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因帅惊动党

地域书风展论坛发言纪要(特别推荐梅墨生先生发言,值得一读)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5-19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廷华:下面请李一先生发言。
`
   李一:这个展览和研讨会也出乎我的预料,由国际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可能是国家和国家之间书风的对比,我原来以为是这样的情况,结果不是,是由国际书法家协会举办国内的书法展,这样也非常有意思,因为地域书风是老问题,古代就有地域的问题,在当代举办地域书风,这个倒是一件新鲜事,在信息化时代来探讨地域书风,我想主办者也有主办者的考虑,因为任何一个时代的书风都是和地域有关系的,地域的文化环境、文化土壤对书家也好,一个流派也好,一个群体也好,都会产生影响。
   当然,一个流派、一个群体,特别是它又不完全受地域的限制,古代虽然交通不方便,但古人也有走南闯北的现象,我们在今天的信息化时代,我们可能更不会受地域的限制。我倒是想到美术界近年来所发生的一些事,也是关于地方画派的争论,20世纪以来,长安画派也好,岭南画派也好,都略有不同,但是在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这几年,美术界也在探讨地域画派的问题,像东北搞的关东画派、陕西画派、新桂林画派,这些研讨我也都参加过,这就说明一点,美术界在探讨当今时代地方画派的问题,而我们书法界虽然晚了一点,但是我们也在探讨当今书法的地域风,从这个角度讲应该是有意义的,开这样的研讨会也是有意义的。
   它的意义在什么地方呢?它实际上是在当代社会环境之下来探讨地域和书风的关系,这是它的意义。另外,我想这个展览也好,这个研讨也好,它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对当代地域划分的检验,到底有没有这样的地域性,各个地域的书风水平到底是怎么样的。齐鲁风也好,陇上风也好,闽南风也好,到底怎么样。既有古代的对比,又有在新的形势之下,实际上是艺术风格和文化环境、文化土壤的关系一次再检验。
   第二,说到地域,地域有大有小,我们这次实际是以省为界,当然还可以再小,可以以地区甚至某一个县,但是要说大,我认为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大地域,由国际书法家协会来举办展览的话,又有中国、又有日本,又有韩国,中国本身也是一个地域,以前的书法主要是探讨本土的书法,现在不是了,书法的问题既涉及到国内交流也涉及到国外交流,既涉及到本土书家,涉及到海外的书家,既涉及到黄种人,又涉及到西方人写的书法,现在情况是非常复杂。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之下探讨地域书风,也是非常有意思。从地域的象征性来讲,这也是主办者所考虑的一方面。
   第三,对展览的感觉,这次展览是三个地方的书风展,我的感觉,这三个展览当代性很强烈,但是各自的地域性风格不是特别明显,齐鲁风和陇上风、闽南风,实际上我们看作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错综复杂,这也是当代书法发展的一个现象,虽然人在甘肃,虽然人在山东,字写的也很轻灵,实际上各地之间是相互切磋、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新时期以来的说法不同于古代,通过这样的展览看当代书法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风格的相互借鉴,师承之间的相互学习,这才是当代书法的真实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19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廷华:下面请刘彦湖先生发言。
`
   刘彦湖:上节的讨论我也参加了,我们这个研讨会用的这个题目比较好,这里有很多的朋友在中央美院学习过,都有一种趋同,其实过去的画派也好,当然有地方特色,比现在相对封闭,一般的平民百姓就生活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地带,这种风格也好、文化也好、风俗也好,相对地更鲜明、更独立一些,这是事实。但是我们说的画派,多数情况下是对已有的追认,很少说像今天成为一种组织、办一种活动,我觉得当代艺术跟过去是不一样的,过去所有的画派是史家追认的。
   曾经有人让我谈对书风的看法,我们只是想做一件事,这个更重要,这是事物最本质的东西,我们把事情做下去,有很多东西是交给史家去做的。其实我们做书法的时候,我们学习书法的时候,很少过问过王勃是河南省的还是哪一个省的,我很少追问他的地域性。其实贴学的笔法变化、结构变化,从王羲之一直到我们今天,那些坚守贴学的人,根本就不明白这些变化,甚至贴学跟碑学的差别,有人说就像大象跟苍蝇的差别,其实王羲之那个时代,他的楷书和笔法,跟同时代的墓志一直到隋的墓志,笔法很接近,结构方法也很接近。我觉得地域书风最大的一个贡献,就是所谓的盛世无弃遗,我希望把那些苦心修炼的、真正有价值、有水准的书法家们不要淹没掉,通过这种融合、交流,大家提高。
   国际书协站在全球化的角度,重新审视我们的地域,我觉得这个是很有意义的。我对中国书法一直是抱着一种信念,就是做一件事,不断地做好。至于说意义在当代也好,还是在历史上,那是留给后人去说。谢谢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19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廷华:下面由蔡树农先生发言。
`
   蔡树农:我个人比较倾向于梅墨生的发言,我有这样的感觉,我们是国际书法论坛,但是主题没有脱离开这三个风,我个人感觉,这次活动办得很好,但是在遴选三个地域的书风,这三个地方都不是很弱,但是第一次的话,期待是很高的,尤其是现在,包括现在很多高层次的学术性的活动,何况是在京城,但是,今天的展览不能让我很兴奋,首先我感觉,地域性的遴选首先就不很理想,如果要遴选的话,一个是江浙,第二个是河南,第三个是京城。我的感觉,如果后面有陆续的活动,就把地域书风改成地域书家地域书风,这样更好。
   我认为可以提出乡村书法的概念,它的书风很奇怪,就是塑造当地的文化,哪怕是很小的乡村。如果说可能的话,比提地域书风好。我就讲这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19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廷华:下面由冯印强先生发言。
`
   冯印强:谢谢各位老师,我今天也是来学习的。地域书风展我有幸参加了,对地域书风做了一些思考,特别是陇上、齐鲁、闽南,都是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对区域文化的形成渊源、文化形态做了一些探索,地域书风和区域文化有很深的内在关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形成了不同的区域文化特征,这样作用于人,而书法又是表人性的艺术。刚才梅墨生先生提的,不存在地域性,我想这是现在的一个现象,地域书风目前存在不存在?不大存在。但是隐性的地域书风,你像蒙古的辽阔草原和江南,还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问题,作为书法,目前大多数书法家临摹的时候,就没有想到它是有书风渊源的,而且传统的书法标准都是广大书法家所共有的,所以就构成了书风的趋同性,这样带来的弊端,从根本上削弱了书法的多样性,而且书法家是高文化形态的组成。
   第二,入乡随俗的文化意识会造成相对封闭的文化环境,不能跨地域的交流,也就谈不上通过交流来发展,我就提出一个命题,显性区域文化与隐性地域书风,国际书法家协会这次搞地域书风展,恰恰从这个角度切入进去了,很值得咱们去研究、反思。我个人倾向于书法家一方面临摹传统的书法,同时构建自己的书法艺术语言,感悟本地区的文化传统对自己的影响。谢谢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19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廷华:下面由朱中原发言。
`
   朱中原:我就简单说一下,我的主题是《20年书法发展与书法体制》。我们这次论坛的标题是“国际书法论坛”,因此我觉得在地域书风里,我们也应该思考20年中国书法的问题,我们与国际是不是接轨了;第二,我们的书法本土化问题,还有地方性的学术思潮的出现,对我们有一些什么影响,20年书法发展形成了什么样的体制,这样的体制对于书法的可持续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等等。这些都是应该值得探讨的。
   我的主张是从20年的书法发展里看书法体制,我们应该以学术的眼光、辩证的眼光看问题,中国书法20年,总体上是得益于20世纪的文化复兴,新生的中国书协是做了很多贡献的,这也得益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思想解放运动。
   第二个问题,20年的书法发展体制,书法的群众运动,对书法的普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到了2000年的时候,中国书协搞了这么多展览,一方面是促进了书法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一些弊端,我们老是喜欢用一种专业的眼光看问题,很多人认为自己是书法家,而其他的人就不懂书法,实际上就形成了小团体意识、圈子意识。专业化的同时我们也要强调多元化,实际上整个20世纪是一个文化断裂时代,我们的书法家大量涌现,但是真正的文化人却是越来越少了。
   第三个问题,20世纪的书法运动到后期的时候,其实也产生了一个严重的分化,其实就是书法体制的问题,这种书法体制的影响下,书法家形成了保守思维,这就是学书本位的缺失,行政本位和权力本位的凸现,这些因素,对于当代书法市场也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19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廷华:下面由王子庸先生发言。
`
   王子庸:各位老师,我的题目叫《补点钙、加点碘——在“二王”的脂肪上瘙痒》。很多人取法“二王”,或者是以兰亭为依据,如果学“二王”,学兰亭,是极大的误区。另外要提大胆创造,大家玩艺术,要敞开自我。
   我想到这样的问题,就是主题诠释的问题,其实传统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融合。这个时代完全不一样了,书法必然和时代发生关系。
   我就说这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19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廷华:下面由汪海权先生发言。
`
   汪海权:我个人感觉,对于现代的书法,我也在思索。第一,第一感觉时代,作品就要打动人的心灵,要耐人寻味。第二是作品中心时代,第三是非稳定时代,第四是青年化时代,第五是模块化时代,第六是装饰化时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19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廷华:下面是柯少岩先生发言。
`
   柯少岩:我的题目是《小楷书法创作和心理分析》。
   中国承传数千年之久的文化是一个恒常稳定的系统,但是,自从20世纪的新文化运动以来,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涌入,打破了这一千古不易的规律。我谈几点:一是不同风格、书体的移植,二是致力于外在形式的探索,三是技巧的追求更加自觉,四是文墨俱佳的优良书法传统有望得到延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19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廷华:下面由刘正成先生做总结发言。
`
   刘正成:我们是“2007国际书法论坛”,我们在发言的时候,要把自己的观点讲清楚,我们这个标题不是地域书风研讨会,是“2007北京国际书法论坛”,在这里我们要说什么话是非常重要的,你要解释什么东西非常重要,你讲的话是必须讲的,不讲不行的,在论坛上,你要把你最重要的话讲出来,你讲出来的话,能不能吸引人家。
   当今世界处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什么是全球化呢?就是以西方中心主义的观念来说全世界的问题,我们今天所有的服装都是西化的,我们的哲学也是,你还有什么中国特色呢?是不是全球化的时候,我们就不要中国特色呢?这就是我们的命题,我们的民族、地方特色要不要?个人特色要不要?我们的艺术是个体单位为标准的,失去了个人,就失去了地方,失去了地方就失去了国家,甚至失去了东方。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中国书法家,中国理论家要说什么话,非常非常重要。你的话要说给西方人听的,还是说给东亚国家听的。我的话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19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张铁林:第一,我相信最后发言的人都有委屈,但是文和言是分开的,我建议大家以后发言,不要看稿子,因为文最后是要出版的,发言的时候最好不用稿子,文就是文,言就是言。
   第二,今天我们有一个别开生面的节目,就是有一个KP大奖,刚才刘老师也说了,这是最受关注的大奖,并不是最好的书法作品大奖,我觉得重在参与,艺术上是见仁见智的,我希望这次别开生面的活动给大家一个启示,我们以后的展览会有更多好的节目。
   第三,我个人有一个建议,因为我们这次地域书风展之后,我们会筹办第二次、第三次,以后的书风展,我个人建议,以我个人学书的经验看,我希望大家都写自己的东西,尽量少一点抄古人的诗词,我们需要继承的是书法精神,应该用传承的精神,用古代的精神来传达我们现在人的感情。最好的方法,我觉得不妨借鉴我们所有的作品,能够写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我们看古人的手札,文如其人,就在于这些文章是自己的,并不是别人的。
   第四,我想提醒大家一点,利兴和文化发展公司,这次是完全无私地投资来办这次书法大展,在当今中国的社会上有钱人很多,做文化的也多,做展览的不乏其人,但是做地域书风展的,真正拿出真金白银支持我们国际书协的李先生,我们希望这样的企业家越多越好。我们必须要感谢他们,因为我们真正研究书法的人是没钱的,但是我们离了钱没法做事。
   另外是刘正成先生,书法家协会成立之前,中国很多大的起伏、转折,刘正成先生历经了很多起伏,我见证了这四五年期间刘正成所有的起伏,他没有在乎这些事,因为所有这些事都与书法无关,所以他不在意,刘正成先生锲而不舍的精神,为书法繁荣继续不断地做工作,才有了国际书法家协会,进而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又有了第一次地域书风展,作为刘老师的学生,我很感谢他,这几年我的字也好了很多。
   关于书法的问题大家都谈了很多,文化的话题是永恒的,书法的话题也是永恒的,我们从明天开始要继续筹备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的地域书风展。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