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朝花夕拾

[分享] 师友杂忆十五篇(作者:王元军)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7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Fbox=师友杂忆十五篇(作者:王元军)]
) y" q+ R  a+ r" k& M4 U6 l/ g/ X2 h! a& d# H! N; Z
师友杂记(十一)欧阳中石先生硬笔书《两汉书刻文化研究》序
8 o2 u" C; G. x
2006-10-20 19:32:40
+ h& g0 o; i; M% Y# u+ o* M, [  X3 {7 K/ I
0 F1 r3 m/ ^- n6 z
《两汉书刻文化研究》是我的博士后课题(1999-2001),这个课题大体完成到现在,已经搁置有五年了,自己觉得没有什么新意,稍有点心得的两篇已经发表在《中国书法》杂志上。本懒得出版,后来不知道为什么还是交给了出版社,大概是“稻粱之谋”在作祟吧。以前有种说法,说学术性的成果,论质量,“站着的不如躺着的”,分别指论文和专著,深有同感。这个课题如其说是研究成果,不如说是自己对汉代书刻的一次简单粗浅的梳理。这样交代一下,一是实情,一是为此书出版后,大家的责难找个台阶下。
6 Q2 \  G, j; w/ _# j
# b! M  ?: ]& t) ?7 n6 k* x惟可以欣赏者,是欧阳先生继《六朝书法与文化》之后,又给本书写了序言。不过先生此序用硬笔完成,所用稿纸有些年头了,都有些发黄、发脆了,但是,黑字配以黄纸,很有些古朴之气,书法写得遒劲开张。此序将此课题的基本想法和前后经过说得很清楚,用文言写成,言简意赅,虽只有稿纸一张,但是耗去了先生的时间和赞美之辞,高兴之余,也甚觉汗颜!不过想想,在这方面以后可以继续用功,自己竟然也就释然了。此书将由上海书画出版社近期出版。
* e' e: i$ K  C- \' a; ^
[/Fbox]
7 ]( i9 p% [* R
3 j- u1 j. x6 C& b2 r1 ^
# X) |# ^# |/ H) R释文:《两汉书刻文化研究》序4 B& G( f. T5 N+ D
元军自1999年从我作博士后的研究项目,商定选取《汉代书刻文化研究》作为研究课题。我知道他对于书法文化研究有素,博士论文《六朝书法文化研究》已深得各方面的赞许,再上溯及汉,效果良好可卜。至2001年该项目结题,专家已极为褒赞,资料翔实,补足扩大,很能表明了他耙梳之密,整理之审慎,识点高而思维清晰。定稿而不自足,时有心会,再加检阅,可谓力求无遗。今付梓在即,征我意见,我嘉其勤勉务实,遂序之于前,以为引。6 o  W* q  T8 `6 w& `; ^

; a3 U; A$ d9 [欧阳中石于06、五月

: W  C. C4 W8 z9 o% L1 P
00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7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Fbox=师友杂忆十五篇(作者:王元军)]
6 ~/ A; ~9 b4 D& K! i5 S! I+ j5 J8 a( `$ A: }0 _
7 i9 a* k3 R; D7 {0 Y
师友杂记(十二)徐邦达先生关于“军司马印”的回信
. |; i1 p" H; m) N# H
2006-10-27 08:23:32
; F3 g. [+ e9 x
2 ?5 l4 G2 ?. b$ v+ N0 Z' g  t( N7 d( F# G3 c3 m* k, r
六年前写《怀素评传》时,对怀素小草《千字文》上的钤盖的“军司马印”产生浓厚兴趣。清钱泳《履园丛话》中记载,相传怀素居永州龙兴寺,即吴吕蒙故斋,寺后浚井,得军司马印,故怀素每作书必用是印。对于这条材料的可信度我拿不准,我想知道当今的鉴定大家徐邦达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因为读过他的《古代书画过眼要录》,他过眼的怀素《食鱼帖》中也有“军司马印”,所以,抱着一丝希望写信求教于徐邦达先生。. Y1 C6 u) _: _# q! E6 a0 g( g0 i

1 J) R* J4 Q+ @" ]没想到,过了没有几日,2000年4月12日,徐先生竟然回信,谈了他的看法。基本认为此印为后鉴定者所钤加。来信如下:
7 h0 a! U! E8 t5 e, W! u
0 @5 f' U; @$ I2 f4 o
元军同志阁下:0 N: g4 i% o$ y+ J( H$ a# O
  q3 s0 T+ j# t# u. V4 b1 B
赐书拜悉,所谈军司马印汉铜印事情,钱梅溪所云,本说是“相传”,彼亦未曾确定也,食鱼帖上用此印,未必怀素自钤,而或系后人鉴定加钤之,此与食鱼为怀素真迹,似无关系耳。此帖近正一次再阅于嘉德拍卖公司(物主拟售拍),认为必是古摹,同观如启功、傅熹年诸公,亦同此意也。( N& a1 K- M7 X2 `  l
5 ?7 `9 _! f) B
至小草千文上所钤是否与食鱼帖上钤者为同一方印,因汉官印同文者,可有多方耳。敝见如斯,谨以奉告,不一,顺候
5 Q4 w, s1 J1 Z; ?8 j- \+ y' {0 Y文安!9 J; r7 Q( l/ V+ B+ X+ ?- y: g

, B1 I: P' T) e$ B0 \" J许邦达拜手! S4 r8 P8 q! X* r) m: t4 M8 d2 U
4、12  T9 k0 G' j- e: Z* U* h+ n
信札仅有一纸,但交代细致,行文严谨,一丝不苟,书法疏朗之中,蕴含勃勃生机。我一直珍藏着此信。前几日为研究生上《书法文献》课,翻箱倒柜,找到了这封信,再次拜阅,倍感亲切。我在《怀素评传》中依然用文学的笔法,描写了钱泳的记载,以至于后来强英良先生在《中国文物报》上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怀素帖上的“军司马印”》表达了不同的意见,认为是后来鉴赏者所妄钤。我十分尊重这些意见。但是,到底此印为哪位鉴定家所钤加?大约是哪个时代?其他作品中出现的“军司马印”与这方印章是不是出自一人之手?等等问题,依然是个谜。后来读书,竟然在唐人笔记小说《大唐传载》中发现了这条材料,原来钱泳、文彭等人的记载出自于唐人的手笔,只不过他们的记载中并没有注明出处。后又借观二玄社复制之怀素《小草千字文》,更发现清人宋荦的跋文已经发现了《大唐传载》(称《大唐传载摘胜》)的这条材料。知读书不广,难窥学术堂奥。
3 _5 C% P5 y/ z4 _" A- f9 M/ g, S0 E$ Z2 `# r
这条材料的存在,虽然不能完全证明“军司马印”与怀素的关系,但是,在不能证明这条材料为伪的前提下,似乎也不能完全排斥与怀素之间的关系。徐先生回信中说得也很严谨,只是说“未必怀素自钤”,也未作确论。书画鉴定乃证伪工作,除非有确证,不可妄断者。大家行文,谨慎如斯。
0 G- _; o! O$ E- }0 H1 K7 @
" }8 F3 g" P$ V4 H
+ e, _% T% F+ @4 M
[/Fbox]1 q, g* n7 S! n2 i9 a
5 [' [8 b; Z1 v$ t) `
徐邦达先生2000年的回信和怀素《小草千字文》局部
! ^( W7 w; Q, u& h: ~
" t, E. v: S4 L& s! R
" X9 L1 B4 G6 {! x' l
008.jpg
009.jpg
01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7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Fbox=师友杂忆十五篇(作者:王元军)]
0 Z  B: Q" h% }& E2 V; W" g
0 g9 g, F, M* H0 t' u! ?师友杂记(十三)欧阳中石先生题写的书签) _* i9 ?( ^* p: ^: ?$ p
2006-11-05 20:57:25  W+ G' [8 Q: @; Y0 g' C3 g

* s3 @6 v- f5 o# S5 z$ U; O6 A% p! j+ `" p
牛致功先生祝寿文集即将出版,书名最后定为《隋唐史论——牛致功教授八十华诞祝寿文集》。学兄们给的任务是请欧阳先生题写书签。11月1日约好,11月3日上午,去欧阳先生家取回。考虑到字数较多,只请先生书写正标题,副标题可以用宋体字排版,效果会更好些,我这样自作主张,不知道这样师兄们会不会问罪?
) i" r% [; m; x7 n  ~4 v  `: Q
: P) R: s5 Q5 F* c2 g
[/Fbox], x1 E( i/ D+ d5 T4 X+ T- A8 G- k
隋唐史论.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7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Fbox=师友杂忆十五篇(作者:王元军)] + k8 ~# a& [, |

9 r" q) g2 v% K师友杂记(十四)曹道衡:学者书法和对书法研究的看法3 {2 p% V4 {% C; f' W6 q
2007-01-15 21:53:18
# G6 p8 p- f3 `: A1 x: x8 O3 l- v5 w1 p
' ^) |' S1 f# V7 k" K
1999年夏天,我要离开中华书局,到首都师大作书法博士后的研究。在博士后的申请表格有一栏需要专家推荐意见,我想到了书局的总编傅璇琮先生。傅先生的学问和为人是我所敬慕的,在学界有着很高的威望。找到傅先生,他详细询问了缘由,表示,与我是一个单位,写推荐意见不太方便,也没有什么说服力,就推荐了一个人,他的至交,他所尊重的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曹道衡先生。他们都是研究古典文学的专家,在一本书的序里面,傅先生认为,在中古文学研究领域,曹道衡先生是继刘师培、鲁迅、陈寅恪、唐长孺等大家之后创获最多、最有代表性的一位,可见曹先生影响之巨。我对曹先生素有耳闻,也拜读过他的著述,感到有这样的机会很荣幸。带着傅璇琮先生的推荐信,在一个下午我来到了在车公庄附近的住所。
3 e# T! g# h: k1 j" C
! g: z. S1 a; p" b* E# p7 z屋子里几乎没有任何新的家具,简朴得有点令人难以想象。老人与夫人朴素而慈祥,笑盈盈地为我开门。虽然很忙,但是知道我的来意之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让我在屋里耐心等待,自己回到书房,认认真真地写起了推荐信。说真的,类似的推荐、鉴定一类的材料,通例往往是先由本人起草,再由专家同意后抄上去。这些专家时间都似金子般珍贵。为此,我已拟了一个初稿,以备专家“参考”。曹先生却根本没问及此事。约半个钟头,曹先生拿出了他写的推荐书。一笔一划,眉目清晰,用行书写了满满的一张纸。有一处可能觉得不妥,还用涂改液细细涂过。4 T6 a. X5 Z* [

% G6 t( u2 G( @% m, w2 A曹先生没有专门研究过书法,也没有什么“书法家”的头衔。但是,无论从那个角度看,我认为他的书法都具有书法美的因素。气势开张,张驰有度,笔力沉雄,结体宽博。自然,大气,通脱……我不想说他的书法来源于哪个古代书家,但是很明显地感到,欣赏他的这篇硬笔书法真是一种享受,这就够了。
6 q- v7 f2 [' L; T: r1 t6 G  f# ^4 r' n, g% B- m3 O
而且,重要的是,这篇文字中透露出曹先生对治学之道的认识:知识广博、勤于思考、还需要专精。1995年,曹道衡先生在为《古典文学文献学丛稿》(刘跃进著)作序时写道:“大凡在学术上能做出某些贡献的人,都是能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考察,才能发别人所未发,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这样的见解也不是随便可以得出的,他必须对某些方面有所专精,才能深入地理解这个问题的底蕴,得出合乎事实的结论。因此,前人曾经说,为学要像金字塔,这就是既要有广博的知识作为基础,又要有深入细致的专门研究。”而这篇文字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学问要通。我深以为然。
9 r2 ?5 G. x4 v6 c. j0 ^8 X3 o! Y. p6 ~. [, V( b
这张推荐意见的复印件我一直保存着,我还有一些问题想在合适的时候请教曹先生,记得在《文史知识》上看过他写的一篇文章,说南北居住方式的不同也是造成文学南北差异的原因,我想到书法的南北问题,有点看法想征求他的意见。谁知道,2005年5月9日,曹先生因病离世了!听到这个消息,我拿起这张单薄而沉的推荐书,沉默良久。我想,淡泊名利、生活简朴,不会耍花腔的曹先生留下了很多启发后人的思想火花,对于书法研究的看法,也足以令年轻人深思。愿他老人家安息!
. X/ ^- `7 |. c1 z0 Z$ B$ T! M2 N9 u; @

2 d( s' F7 l+ z# n
[/Fbox]
1 K  h4 {, H" R  x
- ~2 q( k2 ^3 ]! H
* D+ x1 \/ Y/ }& u# V+ }附:
* n1 }0 i+ B" H' |3 J: b一、王元军博士后推荐书全文:
- p+ M  N" Q8 g+ H& I王元军同志所定的博士后项目是很有意义的。我觉得书法这一艺术部门,不但和文学、艺术及哲学、史学都有很深的关系,例如大书法家王羲之和道教、佛教等宗教有很深的关系,对当时政治状况也有深刻理解,他还是一位大文学家。从文化心态方面讲,他的成就和文学、历史、哲学均有深刻的影响。北朝的书法,如《龙门二十品》,就涉及许多社会问题,《郑文公碑》据说乃郑道昭作,郑是世家大族,也是大文学家。南北朝文学的发达,与书法有很大关系。唐代也是如此,欧虞褚颜柳都出于文化世家,在政治上亦各有地位。王元军同志研究历史有年,对史学特别是艺术史有很深研究,发表不许有水平的文章,我觉得在欧阳先生指导下,一定能取得更大进步,取得更大成就,特此郑重推荐。& Q3 l2 Y8 d8 z; G9 A$ X
博士生导师曹道衡1999年8月17日。6 L8 z1 W  z" T5 l
, Y# @( X1 m' Y8 S
二、曹道衡先生主要著述
5 U: Y1 D, h2 W: u, ^《中古文学史论文集》、《中古文学史论文集续编》、《汉魏六朝文学论文集》、《中古文史丛稿》、《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兰陵萧氏与南朝文学》、《南北朝文学史》(合著)、《中古文学史料丛考》(合著)、《先秦两汉文学史料学》合著、《南北朝文学编年史》合著等。$ c# L( B  T+ \
011.jpg
012.jpg
01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7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Fbox=师友杂忆十五篇(作者:王元军)]
# O+ `/ R# r7 D$ i2 m! q+ d
" q$ F  k% ^; e$ X' m师友杂记(十五)黄永年:令我终生敬畏的学者
# M/ y! x' ^3 m2007-01-18 21:15:552 F# x2 W" D0 ]( t2 k* j
, l8 N4 H, m& }; Y! I$ m

. H0 E: t$ l3 |$ Q
今天早晨8点,忽然接到友人黄寿成(黄永年先生的哲嗣)的电话,从口气听,就感到有一种不祥之兆。果然。他带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黄永年先生于16日下午离开了我们。享年82岁。
# ^) ~: }/ N; x: I  W4 B
" w9 N4 ^2 J) Q% A  ?  i' F本打算下月8日参加牛致功先生的80大寿祝寿活动,顺便去看望黄先生,没想到,这个愿望永远不可能实现了。5 o# v  a* M! S6 Z2 ]! _% B9 X4 U

7 I; ~; o5 P+ x# n7 W黄先生在1991年前后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开过《唐代专题研究》课程,我们还听过他的《唐史史料学》。他是一位严谨的学者,不苟言笑,学生们都怕他,他的学生被他骂得哭鼻子是经常的事。再加上他曾师从吕思勉、顾颉刚诸大家,大学时即发文与陈寅恪辩,让我们有一种“须仰视乃观”的情结,所以,我在他面前一般大气不敢出一声。他操一口浓重的江阴话,弄得我一堂课下来,没听清多少,又不敢问。看着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我很着急。好在他的成果大多发表了,或者出书了,我都能弄到,慢慢消化。上完他的《唐代专题研究》课,我交的作业是《刘洎之死真相考索》,也是怕被他骂,翻了一些资料。令我想不到的是,先生最后给了我92分,给这样的分数对黄先生来说是不多见的,为此我让私底下得意了几天。后来头脑一热,投稿给了《人文杂志》,没想到很快刊出了。想想,这都是黄先生逼出来的啊!黄永年先生在历史文献学方面的研究,功力深厚,现在想想,遗憾的是当时未能多从他那里学得一些真经。* v$ d8 x0 P) k, x1 g
4 |2 c% i, ?8 Q. @/ T4 [6 d5 ~
又过了三年,我留师大唐史所任教,所里办了一份报纸《历史故事报》,马驰老师让我负责找人题写报头。黄先生的书法篆刻(中华书局出版《黄永年印存》一书)水平是很高的。我想请他题写,去他家之前,把该说的话想了好几遍,生怕露怯,没想到,他很痛快地写了。他还说,他很欣赏启功先生的字,遇到写不好的字,就看看启功先生是怎么写的。我知道他与启先生交情非同一般。他的书一般由启功先生题写书名。那次聊了很多,近距离接触后,我才感受到了黄先生慈祥的一面,也看到了他慈祥的微笑。这让我畏惧的心理减轻了几分。
8 F- W7 o* B/ a! {8 x" h
+ S- b4 Y" e+ v9 @5 U离开西安之后,从书店里陆续买到了黄先生的《唐史史料学》、《唐代史事考释》、《文史探微》、《古籍整理概论》、《古籍版本学》等,时时翻阅,常有收获。黄先生也写过书法方面的文章,独出心志,让人耳目一新。我虽然也写过几篇所谓的书法论文,从不敢拿给黄先生看,我知道,离他的要求还太远!
) I3 n+ Y# j+ F3 m2 \- P& f, C' J5 v
有一些东西,后人是超不过前人的!黄先生走了,但他将是我一直敬畏的学者!6 c9 g; j. q7 E* ], h6 Z

7 z( S- A. I% _9 j
8 K, m+ a0 w, Z3 `) T: ~" D
( h+ I2 r( \% e# B2 K1 H
[/Fbox]
黄永年.jpg
黄永年著作.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8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em5 em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8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认真阅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20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王老师:学生拜读并收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