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80
- 注册时间
- 2004-9-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6686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明清之交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社会剧烈动荡、江山易帜的特殊时期。随着农业、重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在重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中国的市民阶层逐渐扩大。长期以来的封建正统意识、价值观念——从孔孟之道到程朱理学都受到猛烈冲击,新的美学观、价值观正在兴起,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家如李贽、袁宏道等,他们认为艺术在于抒发个人情性、独抒性灵。这种求异的美学思潮与仍在继续发展的封建正统美学一起,相互斗争、相互影响,促使思想界、艺术界呈现丰富多彩的格局。王铎即是此期一位在中国书法史上勇于开拓、创造新美境界的巨匠,他以独特的书风和成就,确立了在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
王铎(公元1592——1652年),字觉斯,号嵩樵、石樵、痴庵、嵩淙道人、雪山道人、东皋长,别署烟潭渔叟、雷塘渔隐、兰台外史等。河南孟津人。生于明万历二十年。其先世原是山西洪洞人,十世祖王成始移洛西,故籍河南。17岁时入山西蒲州河东书院攻读,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及第,是年30岁。天启五年任职南京翰林院。崇祯十三年(1640年)晋升南京礼部尚书。后来福王朱由松称帝南京,王铎应召入阁,授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正当王铎擢升礼部尚书时,尚未接任,清军就赶走了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占领了北京城。入清后,王铎于顺治三年(1646)以弘文院学士充任明史副总裁,顺治六年授礼部左侍郎,为太宗文皇帝实录副总裁,九年三月迁礼部尚书。是年四月二十五日卒于故里,终年61岁。追赠太保,谥文安。
王铎身经明清鼎革之变,明亡清立后,他身为明朝旧臣,既不能像黄道周、倪元璐一样取义成仁,又不能像傅青主一样情操自守、拒不出仕,而是沦为“贰臣”,变为清廷新贵,人品遂为世人所不齿。时年三月他在《谢三弟诗》中对自己仕清作了如下解释:“子尚知狂性,非因绚禄留,大钧铸所坏,小智果难周。石脑求药润,金龟积悔尤。潜愚怀旧咏,寤叹不能休。”(王景芬《论古代名家书法》,第234页,西泠印社1991年版)以王铎桀傲不逊的性格,决不是为俸禄而留下做官,他已经看到了历史的发展趋势,“补天乏术,出世无门”。明朝全局已坏得不可收拾,靠自己的“小智”已很难周全,大势所趋,非个人所能挽救了,故他的仕清是顺应了这种事实,也是为了不辜负自己的才华,追求儒家耀祖光宗虚荣的古训使其经不住诱惑走上仕途。但王铎虽官至高位,却常遭遇本朝人的鄙视及唾骂,成了“人品颓废”者(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历代书法论文选》第295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儒家忠贞节义的古训也时时使其良心负疚、惭愧,自责气节有亏。仕与隐的烦恼、理想与现实的对立,交织困扰着他,矛盾和痛苦正所谓“剪不断,理还乱”。于是只好寄情书画,以求得心灵的解脱。特殊的社会生存环境造就了他充满矛盾而苦难深重的内心世界,造就了他个性化的人格结构形态,同时也激发了他杰出的艺术创造性,使其内心对生命的痛苦体验向现实层面的艺术人格转化。
王铎在明清书坛上独树一帜,是书法史上著名的超越传统的革新人物,但他对传统继承也是极有功力的。一方面,与明清其他书家相比,他有着公认的正统性,在书学观念上表现出对古代大师强烈的痴迷与神往。曾曰:“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如作诗文,有法而后合。所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也。如琴棋之有谱。(《王铎书法选·琅华馆帖跋》第163页,中州书画出版社1982年版)”他天分既优,用功又博,少年时起即临摹晋唐诸家书法,对古代文字莫不穷究,广采众家之长。现传世王铎墨迹刻帖400余件中,临作约占二分之一(曹军《王铎与阁帖》,书法研究1997年第6期),从所流传的书迹看,临前人法帖,一生从未间断。这正应了他自己的话“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身不易”。王铎40岁以前是以学古为主时期,以“察精拟似”要求自己,在王铎看来,晋唐书法是极其完备的法书,是真正传统意义上的书法,最当学习研究。因此在他的临作中,临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法帖又占了一半以上。在崇尚“二王”的前提下,他还广泛临习了汉、三国、晋、南北朝、唐宋诸家名帖,如张芝、钟繇、宁儋、徐峤、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王僧虔、王涣之、米芾、黄庭坚等大家法帖,把传统当成一个发展演变的动态过程来做全方位研究。故他的书法能杂取众长,融会自我,有“二王”秀丽典雅的气质,也有颜真卿的刚健古朴、法度严谨的风韵,又有米元章的洒脱、峻峭的笔势,书风沉着厚重,跌宕纵横,“苍老劲健,全力以胜”(《历代书法论文选·梁,〈评书帖〉》,第576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此即王铎书法功力深厚的奥秘所在。另一方面,王铎又称“善师古者不离古、不泥古。必执古法于不言者,不过文其不学耳。”(《王铎书法选·琅华馆帖跋》第168页,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主张崇古却不泥古,并标榜“书法贵得古人结构”(牛光甫《二王为本,兼采百家》,《书谱》总第五十八期),重在表现自我,而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再现与模仿。王铎完成“五十自化”(同前)的重要变革后,带着强烈的主体意识进入传统,精确的临摹经典似乎已经毫无意义,临帖和创作可以在他的笔下交替转换,构造出一个主观化了和变了形的艺术世界,赋以原帖新的内涵意义,给人以奇特的审美感受。如《琅华馆学古帖》卷全系临古,为王铎59岁时所书,细观全帖,既隐含王意,然北宋大家之风也懔然入目,处处显露出来米芾的风韵,用笔峻迈、沉着痛快,跌宕起伏,帖后数行又学褚遂良,去褚字之柔,显褚字之刚,通篇观之,虽是临书,但并不拘成法,结字布白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曲直黑白随意易位,能自出畦町,在险峻、魄力、韵味、变化方面,都有所发展和创新。明中叶以后的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文化思潮呈多元趋势,民主平等、个性自由等意识深入人心,多变式的思维使人们跳出传统的体系,从更高、更广角的位置观察思考;王铎一面据于古典,另一方面则并未失去本来就不应该失去的“自由”,对经典的重新诠释中凸显的是书家个人的创造愿望与真我的样式风采,王字的美感因此而不同凡响。
明末清初时期书坛上董其昌俊骨逸韵、神清意秀的古典主义书风盛行,多姿媚而少刚键;以王铎、傅山、黄道周、倪元璐为群体的浪漫主义一派与之抗衡,力主取法高古,追求雄强激越的风格和对动荡的内心生活的表现,以振流俗萎靡之风。在这一派生力军中,王铎是当之无愧的中坚人物。当代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认为,王铎“矫正赵孟、董其昌的末流之失,在于明季,可说是书学界的‘中兴之主’了”(沙孟海《沙孟海论书文集·近300年的书学》第45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版),对其有“神笔王铎”之赞誉。王铎的思想中包含着鲜明的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内容,何况,在他之前就出现了王阳明、李贽的反道学家及反孔孟儒家的启蒙思潮,强调个人的价值及个性的自由,而同时更有祝允明、徐渭、张瑞图、倪元璐等同道在书法中突出个性、突出抒情的浪漫主义影响,不能不使王铎的美学思想标新立异、突破古典主义的“中和之美”。王铎在他的《拟山园选集》的《文丹》一篇中,集中表现了自己惊世骇俗的审美观、艺术观点和美学追求。他讲求“怪”、“狠”、“胆”、“气”、“力”等。如:
“怪则幽险狰狞,面如贝皮,眉如柴棱,口中吐火,身上缠蛇,力如金刚,声如彪虎,长刀大剑,劈山超海,飞沙走石,天旋地转,鞭雷电而骑雄龙,子美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文人所谓‘破鬼胆’是也。” “为人不可狠鸷深刻,作文不可不狠鸷深刻。”
“文要胆。文无胆,动即拘促,不能开人不敢开之口。笔无锋锷,无阵势,无纵横,其文窄而不大,单而不耸。”
“文要一气吹去,欲飞欲舞,提笔不住,何也,有生气故也。”“全无气,不名为文。” “大力如海中神鳌,戴八肱,吸十日,侮星宿,嬉九垓,撞三山,踢四海!”(《中国书法全集卷六十二,王铎卷二》荣宝斋1991年版)
王铎就是在这种重生气、重胆魄、重奇怪,以“使人目怖心震”、“骇人耳目”(同前)为旨归的美学思想指导下形成了自己书法的独特风格。在王铎的笔下,贵族文人书法清淡优雅的情趣、雍容华贵的特征被认为是“浅俗”而不再受到尊重,早先的传统法则被打破,点画、线条、结体之间的界限往往被信手抹去,彻底抛弃了早期文人用笔柔媚娴雅的特点,代之以狂放崎峭的独特风格,历史时空的苍茫无序,思想情感的振郁勃发,人生境遇的坎坷动荡,文人学士报国有心、回天无力的焦躁、痛苦、迷茫、愤懑,都以线条的形式得以体现,突破了书法上的古典主义,追求以具有个性张扬和强烈表现力的书法形式来反映内心世界,狂怪中不失雅逸,一种对时代有着敏锐感应的情愫不自觉地从中奔泻而出,一发不可收拾。王铎书法的丰富性是相当突出的,他以数十年的辛勤探索,创造了大量醒世骇俗、饶有意味的佳作。其传世作品甚丰,现存汇帖有《琅华馆真迹》二卷、《琅华馆帖》七卷和《拟山园帖》十卷共194种。此外,还有摩崖、碑碣、墓表以及众多的散件墨迹流传至今。他的书法无论是伟岸豪遒的大楷书、高古朴厚的小楷书,结字奇崛的隶书,还是飞腾跳掷的行草书,置于明清两代的书苑之中,都是当仁不让的第一流精品之作。王铎的楷书和隶书传世较少,其成就以行草书为最,笔法惊绝,风格独特。其传世“好书”有《五言古诗轴》、《临王筠寒凝帖轴》、《临徐峤之帖》、《行书轴》、《忆游中条语轴》、《临豹奴帖轴》、《杜甫诗卷》、《草书轴》、《五言律诗卷》、《寄金陵天目僧诗轴》、《孟津残稿》等等。从其的书法结构上看,长于易位,险峻挺拔。左右结体的字,或左高右低,或右高左低,或左正右斜,或右正左斜。字的偏旁、部首时有变态,产生了奇险之感。……从用笔上看,特点有三。其一,笔势稳健,放而能收。其二,节奏明快,连断之中富有鲜明的节奏。上下字之间气势连贯。其三,枯实互应,纵横飘忽。尤其是其近于狂草的笔墨之中,常常有整行整行的字枯笔相连,笔竭而势不尽,枯笔又与实笔相互对应,别有一番风味。作品中点画的长短、大小、弛张、轻重、欹正等等,错综复杂,千姿百态,康有为曾形容“飞腾跳踯”(《历代书法论文选·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第576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给人一种神变难测的感觉。从用墨上看,以淡墨为主,浓淡相间,墨色富有层次变化。王铎把结体的险峻与用笔的稳健统一起来,奇险中有深沉,峻拔中有凝重,章法显得非常和谐。又能把用笔的稳健和用墨的酣畅统一起来,笔稳重中有丰润,节奏明快中有变化,韵律特别生动。结体、用笔和用墨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他的书法的完美的艺术特征。王铎在对章法、结构的处理上表现出了第一流的艺术自觉意识,他将元明以来以平正为主流的章法、结构模式加以改变,代之以欹侧,以独标气骨、苍郁雄畅、恣肆的“连绵草”笔法写尽个人情怀。同明人徐渭、祝枝山的草书相比,王铎的过人之处还在于能放能收,“纵而能敛,故不及势而势若不尽”(马宗霍《霎岳楼笔谈》),成功的遏制住了草书狂泻的局面,最终达到了使其“取势”完美的艺术境界。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王铎在正确理解和把握传统书法精神的基础上,加强了各种对抗因素的对比,形成其雄强畅达的新书风,拓展了传统的艺术语言。王铎的书法,是浪漫的情怀、古典严谨的法度、纯熟的技法与变异的心态意绪相结合的产物,能“所遇之时,有以发之”(清·郭尚先《芳坚馆题跋》)。即能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诉之笔端,这就是开拓与超越。后人给予王铎很高评价,称其:“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当为“一世之雄”。(启功《论书绝句》第172页,三联书店1990年版)
【收稿日期】 2004-05-20
【作者简介】 郭珂(1957—),女,河南濮阳人。洛阳师范学院美术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 林 风】
感谢网友窦妮婉提供资料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