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0578|回复: 0

启功先生谈书法学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30 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9 m' Q( T* d. r+ n
                                                           启功先生谈书法学习, U5 W& R2 D0 O9 S3 s( f
                                                                 骆红   郑晓华
1 W- [/ y; W1 P; p4 F+ P) d: U2 P) ^/ P' A* A

! W+ m: k: ?8 Y( D! q: o记者:启先生,您好:首先感谢您百忙中抽出时间接受采访,您是我们书法界的老前辈,学问、书法享誉海内外。能不能先清您谈谈您是怎样走上学书、治学这样一条道路的?5 l0 R  `5 z0 n* o" w4 B
  启功:感谢《书法》杂志和各位朋友对我的关心。老前辈,学问、书法如何如何,我不敢当。我一直认为,我够不上一个书法家,我的职业是教书,写字、画画都是业余爱好。怎么走上这条道路的?我祖父能画些写意花卉?我小时候喜欢画画,受了祖父的熏陶。因为常看到他老人家拿着笔,花鸟虫鱼,草草几笔而成,那时我想当个画家挺有意思的;后来就贾拜贾义民先生力师。贾先生博通画史,对于书画鉴赏也极有素养。常带我到故宫博物院看陈列的古书画;后来又介绍我认识吴镜汀先生,跟吴先生学。学了一段,挺有长进。慢慢就有人求画来了。有一次,一位长亲命我画一幅画,说要装裱后挂起来,我感到很光荣。但长亲又说:画完后你不要落款,清你的老师题写。那意思是说,我的字太差,这对我刺激很大。从那时起,我就下决心写好字,给自己争口气。这样一辈子就跟书法结下的不解之缘。后来承恩师陈垣先生的提携,在辅仁大学教国文,研究诗词、韵律、文法。抗战胜利后当过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负责鉴定古文书和文物,也在北京大学博物馆系兼过教授。解放后又参加过《红楼梦》程乙本注释,《清史稿》标点,这些都是对我一生很有意义的经历。因为学海无涯,每一个工作都促使我去学习、研究,这样我也就在文史、文物、书画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不敢说有多少成就,一辈子都在学倒是真的、学问方面是这样,书法方面也是这样。: Q5 M7 T) E; q& u
  记者:您学习书法是从哪里入手的?能不能请您在这方面具体谈一谈?$ m2 l( [0 l8 d2 {
  启功:关于这个问题,我写过一首诗,收在了前几年出的《论书绝句》里,第四首、诗是这样写的:先摹赵董后欧阳,晚爱诚悬竞体芳。偶作擘窠钉壁看,旁人多说似成王。诗后边我作了说明:我六岁入家塾,最早学的是先祖自临的欧阳询《九成官醴泉铭》,蒙着帖照着写。后来十一岁见到颜真卿的《多宝塔碑》,略识其笔趣,但那时对笔法理解还很肤浅,谈不上学书。二十多岁时得到赵孟俯书《胆巴碑》,特别喜欢,学了一段时间,人说我的字像英煦斋。当时我学画,画画得还可以,题款
字难看。于是学董其昌,得写字行气,但骨力不行。后来得到罗振玉藏《宋拓九成宫碑》精印本,不知是宋人重刻的,见它清润肥厚,认为不啻墨迹,于是逐字以蜡纸勾拓而影摹之,这是我学书的打筑基功夫。以后杂临碑帖以及历代名家墨迹,其中又以临习智永《千字文》墨迹时间最久,下功夫最深,学得也最苦。要说学习的经验,我觉得要做到写字要做到骨肉不偏,很难。为了增强字的骨力,又临《玄秘塔碑》若干通。这样经过几年努力,偶尔给人用楷字写对联,人见了就说我的书法是学乾隆时的成亲王的,实际上成亲王的帖我一次也没有临过。- w* q# x& Q# Q0 H& M6 i* R
  记者:清代书法家梁山舟与张芑堂沦书,曰学书有三要天分第一,多看次之,多写又次之。晚清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又加以二要一要品高,二要学富。您觉得一个人要在书法方面有所成就,应该怎样设计自己的道路?三要二要,应该以哪个为先?$ H) R  N- I" ~1 u1 S9 J2 T
  启功:这五种啊,后两种我都不配。品高我不配,我不配谈品高,我也不配谈学术有什么收获。那前三种我是这么想:多看、多写是真的。张芑堂说第一要天分。这个天分就很难说了?有人很笨,写久了也能成他一个规格、体势。多看是重要的,多写也是重要的。无论如何,眼睛老看,手老写,看得丰富极了,他也就可以随便批评淮对淮不对了。当然那个对不对的内容,他说的就未必对了。你想想,各人一个手法,各人一个习惯,他说不合他那个习惯,就不对,那恐怕也不合适。所以我觉得还是得多看多写。多写多看这才重要;但是只多看多写还是不行,我觉得还得多临。拿那个古代某一家的方法,他那个结构、位置很重要、我是这么

8 ?; ~; Z4 Y' x$ f想的。这是我个人一个不成熟的感觉。所以我曾想,写字有三个次序。把一个字拿来,鉴赏一个字,比如是或者是,简单的笔画。眼睛看着,手底下笔写着,写完了并不好看。第二就摹着写。薄纸铺在帖上头,现在更方便了,有塑料薄膜,蒙在帖上,不致泅到帖上,按着笔画写。第三,就对着字帖再写。经过这三个,就截然不同了。我是笨办法。我觉得临也很重要,光看恐怕不解决问题。另外,我觉得梁山舟、张芑堂、杨惺吾三家论学书入门,有一个不足的地方,都是偏向,这是不全面的。如果一个学书的人对字的尚不熟练,怎么能看其”?所以我以为,学书入门似宜先熟记其。记的方法,应该先记其形状、长短。如某字某笔长、某笔短,什么角度,什么方向,等等,实际上书法问题,在基础阶段,都是很细碎具体的东西,你会了就有模样,不会就没模样。所以初学的儿童,应该先写照格,蒙着写;后写背格。熟悉了,再看帖写字。如果初学的识字不多,即要求其看其,问其神要行要坐,还是要飞,恐怕未必能说得出来。拙见以为,入门者(只论初学,不论年龄),先看帖上一个字,即仿写一个字;二用透明纸罩在帖上描写一次;三,再对帖临写一次。如此写上一段时间,而逐渐记住某字某笔长、某笔弯弯曲,字的形状逐渐熟悉记住,这样入门,从(全貌)就逐渐可以了然。) e' U: ^9 f$ D
  记者:古代书家谈学书、临帖,很多人说先要入帖,然后再出帖,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 }8 a$ c- w* F9 `3 {7 X
  启功:入帖出帖前人确实谈得很多,但有些说法过于绝对化。我觉得临帖如同写静物、画石膏像、画模特儿,没有什么秘密。眼手相应,日久熟练,并无神秘可言。一个文盲,签字时他只能画字。三个文盲同时各画一个字,一定是既有相同,也都互相不一样:他们三人都能写出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是因为有一个标准的在大家心中,大家都照着心中的这个标准写,这就是入帖,但每个人总有一些自己的特点,互相不一样,有个性风格,所以出帖也是自然的。我过去曾讲过,临帖要完全达到和古人一样是很难的,不也得。学一点古人的,在达不到的地方,自己想办法变通解决,用自己的方法来处理,慢慢地个人的特点也就有了。很多书家的风格实际上就是这样形成的。

$ f8 {7 O. a7 b. f5 o" d# q  记者:您的《论书绝句》里面还有两句诗,说透过刀锋看笔锋半生师笔不师刀。这里的师笔师刀怎么理解,您能否作一些解释?
) ^, \3 U$ ^5 v" p! {1 {
  启功:师笔师刀不是什么神话。从前没有摄影、影印,碑上、帖上的字都是刻出来、拓出来的。一个笔画,至少要上下左右四下而刻成,让人看了觉得是方块,实际上在写者只是一抹而成。近人便说古人用方笔,不用圆笔。又说古人用笔按八卦方向,有始艮终乾之说。(见图)这是用锥形毛笔画出方形笔画,这样写字,每笔描成方形,不应是运笔写字的常道:) @; x3 T8 }* u  b2 P+ U
一块碑上几千个字,如果每笔都这样画。那多么久远才能写完呢?我们看古碑笔道刻成方块形状的字,要看笔道之间的关系、方向、斜正、距离,把它们背后的笔法看出来,它们多属一挥而成的一笔,而不是一个方块。这就是我的师笔师刀的意思。我以为书法是毛笔书写的艺术,刀刻是不得已的变通手法。所以说学书别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正确的笔法,应该在笔写的书迹中找;看刀刻的碑刻,要透过刀法看笔法。而不要见了矫揉造作、毫不自然的刀刻效果,以力这就是古人笔法。

+ G/ s5 k( {7 s8 e3 N: d  记者:赵孟頫有一个著名观点,即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您怎么看这两者的关系?
6 q! u0 A, K1 K# }
  启功: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用笔与结字,哪个重要?我认为结字重于用笔。理由很简单,用笔管的是笔画的形状问题,结字管的是整体的效果问题。一个字笔画不够标准优美,但摆好了,这个形象还能凑合过得去;如果笔画局部都很优美,但摆得东倒西歪,那能不能成字都将成为问题,还谈得上什么美?王羲之的书法是历史公认好的,但如果我们把帖里的字剪一个出来,把笔画分别铰开,随便一摆,那还能是王义之吗?所以用笔结字问题,虽说两者不可偏废,对书法学习来说,我认为还是应该以结字为先。尤其是初学者、以我个人的体会,结字是有规律可循的、掌握好了可得事半功倍之效。一是宇的比例,漂亮的字几乎都存在一个五比八的规律,这正好和西方艺术理沦中的所谓黄金分割率相合。这是通过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可指导每个字的书写,二是注意字的重心,一般说来,造型优美的字,重心不在字的正中间,而在中间偏左上方一点的位置,这是因为人们的视觉误差和审
: x& v" g2 I" E- X' M# e0 Z
美习惯造成的。这一规律也非常重要,决定汉字形象最终能否写得优美。
. ]  v2 D" m9 x3 x  记者:启先生,以前我在报章上曾看到,说您谈到书法学习,曾提出学书要有三问,对初学者很重要。这是您个人学习心得的总结吧!
5 T& H, g8 Y  c) j* f3 J8 y
  启功:其实也是前辈的教训。三问问人问己还有问墙。所渭问人就是在初学的时候,要经常找机会向身边的前辈或书家请教,问一问他们的心得,吸收他们的经验。尤其是那些有丰富经验和独到见解的老前辈,他们的活语重心长,要认真地领会、严格地执行,不要马虎、随意,自作主张。随着时间的推移,问的人多了,见的广了。过个三五年,自己的认识也提高了。这时就要多动脑筋,问一下自己该怎么写,自己感觉怎样好就怎样写,即所渭的问己。再随着时间的推移,应当把字放在墙上看看,看看能不能撑得住墙,有句老活,叫「字怕悬」,在下面写的时候看着挺好,放在墙上看就不大好啦,这时候你
$ z4 ^9 c# B2 |3 n% ~) K+ e4 c  z8 u8 c
就要想法纠正这种差别、此后,你还要经常请别人看看墙上的字如何,是否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大家说好的地方可考虑保留,大家说不好的地方就应该考虑修改。这样反复地修改练习,就会和书法应有的规律相吻合,从而自觉不自觉地按照字的规律写,慢慢走向成熟,成为有造诣的书家。这就是问墙) q, R3 c0 a, D4 J7 E( v9 B
  记者:书法史上很多书家把作为书法艺术的内在要求,但历史上确实不少大学者、儒学大师书法一般。怎么理解这一矛盾现象?在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的社会条件下,书法家应该怎样立身处世?
. X! n! P3 M$ N: f+ Y* @) ^8 G. \
  启功:每个人都要讲求,但这是社会问题、道德问题,与艺术方法不是一回事。末代的蔡京、秦桧是坏人,他们的字写得很好、后来的朱元璋、袁世凯,写得也不坏、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大家也向他们歌功颂德。假如拿出他们写的残纸片,大家不知是淮写的,那又怎么评论写这字的人是好是坏呢?写字的人,多半是知识分子。既是知识分子,就要知道仁义道德。所以书家讲道德,理所应当,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但做人的基本原则总述是不能丢、总不能把礼义廉耻都扔一边。这不仅仅是对书法家的要求,对整个社会都应如此。写字与德、学是两个问题。这好比我们世俗的人见一个僧人,先问他是否吃肉喝酒。如吃肉喝酒就认为他不算好和尚。其实佛释迦牟尼出家后,每天挨家乞食,也没听说佛乞素食。佛不专乞素食,难道就是假佛吗
?
9 J+ ^' G% t( F) i# D$ F" X) t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启先生,能否请您谈淡对近二十年书法发展的看法
?1 @  |. J' b+ k& d
  启功:近二十年书法的发展,我不知道。通行篆书时代的人,无法预知汉隶的通行,汉代的人无法预见真书、草书的流行。五十年前的人无法知道今天的规花字、我们不是神仙,不能知道未来的字体!
( M, k8 S% z: R  ]1 U

; |, `8 o9 R: ~! `8 l* p
4 A- }" g* l8 \2 `                                                                                                                                                                                                                                                                                                                                             ——
摘自《书法》
0 I0 f8 n0 B* f4 p; x; h, |2 ~9 x
# S- ^- B+ _  Q0 f  M9 v  a8 {" q
  _4 t! N' j2 Q, j- r' ^
[ 本帖最后由 辽南布衣人 于 2007-5-30 00:19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