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0429|回复: 5

[热点] 杨牧青答复网民关于碑帖结合与毫梢变化的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15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杨牧青答复网民关于碑帖结合与毫梢变化的问题
) N& T$ s9 E: {7 p  y
一、网上发表文稿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 D; ]$ S; Z% n1 v+ p) f
要学习书法,就必须在冷静的热恋中痴迷书法。之后,就要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学习体会。因此,笔者也毫不例外的就通过网络经常性的发表一些自己对书法认识和理解的文字,以便征求更多书法学人对“问题”的关注和探讨,从中获得一个学习的机会。% k6 y, C& x* S! s( m% [
可是,倒发现这样一些问题,令人哭笑不得。譬如,前不久在相关的七八个网站(论坛)上发布了一段从《杨牧青谈如何进行书法评论》一文摘录出的《给所谓的名门正派讲书法故事》文稿,结果招来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 e1 `2 E  F5 e6 Y2 l' h# W发现热心的网民、网友在回复、跟帖的时候,不去仔细的读原帖的文字,思考它的内容和为什么要如此说的问题,做出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探讨。大部分网民、网友在拙文后面所缀的几个“身份”之上大做文章,评头论足。这对笔者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多一份关注和讨论,或指责,就会给“身份”增加一定的值,增添一定的光环,说真的还要感谢这些勤恳的网民和网友啊。
1 @8 }3 a% i8 V* R   m: `* q. o8 u7 g0 j' F
二、文稿内容与篇尾署名大有文章可做3 X( w2 ~- g! {+ U
在中国书法史中,因受特殊文化思想和社会结构的影响,名不见“书法经传”的大有人在,并且其造诣非常之高,令人折服。可是书法史中从未有他的一席之位,这是历史的误会,这是历史发展过程中某一方面的灵魂扭曲所造成的遗憾和遗恨。从中也看出了世俗的丑陋一面,不讲事实,不讲客观,大都以攀名附贵,标榜名门正派来掩饰本性的缺憾以为能事。% U$ d1 n6 a- x+ m
当然笔者也是人,也在世俗中生活,所以常在文稿后面缀以“身份”以证本文出自笔者之手,想给阅者一个旁侧敲击的启思。本来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是据大量的回复、跟帖的文字意思来分析,这内面却大有文章可做了。假如笔者的拙文后面缀以“中国书协某主席/理事”、“中央美院某教授”……等头衔和身份。同样的一篇文稿,一定会得来这样的回复和跟贴:好文、理论深刻、发人深思、发前人不见之间、不愧为主席、教授……等等,拍手、祝贺等占绝大多数的一片人群。当然肯定极个别的人会说:什么玩艺儿、垃圾、胡说乱讲的教授、主席等词语。看破红尘惊破胆,吃透人情寒透心,莫说世俗如此,人心、人性何尝不如是呢!. |2 w1 ^+ `, h. M+ }/ r7 P
3 x, J: ?+ Y4 e
三、因需要而写字养成深入观察的习惯
* b- X7 P1 w" D& r0 v约1991年左右,笔者入帖学习《玄秘塔》。在客观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匮乏的制约下,一直用包装麻纸、废报纸或者低廉价格的普通废宣纸,或者直接1毛5分钱的白纸,临习达半年之久。反正让大伙看,大都看后说写的和碑帖上的字很像的,有知识的老教师(他们都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而被人尊敬)说写得好,和柳体碑帖上的一样。记得这一年我第一次参书画比赛,在1千多名参赛的选手中入选并获得荣誉奖呢。
3 L/ `$ K  d: q3 T, z/ z# G人去世后,谁家都要埋人,不得不请一位会写毛笔字的“礼官”和“阴阳(风水)”。那时由于笔者会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常常被乡村四邻的婚嫁、丧葬事情上请为礼官,专门负责书写“礼薄子(登记来客礼品)”,或者用白纸、黄纸书写挽联、祭联、对联,或者用红色的绸子以墨汁或广告颜料书写“名旌(随逝者的棺材入墓,寓意给阎王爷表奏)”,以及白色的粗布书写“丧祭”、帐篷外具有装饰性的尺幅之大的毛笔字等写字的工作。这个工作量往往是非常大,大户人家的“丧事”一次就要用去几十张白纸的,虽然累倒也风光。因此,也就和当地的阴阳接触的机会很多,特别丧葬、三周年祭奠等,从中也获得不少的古典文化知识和学问,并且多了练习毛笔字的机会。
6 w# {: k5 m7 I8 r0 K一般人去世后,因为黄土高原的特殊环境,大部分都实行“土葬”的风俗礼仪。于是就要开挖坟墓,坟墓中就需要写“墓口石”,或“墓砖”。墓砖,一般人家用20厘米左右的普通手工制造的青砖(建房子垒墙用的砖),有钱人家则用50厘米左右的方形大青砖(属于门面上用的砖),将其两面都打磨光滑,用墨汁或黑色漆涂黑,然后用白色广告颜料或中药朱砂(有钱人家常用)搅醋成颜料在上面写字,记述这个人的生卒年月等杂事。由于阴阳给出的文字叙述特别多,30字到100字左右不等,所以在这上面必须要用“蝇头小楷”来书写,不像挽联、祭联可用中楷笔、大楷笔在纸上用墨去写,更不像用中楷笔蘸白色广告在绸子上去写“名旌”那样的方便。另外,遇到三周年祭奠的时候,有钱人家为了表示孝心就给先人“树碑”,颂其一生如何。因此就需要在100厘米至180厘米高度、60厘米至90厘米宽度不等的石碑上蘸白色广告颜料或黄色广告颜料写毛笔字(据考证,过去写碑用朱砂,以避邪,所以叫“书丹”)。, @# C# a8 }: `8 z6 k; r
6 e! T3 |( Q# A+ T& f3 [1 Q
这一下问题就来了。
/ b( |6 l0 }9 b* V平时在纸上写字和在砖上、石碑、绸子上写字的时候感觉就是不一样。你在纸上写纸,不论你用逆入平出、空悬回锋、驻锋顿笔等方法怎么去调整笔锋、毫梢,笔始终听你的使唤,由你驾驭,跟着你的指、腕、臂在行走,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 G% c; |0 V+ v3 W5 j可是,在平整的“石碑”和不平整的“摩崖”上写字的时候,笔很犟的,笔的柔性永远发挥不出最佳状态,笔不听你的使唤,同样是“柳楷”,但写出的“字”永远感觉是硬邦邦的,没有纸上的那种绵缠的柔和气息。特别用一枝新笔书写,它的“毫梢”很尖,和稍凸一点的笔不一样。. @; m6 i) U) c. I7 d% h
这就怪了,那《玄秘塔》不也是在石碑上写的吗?怀着这种疑问,笔者就去观察刻碑,并向刻碑人请教,结果他们大都是不懂书法笔法、照猫画虎的石匠,说不上个所以然来。: M1 I3 F7 i" x& H- w; w, Q* M
顺便给诸位公开一下:为了学《石门铭》,搞清它的“笔路”,黄土高原很少山崖,自己就弄了一块石头(原来清朝遗留下来的《进士碑》)将它架着试写。有一次,破碑倾倒,差点丢了性命,此后就不敢再奢想摩崖的实践了。石碑上写字需要腹部贴碑,伏身去写,有个写字的口诀叫“能会怀抱斗,跨下钻过狗,弯腰骑死马,便会碑上走”。这内面有学问,腹部贴碑,运气很舒畅,伏身下去,身子很稳当,笔的“使转”全部在指和腕上,用臂力操纵。书写时一定要垫厚一点的棉絮,防止石头的阴寒之气因“腹部贴碑”日久伤身。可惜这个据说从唐代出现的“写字口诀”基本上失传了,笔者这几年遇见许多称为“书法家”或书法大家的“教授”都不知道这个了。/ s- X3 _; E4 d) F" Y: E

' y& a" W8 p% B' ^! o. d; u! N  k四、在对比和分析、研究和实践中发现本质与特性
- @+ Y8 s2 `: R! r& U2 @  a- B就带着“笔为什么不听使唤”、“为什么不能发挥笔性”等疑问不断的思考,直至1997年随恩师进入了系统性的书画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此时才知道先贤孙过庭先生早已将此说明。奥,原来在于“毫梢变化”的之间。《书谱》这是非常好的一个书法理论加艺术实践双璧合一的经典文本!可惜,当代沈尹默曾对它多有批评,说它词藻华丽,过于玄虚、浮华。其实不是这个问题,关键是一般人不能理解和理会、领悟其文字用语特别的含义而已了。因此学书法的人必须要古文、诗词过关,通晓音律、玄学、佛学、道家的一些思想,善于细致观察自然物象,然后融为一起,否则就会自欺欺人的! , N2 a) D3 t: k  F2 y+ B! K
再后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允许,通过涉猎金石和书法考古等,进行碑与帖的对比和分析,才明白了干净利落(点画之间的变化)、笔如刀削(笔画的行笔痕迹)的“碑刻字”和“纸上字”、“绢上字”等不同的原因。原来,刀刻和笔书不是一回事,是两种不同的性质所产生出两种不同的结果!如《自书告身贴》和《颜勤礼碑》同是一位书法家用同样的笔法、书体去书写,但是出现不同的结果(运笔、用笔留下的“气息”和“状态”等)。
" [8 T; H- |- g) X! x又于是进而上溯,留心简帛、甲骨、钟鼎、汉魏碑刻摩崖,进行长期对比和分析、研究和实践,得出的结果还是:刀刻和笔书从本质上来讲,就根本不是一回事儿,由于两种不同的书写工具的性质和书写在不同质地的材料上因而导致产生出两种不同的文字艺术形态和面貌!
/ l/ A& r: _+ z8 t$ W8 X因此,放弃了书写的本质与特性,丢弃了书写的质地材料的对象而大讲“碑帖结合”,并且用“有那种碑的气息”、“你看某某家都是碑帖结合的高手”等外在化的语言来搪塞、掩盖其本质与特性。显然当今这个“碑帖结合”的出发点是错误的,如同上面大喊混蛋是我,下面不分清红皂白的跟着喊我是混蛋一样的可悲!2 F# N0 P3 P+ T. O: Z3 o3 I

+ x( E( w0 j! [究其根本,是这些书法人没有去好好的进行艺术观察和艺术实践,只知教科书或某名家他们都不懂其理的文字表述然后就在错误中学习错误,然后再用错误的“碑帖结合”思想来主导书法实践和书法评论,进而达到吹捧的目的。笔者曾请教过一位理事/副主席级别的书法家,并且他的隶书在全国写得还有相当的影响。当请教石碑上“毫梢变化”的问题时他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原因是没有实践过,一直在优厚的俸禄中学习书本上东西而不知变化,要说名气大,只能说是出身、地位好、会钻营混来的而已。这就好像当今坐在干净的高楼大厦里没有见过、经历过大自然“屋漏痕”的笔法杰作却大肆给徒子徒孙传授笔法“所谓的教授”一样虚伪和可笑。
  g  K' I$ `0 t, }* q$ r这又好比一位书法家(这是2004年3月下旬发生在兰州的一个真实事情,其人名姓不便公开,他/她还是一位中国书协理事/副主席级别的人啊,所谓的才子佳人,指着《中日书法展》的作品集大讲线条、灵动、墨韵等,大有恨自己不是日本书法家一样的惜惶与可怜)大言不惭地说:“你看我这一笔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精神都要表现出来”的一样愚昧和无知!- s; ]+ W- R: v; \5 O- h- g

6 }) c2 I8 [! ]" y8 ^' r- _2007年6月14日午于兰州陋室
发表于 2007-6-15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精辟、em1 em1 精彩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20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 u) ~9 ~: e) p# X' {1 \. N9 Y. i  h2 q1 _* f7 Y8 l% `8 `
$ c9 ~6 v$ r$ d3 W
谢谢
  l0 n) u. |( J1 q& \# [, ]谈不上有多少的精辟
# ~1 }* M4 E$ H& b  ?! f% d旨在说明问题,取得更多的交流!em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27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彩em1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27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3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与同识者共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