1 N0 ?1 }, ]1 L: r: R
遑遑几度秋 有风清客梦4 y- s: F1 ~* c5 J5 a
无语大江流 9 M0 `! m! P# ^
% D2 p6 z6 e' f. v8 n' x3 }/ F1 A5 s
三
, b/ M5 @! n6 x5 s- D; C9 P秋气森森花木窘
" q; g. G Y4 C, P f8 u, {% i遑遑落日下江河 天若无云少颜色
- J- \( }! j; d2 u. t我亦横笛向天歌
) R9 q5 u; D0 O$ s Q6 e3 p# C% o 这些诗歌的“精神来源”很传统,也很纯正,是真诗。 说起来,“诗歌精神”的传承与创作技巧的掌握是两码事。如能携手共进、相互辉映最好,如不能同步,宁拙毋巧。 我认为,中华文化传承的最大问题出在“中华文化精神”传承方面。相比之下,形式、技巧等方面的问题次要一些。 书法也不例外。前一段时间,我在写一篇探讨有关傅山书法艺术文章时,就想探讨一下到这方面的问题…… 4 M- b& y8 r* @7 Q* F
. C+ e! _2 h5 ^: y. }* x: u @[ 本帖最后由 虫甬 于 2007-6-21 17:08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