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70
- 注册时间
- 2006-10-2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0981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谁在“只言片语地解读”张海?兼谈批评的责任
8 u }( l' E/ a. R& B2 M" o
* |, }& |# i2 E; K, j6 a- ^6 n( m5 d6 V$ [5 O
"我们注意到张海的一些言论被只言片语地解读,这正是在这样一个民主时代即将开始的早期不成熟的表现,两方面都不成熟,缺乏沟通或沟通机制还没有建立或健全,但它仍然是很有价值的,它表明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到来,它表明了作为主席(领导者)倍受大家的关注和期待,也表明了大家对他的要求以及对他所领导的中国书协的期许,这本身就是一种肯定,因为从来没有一届主席能像张海一样受到大家这样的关注,评价张海即是在评价中国书协,评价书协也必然是在评价张海,这种一致性正说明张海的意义,也是时代的意义。而这在启功是做不到的,比如,颂扬启功并不代表颂扬书协,批评书协也不等于批评启功。"
- P+ U* d4 r/ n0 M ----丁剑" m; @5 Y1 l3 R, L$ y" x
& P' z7 F2 J/ E
; e+ c, r1 x3 Z( A; a. ?, t: C+ B 我认为丁兄《也看张海》斯文,是客观公正地阐明了张海作为一名书协主席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的原因。丁文谈到“张海的一些言论被只言片语地解读”,正是一大批人那张海说事的作法。为什么大家不能把张海的全文那出来解读,而是找人家的“只言片语”,说白了,就是挑刺,主观地挑刺。在批评领域为人不屑的隐招,通过网络的自由与涣散发展开来。
% G) \* m; I$ W0 k2 G9 B% V1 @+ {7 e
' l. u3 ~1 s- |/ u" Z& h, D8 t3 V6 i- n 笔者有文:【谁在忽悠春天】炮轰丁亥开春十大书法网络事件[柳青凯](页 1) -...
7 `" K4 ]1 ?- ]0 t& f0 ? 其中关于张海的文字如下:
; ?: g; N! ]" P7 T 1 ?- Z6 n' J+ c- w- m0 C
张海命运论
3 V. k/ B4 N4 ~7 C2 b; g9 o- X 帖子:《2006年,张海在一步一步堕落》人物:天生书呆子
' J' a6 D6 B h- A$ B7 x 帖子:有失公允的评判----书呆子《张海在堕落》读后感。人物:中国书法收藏
( S2 C! w i/ T& k2 J 帖子:《一鸟讽张海纳谏》之文言版人物:一鸟5 X; h& L) E4 ?( C4 G7 f1 [
9 \5 r. L* Z+ Z# N 去年推拜,今年堕落,主席成败呆子说了算不算?卢昊说不算。一鸟又以文言助阵……
& s/ F' k P, W; o7 B/ a
; i) L5 U& N ` 讨伐书呆子4 F# r6 U, {8 E+ y9 g# {
帖子:重大新闻:天生书呆子恶搞张海主席,伪造张海主席的回复人物:中国书法收藏8 D3 m( x. [8 s/ T; c& p: X
帖子:天生书呆子,可以休矣!人物:何道哉1 j0 M5 g" h- x1 f/ f
卢昊抓住呆子小辫子不放,
4 G9 l" f: U$ S" K- c; M- f 谁知山外青山楼外楼,炸出重磅:
; J t+ d: p6 a; \4 m" y* N+ D 何道哉,看呆子如何收场?
8 C6 n+ G* A+ y3 a9 e 我们不仿一想:呆子怕谁?
2 o/ j* V! x# U' ~! K/ x7 I 马甲又是谁?江湖险恶呀!
* D6 g, B/ K4 f
0 V, E1 E1 F% J! ~3 z: {. \: `/ X8 s1 a2 g7 Z) ^ L, n+ T* V4 v
这是一场网络人士都很清楚的张海事件,可以说是张海批评的高潮。纵然丁兄提到“它表明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到来,它表明了作为主席(领导者)倍受大家的关注和期待,也表明了大家对他的要求以及对他所领导的中国书协的期许,这本身就是一种肯定,因为从来没有一届主席能像张海一样受到大家这样的关注,评价张海即是在评价中国书协,评价书协也必然是在评价张海,这种一致性正说明张海的意义,也是时代的意义。”那我们是否可以试想一下,“只言片语地解读”如何解读一个客观,面的对张海先生的功过进行评价。如果批评是伪批评,是不负责任的“只言片语地解读”那它倒底能起到什么作用?这种对张海的关注又有什么价值?这些热情地关注背后又有什么用意。的确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不少网络写手因为张海比以前更红了,是一种忽悠的成功。然而这些事件过后,倒底对书坛有什么好处?是不是书法格局开始混乱了,意识形态开始懵懂了。
! d8 B9 h9 `+ j- s6 e8 t% D+ j- H
* j2 U( J! r7 R* @5 P
/ X; X, W" V$ q' k$ P 艺术批评的客观是一个批评家最重要的责任,也是一个真正的批评家的为文底线,如果不能客观地对待问题,“只言片语地解读”或类与“只言片语地解读”的其它伪批评终归都是无益与艺术的。
* h p, s7 s0 N4 `3 U5 b* |: K" \# X
[ 本帖最后由 柳青凯 于 2007-6-9 00:26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