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80
- 注册时间
- 2004-9-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6686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7-5-7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书法艺术赖以发展的动力
五、书法艺术赖以发展的动力
! s5 g6 B- Z- b4 H, M' i" |: \7 Q每一种艺术门类的发展,除了它本身所具备的内在条件之外,也需要有许多外在条件的配合,才能源远流长,相继不绝。个人认为中国书法之发展的外在动力,约有下列数端:* v! p# p; Q5 q- p
(一)实用的需求
( y$ B9 ~& S, c1 l# z6 G3 S: [5 K8 C! M, H$ v* q7 u0 D
文字既然是人类表情达意的主要工具,所以文字的书写,也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需。因而小如简短的书信、便条,乃至各种的书署、注记,大如市招、标语,乃至碑刻、摩崖,等等都需要书写。而在书写之时,如果懂得法度,自然就较为顺畅,并使人心情愉快;反之,则不免乖违,而使人内心烦闷。至于书写既成,则美好的,往往会受到称赏;反之,往往遭人鄙弃,这都是在现实中常有的状况。2 q# H) o+ j3 }1 w: M8 p; |2 i
& N# |0 N7 p6 M
既然写字是如此地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自然使得一些才气秀发之士,从中发现了自己丰富的本能,因而以之为讲习、从事之标的。于是能书,善书者,也就代不乏人。至于那些不能书,不善书者,只要是能识别这些文字,并略具审美的眼光,也就能成为这些能书、善书者忠实的观众,而成为鼓舞他们继续向前探求的动力。这就是实用艺术易为人所接受的原因。反之,一种不实用的艺术,尽管它有再玄妙的艺术性,只怕关注的人,并不会太多,等而下之者,那就更难引人注目了。
3 V, g; a( j6 n职是之故,我认为以实用的汉字来做为书法的素材,较之脱离文字的书写,更能被广大的汉字使用者所接受。只要汉字不亡,书法艺术亦将不废。因为这种实用的需求,实在是维持书法之发展的莫大动力。
/ L0 `4 p$ c M4 G(二)美学的探索/ |- Q9 O2 {, w/ D
% w6 e% r9 P( `+ \& n! R
爱美,是人类的本性,而中国的书法之美,包罗至广。在形质之美方面,它包涵了线条的遒美、形体的奇正、体貌的浓纤、笔墨的情趣、格调的和谐。乃至宏伟壮丽、含蓄温婉、空灵超脱、老辣其崛、精巧细致、古拙浑朴种种不同风格的呈现。0 D, y" U( H6 @/ \" U
/ a. j* {0 n, a) M0 ^1 I: |0 F
在内涵之美方面,它包涵了风神的跃动、意境的推展以及作者精神、气质的流露等等。除此之外,还有各种不同的形式之美和纸张、墨色、鈐记等的附加之美,真是不胜枚举。9 d6 l7 z) P$ U' I {1 |
由于书法艺术,具备了如此丰富的美的质素,他是如此的易于感受,却又是如此的深邃而难以言状,往往使人在观赏品味之余,产生一探其究竟的冲动,于是或探索其中的美学原理,或研究古今演变的辙迹,阐幽抉微,探颐索隐,蔚为一种专门的学术领域,而与书法的创作和欣赏,相互参验,相得益彰。这也是书法艺术,历久不衰的原因。同时,也是我们今后所当努力的方向。3 Q% L, _9 y" J. I2 q/ v
(三)个人情志的宣洩
0 e) |, ?0 w0 ?+ P- B$ J
+ ~/ n' k7 n0 k) o+ g文学和艺术,都具有宣洩情志的功能。所以诗大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4 p& q: ?) r0 x* q* |0 Q
/ {4 T F6 p& w8 l& X因为寻求情志的表达和宣洩,乃是人类精神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人类精神文明不断向上昇进的主要动力。
% B6 y( I: I, q3 ^0 B然而情志的宣洩,其术虽多,但就我个人的体验,书法应当是最简捷而有效的一种。因为书法的工具简单、时间的长短既有弹性又易于控制,篇幅的大小、字数的多寡、内容的晦显,无不可任情选择。至于点画之纵横错落、笔墨之浓枯疾涩、节奏之轻重缓急,在在都能如实地反映出内心所含蕴的思想情感,实在是自我表述和自我实现的最佳方式。! c9 Y% k) Z! u* P0 O' X
「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怀素自叙帖语》
0 X- [/ [) q( F% b% G! ]5 r这是何等的痛快淋漓。这就无怪乎张旭「不治他伎」而「喜怒、窘穷、忧愁、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韩愈送高闲上人序》因此,也就无怪乎自古至今许多人都乐此不疲。就连虽仍保有部分汉字,而其组合,早已另成系统的日、韩等国的知识分子,面对诸多的障碍,却仍钟情于此。其魅力不可谓不大矣!& ], A7 i% S- T: \ C
(四)民族情感的共鸣# |- Y& l/ \0 f: \9 d; O* P* @
5 S/ B' E+ K3 E% r一个民族的融合,其条件很多。诸如:血统、文化、宗教、生活、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等,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效应。而其中的语言文字,所关尤巨。' p9 R0 _- c! ?; M9 G
d" d: i1 K; O+ L3 M. z& C
因为语言文字,是人们可资以相互沟通,相互认同的重要凭藉。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语言,相当的分歧。所幸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以来,就有「书同文」的重要措施,这不但使得彼此间的沟通,没有障碍,而且可以让全国上下,在同样的文字之前,相互沟通,彼此认同。这是凝聚民族情感的一种莫大的力量。
) E% i! c& ?: @7 E. R
: \* j, h `$ q* G+ n, o* n7 n7 w由于大家对于此一文字的认同,因而对由此一文字所发展而成的书法艺术,无论其是否具有欣赏的能力,也都会油然地产生一种相当亲切的情感效应。这种效应,甚至还会扩及到其它能以汉字表现书法之美的外国人士。这也是汉字书法之所以能历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 ]. W1 n- x) D6 {! Y4 t5 j) v今天提倡非汉字书法的人,它的口号,是想要让书法进军世界,获得更多人的认同。而我却担心它的结果,会适得其反。因为这样的作法,一方面除了会减少原有的特色之外,未必就能引起其它民族的认同;而另一方面,在自己佔有全球人口四分之一的国度里,却大量地流失了原有的认同者,其间的得失,应该是很明显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